04.01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01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個視頻博主拍攝的vlog,題目取得非常帶勁。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可能很多人看到第一眼和我一樣想的是,肯定是一出狗血撕X的家庭鬧劇,甚至可能上升到街頭叫罵,爭執鬥毆的程度,順帶感嘆一下現在博主為了名氣什麼內容都敢拍。

結果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歎服了,拍得實在!太好了!剪輯和旁白幾乎做出了文藝片的效果。

Vlog的內容確實如題目所言,博主春節回家被媽媽告知,她爸在外面有了一個精神出軌的對象,兩人是在廣場上跳舞認識的,後來成了彼此的舞伴。

不過她媽非但沒有大吵大鬧,還非常心平氣地跟博主分享小三和他爸的信息。

博主說:“我媽所描述的小三,是一頭生活在全世界最深井底的母青蛙,愛上了我爸這一小片充滿了陰霾的天空。”

然後特別客觀地分析道:“雖然我媽24小時不停地宣傳那個女的有多Low,但是她始終沒有提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無力感。”

之後奔向主題,帶著她媽所給她提供的關鍵詞:38歲,又矮又醜,不胖不瘦,年輕,不識字,有一定社交能力的,潑婦,單刀赴會去小三工作的超市找人。

不過既然挨邊文藝片,結果當然是沒找到,避免了一場惡戰。

至始至終短片裡面都沒有出現爭吵,拿來做噱頭的小三甚至根本沒路過臉,博主只是如實地記錄自己媽媽人到六十,突然發現在自己面前低聲下氣了一輩子的丈夫出軌了這件事的堅強高傲又無奈的反應,再加上理性敏銳,淡定又帶著點戲謔的講述分析,很有些賈樟柯的味道。

尤其是結尾,真是絕了。

不服氣又不可能低頭的博主媽媽在廣場上監視無果之後放棄了迎合她爸熱衷的廣場交際舞,愛上了自己在公園走秀。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特別獨立,特別大氣,特別酷。

不知道博主媽媽能不能打贏這場仗,但是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她活得又漂亮又自信。

生活從來不是圍繞著女兒和丈夫,自己又有相貌又有能力,即便是丈夫精神出軌了也有自己的傲氣,去找小三跳舞和她正面剛,但又沒有撕破臉給彼此一點體面。

最後發現自己沒辦法跟廣場上那些人為伍,就找了個公園當T臺獨自美麗。

完全沒有那些“被拋棄”女性的唉聲嘆氣自怨自艾。

中國很多家庭裡的母親,或者妻子都沒有辦法做到這麼獨立。

02

精神獨立,是很多中國家庭關係裡面缺乏的東西。

之前三八節的時候,papi醬出了一個視頻聊了聊父母對子女的一些觀念。

就說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從小長大的過程中經常聽到父母給我們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你”,“爸爸媽媽砸鍋賣鐵也要......”,“如果當初不是為了你我就......”等等等。

這些話的原意是想讓我們知道他們為我們付出很多,讓我們努力學習工作,但其實作為子女,我們心裡聽了之後很少會覺得感動,反而有一種很重的負罪感,好像父母人生中所有的選擇都因我們而改變,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們造成的

就像傅首爾之前在《奇葩說》也講過,小的時候她媽媽對她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好難,你一定要爭氣,要懂事”。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但其實我們都希望對方可以活得開心,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對方的負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們更希望他們的人生能夠多屬於自己一點

尤其是子女成人獨立之後,這種獨立應該是雙方的,子女成長到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也應該將生活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仍然以子女為主。

Papi醬說:“你們的幸福感可以由很多很多事組成,比如養花,和朋友聚會,吃到了一道好吃的菜,子女加薪了,所有的這些可以構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僅僅來源於子女。”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之前焦俊豔上節目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把痛苦說給爸媽聽,會得到雙倍的痛苦。”很多人產生了共鳴,因為爸媽會無限把你的煩惱當做是自己的煩惱,不停追根問底。

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不配開心,對待你的事比自己的事還認真。

Papi醬和她媽媽之前也是這樣的關係,尤其是她媽退休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自己待在家裡,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家庭和子女身上,每天都過得無聊又焦慮。

後來她覺得這樣實在不行,就逼著她媽去上老年大學。

當時她媽牴觸情緒很嚴重,覺得她就是為了擺脫自己,只是不想在家看到自己,結果上完之後發現,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定,讀完老年大學之後她媽過得特別“自我”特別開心。

現在,就算她媽知道了她工作得特別辛苦,也只是跑過來安慰她幾句,然後又自己開開心心唱k去了。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03

其實看文章開頭那個vlog的時候,博主至始至終彷彿置身事外的淡定確實讓我覺得有點意外又心疼。

原因她在vlog裡面也有講到,她說爸媽從小吵到大,所以對於這樣的事情已經免疫了,還有就是自己已經到了可以接受一切變化的年紀。

最後一句話很耳熟,因為我朋友最近才和我說過。

她現在24歲,父母五十出頭,從她有記憶起年年鬧離婚,今年終於下定決心去離婚了。

沒有第三者,和平離異。

親戚朋友都勸和,覺得沒必要,孩子都這麼大了,再過幾年就可以退休養老了,這時候瞎折騰就是在給身邊的人找麻煩。

他爸媽離婚的時候來徵求她的意見,其實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話父母肯定離不了,但她只說了一句:“你們不用管我的想法,我希望你們按照你們的意願來,如果分開可以讓你們開心點的話,那麼就分開吧。”

相處了幾十年,她太明白父母在一起有多勉強了,長期以來他們都互相看不順眼,也沒有一方願意屈服。兩個人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了。”

到如今她已經完全長大獨立到了可以接收一切變化的年紀,他爸媽也不願意再將就,想要嘗試一下離開對方,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朋友說:“其實我挺支持的,我真心覺得他們離開對方可以過得更快樂。不管到了什麼年紀,我都希望父母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因為某個人,不是因為某段關係而將就自己,即便那個人是作為子女的我。”

也許這也是家庭關係裡獨立的一種表現吧,不是互相犧牲的自我感動,不是強調付出的道德壓迫,而是平等,尊重,給各自選擇的空間。


比孩子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04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跟父母相處很難,覺得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是一種負擔,覺得他們的噓寒問暖是一種精神壓力,覺得他們對你的付出帶來厚重的愧疚,那是因為這樣的相處方式,是他們僅懂得的,認為絕對正確的方式。

即便人生閱歷豐富如他們,也沒辦法輕易明白這些道理,需要我們去教會他們,帶領他們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什麼年紀,擁有什麼身份,都要學習的一件事情,就是獨立

家庭,婚姻,子女,都沒辦法救贖你,所有外在的關係,身份都在綁定你,我們學會了怎麼去擁有一個新的身份,也要學會怎麼走出自己的身份。

享受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快樂買單,少為彼此的痛苦而痛苦,多為彼此的快樂而快樂,在婚姻和子女之中也要記得保持自我與獨立。

作為子女,這才是我們最希望父母能擁有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