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宋代的觀音造像

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宋代觀音造像藝術

宋代的觀音造像

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刷塗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貼金,以顯尊貴。觀音一類,銅觀音或石觀音,材質堅固,較容易保存下來。然木製之觀音,材質易受各種天然及人為破壞,戰亂時又常被做為升火煮飯禦寒之材料,劫後餘生者不多。唐代時期的兩尊,現保存於國家博物館,皆列為國寶。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製觀音於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宋代的觀音造像

五代、兩宋,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時期,也是雕塑藝術的最高潮。宋代最受信仰者觀音,造像靜穆深沉,其姿態益溫婉秀麗,閒適而莊重,由象徵之偶像變為和藹可親之人類,且性格愈趨女性化。

宋代的觀音造像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宋代的觀音造像

宋代造像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要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上眼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與頭胸之間沒有分明的界限。

宋代的觀音造像

宋代菩薩像已脫離了隋代挺腹之拙樸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現端莊大方、平易近人和閒然自適的人間裝束,簡淡中見慈悲,親切中見清逸。

宋代的觀音造像

觀音形象傳入中國的起始階段時是男相的。女相觀音造像的出現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唐代以後。人們理想中的觀音菩薩變成了救難送子、造福眾生、仁慈可親的母親、女性形象。這時的觀音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宋代的觀音造像

自在觀音又名觀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第三,提及西京寺觀等畫壁中,勝光寺之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卷第十有云:“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長史。初效張萱畫,後則小異,頗極風姿。全法衣冠,不近閭里。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

宋代的觀音造像

宋代菩薩造像淡化了神聖性和理想性,神態氣韻以纖柔秀雅見長,反映出菩薩與眾生的親切關係,展現菩薩道的淑世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