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安康老巷故事——東大街

□ 周邦基

現今的安康城區東大街是由早先的“朝陽街”與“承宣街”合二為一組成的,啟用的時間當在公元1913年裁府留縣以後。新中國之初,隨著新的地方政府的建立,將此街更名為“新勝街”。縣政府從此街遷出後,遂又恢復為東大街。“文革”曾名“東風街”。

“朝陽街”在“小什字”以東至“仁壽門”間(俗稱老東門)。此東門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大水圮城前曰“朝陽門”,故有此街名。“朝陽”,讀音有二。在此當讀“朝(zhāo)陽”。《詩·大雅·卷阿》:“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爾雅·釋山》:“西曰夕陽,東曰朝陽”。故“朝”為東,為早晨,與“西”、“夕”相對。唐柳宗元《柳先生集·朝日說》:“古者旦見曰朝,暮見曰夕。”朝陽,義為初升的太陽。《文選》晉潘安仁(嶽)《藉田賦》:“若湛露之晞朝陽,似眾星之拱(共)北辰也。”在此若讀作“朝(cháo)陽”,義則不通:其一,朝水之北為朝陽,屬古南陽郡的縣名,故址在今河南省鄧縣東南;古濟南郡亦有朝陽,為漢置侯國,故址在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其二,古漢語中凡訪問皆稱為朝,後專指臣見君為朝。朝陽,義為見太陽,為古代帝王祭日之禮。《禮·玉藻》:“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溯於南門之外。”安康非皇城,而今人多言“朝陽門”、“朝陽小區”,大約是習慣了“葵花朵朵向太陽”的“傳統教育”,或者是受了豫劇《朝陽溝》的影響。

“承宣街”在“小什字”以西至“大什字”間。《興安州志·城池志》載:“在州治前,東有承流坊,西有宣化坊,故名。”州治,即興安州署所在地。而承宣一語本身就有承奉宣揚之意義。《漢書·匡衡傳》衡上疏:“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又由於“辛亥革命”前的興安府署亦設於此街之中,故民間又將今“當鋪巷”北出口一帶的街區稱之為“府門”。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先後有民國二年(1913)裁府留縣後的縣署,二十五年(1936)陝西省在安康所設的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新中國時期的安康縣人民委員會(政府)、安康專區行政公署,以及中共安康地委均先後設立於此間。

昔日的東大街不僅是安康的政治中心,在商業貿易方面也絲毫不遜色於得通津之便的大北街。有馳名中外的“協盛瑞”“張協豐”“楊慶和”“公興大”等大藥號以及“田梓輝中藥店”和“傅先生中醫醫理”,有譽滿城鄉的“義盛和”“同意誠”“恆茂森”“易興盛”“恆盛昌”“永春和”“羅福順”“彭藎臣”“曹子仁”等絲綢、花布疋頭店,還有“雙穗村”“新盛隆”“振新昌”茶莊,“文興成”“祿生榮”雜貨店,“萬興盛”“順義齋”果子鋪,“鴻發昌”瓷器店,“福盛興”山貨行,“義盛合”絲織行,“臨興永”鐵貨店,“是吾軒”照像館,“永春昌”紙業;“恆豐”石印館和“萬康”“上海”醬園等等。

抗戰之初的1939年,上海人王萬云為躲避戰亂來到安康(新修的縣誌和市志均言其為西安人,且將當事人“王萬雲”寫作“王萬銀”),即在此街的小什字東南角,首開具有現代意識的“紫羅蘭”理髮店。座位用可以伸縮平躺的鐵製轉椅,並採用鐵鉗燙(頭)、木炭火吹(風)等新工藝土辦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夜間用汽燈照明之舉,使得當時的安康人大開了眼界,以致後來為滿足許多因婚喪娶嫁要“過大事”的人家的需求,又使得該王師傅兼營起了出租汽燈的生意。

舊時安康對外貿易的主打產品是山貨土特產和國藥業,此街內有一專“走長水”經營的大商號叫“復盛興”,該號的三老闆李仲輝先生為人無私,處世公允;行可師表,言可經論。深得利用漢水通津之便,往返於漢口間的各大商號的信任,是各號公推的駐漢口的總代表。其職責就是觀察和分析外邊的市場行情:何種貨物看漲,哪類貨物看跌;什麼貨緊俏,什麼貨疲軟。不分親疏,隨時通過電報將市場行情或曰商業情報傳遞迴安康各商號,直到抗日戰爭武漢失守。從這個意義上講,東大街也是安康的經濟中心。

安康老巷故事——東大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