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9月21日,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圖為出水的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以及部分炮彈等。新華社發

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现身大连海域

此次水下考古發現的寫有“經遠”二字的木質籤牌。國家文物局供圖

考古清理出遺物標本500餘件,包括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將繼續開展黃、渤海水下考古

昨日,國家文物局發佈最新考古成果,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被發現。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艦舷外壁懸掛木質“經遠”名字牌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介紹,甲午海戰遺蹟與南海水下考古,都是近年來我國水下考古的重點工作。

本次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水下考古隊利用多波束等儀器設備採集遺蹟數據,結合潛水探摸和地方誌文獻研究,確認了艦體的準確位置,該艦位於水下12米處的海床上,呈倒扣狀態,主體已被海底淤泥覆蓋。

第二階段,水下考古隊在艦體外側進行抽沙作業,逐步揭露出艦體結構,併發掘清理出水文物。

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名字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遺址中還發現一塊木牌,清晰書有“經遠”二字。艦體前端保存了艏柱、錨鏈、舷板等遺蹟,外圍發現大量散落的艦體構件。

部分武器未記載 疑為戰前緊急添置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此次水下考古清理出鐵、木、銅、鉛、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質各類遺物標本500餘件。遺物種類十分豐富,包括鍋爐、斜桁、舷窗、艙門、鐵甲堡襯木等艦體結構,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武器裝備,以及銼刀、扳手、旋柄等船載工具。

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 毫米炮彈引信等,均不見於經遠艦出廠檔案,推測為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

姜波介紹,經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對於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與2014年發現的致遠艦一樣,經遠艦沉艦遺蹟是中日甲午海戰的真實見證。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其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悉,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督促遼寧省、大連市人民政府落實致遠艦、經遠艦保護措施,加大日常巡護力度,並繼續組織開展黃、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及時向社會公佈最新成果。

■ 對話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

經遠艦考古將對甲午海戰雙方戰術有新認識

兩塊“經遠牌”證實艦艇身份

新京報:經遠艦上發現了500餘件遺物標本,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姜波:最重要的是掛在船舷的艦名牌“經遠”,還有寫著“經遠”兩字的籤牌,它們證實了經遠艦的身份。

此外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有一些是出廠檔案裡沒有的。據出廠檔案記載,經遠艦上的主要炮彈,包括艦首兩門210毫米的主炮和舷側各一門120毫米副炮。但是這次考古發現存在150毫米大口徑炮彈,應該是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可能是安在船尾。

艦體中部完好、首尾兩端破壞嚴重

新京報:經遠艦水下文物現狀怎麼樣?

姜波:經遠艦中部保存得很好,首尾兩端破壞得比較厲害。艦艇受傷痕跡有很多,可以為當時海戰的情況提供很多線索。現階段工作結束之後,我們會做後續保護方案。

新京報:經遠艦有沒有整體打撈的條件?

姜波:需要等考古結束做整體評估後才能確定。現在考古工作接近尾聲,這次考古從7月開始,預計9月底結束。後續工作對散落文物、關鍵部位進行清理,對發掘現場進行保護處理。相關部門將設立保護區,進行巡視看護。

該艦體現木質船向鐵甲艦的過渡

新京報:根據考古發現,經遠艦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價值?

姜波:經遠艦是現代裝甲巡洋艦最早的案例之一,對於海軍艦艇史、海戰史研究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經遠艦是木質帆船向蒸汽機裝甲戰艦過渡的船型,既有桅杆,同時也有蒸汽機。這一特點與致遠艦比較類似,致遠艦是英國造的、雙桅杆,經遠艦是德國造的、單桅杆,都體現了過渡時期特色。

致遠艦還有自己獨特性,最主要的是在船體核心部位修了鐵甲堡,對機艙、彈藥庫等處加厚了裝甲。除了同期的來遠艦,其他艦艇都沒有這樣的裝置。後來的軍艦就全部覆蓋鐵甲了,也說明其擁有過渡時期的特徵。

新京報:經遠艦考古對甲午海戰會帶來什麼新的認識?

姜波:從科學與技術層面對甲午海戰有更新、更豐富的認識,包括武器裝備、雙方戰略戰術安排等。

經遠艦與致遠艦考古領隊為同一人

新京報:這次考古項目的起因是什麼?

姜波:這次考古的起因是根據國家文物局對水下考古的規劃,以南海考古和北洋水師沉艦考古作為近期重點工作。

最近幾年,我們對北洋水師沉艦做了系統調查,不斷有新發現。主要考古項目有三個,致遠艦、經遠艦和山東威海劉公島海域的水下考古調查。

新京報:幾年前致遠艦考古工作,對於經遠艦考古有沒有留下經驗?

姜波:致遠艦與這次經遠艦考古領隊是同一人。以考古後的保護為例,致遠艦考古結束後做了現場回填保護,劃定保護區域,派專人巡查。這樣的經驗也將在經遠艦考古中沿用。

■ 背景

經遠艦海戰沉沒 200餘名官兵殉國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將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別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9月17日上午,北洋海軍進行艦隊訓練時,突然發現日本聯合艦隊出現在西南方向海面,海軍提督丁汝昌下令起錨迎敵。12時50分,黃海海戰打響。經過近5小時激戰,包括旗艦“松島號”在內的4艘日艦受重創,日本艦隊退出戰場。北洋水師損失千餘人,“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被擊沉,“廣甲艦”在撤退途中觸礁自毀,後被日艦擊沉。

戰鬥過程中,經遠艦受到四艘日艦圍攻,全艦官兵不畏強敵,英勇接戰,直至最終沉沒。

全艦僅有16人倖存,管帶林永升及200餘名官兵捐軀殉國。

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