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毛主席教我们写文章

毛主席教我们写文章

一九三八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撰写《论持久战》


毛主席教我们写文章

毛主席著作


□潇文

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在会议上谈及机关改进文风问题,听后振聋发聩,感触良多。由此,想到了十多年前曾多次读过的吴冷西同志所著的《忆毛主席》一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冷西任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他在书中回忆了当时毛主席对于新闻的属性、政治家办报、报刊宣传以及如何写好文章的重要谈话。

谈及写文章,吴冷西讲了一个小故事:

1958年8月解放军万炮齐轰金门,随着台海局势剧变,10月8日吴冷西根据毛主席的谈话提示,连夜起草人民日报社论阐述我方立场。排出清样送毛主席审查已是9日凌晨两三点了,毛主席当夜审阅并修改了社论,主要是修改社论的最后一段,改写为:“看来,问题尚有待于观察和考验,离解决之期尚很远。帝国主义到底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到底是反动派。且看一看他们究竟怎样动作吧!”毛主席在清样上批示:“不算好,勉强可用。”签名后写的时间是10月9日6时。吴冷西看到毛主席的修改稿后,感觉自己原来所写社论的题目很不醒目,于是根据毛主席修改过的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把题目改为“且看他们怎样动作”。

吴冷西讲,由于这个新标题比较特别,加上社论的文体又接近此前宣示的《告台湾同胞书》的风格,因此这篇社论10月11日发表后曾被国内外误认为是毛主席的大手笔。

延安抗大和马列学院毕业的吴冷西,当时是国内两大新闻机构的负责人,此后又兼任中宣部副部长,可以说是中共党内的“大笔杆子”了,然而,毛主席对他社论原稿最后的改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神来之作,令吴冷西大为震撼。他讲:“在整个金、马事件过程中,毛主席直接指挥军事、外交、宣传三条战线,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吴冷西回忆,1958年10月26日,毛主席拿着自己起草的以彭德怀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为例,谈了如何写文章的几点意见:

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文告一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穿全篇。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这样写的。

二、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说“沿海岛屿”,而说“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不仅仅说“供应”,而具体说“包括粮食、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这就形象地给人深刻印象。你们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

三、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两篇告台湾同胞书的文体就是这样。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词、谓语、宾词。其实西洋人说话,也经常省去主词或宾词的。你们的文章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这可能是看惯了翻译过来的西方文章。其实翻译也有各种译法,严复的译文就是中国古文式的,林琴南的译文完全是意译,都和现在的白话文译文大不相同。

对于如何写文章,毛主席的这段经典论述,给吴冷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事实上,这也是他的一贯做法。

1925年12月1日,毛主席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司令部编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历史交替、风云际会之机,这篇重要论著,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奠定了毛主席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他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文章始终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1930年1月5日,毛主席给林彪写信,批评革命低潮时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这封信后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文章的最后,毛主席形容中国革命的高潮快要到来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里用诗一般的浪漫精彩语言,由比喻、拟人、排比组合式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中国革命的大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浩荡而来的壮阔前景。

1949年9月21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著名的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胜利者的宣言,一个东方巨人的豪迈声音,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毛主席的文章内涵深刻,大气磅礴,又生动传神,精辟绝伦,具有真正的中国气派和风格,是中华文化崇山峻岭中的巍峨巅峰,也是我们党优良文风的代表。

那么,在当前为什么要提出改进我们的文风呢?这是因为,尽管进入了新时代,但我们有些同志的思想阐发、归纳及升华并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有许多文章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有的文章修辞工整,洋洋万言,却让人不知其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备至。产生这类状况的根源,应该与是否全面正确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民主集中制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很大关系……

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就对吴冷西讲,评论文章要写得中国化,不要欧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动活泼。毛主席深恶痛绝党内的八股文章,1942年2月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上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讲,他开头就指出:“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

毛主席给党八股列出空话连篇、装腔作势等八大罪状,讥讽其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他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如何才能树立新的正确的文风?毛主席重点从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里,抽出几条推荐给大家:“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看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逻辑、文法、修辞是文章写作中形式技巧方面的三项法则。毛主席多次号召写作者、领导者要学习研究文章“三法”。毛主席在七届六中全会所作的结论《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结尾部分,专门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还要注意修辞,怎样写得生动一点。总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在与人民日报同志长达4小时的谈话结束时,仍特别叮嘱大家“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书中深情回忆跟随毛主席在中苏论战、中印冲突、炮击金门、反美斗争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受到的教益,他对毛主席的文韬武略心悦诚服、钦佩之至。

毛主席是文章大家,是我们读书学习写作的好榜样。在他逝世42周年纪念之际,谨以此小文缅怀人民的伟大领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