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部某省一所乡村小学11名专职教师,只有61名学生,乡村教育为什么留不住学生?

微言心理


中部某一所乡村小学是一名专职教师只有61名学生,乡村教育为什么留不住学生呢?

你说的这个情况比我这个地区有的学校生源还是多的!我这里有个学校14个在职教师,只教学40多个学生,有的一个班仅有七八个人。为什么乡村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受国家农村楼房化影响,原来农村村民住的都是平房,后来国家提倡住楼房,好多农民都去镇上买楼房!开始的时候买楼房国家给补贴,一部分人买了,一部分人因为没有钱或者是持观望的态度留了下来,村子里走了一部分生源,但是随着人们对楼房的看法的改变,随着农民体会到了居住楼房的优势,尤其是冬天取暖舒适,所以更多的人去镇上又买了楼房,虽然国家没有了补贴,买的是高价,但是人们依旧坚持去买楼房,这就使农村的生源进一步的减少,而且是越来越少。

村子上只剩下的那些非常贫困的家庭和老人!造成了现在每个班只有五六个人的局面。


第二,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的影响。 现在农村经济薄弱,在农村农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去挣钱。农村的青壮年们都跑到城市里去打工挣钱,他们打工时间久了就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了城市读书。不但如此,有的孩子上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而且出去之后就再也不回来了。以后到了结婚的年龄即使在外面在城市里租房也不愿意回再回来种地,这样就造成了现在农村生源的青黄不接。

第三,农村人教育意识的提高,寻求高水平的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农村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由于经济的提升,眼界相应的宽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城区就学!

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生源都在不断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相信东村的生源会在不断的回流,不久将来,我们会迎来农村教育的春天。

我是松高寻鹤,专心教育研究多年。愿意为您在教育上的问题排忧解难,期待您的关注!也欢迎您的转发和评论!


景行说教育


我所上班的学校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在主城的边缘,是上级圈定的可以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因此对为什么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还比较了解。我们学校过去由于地处城市边缘一直生源不够足额,校长伤透了脑筋,我们教师还要给指标,动员一个学生奖励多少现金,那滋味真不好受。记得那时候还没有多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村人也还没有大量的移民城市。曾经何时,一转瞬间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几年时间下来农村学校渐渐没有了生源,几经农村学校合并撤校,曾经每个队村都有的村校几乎全部撤销。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这所曾经四五十个教师编制的不起眼的初级中学,不断扩张教学楼起了一栋又一栋。教师也从大学毕业生及农村边远教师充实了进来,现在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在大幅度提升,生源也是如波涛汹涌滚滚而来。学生都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也有羡慕城市教育教学环境的投亲靠友的。那些比较边远一些的农村学校没有了生源也的确是处境尴尬啊。生源就是学校办学经费的保障啊,失去了生源,经费不足,难以为继啊。没办法,这是历史的选择。


猫哥162604536


乡村小学11个专职教师,而学生仅有61人,师生比不到1:6。大家一定觉得这是师资的浪费,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留不住学生呢?

一、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多少村民留在乡村。曾经回老家农村办事,发现原来有100多人的村组,除了几个老头、老太外,仅有两三户带着孩子留在农村的。其他人基本上都在县城或市区买了房定居,孩子带在身边就读。就算没买房的,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把孩子转到城里中小学上学,方便照顾。

二、农村教育的质量也需要提高。前不久报道的湖南新化县水车镇荆竹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单:一年级的15人中,语文考个位数的有6人,最高分仅为30分,数学考个位数的有3人;二年级的19人语文成绩中考个位数的有5人,数学只有4人及格,最高分67分。这样的成绩怎么与城里孩子竞争?他们还有未来吗?如果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如此,谁还敢把孩子留在村小呢?


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待遇不高,优秀老师不愿去教,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成绩差。于是大家都把孩子转学到城市学校,村小没有了生源。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只能是村小继续合并,农村中小学更加难以振兴。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


良心老师


在一些僻远落后农村的教学点,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地方一般距集镇中心很远,交通不便,村民也很少,学生数自然更少。如今这些教学点已成鸡肋。若撤掉教学点,低年级学生不能到中心校住宿,校车接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还很不安全。若保留教学点,每个班级的学生太少,按1:20的标准配备教师,根本无法排课;按课程安排教师,又会严重超编,浪费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留不住学生,不能怪乡村教育。根本的原因,是乡村留不住人。但乡村留不住人,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乡村的人哪儿去了?自然是去了城里。

去城里干什么?一是工作,二是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不但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得以腾飞,连内地世世代代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也沾了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农民工曾经有多苦,为城市流过多少血多少汗,受到资本家多少剥削,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上下五千年来的中国农民,是从未如此富有过的。哪怕是仅依靠出卖劳动力的群体,其收入水平也已逐渐逼近乃至超过县城的“中产阶级”。

2002年,我装修自家的二手房,请的泥瓦工日薪30元,小工日薪20元。当时我是工龄7年的初级教师,平均月薪1000元左右,略高于泥瓦工。

2018年泥瓦工日薪达350元以上,小工200元。我是工龄23年的中级教师,平均月薪4000元左右,远低于泥瓦工。

农民手里有了钱,该怎么花?

首选在农村建房。如今农村的房子,若按套数计算,空置率至少在60%以上。房子越建越多,人却越来越少。

次选进城买房。手头的钱没有投资渠道,存银行会贬值,只有在城里买房,既能保值增值,还能自住。不如索性将家搬过来,将孩子转到城里读书。城里的学校条件好,老师水平高,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至于自己,继续外出打工,让老父老母在城里照顾孩子,两头不误。或者自己在城里做点小生意,在工业区上班,都行。如今内地的工资水平比沿海也低不了多少。

可以说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也可以说是城市不断吸干了农村的血液。总之,农村日益凋敝。乡村学校也逐渐撤并、消失,只剩下一所中心小学和少量教学点。不客气地说,教学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是被经济社会淘洗之后遗弃在乡村的贫困群体;教学点的老师,也多是年老的本地教师、代课教师,或过客匆匆的支教生。

乡村教育如何振兴,是个重大课题。也许可以乘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大战略的东风得以破局。让我们共同期待。


毫米


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青壮年父母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挣钱,家里一般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刚开始或限于经济或者眼界限制,这些外出的人群只是觉得只要每月按时寄钱回家给老人和小孩就可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呆在城市、发达地区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打工人早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哪怕就读的只是“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样带有偏见性的烙印的民办学校,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也比老家的小乡村学校要好。因此,他们深感老家跟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更想到“如果不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他们也象我们一样在离乡背井给人打工”。因此,他们不管带孩子外出会增加多少成本和苦累,也坚持带着孩子一起到外面跟着自己读书。农村人爱跟风,也觉得这既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能够让孩子天天都能见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亲情感情的培养也有好处,于是一个见一个跟着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起读书和生活,时间一久,很多村庄便出现了空巢村——十户有七、八户没有人在家,孩子们在外地读书的比例也高达80%-90%以上,这已是当下中国农村不争的事实。

2、另一方面,由于乡村老师的待遇、生活各方面都不如城里的高,平日里除了上课之外,要是家里遇到什么事,办起来也很不方便,没有城里的轻松。因此,好多乡村学校已留不住那些能力强、文凭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留在农村学校中教书的老师,要么是年纪稍大的,要么是本地人,因为要照顾家里才留下来的,也有一些是到刚从学校毕业的,需要下到农村学校中打磨一两个学期或者一两年就要往城里调的新生老师。这样的境况,使得不少家长不愿意拿孩子的学习来赌,因此即便不把孩子带往自己在外省打工的地方,也会考虑让老人家带着孩子到镇上、甚至是县城或市里的学校读书,老人们则全程陪读。这样的现象近年来更是普遍,甚至已超过了把小孩带到外省读书的势头。

3、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家里比较窘困,孩子读了几年书成绩不太好的,便顺理成章地早早就让孩子弃学,跟着父母到外地做学徒,或者在家里帮大人们做点事。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原本持“读书无用论”的家长也意识到了“没有文化,将来更难赚钱”这一点,这一类的现象也渐渐减少了。

综上所述,农村孩子在乡村学校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父母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我相信随着美丽新农村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乡村校园一定能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也希望广大农村的适龄学童们,能够尽早迎来可以安安心心在自己家乡读书的好时光。


视觉作家李承骏


乡村小学为什么留不住学生?

我这个曾在农村小学呆过多年亲眼见证这一变好的老师来回答一下。


从题主描述来看这个学校还有11名专职教师应该还是个完小校,像这样的完小校我们这边都少了,我们这里的一个乡镇下村小最多一两所完小或供低年级孩子读的教学点。

我亲眼看着一个个乡村学校从一个班都好几十人的完小校演变成今天这样,原因我来分析如下。

首先,最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扶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学校出现大量留守儿童,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入学可以更安心,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取消原来规定的外来人员子女在当地学校就读收借读费,并且提出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指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书本费、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政策,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照样可以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农民工子女也就可以进城接受良好的教育了,一下子就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乡村小学的学生数就少了。


第二、乡村小学人数变少,本来以前一个班可以有语数两名教师,现在就剩几个学生一个班,多数班级就成了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老师工作量大,一人每天需要备多种科目的课,浪费教育资源,这就出现了撤点并校,也就是一般的学校高年级班级并到了乡镇所在地学校去,多数的是整个学校撤点,因为加上有国家的“二免一补”政策,学生到并校点后成了寄宿生,学校给补助生活费,一日三餐国家出钱,听说伙食还是挺好的,家长们也愿意撤点并校,毕竟大学校教学条件好。


第三、乡村小学留不住年轻老师。我们这边规定本科毕业的老师下乡教学三年可以参加进城选调,专科毕业的呆满五年。哪个年轻老师愿意一辈子呆乡村呀?所以这村小只是他们的进城踏板,一个个都走了。这样就造成农村学校老师不是老的老师就是刚毕业的小青年老师,家长们也不愿意孩子在村里读,想尽办法带孩子进城去,毕竟现在村民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

所以嘛?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


采山时光碎片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师生比!

笔者曾经在2016年,去江苏沭阳县的一所乡村中学上课。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带过去,到了学校一看,傻眼了!全校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总共只有71个学生。但是,老师却有82人。

在后来与校长的交流中发现,学生都跑到县城去了。老师的编制在乡村,跑不了,只能在这呆着。大家轮流上班、轮流休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教育产业化

沭阳县所在的宿迁地区,曾经是落马明星官员仇和的主政地。他当时主张教育、医疗产业化。将医院、学校卖掉。大力扶持私立教育。结果在沭阳、泗阳、泗洪等县城,出现了数家航母型的巨无霸学校。每所学校人数可达2万人。然后将全县最好师资往这样的学校配置。导致全县的适龄学生都往县城挤,造成乡村学校空心化!

教育的非均衡化

与苏州教育不同,苏北的教育非常不均衡。苏州每所学校,包括哪怕是乡镇中小学,无论硬件、软件都非常强大。有外地网友惊讶的发现,在苏州一不起眼乡村角落,都会有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在他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苏州特别之处--教育均衡化!

乡村一旦缺少了优秀师资,学生自然就会往别处流,最后造成空心化的尴尬状况。

生源争夺功利化

今天的教育竞争,往往就是生源的竞争!在富裕了中国,大家硬件都很好。师资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生源争夺就成了致胜的关键了。

乡村学校在私立学校、重点学校、中心校的一轮轮掐尖后,便只剩下可怜的一点点的家底了。

其实,这种教育壮况对教育是不利的!尤其是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所以,笔者对苏州的均衡化教育是非常赞赏的!


姑苏讲堂


  乡村教育留不住学生,也难留得住教师,这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困境。

  笔者在教育部门工作,一所农村小学只有几十、甚至几个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学校的生源自然减少;二是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艰苦,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因而学校对当地生源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当前,在一些远离城镇且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当地小学的生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一所有数百人规模的小学,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比较有保障的。困境在于一些人口稀少的农村小学,生源越来越萎缩,并形成恶性循环——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教师越来越少,当地群众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信心越来越低,有条件或对子女教育比较重视的家庭都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镇读书,留在当地的孩子越来越少。

  笔者走访过不少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学生的农村小学。这些小学生源虽然越来越少,但只要生源仍没有完全消失,学校就必须持续长期存在——虽然质量并不能保障。由于农村尤其是山区人口稀少、低年级学生远途上学或寄宿均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撤并校点或集中办寄宿制小学的方式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撤并校点往往会遭到当地一些群众的抵触,这就是困境所在。

  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欢迎您的讨论、点评。


高考志愿梁老师


这两天答的问题都与乡村小学学生流失有关,看来为乡村教育忧虑的人士还是很多的,这是一个好现象,大家都关注,都重视,就能群策群力,为振兴乡村筹谋划策。

对于目前乡村小学的现状,我的意见是真正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提高留在乡村学校读书孩子的家长重教意识,共同教育好在乡村就读的学生。

如果不这样做,今年的11名教师,明年可能就只有三两个了,今年的61名学生,可能会变成个位数。

有人罔顾事实,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去,说什么老师没教好,学生才流失的。有人又把原因都算到孩子们头上,好像这些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笨蛋就是问题孩子。这些都是违背事实的胡言乱语。

乡村学校学生锐减的真正的原因在于:

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农二代其实已经不生活在农村了,他们已经是城市的市民,只是户籍制度没跟上发展的步伐,他们的户籍没能得到解决而已。这些农民身份的工人,有的在城里买了学区房,有的租房居住,把孩子带到了城里学校读书。

二是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出生率持续走低,孩子绝对数上是减少的。虽然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了,但这个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反映在入学上,还要等到几年之后。

三是私立学校到乡村学校掐尖掐走了一部分学生。对于私立学校,国家的政策是鼓励的,招生上比公立学校的就近入学占据很大优势,可以跨区招生,农村的一些成绩好的孩子就被私立学校招去了。

指望学生回流到乡村学校是不现实的,流失只会越来越严重。现在要做的,是稳住,采取措施,稳住老师,稳住学生,正视现实,家校合力,办好现有状况下的学校。


当代师说


我怎么就遇不到这样轻松的学校呢?

我也在中部某省,也是一所乡村小学。可我们这里所有的乡村小学教职工都不超过6个人,并且这样的学校学生都在100人以上。学生人数不超过100的学校最多只有5名老师,有许多老师都是包班上课(就是一个人给一个班上所有的课),总之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忙的不可开交,因为除了正常的教学,还有几倍于教学任务的其他工作要做。


吐了这么多嘈,下面回答正题。其实答案太简单了:经济落后是造成乡村教育留不住学生的根本原因。现在每一个有经济能力的人都会去城镇,而不会窝在乡村,特别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所谓人往高处走,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至于说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对乡村教育政策倾斜什么的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过也没有办法,毕竟经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越是经济不发达,教育越落后,教育越落后,经济越不发达。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农村老师只能尽自己努力为乡村教育做贡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