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小國也有大能量?夾縫中的西夏為何能在強鄰環伺中堅持190年?

靜夜史


稟告題主西夏可不是小國啊,西夏版圖最廣闊時東至陝西榆林黃河之濱,西抵甘肅敦煌,北達今中蒙邊界一帶,南到寧夏海原。可以說,整個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區域——內蒙古西部、河套、寧夏中部和北部、陝西北部、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疆域之內。

宋史記載“夏之境土,方二萬餘里”,最強盛時西夏實控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南宋的一半)、有人口300萬左右。別看西夏總人口不多,卻通過部落兵制實現了“全民皆兵”,常備軍(包括主力精銳和地方部隊)多達40萬之眾。

西夏主體民族為党項羌人,他們世代以遊牧為生,又地處強鄰環伺的“四戰之地”,因此養成了彪悍善戰的尚武風氣。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後,西夏鑑於自身實力較弱(相對宋、遼、金而言)的現實情況,高度重視提高部隊戰鬥力和裝備水平,並且十分強調機動性(以便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大軍作戰,形成局部兵力優勢)。

所以我們看到,西夏軍隊無論甲冑、兵器還是戰馬都竭力追求精良。西夏冷鍛甲質量上乘,被宋代科學家、政治家沈括讚譽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他還舉了個例子——宋軍曾用強弩試射繳獲的西夏冷鍛甲,結果距離50步開外就很難射穿,雖然有一支箭射進甲冑中,但仔細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連接甲冑的鑽孔內,而且箭頭都被鑽孔邊緣刮彎,可見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產刀、劍、強弓質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陸游就作詩誇讚“金絡洮州馬,珠裝夏國刀”,西夏寶劍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的珍貴兵器,連宋欽宗都隨身佩戴、愛不釋手。西夏軍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當屬神臂弓,因其威力驚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後來還被南宋名將韓世忠仿造,命名為“克敵弓”。

党項人原先生活在黃河九曲之地,本就出產良駒河曲馬、浩門馬,後來西夏版圖拓展至祁連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西部,這些地區所產甘青馬、西域馬(包括“汗血寶馬”雜交品種)、蒙古馬隨之開始為西夏軍騎兵乘用。史載,西夏對官方牧場的戰馬飼養、培育極為嚴格,因此西夏軍馬名揚天下,宋代學者讚歎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指宋朝)之馬不如也”。

憑藉優良武器和戰馬,西夏組建起一支強大裝甲騎兵“鐵鷂子”銳不可當、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鐵鷂子”為先鋒猛攻宋朝邊防要塞永樂城,結果宋軍迎戰很快被擊潰,永樂城也隨之陷落,宋軍陣亡達1.2萬餘人。

除了軍力強大外,西夏經濟實力也頗為雄厚。除了繁榮的畜牧業外,西夏立國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通過引入宋代先進農耕技術,西夏已能種植水稻、麥子、粟谷、青稞、豆類和各種蔬菜、瓜果,當時的銀川平原已成魚米之鄉,西夏官府窖藏糧食多至百萬石。西夏手工業門類齊全,冶金、釀酒、陶瓷、紡織、皮毛加工也都比較發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均居於當時領先水平。而印刷業興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榮昌明的象徵。加上扼守東西商道要衝,西夏對外貿易也相當興盛。

當然,西夏能夠立國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僅有自身實力較強的因素,還與其“軟硬兼施、能屈能伸”的靈活外交手腕和地緣戰略密不可分。面對宋、遼、金等強大鄰邦,西夏一方面敢於武力抗衡、寸土必爭,另一方面也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時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稱藩納貢的“低姿態”,以此換取對方開設榷場(邊境貿易市場)、“賞賜”財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權。

比如西夏與北宋前後爆發5次大規模戰爭,時間跨度超過70年,雙方兵力損失都很大,但只要處於相對和平時期,西夏就主動向北宋進貢馬匹、駱駝以換取中原文化典籍,據不完全統計從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進貢了超過1000匹良馬和駱駝。

宋夏戰爭曠日持久,對於家底厚實的北宋倒沒啥,而對西夏可就是傷筋動骨了。因此雙方戰爭進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戰為轉折點)後,西夏開始居於下風,特別是北宋“要塞線戰術”逐漸發揮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蠶食、多次攻堅戰也遭挫敗,最終在1099年西夏遣使謝罪,雙方才重歸和平。而在這一漫長過程中,西夏就沒少利用宋遼、宋金矛盾從中漁利——戰況不妙時就趕緊央求遼國“武裝調停”甚至假借遼國名義向宋請和。而在1127年金軍滅北宋後,“滿血復活”的西夏又猖獗起來,侵奪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


網言軍事


個人愚見,盡請指教!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西夏王朝的大概情況。

基本情況: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因位於中國西北部,史稱西夏。西夏政權建立和持續的時間大約是從北宋到元朝這段時間,區域大概包括現在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自李元昊1038年稱帝到1227滅亡,共歷經十帝,享國189年,約190年。

西夏由來: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時,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被遷至慶州。安史之亂起後,唐代宗將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 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後中原王朝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西夏均採取誰強向誰臣服的策略,及時向中原王朝表示效忠。這一政策,也一直持續了整個西夏存在的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最後被蒙古所滅。這也是西夏得以憑藉荒涼狹小的疆域存續約190年的重要原因。

西夏建立:從唐到宋。李氏不管中原大地誰主政,他都採取“俯首稱臣”,以此換取和平的外部發展環境和大量的財物賞賜。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佔,勢力逐步強大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臺後,情況有所變化。

直到982,當時夏州節度使是李繼捧。宋太宗趙光義削奪藩鎮兵權,將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了京城。但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見識不凡、頗具政治頭腦,藉故逃離, 然後聯合地方勢力,逐步吞食土地,佔據州縣。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同時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996年,宋太宗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真宗即位後,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1002年,李繼遷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但在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後,南擊吐蕃,西攻回鶻,於1019年選定懷遠鎮為都城,改名興州。但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雖然對內完全是帝王氣派。

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棄李姓,自稱嵬名氏,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西夏文,頒佈禿髮令,攻取瓜州、沙州 、肅州。同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此後數年,李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

西夏滅亡: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隔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1209年,蒙古第三次徵夏即自河西入侵,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1217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1224年,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1227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西夏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 西夏滅亡。

我認為西夏以狹小、貧瘠的河西走廊四戰之地,而得以存續近190年,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地理位置特殊,是西夏得以存活的基礎。

西夏,雖然地理狹小,且處於四戰之地,國內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但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區、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額濟納草原及河西走廊草原,都是分佈著大量優質的牧區,使得西夏畜牧業十分發達,除了提供食物和促進經濟以外,還提供了大量優質戰馬,如最為有名的"党項馬"。並且,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西有賀蘭山、東有黃河作屏障,無論是以騎兵對宋朝步兵,還是憑藉地理優勢抵抗其他遊牧民族騎兵,輔以靈活戰術,都具有一定優勢。

二、外交策略靈活,是西夏在列強環視中的生存之道。

西夏地理處於四戰之地,斷斷續續要應付後唐、回鶻、吐蕃、宋朝、遼朝、金朝與大蒙古國的威脅,所以西夏外交策略主要是聯合或依附強者,並且攻擊弱者、以戰求和。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後李繼遷舉兵反宋,採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並且擴張勢力。到李德明時,為了鞏固新領地,對北宋和談,於公元1006年簽署景德和議。除了應付遼、宋的戰事外,為了稱霸河西、先後攻滅甘州回鶻、沙洲歸義軍,對抗吐蕃六穀部、唃廝囉國等,與西州回鶻為鄰。

夏景宗在三大戰役戰勝宋朝後,雙方於1044年簽訂慶曆和約。西夏皇帝對宋朝稱臣,但實際上西夏皇帝在國內仍以君王自稱。宋朝給與金錢、茶葉等大量物資。西夏雖然擊敗北宋,但惹來遼朝不滿,雙方發生三次戰爭(賀蘭山之戰),最後以西夏稱臣作收。金朝崛起後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於金朝。蒙古崛起後,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生戰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爭中於公元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而西夏對於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採取懷柔與招撫的方式。例如西使城(今甘肅定西西南)吐蕃首領禹藏花麻不願降宋朝,又受到宋軍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將宗女嫁給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蘭州獻給西夏。

三、軍事全民皆兵,是西夏生存的根本。

西夏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在軍事上,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西夏的兵力重點,設置在以興慶府為中心的一個三角線上,以七萬人護衛興慶,五萬人鎮守東南的西平府,五萬人駐守西北的賀蘭山。左右兩廂和河南北四條線上也配備了軍隊。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西夏武器製作十分精實,其中以夏國劍最有名,在宋朝被譽為"天下第一"。西夏鎧甲被譽稱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專給鐵鷂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對壘"的戰車、可以越壕溝而進;裝在駱駝鞍上的"旋風炮",可以發射大石彈;以及最厲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

西夏憑藉其兵役制度,保持了足夠的優質兵源,並充分發揮武器裝備優勢和地理優勢,採取靈活的戰術,並輔助以精銳的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使得其軍事實力較為強大,雖然列強環視,但卻是一隻不容小覷,不能輕易擊敗的力量,使得周邊各強國都不能輕易戰勝而採取結盟於他。這是其存續近190年的根本所在。

四、劣勢即是優勢,歷史環境使其得以存續。

雖然西夏周邊都是強國,但是北宋、遼國等都是強國,由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反而使其能夠左右逢源,夾縫中獲得發展的機會。然宋遼對峙之後是宋金相抗,蒙金對戰等,周邊雖然險象環生,但只要外交適當,選擇合適的時機和策略,反而能不斷壯大。

五、政治上中西結合,使其內部既保持穩定又力量不削弱。

西夏在政治體制、科教文衛、軍事制度等方面都積極吸取大宋優勢,不斷完善其官僚體制,推崇儒家倫理文化,使得其統治不斷得到鞏固,國內能保持基本穩定。但又不完全漢化,依然保持其遊牧民族在軍事等方面的風俗,使軍隊保持了戰鬥力,民風依然強悍。當然,政治上的不斷反覆也造成了不小的動盪,耗損了不少的精力。

總之,西夏得以存續近200年,是其地理、政治、軍事、外交和歷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也要看到一些經驗教訓,弱國在天下逐漸一統,依附者過於強大時,也難免滅亡的命運。所以,要想獲得長治久安,只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南樓讀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尤其是動亂時代,很典型就是弱肉強食,小國根本無法生存的,因此才被周圍的強國逐步吞併。一千年前,在中國西北的歷史版圖上,就有一顆璀璨的新星,它便是西夏小王朝。西夏沒有遼的廣闊國土,沒有金的凌厲鋒芒,更沒有宋的豐饒殷實。這個割據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四面被4大強國包圍環繞,但卻還能存活近200年不倒!是什麼原因,西夏能在強鄰環伺中,堅持了近兩個世紀呢?
金、南宋、西夏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初期,党項羌開始崛起,史書上說:“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臨吐渾,有地三千餘里”。後來通過兼併,党項羌形成了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個部落,其中拓跋氏最為強大。
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坐大,党項羌作為藩鎮的一支,卻一直是唐朝聽話的小弟。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唐朝還賜封党項軍隊為定難軍,統領夏、綏、銀、宥、靜五州,這是党項發跡的開始。
西夏地圖
當我們打開地圖,你能很清楚的看到,西夏佔據甘肅陝西內蒙一帶,很是狹小。而周邊四大強國環繞,北邊是蒙古,東邊先是遼國,後來是金國,西邊是西遼,南邊是吐蕃和宋,西夏就跟夾心餅乾一樣,被徹底包圍。而西夏絕對是最弱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西夏當時佔據的土地本身就是荒涼的所在,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那都是沙漠地區,十分的貧瘠。主要的經濟是農業,外貿基本被隔斷。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人口也是最少的,根據《中國人口史》記錄,西夏鼎盛時期人口在300萬左右,最低谷的時候只有120萬不到。而周邊的遼國、金國、宋那都是幾千萬上億的人口,就連北方的蒙古人口都比他多,而且蒙古人作戰更為勇猛,可謂豺狼虎豹環伺。
在弱肉強食的當時,為何小小的西夏不僅活的很好,而且還不斷的大敗遼國、金國、宋。而且還逼迫宋朝每年賠款給它歲幣,簡直是不可想象。西夏從立國到滅亡,先後有10位皇帝,國祚有近200年,比周邊的大國都要高,可謂是奇蹟中的奇蹟啊。那麼西夏靠什麼呢?
網絡配圖 定難軍
其一:左右逢迎,低調世故
這應該是西夏建國前期成功的一大法寶。西夏的立國是真正在夾縫中求生存,作為一個長時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勢力,党項人一直默默無聞。907年,契丹建國。也在這一年,唐朝崩潰,中原大地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党項的機會來了,但是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還是低調一點好。於是對於走馬燈式的政權,党項開始了走馬燈式的逢迎。
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定難軍)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後來北宋併吞夏州政權,李繼遷舉兵再起。此時他採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並且擴張勢力。並且於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
金朝崛起後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於金朝。金朝包圍西夏的東方與南方,掌握西夏的經濟力,所以夏廷對金朝不敢輕舉妄動,最多隻有小規模的戰事。蒙古崛起後,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生戰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爭中於公元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網絡配圖
其二:全民皆兵,樂於戰死
西夏人口在300萬左右,軍隊卻有50餘萬。西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即“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這種全民皆兵的狀態保證了西夏的獨立自主。再加上長期在沙漠地區喝風,練就了党項人強健的體魄。縱使不能消滅大國,也休想讓大國隨隨便便消化。
史料記載,党項族“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飢渴,能受辛苦,樂鬥死而恥病終。此中國(宋朝)之民所不能為也。”樂於戰死,恥於病死。這是何等剽悍的民族!
西夏的男人都不願意窩窩囊囊在家老死,病死,都願意打仗戰死,因此,戰場上那是無比的驍勇善戰。而且党項人的復仇意識很強烈,據《舊唐書·党項羌傳》党項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也就是說,你要惹了党項人,那麼他會想方設法,不惜蓬頭垢面、吃糠咽菜也一定要殺了你。所以,党項人能夠立國200年,靠的就是不怕死,靠的就是這種狼性。
網絡配圖
其三:位置優越,獨享天險
西夏能存在如此長的時間也不單單在於党項人很能打。西夏的國土地形有高山黃河作為險阻,戈壁沙漠作為隔絕。想進攻西夏的對手,難以解決要命的軍隊後勤問題。
黃河百害,唯利一套,西夏佔據黃河前套。青唐產甲,鹽池產鹽,牧場產馬,完全保證了自給。
西夏的國土,東西長而南北狹窄,對付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可以集中兵力防範東方的進攻,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來,利用地形的便利產生“局部優勢”。
成吉思汗
小國西夏被4大強國包圍,最終被蒙古人成功的滅了!
蒙古打殘金國之後,金國自己沒有力量威脅蒙古,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蒙古可以集中力量打擊西夏。這是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沒有的外部條件——集中力量打擊西夏。蒙古人有滅亡他國的嗜好。西夏雖然窮酸,但是蒙古人為了滅亡西夏,鍥而不捨,不滅西夏誓不罷休。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滅國無數,但偏偏碰到西夏這塊難啃的骨頭,六次征伐,整整22年,死傷了無數“草原雄鷹”,自己還中箭負傷,卻到死也沒親眼看到西夏滅國。
網絡配圖
1127年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溘然長逝。一個月後,他最“關心”的西夏王朝滅亡。西夏亡國後,皇族被屠,文化被滅。為了徹底抹去西夏的存在,蒙古將這片故地稱為“寧夏”,即“安定西夏”。至此,這個崛起於1038年的党項族政權,在經歷了近200年的風雨後,終於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且西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被久久遺忘,甚至《二十四史》裡都沒有它的一席之地。
注:官史,向來是後朝修前朝。但元朝史家只修了宋、遼、金,卻把西夏放在了《宋史》的“夏國傳”之中,有學者稱是因為西夏先後向宋、遼、金稱過臣,不算獨立王朝只算“藩國”,故進不了二十四史。

s肅說歷史


西夏的歷史一般是從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算起,但其實要更早。早在唐末,從松潘草原遷徙到陝北的党項就參加了鎮壓黃巢起義的戰爭,從而獲得唐朝的承認,其首領拓跋思恭也被唐朝賜姓李氏。之後,在唐末到五代時期軍閥割軍混戰的局面下,逐步建立了以今天的寧夏和陝北為核心的地盤,但名義上始終保持對中原王朝的臣服,宋朝建立後也對宋朝稱臣。

宋太宗消滅北漢之後,全國核心區基本上都已經統一,只剩下西北的李繼遷和東北方向的燕雲十六州尚未納入版圖。所以,太宗一度試圖以軍事壓力迫使李繼遷入朝,或者派遣任子,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從而逐步將其徹底控制起來。但李繼遷不服,被宋軍擊敗後,向北進入今天的鄂爾多斯一帶,依附於遼國。後來和北宋的關係時好時壞,叛服無常,更多的時候是在宋遼之間搞平衡。

到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與宋朝全面開戰,初期形勢一度非常好,宋廷內部甚至有人提議徹底放棄西北,將防線後撤到潼關一線,乃至有人乾脆建議遷都金陵,或者遷都四川,以避其鋒。但之後,宋朝逐步穩住陣線,與西夏處於相持狀態,宋軍的防線大體以環慶、秦鳳、延安一線穩定下來。之後,宋朝與西夏和談,最後達成的協議是西夏同意對北宋稱臣,但北宋要以賞賜的名義給西夏歲賜。

這之後,西夏同時對北宋和遼國稱臣。而這一時期的主線是遼宋對峙,遼國更希望從宋朝獲得更大的利益,北宋也把主要兵力用於防備遼國。因為從遼國的角度看,西夏所佔的地區都很貧瘠,沒有必要去打,打了也得不償失。而從宋朝的角度看,西夏稱臣之後也沒有能力對北宋形成太過強大的威脅,所以也沒有將西夏當作主要敵人。因此,這一時期,西夏基本上比較安定。

從宋神宗時期開始,王安石變法因為在朝廷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和反對,為了證明自己的改革的成效,王安石支持王韶、李憲等人發動對西夏的戰爭,之後逐步向河湟地區延伸,號稱拓地千里,並一度成立了隴右都護府。但之後北宋因為朝廷政治鬥爭,司馬光上臺後,廢除新法。因為河湟一帶經過唐末以來被遊牧民族佔領,所以人口較少,控制起來也比較困難,造成比較大的財政負擔,所以放棄了河湟一帶,西夏的形勢又穩定下來。

金國崛起後,在進攻遼國時,一邊與北宋達成海上之盟,約定共同夾擊遼國,一邊也聯絡西夏,約定滅遼之後分一部分原屬遼國的通知區域給西夏,西夏遂與金國夾擊遼國。這一時期,大體上形成了北宋、金與西夏圍攻遼國的態勢。遼國滅亡後,很快也消滅了北宋,南宋南渡後,逐步失去關中地區,與西夏脫離接觸,西夏轉而依附於金。和之前一樣,這一時期以宋金斗爭為主線,西夏並不是主角,所以西夏只要對金國比較順從,就能夠繼續存在。

蒙古崛起後,逐步進攻金國,同時也和金國崛起時一樣,與南宋和西夏相約,共同夾擊金國,滅金之後瓜分其領土。西夏與金國之間的盟友關係遂告結束,主動配合蒙古,進攻金國統治下的關中地區,南宋則主動出兵北伐。不過,金國此時雖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對付蒙古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對付南宋和西夏仍然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西夏和南宋並未在金國身上佔到多少便宜。

蒙古從東北崛起,之後逐步將金國壓迫到華北地區,完全離開其長城以北的領土,再逐步西征,統一了蒙古草原。之後,蒙古就開始不斷進攻金國和西夏,而西夏失去了金國的支持,也無力獨自抵擋蒙古。後來,蒙古在長期無法突破金國北部防線的情況下,選擇了大迂迴戰略,也就是先消滅西夏,然後奪取關中,再從關中繞道穿越南宋領土,出南陽,進入金國腹地。在這個過程中,西夏於1227年被蒙古徹底消滅,比金國還早了幾年滅亡。

總的來看,西夏之所以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主要是因為,西夏所佔領的地區並不是核心區,而是邊緣地區,無論是和遼國、金國統治下的遼東、燕雲一帶相比,還是和宋朝相比,都是比較貧瘠的地區,沒有太大的必要去費錢費力去進攻。而且,西夏也沒有能力威脅這些更加強大的政權,所以他們能夠允許西夏單獨存在。尤其是從遼國和金國的角度看,進攻西夏需要消耗錢糧,但能夠得到的補償有限,遠不如直接進攻北宋和南宋的收益大。從這個角度說,西夏之所以能存在這麼長時間,主要還是地緣戰略位置的原因。


蕭武


西夏所在的位置,唐朝時朔方郡所在,漢族養戰馬的重要場所,“黃河九曲,唯富一套”,河套地區還是西北重要的產糧地,對宋朝來說是不容有失的地方。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党項族是善戰的西羌人後裔,是上馬為兵,下馬為民全民皆兵的民族。

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棒,接任節度使後,族人不服,李繼棒自請入朝,接受宋朝統治。其中李繼棒的一個族弟李繼遷跑了,跑到党項族發源地,一個叫地斤澤的地方聯繫党項貴族開始造反。能讓西夏這樣的小國生存下來除了党項人善戰,在於宋遼兩國對峙,無法全力對付西夏,有時甚至需要拉攏西夏。李繼遷很好的利用這點,先向遼國稱臣,被遼帝冊封為夏國主。李繼遷對宋朝的原則是打不過就投降,實力有所恢復就繼續造反,在宋太宗趙光義手裡就投降了七次,小孩過家家一樣在宋遼之間搖擺。宋真宗剛繼位時,剛成為光桿司令的李繼遷再次投降。宋真宗為籠絡住李繼遷把剛打下來的夏、銀等五州還給李繼遷,封西夏這才站穩腳跟。

真正讓西夏強大起來的是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李繼遷是靠党項貴族扶持才得以立國,李繼遷與黨項貴族採取聯姻政策。最有實力貴族衛慕山喜,他的妹妹是李元昊的母親,女兒是李元昊的王后,結果被李元昊以謀反罪,把自己舅舅兼岳父的家族都給滅族了。第二任野利皇后的家族也差不多被滅族,李元昊雖然慘無人道卻使西夏王權鞏固。他把党項原有的十二個部落建成十二個監軍司,完善軍事制度,定立軍名、規定“丁”的年齡,設置駐地、統兵將領職責。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全民皆兵的形式,是“先軍政治”的發源地,百姓上馬為兵,下馬為民,戰爭時期徵兵年齡從15至60都要參軍。西夏常備軍一直有五十萬以上,在一個人口只有二三百萬的國家負擔太重。

西夏在大國間的外交做得非常到位,與遼發生矛盾,立即與北宋講和。打敗遼興宗後,馬上向遼國講和,這邊派人向宋朝獻俘虜。金國崛起,西夏先是幫著遼國,金國勢大,西夏成了金的附庸國,又幫著金國攻宋朝,在後面搶地盤。西夏對金國也是處在降判之間,作為金國的附庸國和南宋政權還是勾勾搭搭的。金國也幾次發動對西夏的戰爭,全民皆兵的西夏不像宋朝那樣好欺負,而且隨著金國朝廷迅速的腐化,也沒有能力吃掉西夏。

西夏的外交比宋朝清醒很多,蒙元和金朝的選擇中,西夏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蒙古六次徵西夏,聯金抗蒙是主軸。只是在第三次蒙古徵西夏,西夏都城被包圍無援,才被迫接受附蒙伐金,最後才被強大的蒙古滅亡。西夏務實的外交,強悍的兵力是其立國之本。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西夏(1038年—1227年)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由地圖可以看到,西夏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在如此強大的對手面前,西夏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党項族尚武的民族特性

党項族屬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崛起至建國,一直處於中國北方民族勢力紛爭時期。為了生存與發展,養成了堅韌不撥、尚武好鬥的民族精神。

党項族的首領一直在擴張生存空間,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到李元昊建國前已經擁有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此後數年,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遼國。這充分說明党項族善戰,軍事實力強大。

党項族審時度勢、外交政策運用得當

584年,党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率眾歸屬隋朝。

629年,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814年,唐復設宥州,以保護党項,党項得以遷回。

820年,唐憲宗命太子中允李寮為宣撫党項使,自此以後,党項部落再度繁盛。

唐朝是党項族的大發展時期,由原來散落、無家可歸的遊牧民族,成為擁有固定活動區域的組織團體。

982年,党項族的首領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而李繼捧之弟李繼遷採則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裡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985年,李繼遷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正式與宋決裂。

1099年,夏經過平夏城之戰的慘敗後,在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

1125年,遼被金所滅,西夏與遼國再次結盟。

1209年,蒙古大敗夏朝,無奈向蒙請和,又依蒙伐金。

我們可以看出來,党項族一直在夾縫中生存,歸隋從唐、附遼抗宋、附金抗宋、聯金抗蒙、聯蒙抗金,最終還是被蒙古所滅。西夏一直在選擇,這也是小國在大國中所做的無奈之舉。

西夏崇尚漢文化

在政治方面,仿照宋朝的官僚體制以及結合本地實際的律法。

在經濟方面,由單一的畜牧業發展,到農業、手工、製造業等;鑄造本國貨幣;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在文化方面,西夏在維護本身文化的同時,也大力提倡發展儒學教育,宏揚佛學。

以上是小弟愚見,喜歡的點個關注唄,謝謝!


讀史—正衣冠


西夏,是由党項人李元昊於公元1038年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10帝,享國189年。最初西夏作為遼的藩屬,後在金朝的壓力下,被迫向金稱臣,與金朝建立宗藩關係。西夏主要是依靠金朝的力量,與南宋、金構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後被蒙古所滅,西夏國能存在近200年,主要是通過稱臣、議和周旋於各大國之間。

唐朝初年,党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大唐,太宗賜其李姓。唐朝後期,党項逐步轉移到夏州。党項酋長拓跋思恭因參加鎮壓黃巢而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北宋初年,党項李氏曾經入貢。到了太宗、真宗時期,党項李繼遷和遼朝結盟,共同對付宋朝。

1002年,李繼遷攻下靈州,改稱西平府。1038年,李元昊即位,建立西夏,繼續向西用兵,攻佔了瓜州、沙州、肅州,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

西夏與大宋之間的外交關係

宋太祖時期,党項一度入貢。宋太宗時期,党項李繼遷起兵反宋,打敗前去鎮壓的宋朝軍隊,並攻下銀州。遼國為聯合黨項反宋,於990年冊封李繼遷為夏王。

宋太宗後期和真宗初年,宋和党項不斷髮生戰爭,宋朝多次派乓征伐,均無成效。党項的勢力在擴大。李繼遷死後,其長子李德明繼位,一邊向宋求和,一邊向遼求封。李德明時期,党項控制河西走廊地帶,党項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繼位。李元昊對宋、吐蕃及回鶻進行戰爭,屢次取得勝利。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他積極發展經濟及農業,加強軍事力量。

1040年到1042年,西夏和宋在三川囗(陝西延安)、好水川(寧夏隆德)和定川寨(寧夏固原)發生三次大的戰鬥。宋軍戰敗,損失慘重。由於連年戰爭,雙方國力下降。由於遼國的威脅,1044年,西夏與宋簽訂和約,規定西夏取消帝號,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王,宋每年賜西夏銀、絹、茶數十萬兩。

宋徽宗時期,童貫進攻西夏,被西夏打敗。遼被金滅後,西夏向金稱臣,聯金攻宋。西夏後續慢慢衰落。1227 年,蒙古滅西夏。

西夏與金國和蒙古的外交關係

1044年,西夏和遼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李元昊擊敗遼的進攻,雙方議和。金滅遼後,西夏被迫向金稱臣,與金朝建立了宗藩關係。金朝與西夏結成同盟,聯合攻宋。為了爭取西夏的的聯盟,金將天德、雲內等四軍及武州、河東八館之地割與西夏。

1122年,西夏軍攻取大宋諸多城池。金國得知宋朝如此不堪一擊,後悔當初割地。1124年,金軍數萬突襲夏軍,奪回被割之地。1146年,應西夏請求,金割西部沿邊德威城三城與西夏。金正隆進攻宋朝前,與西夏劃好邊界,以免誤判。

西夏自崇宗時起,國力漸弱,已無力周旋於各大國之間,反而成為各反金勢力爭取的目標。金國對西夏的始終處於防範之中,金國將河南、陝西地歸還宋朝,西夏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對金不滿。1139年,西夏崇宗死亡,其子李仁孝即位,即為夏仁宗。金朝對西夏的策略由以武力防範為主向以政治爭取的方向轉化,二者關係有所改善。

成吉思汗為解除對金國用兵時來自西夏的威脅,先後於1207年、1209年兩次攻打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觀望而不救,西夏襄宗被迫向蒙古納女請和。從此,西夏採取臣服蒙古而向金進攻的政策。金、夏宗藩關係發生危機。蒙古撤兵後,西夏不時侵掠金朝邊境州縣,以示報復。西夏對蒙古稱臣,蒙古經常徵調西夏兵隨軍助戰。

西夏既臣服於蒙古,又屢次被金軍打敗,致使國力衰退。金、夏互相攻伐,導致兩敗俱傷,為蒙古提供了機會。金哀宗和夏獻宗已無力扭轉這一局面,西夏、金最終先後為蒙古所滅。 西夏與金的外交關係於1226年中止,西夏的最後一個使節在1226年11月6日到達金朝都城,通告西夏國王的死訊。1227年,夏末帝投降蒙古,西夏滅亡。

西夏之所以能存國189年,除了靈活的外交策略外,還有西夏所在的銀川平原支撐著其不衰的經濟,西夏的所在地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西夏留給後人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西夏文字,這種文字已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西夏文字具有比較頑強的生命力,西夏滅亡後,西夏文字並沒有馬上消失,直到明朝中期還有党項遺民使用,此文字持續時間有四百餘年。

20世紀初,西夏文獻陸續出土,尤其是西夏王陵,更成為西夏文字的重要考古場所。通過對西夏文字的研究,西夏將揭去神秘面紗,遺忘數百年的西夏文字煥發青春。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因為中國也是這樣的局面。所以我認為,西夏史可以和中國史有關聯,可以通過這樣分析中國的過去、現在、將來。


在五代十國的時代結束後,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強國:宋、遼、西夏。遼國以其強大的武力聞名於世,俄語中的中國‘китай ’正是契丹的意思。宋以其繁榮的文化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商業揚名四海。而西夏卻蜷縮在西北邊陲默默無聞。在大部分人眼中,十世紀到十三世紀的東亞史就是宋、遼、金、蒙古的‘你方唱罷我登臺’,然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再稍稍點綴。因此,要想知道西夏史對中國的意義,就必須先了解西夏。

西夏由党項人建立,党項人和契丹人一樣,在唐朝時歸化唐朝。党項人的具體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於中國西南,並且不斷遷徙。党項人曾經被賜姓為‘李’,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姓卻是漢姓。

党項人和契丹人一樣是經過長期漢化的,古代中原王朝以‘華夏’自居,並且按照周邊民族的開化程度劃分為華夷,党項人自然也知道華夷有別。中國是一個以文化傳承為紐帶、傳承的國家,而不是單純的依照血緣來評定民族、國家。西夏並不是因為党項人的血脈與中原有多親近而是出於文化認同才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與中華文化認同圈的其它國家,如:高麗、日本一樣,西夏也在吮吸華夏文明的乳汁後開始獨立成長。正如同日本發明了假名,西夏人也發明了西夏文字;並且學著契丹人一樣仿著中原人寫詩著書。因此我們可以說西夏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似卻不相同,就好像雙胞胎姐妹一樣。

比起宋,西夏更像遼和金。由於五代十國的亂象和宋朝本身就是兵變造就的,宋朝實行極度的輕武。但是其它的少數民族政權卻大不同於宋:首先他們學習的對象並不是宋是,而是唐,比如遼國的官僚體系就是直接繼承與唐代。其次少數民族政權在當時並不像五代十國的中原那樣改朝換代大部分是篡權奪位,而是靠著征服一個又一個部落才成為國家的。少數民族國家比起宋朝的安逸,從建國伊始就是從刀光劍影和血與火走出來的。以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西夏的條件遠不如宋,但是西夏卻屢次挫敗宋軍,甚至還接機吞併了部分領土。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擁有強大的實力,卻也如同歐亞大陸上其它的國家一樣亡於安逸,然後亡於蒙古的入侵。在看到了西夏的緣起、興旺與衰敗後,讓我們把目光回到標題。

中華歷史上下四千年,被濃縮至西夏的短短几百年。中國的起源是在黃河流域,並且開始只是四大文明古國裡最弱最小的的那個。中國的早期發展得益於早期全球化把戰車、青銅器等給傳入中國,中國的發展是離不開對外交流的。正是開放包容的心態,才使得中國得以長時間領先於世界,並從黃河一隅擴張為世界第三。但中國人卻在明代開始閉關鎖國,如同閉國的西夏被蒙古滅國一樣,古老東方的大門也被新興勢力敲開......

歷史最大的意義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警醒我們以史為鑑。


作者球


這個問題就有問題,西夏怎麼是小國呢?

李繼遷等人剛起步時候確實是小國,甚至都不能叫國,就幾個最鐵桿的人,到處去找各酋長乞討,靠著先祖積下來的人緣和聯姻等手段,才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馬賊集團差不多,想必北宋那時候也就把他當馬賊看待。做了幾筆大買賣後,才迅速凝結成了一個政治集團。

其實和努爾哈赤的起家差不多,一開始都沒什麼本錢,全靠自身努力奮鬥加上環境適合。所謂環境,就是宋派流官來統治,又想在當地搞編戶齊民,各部族的人哪裡願意接受這套SM?有人帶頭也就成了氣候,凝結成了西夏。

經過李德明和李元昊的經營後,西夏已經是鼎足而立的大國。大宋就不說了,被西夏反覆按著摩擦,遼國也被他們擊敗了。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稱為小國?不要覺得幾千萬人口才算大國,宋明是人口多,但他們能提供多少戰士?能有多少資源用於戰爭?還不是被西夏人、滿洲人按在地上打? 大一統就是虛胖罷了,面對楊應龍之類的可以裝逼,靠體量硬堆死對方,真面對有上百萬人口能打的族群,就被吊打。


加密貨幣百曉生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Booker不客

對於地域遼闊,同時各地差異又相對明顯的東亞大陸來說,中央王朝的統一往往是一個常態。所謂“治亂更替”,小國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來處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但是這其中也總有例外,與整個宋王朝,以及遼、金帝國同時代並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對於同時期其他並立政權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在西北地區維持了200年時間的統治,這種特立獨行的反常表現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 得天獨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區為經濟、政治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最大領土範圍約是今天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以及內蒙古和陝西北部地區共83萬平方公里。

主體民族是党項人,党項人根據《隋書》和《舊唐書》所載,是羌族的一支,大約在唐初的唐高宗時代開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結構,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襲和進攻,党項部落慢慢的遷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區。

與我們固有印象裡西北地區遮天蔽日的黃沙彌漫和乾涸貧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內蒙古和寧夏地區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為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而聞名的“幾”字彎——河套平原,在民間歷來就有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豐美更被譽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源自於河套平原剛好位於整個東亞大陸的中部地帶,從地理上看處在中溫帶包圍區,使其既能接受到來自西北的乾冷季風,又能夠受到微弱的暖溼季風影響,多元化的整體氣象結構讓河套地區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溫度適中,加之黃河水文活動帶來的肥沃河泥,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

而党項人也在此地生根發芽,本身具備發達的畜牧業和商業基礎,加之環境優渥,很快的党項人就步入奴隸制的部落結構,而人口的大規模擴張,也讓党項部落一直對河套地區擁有極高的掌控力,可以說正是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礎和發展的優勢。

『 中原亂局以及精銳的軍事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党項人的崛起伴隨著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党項人被中原王朝認可成為正式的藩鎮,正是源自於唐僖宗時代的黃巢之亂。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之亂,而被唐僖宗賜姓李,並授定難軍節度使。從此以後,党項人開始正式以割據一方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黃巢起義

隨後中原陷入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分裂狀態,北方走馬燈一般的更換著不同的政權,武人政權於內部平定驕兵悍將的反叛尚且自顧不暇,更何況去幹涉西北的地方政權,党項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權存在如歸義軍等一一併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時,党項人已成氣候,擁有了夏、綏、宥、銀等四州的廣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時,党項人對宋帝國依舊在表面上處於一種恭順的態度,宋太祖趙匡胤也延續了五代時中原王朝對於西北的政策,許以世襲來換取商貿,尤其是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產馬地後,宋代的騎兵軍隊基本上依賴於西北地區的榷場交易,而交易對象正是党項人的定難軍。但這種態勢在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被打破,趙光義企圖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重新恢復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統治。

於是他將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全家接入首都開封,並且嚴加看守,意圖讓李氏徹底臣服,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用計逃脫,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項以及其他遊牧民族勢力,之後又多次擊敗宋帝國的進攻,徹底撕毀於宋帝國的藩屬關係,接受遼帝國冊封,之後雖被吐蕃人暗殺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延續他的施政方針,終於在其孫李元昊時代於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將宋遼的軍事幹涉力量徹底擊敗,於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

西夏能夠建立和維持,跟他自身卓越的軍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共分為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其中侍衛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約三萬人,主要負責對京畿興慶府一代的守護和維持,兵源大多來自於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選拔的強健勇士,侍衛軍集合了西夏帝國幾乎所有的精銳,例如精銳的重裝騎兵“鐵鷂子”,以及駱駝載運的運動投石部隊“旋風炮”。

地方軍為國家軍事基礎,分駐各地,約五十萬人,主要構成是步兵與騎兵的混編,因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時耕作,戰時作戰,軍民一體。擒生軍為西夏特有的兵種,名稱來源於生擒捕捉奴隸的軍隊特色,約五萬人,專門負責攻堅克難的苦戰和機動性強的突襲作戰,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後期,擒生軍幾乎成為了西夏王朝的中堅力量和國勢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製作技術極為精良,其所產的刀劍和鎧甲在宋遼被譽為“天下第一”,鋒利和堅固無比,而遠程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驚人,更為後來宋帝國所仿製。正是軍力和武器的雙重保重,讓西夏得以在強鄰包圍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 地緣優勢和靈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儘管西夏王朝從環境上過度依賴於河套地區,而其他領土大都處在漫漫大漠中難以為國力提升提供支持,但是相應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無論是多麼龐大規模的帝國進攻,在陷入一望無際的沙漠之時,軍隊的後勤補給以及戰力維持也成為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與強鄰接壤的邊境幾乎都以山巒為阻隔,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等天然的險要地勢,易守難攻,使得西夏只需憑藉微弱的兵力駐守,就可抵禦強敵大範圍和多數量的進攻。

也正是這種地緣優勢,讓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遊刃有餘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縱觀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時而聯遼抗宋,時而聯宋擊遼,從容不迫的遊走在幾個地方強權中,而當遼和北宋突然的相繼滅亡,西夏王朝又能審時度勢的倒向金王朝,為自己爭取了最大的主動和利益。

從這點看党項人也許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緣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聯動起來,利用中原王朝統治者的遲疑和疏漏,將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鄰邦和擴充自己的國力。可以說,這種一體兩面的國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於西北,稱雄一時的根本,直到遇見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從歷史舞臺上謝幕,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