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说起常山“城关三小”,现在的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常山县城的“一小”“二小”大家都熟悉,唯独对“城关三小”十分陌生,不知所然。我家曾住县城北门解放街,当年又是“城关三小”毕业的,所以对“三小”这所学校的变迁有所了解。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在常山教育史上,“城关三小”创办比较晚。以前在北门舒家祠堂(如今的屏山巷17号)有过一个学校,但只有三个班级(实际上是“二小”分部),这样的教学环境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生源需求。最初打算办个实验小学,但未获批准,六十年代初,县里将原县中队生产基地、中山公园遗址、原北门织布厂、老祠堂及弄巷东侧原粮食局“空坪”划给学校。先在屏山下盖起两幢排屋(各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九六三年从“一小”“二小”各调一个班,加当年工商联、手工业社原有班级,组建新的学校———常山县城关第三小学(首任校长姜师梅),因校舍不足,又选周边民房、原耶稣堂、教工幼儿园作低年级教室。一年后,在两幢教室西侧山边又盖起两层教学楼(四间教室二间办公室),并修建操场、食堂等配套设施,至此,“城关三小”新校区全部建成完工。几年后小学增办初中部,并更名为:城关镇“五·七”三校。

学校主教学楼依山而筑,背靠屏山,面朝东向。校园呈“冂”字型,主席台宽大而威严(背景墙曾绘有“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是学校集会、活动表演的场所。校门两侧有菜地和绿化带,新老校区相通,并与教工宿舍、食堂、操场连成一个功能区。学校崭新的混泥土结构建筑,在周围矮墙旧屋中鹤立鸡群,显得壮观又新颖亮丽,这在当年是十分招人羡慕的,成为常山小学校舍的新亮点。学校有大小操场两个,小操场有羽毛球场、厕所;大操场不仅有蓝球场,还设置了简易跑道、沙坑、爬杆、跳马及单双杠等活动场所,是学生们的课外乐园。学校路旁有条流着潺潺清泉的“大水坑”(水渠),是女生们洗涤玩耍的地方,而校园后的桃树林及整座山则成为学生攀爬嬉闹的天地。校大门两侧是陡高的包崁墙,上面用大红油漆书写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巨幅标语。宽大的水泥台阶,呈八字形有二十多级(寓意天天向上),颇具壮观,展示了老城新校的傲人气势。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那时候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整个社会和学校更重视“德育”。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以后,学生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学校原先在郊外有块田(现农业局位置),后来在山背岭又开挖几亩“小农场”,供学生劳动实验,学校还养猪养兔、办木工场。学校有个课外宣传队,晚上敲锣打鼓上街宣传“毛泽东思想”,农忙假组织学生割麦子、摘油茶籽、到程村水库挑泥担土,又搞访贫问苦、吃忆苦饭、野炊拉练,大家还很卖力地挖“防空洞”……那年月学生课外活动多了些,社会上也有些“动荡”,但总体上学校还保持基本教学秩序,课堂上书声朗朗,放学后赶做作业,孙勤班长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互帮互助是我们班的风气,尊敬老师更是学生纯朴的举止。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在这里度过了童真的八年,“城关三小”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当时县城三个小学各有特色:“一小”音乐见长、“二小”乒乓球风靡,而“三小”的绘画、体育更独领风骚。朱与道、洪筱阳老师的绘画是那样栩栩如生,他们所教学生的剪纸、绘画作品多次获县、地区展览优秀奖。体育课更是强手出众,有长跑悍将钱水莲、篮球后卫周军冶、跳远明星胡松海、跨栏飞鹿郭少军、板腕力霸夏裕民,以我们班为主力的学校排球队,还代表常山参加金华地区排球比赛……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经济基础弱,人民生话水平低。记得那时上小学,书包是家里用布缝的,铅笔盒是用小纸盒装的,晴天光着脚丫,雨天头戴斗笠,夏天一件汗衫,冬天一个火熜。当时的学杂费一学期二块多,有的家庭还是承受不起,要求申请减免,许多人都有打工挣学费的经历。老师当年的工资也很低,一般的只有四十来块,但所有老师都很敬业,凭着一种诚挚的职业精神,白天班级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到了暑寒假也不得安心休息,走家串户登门做家访。

徐金珠老师曾是我班主任(家住塔山底原“大台阶”边)。当年她三十来岁,中等身材,慈眉善目,衣着总是干净整洁,清爽利落。她留一头乌黑柔美的短发,对我们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即使严肃起来,也掩饰不住她那亲切的目光。徐老师教学能力很强,字写得工整有力,也很会带班抓纪律。她不但教我们语文课,还教过物理、化学,还带过学校宣传队,称得上是当年学校的“才女”。在过去的“城关三小”,许多老师都如父似母地关爱着学生。有一年,我摔倒受伤四天没能上学,徐老师就专门到我家为我补课;郑小英老师对我关爱有加,送我一个印有乘法口诀的铅笔盒,我珍藏很长时间舍不得用;洪晓阳老师教我图画,倾注了护犊之情;朱永佳老师为我补习英语,总是那样耐心、不厌其烦地纠正发音……还有许梅英、王劲军、毛鹤祥、胡立民、谌其民、徐宝秋等众多老师,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他们的容颜举止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初中毕业后我离开了“城关三小”(又称“城关三校”),但老师们仍像浇灌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培育了一批批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布局调整,小学班级分流出去,县城初中班集中在这里,一九八二年八月,原城中从塔山迁入屏山巷,成立新的城关中学(已撤消高中部),此时,“城关三小”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来,这里还办过职业学校、电大、实验学校、城南中学,但老辈人仍习惯称这里为“三小”,这是后话。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城关三小”的历史已过去了,虽然小学没有延续办下去,但它努力办学的精神在延续,积极育人的方针和教学思想在发场光大,当年教职员工为我县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成为佳话。在常山教育史上,“城关三小”应该也必将留下浓重的一笔!

「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人文常山」常山“城关三小”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