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狮子座的拖延症患者


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政治遗产,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都由俄罗斯接收。尽管如此,新生的俄罗斯的国家复兴仍举步维艰,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政治上,弃集权专制体制改用分权制衡为的西式民主制度;经济上,采用了“休克疗法”试图来振兴经济。

不过,这个最先在玻利维亚取得显著成效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却水土不服,使得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严重衰退。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采取“休克疗法”呢?

先看看什么是“休克疗法”:简单来说,因社会公供求严重失衡,通过控制社会总供求,并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期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方式,人为的平衡社会总供求,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面临崩盘,社会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而经济体系存在结构性的问题,短期内,要向达到供求平衡,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只能压制需求。从这个角度看,“休克疗法”是符合俄罗斯国情的。

不过,理论上可行,具体操作却是另外一回事。

“休克疗法”本身是一种极端的经济政策,崇尚的是大破大立,在短期内彻底解构将俄罗斯原有经济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这种身体极度虚弱却灌猛药的方式对当时的俄罗斯而言,太过激烈。虽说,有可能起死回生,但因此丧命的几率也很大。

虽然,在俄罗斯之前有玻利维亚通过此方式得以新生,不过毕竟“休克疗法”的实践基础并不多,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经济理论。

俄罗斯是不是应该悠着点,多方考察之后再下定论?

可是,俄罗斯太急了,把“休克疗法”当成了救命稻草。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而1992年初,俄罗斯联邦便在全国大范围内推行休克疗法。这个时间点看上去确实这个是很草率的决定,通常来说,至少先找几个试点地区推行看是否有效,再做进一步的打算。毕竟,这是关于国家民生的重大经济政策,急不得。

那俄罗斯为什么会犯这种常识性的政治错误?

关于及时拯救俄罗斯的心理冲动我们都能理解,但促使这种冒进的行为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俄罗斯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局。

表面上看,俄罗斯继承了超级大国苏联的丰厚遗产,应该家底很厚,不过,这些不过是纸上富贵罢了。事实上,苏联治下的俄罗斯,产业发展严重落后于时代。绝大数的企业濒临倒闭,多达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再加上经济结构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也极端落后,俄罗斯的日常生活物资短缺十分严重。

广大民众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俄罗斯政府怎么能不急。

而苏联之所以走向了土崩瓦解的地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经济困境,民生问题十分严峻。

现在,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可苏联时代遗留的经济问题也在其中。就算俄罗斯联邦采取了西式民主政治制度,但民主又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为民众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必需品。而但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俄罗斯联邦政府之急还因政治变革,变得更迫切。

首先,俄罗斯人民奋力反抗苏联的压制,社会剧烈动荡,最终苏联也被肢解,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民众迫切需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有好日子过。

而这也是摆在俄罗斯联邦政府面前最重要的问题。甚至,苏联解体后,人民对改善物质生活的期盼更加强烈。

其次,西式民主制度下,全民选举产生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政客要上台,必须要迎合民众需求,获得选票。如果不迅速改善民生,让民众对将来有盼头,那么政客就有被撵下台的危险。

而苏联时期早已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产业老化,国家债台高筑等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太复杂,俄罗斯要想短期内翻身,怎一个难字了得?

不过,民众可等不了太久,政客们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急需要立竿见影的方法。

于是,政府兵行险招,只能赌上一把。于是,未经足够的时间和实践验证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死马当活马医,是迫不得已,也是险象求生。人民主观期望太高,而国家客观条件又不具备,在俄罗斯的西式民主架构下,共同导致休克疗法的仓促铺开。

从阴谋论角度来看,“休克疗法”,也隐含着当时俄罗斯统治集团推卸责任的政治算计。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政府,根本不具备提供足够民生物资的能力,但作为国家治理者,又必须承担这个义务,以缓解民众堆积过多的怨气。如果当时政府不及时出台政策,民众也会认为政府是不作为的,那时怨气也会更重。

多种原因之下,一步到位的方式实现价格、外贸的自由化和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迅速实现私有化,甚至不惜采取无偿分配公有财产的办法。这样一来,政府身上的压力相当程度减小了,而将包袱扔给了市场。到最后失败了,政府也有理由推卸责任。

如果,俄罗斯继续在苏联公有制基础上逐步调整,那政府一方面手握大量国家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又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资,满足民众需求,也会使的执政势力更迭频繁,甚至在民族持续的抗议中,俄罗斯联邦会有步苏联后尘的风险。

多方压力之下,俄罗斯的国家统治集团,被赶鸭子上架,最后只能心存侥幸,拿国运做赌,而“休克疗法”最终却引发了俄罗斯经济的总崩溃。

至此,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动荡期。直到普京上台,才慢慢止住经济跌势,逐步企稳回升。不过,俄罗斯是病得不轻,内部积弊重重,外部危机重重。面对如此困境,普京究竟能不能履行它的承诺,挽救俄罗斯不断衰颓的国运呢?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14章——俄罗斯之第4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休克疗法”是最早是发生在玻利维亚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当时的玻利维亚政府预算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通货膨胀率达到24000%,外债50亿美元,应付利息就高达10亿美元,可以说玻利维亚国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况下,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玻利维亚设计了一套经济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这套方案会在短时间内对社会民众生活造成较大冲击,严重时甚至会产生休克,由此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俄罗斯从前苏联独立后,面对的也是一个外债沉重(高达1200亿美元外债),国内经济僵化,国有企业半死不活,俄罗斯空有继承自前苏联的丰厚家底,却在各个方面都缺乏资金,此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就接受了在玻利维亚成功改革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首先就是经济自由化,放开了国内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限制,同时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初始几个月看起来效果不错,但是没过多久,物价就飞速提升,生产成本也飞速上涨;其次在经济自由化改革同时施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加大税率,降低通货膨胀,这又导致了企业税负过重,导致大批民众失业,反而增加了政府支出,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大;而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这一步又导致了俄罗斯大量的国有资产被侵吞,企业落入少部分特权阶层手中,进一步恶化了俄罗斯的改革局势。在这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改革失败,俄罗斯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创,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一半,仅有美国的1/10,国内工业基础恶化,缺乏相应的资金进行研发升级,国际竞争力大幅度下降。

在我看来,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是失败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改革未能考虑到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和俄罗斯的国家体量。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玻利维亚的经济体量不能和俄罗斯相比,玻利维亚改革所需资金远远少于俄罗斯的需求;另一方面,改革所需的监督问题未受到重视考虑,玻利维亚国小民少,监督易于做到,而俄罗斯国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监督不到位易造成改革变样;第三个方面就是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尽管俄罗斯主动要融入西方,但是并没有得到西方的接纳,而改革所需的资金及外债,俄罗斯并未得到西方的帮助,甚至西方社会还参与了这场瓜分俄罗斯国有资产的饕餮盛宴中。这几点的存在,就是我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Freed4om


一言以蔽之,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苏联解体前后,叶利钦政府为应对高通胀和经济衰退而推出的以快速价格自由化、大规模国企私有化为特点的整体性经济改革方案,因为这种经济改革方案风格激进、大胆,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将其称为“休克疗法”。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物资极其短缺,物价飞涨。接过这盘烂摊子的叶利钦求胜心切,希望快速重整国民经济,其任命当时35岁的改革派学者盖达尔制定经济改革计划,盖达尔主张复制在波兰和玻利维亚取得成功的“休克疗法”,1992年初,“休克疗法正式实施,主要措施有:

(一) 价格自由化,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先放开消费品的价格,继而放开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等基本物资的价格。政府废除了一切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取消了一度实行的国家订货制度。

(二) 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削减各类补贴,增加财政收入

(三) 大规模私有化,卖出国有资产。

(叶利钦和盖达尔)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并不算成功,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却一落千丈:价格自由化后,物价大幅飞涨,通胀率高企,许多国有企业被寡头低价掠夺,造就了今日俄罗斯的寡头经济。学界关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争议一直都有,这一改革经济的方式在玻利维亚和波兰都取得了成功,唯独在俄罗斯效果不显著。这一方法的创始人——杰佛瑞.萨克斯也曾发文公开辩解,认为俄罗斯90年代初经济的大幅滑落并不是“休克疗法”的错,反而是因为没有彻底执行这一方法导致。


北海图


为什么其它回答全都是逻辑不通的理论,而且都属于事后总结,根本就没有人说出什么是休克疗法,怎么执行的,说的全是最后的结果和看法。到底是不知道都在瞎说,还是根本不敢说。老家就在黑河,亲眼看见他们解体是怎么回事。政治上看不懂,因为新闻是封锁的,而且也不一定真实。经济可是都看见了,首先说明啥叫计划经济,简单说就是摊派,就是上边制定计划的人决定生产什么,分配给下边什么,这时候分配来的东西,有一部分根本就是不需要的,比如化肥尿素,根本用不了全在那里堆着浪费,还有一部分产品不好,但是有需求,强制给你这不好的产品,比如收音机,那东西是需要的,可是苏联货太垃圾,也就是比没有强点,还有一部分是需要的,还有很多需要但是计划里没有的,比如牙膏牙刷羽绒服什么的,根本就不足或者没有。这时候他计划经济算出来人均是一万,实际上真正到手里用得着的东西只有六千,剩下那四千要么是生产了但是根本不需要在哪里堆着,要么是需要但是产品太差,效率太低。这个计划经济是苏联改革的前提。所谓休克疗法改革,这名字是故意摸黑起的,他实际操作就是平均主义,把全国所有国企折合成股份,平均分给每一个俄国人,当时美国西方好多经济学家都给改革建议,苏联就采取平均主义,因为这个符合他们价值观,所有产品全部取消价格,生产限制。苏联认为这样全国大部分人会变成中产阶级,国家直接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这一放开好多苏联产品就没人要了,没人要东西,工厂就停工,工人就失业,流通的产品减少一半,货币还是那个数量,货币就贬值了,最惨的是人,苏联计划经济搞了六七十年,也就是说活着的苏联人全都不会做生意,都没有见过。当时老家好多人去苏联那边做生意,苏联人具体表现就是等死,不知道钱的多少,不知道货物价格,不知道真货假货,就是你给他一个西瓜,它就不知道西瓜多少钱,有可能拿一个皮大衣跟你换,有可能给你一沓子钱,给它一条牛仔裤,他看跟人家欧洲正版一样,就以为是正版,其实就二十块东西,卢布崩盘贬值以后,那俄罗斯政府根本不会应对,就看着一点措施没有,所以实际上做生意,是以物换物,或者用美元结算,美元一半是朝鲜印的假货,专门买给俄罗斯人,就像经济学家预测那样,就算你把所有东西全平分,几个月以后钱还是回到有钱人手里,俄罗斯就是现实版的,几个月以后财产就到了那几个少数人手里,他们底价收购,这些人有的有外国资金支持,大部分是之前出过国见过外国经济是怎么搞的,所以他们在国内对那帮根本没有经济概念的人,思维有绝对优势。苏联人都是被动吃福利的,改革以后他们不明白为啥要工作,都是被逼的要饿死才会想办法做点什么,比如那东西换点吃的,去找人工作,就算工作他们就干两天就辞职,要钱就去喝酒,没钱再说。苏联当时根本问题就是人思维不行,简直就是傻逼,其实那些俄罗斯寡头出现以后,经济是变好了。其实经济根本原因是效率,苏联时代,资源全在国家手中,低效率运行,刚改革,资源在民众手里,他们根本啥也不会,就等于没效率无法运行,资源到寡头手里,效率就开始提高了,但是大部分人跟不上,还是效率太低,就被淘汰生活困难,那些真的跟上时代的人过的不错,所以苏联贫富差距大,这个没有办法解决,德国合并以后,东德地区一直不如西德,政府怎么倾斜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除非苏联时代受教育人全都老死,否则东德无法赶上西德。



考拉12339799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并没有很大起色,因为苏联解体而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整个俄罗斯在90年代初仍然处于混乱和失序的状态。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初断崖式下降,仅仅相当于苏联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失业率更是高的惊人,失业人口最高的时候曾经多达1000万人。而苏联时期遗留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却没有得到纠正,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俄罗斯开始了激进的经济改革,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所谓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所提出,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放开物价,紧缩货币和财政,实行自由贸易等手段来实现私有化。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始于1992年年初,当时的俄罗斯总理是年仅35岁的盖达尔,在盖达尔的主导之下,俄罗斯开始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而据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回忆,当时的俄罗斯政府内部充满了美国和西方的顾问,所以与其说是叶利钦政府实行了“休克疗法”,不如说是美国人在背后操纵。

俄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之初还是收到了一些比较积极的效果。因为物价的上涨,苏联时期出现的排长队购物的现象不再出现。“休克疗法”以一种激进的手段打破了苏联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此后普京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至今虽然我们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颇有苛责,但是俄罗斯许多学者仍然称赞“休克疗法”对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但是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后期,大量的国有资产被私有化,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寡头,俄罗斯人民的财富被搜刮。

而俄罗斯政府之所以在90年代初愿意冒风险实行“休克疗法”实际上与当时西方承诺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有很大关系,不过俄罗斯最终并没有等来西方承诺的2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92年年底,盖达尔政府被解散,“休克疗法”实际上宣告结束,不过“休克疗法”的影响却持续发酵。


青年史学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盲目相信西方,丧失了基本智商,似乎完全没有了国家观念,俄罗斯的领导人叶利钦等认为,只要俄罗斯效仿西方的体制,抛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只要俄罗斯向西方示好,只要俄罗斯不再威胁西方,美国等国就会接受俄罗斯成为西方大国的一员。

真的是十分可笑,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朋友。即便是意识形态不同的二战时期,美苏一样联手击败了轴心国。而现在叶利钦竟然白痴到以为意识形态竟然是美苏之间的主要问题。

休克疗法是一副毒药,是让俄罗斯自杀的毒药,叶利钦既然吞下了毒药,俄罗斯的毁灭也就不可避免。


以史陶然


肇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在英美等国发展以来,在经济上与苏联差距越来越大。苏东剧变之后,继承苏联大体的俄罗斯欲破除积弊深厚的计划经济体制,想全盘引进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在听从世行、IMF等国际机构和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专家的建议后,俄罗斯实行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即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打碎,用新自由主义思想改造原有的经济体制。其中,以私有化、市场化、股份化改革最为凶猛,造成俄罗斯在90年代初期到中期国内贫富悬殊加大,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寡头经济。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此不得不撤换几任总理来挽救颜面。尽管说是“休克疗法”,但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无法生硬的嫁接在臃肿庞大的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上,造成的卢布贬值、物价飞涨、普通民众生活出现极大困难,这无一不是拜“休克疗法”所赐。叶利钦在世纪交换之际下台,普京趁着全球能源涨价之势才慢慢将俄罗斯从“休克疗法”的“休克”中缓解过来。但休克疗法造成的俄罗斯寡头至今仍影响着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


小炜哥


休克疗法原为南美洲国家所用,此法主要针对经济而进行,其从性质上看,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怎么说呢?就是经济贸易自由化,削减国家政府的财政开支,减少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是一种紧缩的经济政策。这种方法的施行会在短期内造成市场动荡与暂时的贫富差距加大,但却具有很大的时效性,对扭转经济疲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一直都为经济问题所困扰,寡头们把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让俄罗斯政府伤透了脑筋。而普京不在乎这些,他挥动政府宏观调控大棒,政治腐败,改任官员,清查市场资产等,有效缓解了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可是,自克里米亚危机以来,面对外部制裁等原因,俄罗斯经济再次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于是,为了释放内部潜力,拉动内需,在普京政府的主导下,政府再次放宽经济贸易市场政策,(军工产业等除外)。俄罗斯经济也再次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寒江阁一道人


骗子开花,盗贼一家

自以为不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