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自卫队舰船的尾部甲板,为什么会有一个明显的斜坡?

KK夜枚厮


那是日本海自军舰特色“荷兰坡”,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基本上都有。总的来说,这种结构就是舰尾两侧向下倾斜的一段斜坡,虽然现在这种结构叫“荷兰坡”但是与荷兰没有关系。该结构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开始设计“凌波”级驱逐舰时,由于当时凌波级采用长艏楼舰型设计,艏楼末端上下两层甲板存在应力集中、强度差等缺陷,在恶劣海况下,连接处容易断裂的缺陷,所以特别设计了一种斜坡结构改善连接处的力学性能,同时有利于舰体空间的利用。

一开始这个结构并没有专门的称谓,那个年代的甲板上大多有布设水雷的雷轨,这段斜坡不利于水雷的输送,从后向前运送水雷时上坡相当费劲,当时的日本舰员戏称走这段斜坡就像在长崎著名景点“荷兰坡”上那段石坡路一样费力,所以久而久之这种船尾向下倾斜的设计就被成为“荷兰破”。

“荷兰坡”的结构随着军舰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些变异,早期的日本军舰采用开放式后甲板设计,荷兰坡如第一图所示。金刚级以后的驱逐舰采用在飞行甲板段舰体大约三分之一长度处,两侧向下倾斜的变异荷兰坡,两侧及舰尾留出的空间可以布置系留设备和容纳作业人员进行帆缆作业。

虽然现在的“荷兰坡”有利于直升机的起降和快速排水,但是存在直升机作业与帆缆作业无法同时进行,航行隐患较大的缺点。如果这种结构有最够多的有利因素,那么世界其他各国都会效仿采用,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有日本顽固的保留自己的独有特色。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日本的守旧思想比较严重,设计贯性比较大。二来就是,战后的日本军事装备基本都依赖美国出口或者仿制美国,所以当时日本也被成为山寨大国,基本后期的日本驱逐舰都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到现在日本的导弹驱逐舰DDG也与美国的阿利·伯克基本构型一模一样。但是每当有人指责日本抄袭的时候,日本会说看看舰尾,有荷兰坡么?阿利·伯克有这样先进的斜坡么?我们的驱逐舰尾流要比阿利·伯克小的多。


装备空间


二次大战中日本海军的航母损失殆尽,战后日本组建海上自卫队,美国等国限制日本海军力量,近年来,日本海军不断扩编,2012年日本的准航母在横滨造船厂建造,并于2015年服役。

由于航母甲板狭小,战机着陆困难,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设计后,日本设计师在一次意外的实验中发现,只要将尾部甲板制造出一个缓冲斜坡,就能有效降低战机的着陆速度,从而使得舰载机顺利着陆,随后,在更小的战舰上也加入了这样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斜坡有利于各式装备的回舰准备,直升机、布雷艇、炮艇等都能通过这些斜坡快速回舰。

众所周知,现代先进设备装备在使用和收回的过程中对于母舰的考验非常大,要求母舰要有大甲板、长跑道,但是战后的日本自卫法明文规定了日本海军的吨位,战舰大小不能达标,日本就想到了通过斜坡角度来弥补跑道和接触面积不足的状况,随着几次下海试验和试飞,日本的斜坡降落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越,战斗机可以在短短100米的甲板上着陆、直升机也能在非标准停机坪上降落。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有他的巧妙之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做法是日本在挑战战后自卫法的一种方式,也是日本畸形工业的一种体现,2.5万吨排水量的准航母无法胜任现代海战的需求,日本偏偏将它解释为试验品,不知道日本在完善了斜坡甲板的技术之后,会对航母设计带来什么样的技术革新。


霹雳火防务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观察很仔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很多护卫舰(DD)确实存在舰尾有“斜坡”的设计,属于现代日本军舰设计中的一项特色,源于日本自身的舰船设计理念,和美军没有什么关系。

早期的斜坡“荷兰坂”及其设计缘由

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的舰尾出现这种斜坡,开始于1955年设计的“绫波”级护卫舰(Ayanami)。该级军舰由日本自行设计,没有再采用此前受美国军舰影响的平甲板舰型,而是采取了长首楼船型,其首楼的长度几乎占到全舰长度的2/3,大大增加了舰上的舱室容量,提高了军舰的强度、稳性以及抗浪性能。在长首楼到了舰尾部分,于舰尾主甲板相交的部位时,设计师别具匠心地采取了一段斜坡过渡,而不是采用常见的垂直阶梯式的过度。

(日本海上自卫队“斜坡舰”的首舰,“绫波”级的首舰“绫波”号,可以清楚地看到首楼顶部甲板和舰尾主甲板之间有一段明显的斜坡连接)

之所以在此处用一段斜面甲板连接,原因其实是为了保持首楼顶部甲板和尾部主甲板连接的连续性,提高结构强度。

(日本长崎的著名景观“荷兰坂”,海自军舰上的斜坡设计借用了这一景观名)

这种独特的斜坡设计,在日本称为“オランダ坂”,可以翻译为“荷兰坡”“荷兰坂”等。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因为在日本有一处与之相似的著名景观,即长崎东山手著名的古建活水女子短大附近有一段斜坡路,当地是长崎最早的欧洲人租借地,欧式建筑林立,这段当年所铺设的洋气的斜坡路就被叫作“荷兰坂”。于是乎,日本海上自卫队军舰上的斜坡也借用了这个名字冠名。

(海上自卫队“秋月”舰,可以看到舰上的“荷兰坂”)

自“绫波”级护卫舰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之后装备的第一代“村雨”级护卫舰、“秋月”级护卫舰也都是采用这种带有“荷兰坂”斜坡的长首楼船型,这种设计几乎成了当时海上自卫队主力舰的独特标志性外观。

不过“荷兰坂”在设计时只考虑到了军舰的结构强度,而没有过多考虑舰员的方便,缺乏人性化,由于坡度较大(13度左右),很多海自的舰员都对这种设计有所抱怨,认为不方便。也由此,从1957年设计的“秋月”级之后,日本海自主力舰就不再采用这种船型。

现代的“迷你荷兰坂”及其设计缘由

事有蹊跷的是,在时间过了几十年后,当日本海上自卫队设计第一型宙斯盾军舰“金刚”级护卫舰时,“荷兰坂”再度出现。

“金刚”级护卫舰采取的是高干舷的平甲板船型(日本称为遮浪甲板型),即军舰的上甲板从前至后是全通的,按理并没有“荷兰坂”存在的必要。但是“金刚”级舰尾设有直升机甲板,考虑到如果直接在平甲板上起降直升机,会影响正常的甲板作业,于是“金刚”级的主甲板在接近舰尾时略向下形成一个小斜坡,而直升机甲板则垫高在这个斜坡之上。由此,直升机的起降和舰尾的甲板作业可以互不干扰。

这种小斜坡的设计,于是被称为“迷你荷兰坂”。

(“秋月”号护卫舰的舰尾,可以清晰地看到“迷你荷兰坂”)

(“高波”级“大波”舰的舰尾,可以看到舰尾主甲板向下倾斜呈“迷你荷兰坂”,而在“迷你荷兰坂”斜坡上垫平出了直升机甲板。这样直升机的起降和舰尾四周的系缆等作业就可以互不冲突。)

从“金刚”级向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第二代“村雨”级、“高波”级、“爱宕”级、第二代“秋月”级等现代的主力军舰,也都采取了平甲板加“迷你荷兰坂”的设计。


海研会


早期美军军舰有此设计,参考斯普鲁恩斯级与提康德罗加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