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資上漲,糧價下跌,農民還該種糧嗎?

手機用戶6869279135


看了大家的回答,一些基本的情況都說得很清楚,我就不重複了。

我說說自己種玉米的這幾年玉米價格的波動吧。我有十畝地,以前都是冷棚,後來拆了一半棚子,種了玉米。也就是大前年的事。到今年,算是種了四年玉米了。第一年,正趕上國家進行糧食價格調控的前一年,玉米每斤九毛多。剛收就賣啊,玉米還很潮,就九毛多一斤。在這之前好幾年了,玉米都是九毛到一塊多錢一斤。我的五畝地玉米,儘管只出了七成苗,還賣了六千多將近七千塊錢。

第二年,玉米收成大好,產量比頭一年高出許多,但是才賣了不到六千塊,因為價格降得太多,只有每斤0.70元。

第三年價格更低,每斤0.58元,只買了五千元。

第四年,也就是今年,玉米價格有所提升,每斤0.67元,可是產量卻是創了新低。因為今年早期旱情比較嚴重,玉米出苗率都很低。所以收益成近幾年最低,賣了不到五千元,不夠家人一個月的工資。刨去本錢,還能剩多少?

我們這人們大多數都去工業區上班,玉米種收都是機械化。

種子,五畝地300元。化肥,五畝地500元。翻地播種,一畝地70,五畝地350。封地打藥,一畝地10,五畝地50元。還有封地藥,蟲子藥200元。收割,一畝地80,五畝地400元。還有一項,機器收拾地,就是吧玉米的垃圾葉子什麼的攢成堆。五畝地還需要50元。

算算吧,本錢是多少?1850元,今年正好賣了4850。呵!還是整數,😄淨剩3000元整。3000塊能幹嘛?女兒一個月費用?能隨幾份禮?

你說說,這地種得還有啥意思?

不過是比撂荒強些罷了!


落英的筆墨人生


農資上漲糧價下跌,農民再不種地越來越窮!

有人說:城市人好,月月工資幾千,一個月找農民全年收入。還有人說:農民有地還得種,不種越來越窮。究其怎樣,有個實例擺在面前讓大家評論。

一、張朝田張朝財是我們村的弟兄倆個,張朝田為長兄身邊有兩個兒子依靠種地生活,日子過裡實在辛苦,全家八畝地還想種糧還想種菜。反正就那幾畝地,不種糧沒飯吃,不種菜沒錢花。要說張朝田近幾年弄得也不錯。三年前給老大娶個媳婦,三年後又給老二娶個媳婦。兩件事連蓋買房花去60多萬。這些錢從哪來?這都是張朝田風裡來雨裡去賣糧賣菜掙的錢。拼死拼活一塊一毛攢的錢。要說他的任務完成了,可該享清福了。誰知沒福份,娶媳婦錢也花光了,人也得病了,住一次醫院幾千幾萬,叫孩子兌錢,孩子們拿啥兌錢,把糧食賣光,把房子賣掉以後怎麼生活,面對此情此景老頭子不忍心,只好拖病,趟在床上泡病,一直等死。

二、張朝財為弟。和張朝田是新爹親孃一母同胞。張朝田比張朝財解婚早,70年代吃大火。老爹爹怕在家種地都找不到媳婦,只好扒門子把老二推出去當了廠礦工人。當時雖說工資不多,但年年再漲,冬有取暖費,夏有降溫費,年終有獎勵、假期有補貼,加上住房公積金,公療費,雜七雜八每月上萬塊。目前張朝財的兩個兒子都已娶妻按排工作。不費一槍一刀,全家拿工資。如今張朝財己退休,月工資幾千塊,吃不愁花不愁、人相越年越輕。銀白的短髮,潔白的牙齒,筆直的腰桿,說話大腔大調。終天沒事在廣場玩耍。有一次,張朝田的兒子因給爹治病找到堂弟借了兩萬塊,好多年一直還不上。後來堂弟找上門說:地不要再種了,越種越窮,還是把地包出去吧!

三、把地包出去很容易。第二年,村上來了一群大老闆,圪圪噠噠黑白小車睹在路口到處都是。這下張朝田兩個兒子美透了,一下成了市民,一畝地700塊。八畝地領了5600百塊。真沒想到土地包出去之後日子更難過。死錢早已花光,買菜買面沒錢,孩子上學沒錢,給老人看病更沒錢。後來,兄弟倆打算找到老闆要求退出土地,結果人家沒好氣說:這是胡鬧,終止合同是要犯法的。從哪以後兄弟倆再不敢要地了。兩人最後總結一個真理,種地雖不值錢還是得種,不種沒辦法。


農村土秀才


農資上漲,糧價下跌,農民還該種地嗎?

這個問題是大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近幾年農民種地的實際情況看,由於農資漲價、生產用工漲價等因素,導致種地收入不高,甚至有的農戶不掙錢。從當前生資價格來看,化肥每噸上漲10~20%左右,農藥上漲20~30左右,種子也有一定漲幅。而糧食價格,小麥每斤下調了0.03元,水稻下調了0.1~0.2元,大豆價格價格低迷,始終在每斤1.6~1.9元之間震盪。


那麼面對這種形勢,農民還該種地嗎?小編認為,土地該種還得種,關鍵是要掌握種地方法。一、適當擴大種植規模。目前種地的利潤空間變小,只有靠增加種植面積增加收入,如果種地少,去了成本和工錢,基本掙不了多少錢。比如種玉米,1晌地掙3000~5000元,種5晌地和種10晌地收入差別很大。

二、依託國家政策種。現在國家的各項補貼種類很多,朋友們在種地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國家扶持什麼,那種作物補貼多,統籌考慮種什麼。比如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實施的輪作補貼,每畝150元一年,如果可以申報,每晌地就額外有2250元的政策收入。



三、要堅持科學種田,節本增效。在實際生產中要廣泛應用各類先進技術,比較常用的比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檢測土壤養分含量,再根據土壤養分和目標產量進行配肥,做到精準施肥,節約肥料成本。再比如種子精量點播技術、高光效栽培技術等等,都可以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增加收入。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謝謝大家!


三農廣訊


目前這種市場行情下,如果能不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則不種,累死累活,一畝地能有千把塊的收入就不錯啦,而國內的情況又是人多地少,絕大部分農民只有幾畝地,全靠種糧一家人就得喝西北風。

以我老家的情況為例,農忙時村民會在家裡忙一陣,忙完之後就外出打工,也有很多人乾脆把幾畝薄地給自己的親戚種,自己過完正月十五就出去打工,到年底臘月再回家,一年在家最多也就待個把月。為了掙錢,不得不背景離鄉,苦啊!近幾年小龍蝦越來越火,村裡很多人開始了稻田養蝦模式,6月之前基本都在忙小龍蝦相關的活,然後種一季水稻。這種新方式確實能給村民增加一些收入,挺令人欣慰。

種糧不掙錢,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種一些瓜果蔬菜,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廣西的砂糖橘和沃柑、蒲江的醜八怪和耙耙柑、洛川的蘋果、中衛的硒砂瓜,都帶動一批農民致富。

願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零零牛:“田管家”特聘農技專家;關心百姓生活,瞭解社會百態,歡迎關注今日新農人。


今日新農人


農資持續上漲,糧價下降。農民該不該再種糧要先分析這個現象的原因。農資為什麼持續上漲?是緊缺嗎?看農資店裡庫存就知道和糧食一樣,產大於銷。那為什麼只有糧價下降呢?因為市場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它是產品的定價權決定的。

全世界都在積極整合規模,做大做強。在市場交易的博弈中,份量越大越能壟斷,越有話語權。話語權才能保護和爭取最大的利益。有限公司,集團公司,跨國公司,上市公司。他們是以大象🐘的形象在市場上出現。而中國農民呢?單幹前,他們還是以生產隊,大隊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單幹後,最原始的生產組織形式家庭,是最大的生產單位。農戶在市場上是螞蟻的形象。處在食物鏈最低端。購買生產資料沒有話語權。銷售農產品還沒有話語權。只要生產活動的權利。實際上變成了被貧困捆綁在土地上的奴隸。在高速發展的今天 ,居然還有感謝吃飽肚子了的愚笨思想。沒有能力改變別人,有能力改變自己。候鳥尚能飛向適合自己的地方。過去人們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不都是窮則思變嗎?什麼土地情懷?什麼故土難捨?我們只有追求發展的情懷。種地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為誰種地?只要能離開 ,越早越好。年齡大了,沒能力離開的,守住家種點糧,頤養天年。


時事點評員


當然應該種了,農民手裡有地,不種農民吃什麼?市民吃什麼?

這幾年,確實主糧價格在下降,農資價格在上漲,大部份農戶種地收益在下降,辛辛苦苦大半年,不如打工一個月。那麼問題來了,農民為什麼還要種地?我想40歲以下的人是很難理解老一輩對土地的那份感情的,曾幾何時,一家老小全靠那幾畝地來養活,土地就是莊稼漢的命。他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

現在農戶外出打工的多,特別是建築工一天的工資也不少,但到了麥收,秋收大多數人會請假回家,來來回回的車費和工錢是不小的數目了,但他們還是會過來,為啥?是對土地的那份愛,還有這個時候也是難得的回家團圓的時候,一年辛苦在外,只有這個時候回家的路費才會捨得。

當然,種地收入也是一項收入,彌補了其他款項的不足,對農戶生活的改善還是有益的。除了主糧,有的農戶種植蔬菜,花卉,藥材收益還是不錯的。

存在就是合理,農戶對土地的那份情是很難用什麼公式來推理的。也很難用什麼語言來描述。

隨著40歲左右的種地人慢慢老去,以後的發展,土地是越來越集中,零散種地的越來越少,因為年輕人不會也不願種地了,這是好還是壞呢?一聲嘆息。




鄭州老趙


種糧的收益確實是比較低,而且這幾年總體的趨勢應該是下降的。但種糧還有個重要意義,那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是實現“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新戰略的基礎。

在這個根本目標下,先來看看確實不合理的情況:

一、糧價總體在下跌。根據中華糧網的監測,截至4月下旬,全國原糧(綜合了小麥玉米稻穀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收購價格指數為132.36,比年初下跌了0.62%,雖然比上年同期上漲了1.97%,但相比於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格尚未下調、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還沒取消的2015年同期,則是下跌了12.02%。

二、農資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主要是農藥、化肥等和環評有關係的產業,企業減產比較多,導致市場供應偏緊、價格明顯上漲。另外,還表現在人工成本和柴油等價格上漲上。以複合肥為例,目前45%s(15:15:15)複合肥主流出廠報價在2300-2450元左右,去年同期在2000-2250元左右。

三、以國家公佈的2018年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格來看,相比於上年,小麥價格每斤下調了3分,稻穀價格更是下調了每斤1-2毛,再加上國家在去庫存進程中,更是大幅度下調了庫存的託市小麥和稻穀拍賣底價,使得市場價格也受拖累持續下跌。

如此以來,不管今年收成如何,在不考慮國家相關農業補貼的情況下,農民種糧收益的預期是下降的,甚至可能會虧本。那麼之後,還該繼續種糧嗎?

我覺得,傳統的糧食主產區,比如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這些傳統的商品糧優勢產區,還是應該繼續種糧的,而且從國家相關的惠農扶農政策方向來看,也在逐漸加大扶持力度和補貼力度。以稻穀品種為例,用農業農村部有關人員的表態,今年在稻穀最低收購價下調的同時,國家將配套建立稻穀生產者的補貼機制,完善支持保護政策,儘量彌補農民朋友因價格下調帶來的收入損失。

但對於一些非優勢種糧區,確實應該考慮一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調整種植結構了,不管是農業部門推廣的糧改飼、雜糧雜豆,還是蔬菜、果木、藥材等,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性的種植。但需要注意,一定不能盲目跟風種植,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兩年的大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糧小咖


一邊是農資上漲,一邊是糧價在波動甚至下跌,農民還應該堅守這塊土地繼續種糧嗎?

對於農民來說,這是一個兩難命題。

不種糧吧,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糧食,實在捨不得丟,留下來的田地一下子又不知該種什麼東西,即使種了其他東西,也不見得就能賺錢。這年頭農民當“楊白勞”的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種糧吧,農資年年見漲,如果再加上年年跟著漲的人工成本,到頭來算來算去,成本也要不回來,只賺得一年到頭的日曬雨淋的辛苦。

桂農通也是農村出來的小孩,從小生在農村長大在農村,雖然現在不在農村了,但是對農民種糧的矛盾感情非常理解。面對農資上漲糧價下跌的現實,桂農通提兩個小小的建議供朋友們參考:

一是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糧食產出水平。作為大多數農民來說,糧食是養家餬口的作物,種還是要種的,如果沒有什麼更多的想法,只種夠吃就行了。

現在人吃糧食越來越少,而吃其他水果蔬菜之類的東西越來越多,糧食只種來作為口糧就夠了。可以引進一些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來種,一來可以攤分成本,二來吃不完可以優質大米賣出好價錢。

二是適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其他經濟作物。農民分到的田地是有限的,除了種夠口糧外,多出來的田地可以考慮發展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水果,蔬菜等,但就是最好別在水田地種桉樹了,有一些地方是有明文規定不許桉樹下田的。

水果方面,在廣西農村種得比較多的是柑橘,有人承包田地種砂糖柑一種就是幾百畝,也有的種沃柑,種得早的都發了財。現在再種風險有點大,如果期望值不太高,也可以試著種一些。

還有就是種植一些高效的瓜菜,這方面也有不少新研發出來的高產品種,有特色的產品也容易賣得好價錢。瓜菜種植最好搶早市和後市,趁著別人批量還沒有上市時就採收,比較容易得價。

如果實在不想再種東西了,洗腳上田外出打工,或是就地在村裡辦個小加工廠做點副業,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只要人勤勞,肯努力,多學習,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和賺錢方式的。


桂農通


針對題者問題目前農業產業面臨的農資上漲,糧價下跌問題,導致農民種地收入減少,從而嚴重製約農民種植積極性。但農民究竟該不該繼續種植呢?這對於農民確實是一個艱難抉擇。

對於從事一生種植的老農民來說,由於歷史及自身等原因,造成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外面世界。並隨著年齡增加以邁入老年基本喪失外出務工的能力,這部分老農民除了在農村從事最基礎的農業種植,他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雖然來說糧食價格下跌,農資、人工等成本增加,糧食種植已經不能帶來豐厚回報,但至少可能滿足基本溫飽並有少量結餘。並且國家對於農業種植相應補貼政策逐年增大,目前農業種植相應機械化程度也高,相對來說種植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農民還是要種地的。

從國家層面說,國家也需要農民繼續種地。糧食是一個國家根本,沒有糧食供應哪來經濟發展。因此國家也很重視農業發展,為了調節糧食價格下降給農民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家加大了糧食種植補貼以及農資採購相應的補貼政策。

對於農業種植大環境來說,糧食價格下降確實給大規模種植帶來不利影響,影響農業投資者利潤及相應回報。但作為大規模農業從事者也需要認識到目前國內糧食價格遠高於外部,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糧食價格回落是必然事件。

因此對於從事現代農業、大規模種植的從業者來說,需要依據大環境及時調整相應種植品種、模式等,從事更高產值及利潤種養殖、蔬菜、水果等。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從以前吃的飽向吃的好,吃的健康模式轉變,這對於農業從業者來說也需要緊隨市場,及時調整。


灣塘谷


近年來,農村的種子、化肥、農藥以及人力的價格年年上漲,很多農民都反映種地的成本越來越高。本想著隨著種植成本的增加,糧食價格也會有所提升,可近幾年中國糧食的收購價格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在下跌,甚至有不少農產品滯銷。農民別說賺錢了,一不小心就會做成賠本買賣。

面對這種情況,不少人都會懷疑還應該中糧嗎?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我國很多農民已經從事農業種植很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農民大多數沒有太多手藝傍身,即使另謀出路進城打工可能會更加辛苦和不適應;最後,我國目前還是農業大國,政府為了扶持農業發展推出了不少政策。

因此,在我看來,對農民更重要的問題是要確定怎麼種糧。首先,我國目前的農業種植以個體戶為主,尚未形成規模化種植,農民可以試著加入合作社或者農場,這樣便於農作物的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

另外,農民應該時刻了解市場行情,種植市場需求量大的農作物,這樣可以避免造成糧食滯銷。

最後,由於種植成本的不斷增加,想要獲得更高的利潤,必然要求糧食的產量不斷提高,因此,農民應該不斷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並且儘量爭取國家的財政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