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金融危机是不是用来吞噬超发货币的?

C无名胜有名


金融危机与货币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规律,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的专业答案:


一,金融危机的规律。


全球经济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在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在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2018年,对全球经济和各个国家都是一个挑战和考验,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我们还需要半年的时间观察和检验。


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都是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引发债务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因此,金融危机与货币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货币不断超发的时候,债务和杠杠率就会不断增加,导致资产泡沫,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消灭资产。


金融危机,没有消灭货币,也无法消灭货币,因为货币已经进入资产之中,所以每次金融危机都会消灭资产,导致资产的大幅缩水,也是间接的减少货币。但是,每次金融危机的时候,都是货币紧缩的情况,也会降低货币的超发速度。


遇见是缘,喜欢我的回答,请马上点赞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



雄风投资


金融危机跟传统的经济危机有一些区别。传统经济危机主要是产能过剩,工人和普通老百姓收入太低,买不起自己生产的商品。而金融危机并不是产能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货币的供应出了大问题。金融危机确实可以起到吞噬过剩货币的作用。

1.1988年南美洲多国,陷入了金融危机。因为他们之前,在美元贬值时,借入了大量廉价的美元,后来谁能想到美联储为了对抗国内的通胀压力,大幅度调高了利率,导致南美洲不少国家要偿还很多利息,他们的货币急剧贬值,阿根廷在危机爆发前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结果危机爆发后,一夜回到解放前,变得贫困落后!

2.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多国货币贬值,包括东南亚各国,甚至韩国,香港也被卷入,遭受重创!这些国家,房地产泡沫被戳破,负债累累。俄罗斯卢布急剧贬值,外汇储备几乎枯竭。

当时,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开始救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帮助香港打赢了港币保卫战。同时,国家开始了推出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中国经济幸免于难!

3.2008年,作死的美国人搞出了金融危机,害惨了我们,我们还购买了很多美债。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外需急剧萎缩,很多出口型企业陷入了困境,很多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就跟今年的情况很相似,经济不景气,没那么多事做,农民工早早就回老家,等着过年了!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不得不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建设高速公路,高铁等,很多农民工有了事做,有钱赚。不然,我们的钱还有大家的前途,都被金融危机给吞噬了!

4.2018年年底,央行降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为之前高涨的房价已经吸干了人们的购买力。

金融危机能够起到吞噬货币的作用,这是客观作用。


高中数学邓老师


金融危机是以金融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的经济病态,而病原就是宽松货币导致的信贷货币泛滥造成的金融价格虚高。比较流行的名次就是金融市场形成了价格泡沫,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美国由股市暴跌引来的萧条,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动荡。

那么经济危机是不是吞末超发货币呢?有一定道理,我们以过往发生的金融危机历史来举例。

首先,从世界经济史上的案例来看经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日本都发生了短暂的现金流动困难。经济萧条导致金融系统坏账激增,债务发生严重的延期超。

其次随着债务破灭导致社会经济现金流动趋紧,货币投放缩量而导致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钱重物轻,市场缺少现金供应导致企业从事生产欲望不高库存高企。而需求端的储蓄不足以支撑消耗库存就会导致社会商品降价,进而传导企业利润下降。再而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进一步传导社会购买力不足。

最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繁荣---萧条---恢复---繁荣的一个经济循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每10年就会进入一个金融病态导致的危机。从1929年开始经济都在这个周期里面轮回,比如70年代的原油、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东南亚、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宽松---紧缩---平稳---宽松的货币政策。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讨论!


坐井观牛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金融危机很有可能是货币超发带来的,金融危机会带来货币的超发,金融危机也能让超发的货币变成无形。

众所周知,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的。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的房产被泡沫化了,当泡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风险,最后演变成危机。日本的金融危机,也是因为房产泡沫化。

那么,为什么次贷会演变成泡沫、演变成风险呢?原因就在于,资金的杠杆化,亦即金融机构为了赚取暴利,无节制地给贷款主体加杠杆,从1倍、2倍,加到10倍、20倍,甚至更多,自然,风险就会越来越大。一旦资金链断裂,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美国人喜欢贷款买房,买房的资金又是杠杆率极高,岂能不发生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为何又能转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呢?这里有个背景,那就是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的这些年,很多国家都在过度发展金融,都在给金融加杠杆,都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美国又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又非常大。美国在发生了次贷危机后,必然会通过不同方式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让金融危机爆发,当然是最佳的转移方式了。所以,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而是任其发展、任其蔓延、任其扩散。表面上,也有雷曼兄弟、美林等出现风险,甚至破产,但对美国金融整体而言,则是利远大于弊。美国能够率先复苏,也主要源于这个方面的因素。

而一旦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应对危机,各国还会进一步加大货币发行力度,造成货币进一步超发。直到危机风险全面释放,才会由各国、尤其是风险较大的国家慢慢吸收。这也是为什么危机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度过危机需要那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总体上讲,金融危机是会对超发的货币予以消化的,但消化的过程也是极其痛苦,代价极其惨重的。特别是企业和居民,会在买单过程中遭受极大的利益损失。不让风险爆发,才是维护企业和居民利益最有效的办法。


谭浩俊


金融危机的确可依吞噬掉大量的超发货币。

表现在:股市指数下滑,房地产价格回落、投资品贬值。。。

但是出现一个悖论:超发的货币大多在富裕阶层手中,为什么在金融危机时感受最深的确是贫困阶层?

原因是:一旦货币超发,流入市场,它就与实际货币混在一起。也就是说,虽然超发的货币流向了富裕阶层,但是实际购买力的贬值是全社会一起分担的。这就相当于一盆水,原本正好是满的,又倒了一盆进去,流出来的会是刚刚多倒进去的水吗??必须不是!原来盆里的水和新注入的水都会有流失。



而且这一部分流失掉的货币,对于贫困阶层,痛感最深,主要是由于本身持有的资产就少。就拿流失的水来说,都流失了等量的水,富人占总资产的比例势必要小。所以,他们抗风险能力就强。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不仅是金融业的危机,更是实业的危机。会带来大量工人的失业、企业的破产、产品的滞销,社会经济的倒退。


所以,不仅是超发的货币被吞噬了,实际的货币也被部分吞噬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害怕金融危机,人人难逃劫难,经济繁荣时,富人阶层获得的财富比例最多,穷人也跟着有汤喝;经济衰退时,首当其冲、影响最大的却是中产阶级和穷人们。


我是家族财富密码。更多的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关注不迷路。如果您觉得不错,麻烦您点个赞,更有丰厚奖品不定期回馈,谢谢!



家族财富密码


金融危机是消灭过剩商品,而不是吞噬货币。

货币本身没价值,是商品流通中间桥梁,评估双方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货币的数字是表现出来价格交易。

货币也是社会信用与相互信任承载工具。货币发行流通是国家信用,信誉的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交换汇率,是代表着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差异化。

货币总量代表经济总量,商品总量。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用价格表示,那么货币总量背后是商品总量,商品增加,货币也要对应增加,才能方便交易。

货币也是对国家社会一种预测,随事件与影响变化,对未来发展价值观预测。商品变化,人们信心,国家态度………

金融危机中,本质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乏力,债务无法偿还………市场追求货币,而货币总量无法提供增长。通俗话说就是差钱。78年到现在,每次危机不是差钱闹的。货币充裕的情况下,经济反而腾飞。所以说金融危机它的实质表现是差钱,而且商品数量是处于一种过剩的状况之下。

商品数量之所以过剩,是因为其在价格上的一种体现所造成的。这里头包含着国家的税收制度,生产者所想获得的利润。原始的投入。国家对于货币价值的管控。市场追寻货币的冲动………种种措施与因素,商品的价格无法下滑。商品价格无法下滑之时,货币的价值反而被无限性的拉高了。但受限于投放货币的总量。因为这后面要有政府的信用去背书的。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对这方面市谨小细微。投入货币总量增长十分之有限。而市场的商品价格就是为了追寻货币而制定的。从而市场缺乏货币。商品总量又不断增长,价格下滑不是很大。市场可流通货币总量是增长了,还是下滑了。

银行放贷更是加剧市场狂潮,到期利率要支付货币量增长多少。市场交付银行的一定货币量以后,同样也减少了在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市场对于货币的需求,更加性的渴望了。

但又为保障货币价值,避免密西西比股票重现,投放货币总量严控。加剧市场货币交易的缺乏,危机自然发生。表面上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是缺钱的表现。

金融危机最大的贡献,是消灭了过剩的商品。让货币的价值重新性的树立与建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减税,与货币宽松量化。08年的货币宽松。都让各自国家迅速陷的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因为市场不缺钱了。

18年的美国减税以及对商品的价格打击。其本质是就是那货币的价值重新回归合理性。让商品价格,价值下滑。从而确保货币的价值的回升。市场不再缺乏货币。


云无相22974309


金融危机是用来有效阶段性吞噬超发货币改善市场经济并且为下一次超发货币奠定基础。为什么?

一、经济周期复始规律所致,人类经济活动只是遵循其规律。一般金融危机的影响面较小,只有当金融危机扩大至经济危机时影响才大,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最开始的危机就是金融危机。

二、从经济周期: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来看,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的发生阶段为衰退阶段。而衰退前期发生前往往伴随的不是种种迹象的预警危机发生的前兆,而是投资过热、银行存贷款利率升高的节奏。而投资在这种节奏中乐此不疲。单纯来讲面对投资过热是因为萧条、复苏阶段的低贷款利率所致。也就是说在衰退阶段到来前,其实银行为了降低投资过热所带来的风险已经在开始“动刀”提高年化利率为经济降温。但是,风险仍旧会存在,银行通过高利率也只能是吞噬一部分社会资金,并不能维持吸收。

三、一般表现衰退阶段的前夕楼市、股市应是最高点。那么第二阶段的吞噬超发货币将会发生,楼市、房市将会面临价格下跌的局面。2008年房、股、债三杀的局面在美国发生,并且房市、股市的价格急速下跌,让数以万亿的市值在短短一年内蒸发。可以说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危机作为了吞噬上一周期的超发货币,并且为了更好解决经济危机的发生,只能进入新一轮的印钞规律中。


厚金说



金融危机是超发货币造成的,它吞噬的不是超发货币,而是真实财富。


超发货币是怎么制造金融危机的呢?


首先,在超发货币的激励下,一些企业拿到了低息的资金,盲目投资,这个时候,经济一片繁荣。泡沫中大家很开心。参考1997年之前的东南亚,以及2008年之前的世界经济。



但是,超发货币其实用用虚假信用在扭曲经济结构,使得真实信用受到挤压。经济结构的错误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往往是钢铁、能源、矿产、重机械等行业开始扩张,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资源,用于基建等方面。


然而,随着这种虚假的“繁荣”的推进,这种错误的经济结构必然得到清算。因为,其他行业的人由于资源被抢走,效率降低,收入下降,买不起扩张行业的产品,于是很多产品表现为“过剩”,其实不是真的过剩,而是投资错误。错误的投资亏本,倒闭,经济陷入萧条。参考1997年之后的东南亚,以及2008年之后的世界经济。


此时如果停止超发货币,市场经过调整后,资源重新配置,慢慢会走出萧条,走向复苏,然后继续繁荣。所以,一个经典的商业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过程。


但是,现在很多国家在经济刚衰退时就喜欢以更大的超发货币来刺激经济,使得市场没有经历调整期,就再度走向虚假繁荣。看起来,凯恩斯主义奏效了。


但其实,每一轮刺激,繁荣的程度是不断降低的,直至最后没有了繁荣期,经济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状态。可以说,目前世界上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全部是这个表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成功地调控了经济周期,实际上,他们是成功地葬送了繁荣。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判断一个经济体还经得起刺激,会出现虚假的泡沫繁荣,可以投机赚一笔,比如买房。但是一定要及早退出,否则会比较惨。千万别用太高杠杆,因为退出时机没把握好的话,高杠杆会很致命。


您认为呢?


脑洞经济学


货币的创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础货币,即央行以自有的可信资产为基础,所发行的可流通凭证即货币,在会计方面对应于央行的负债。另一种是信用派生货币,即银行得到存款(对客户负债),进行贷款发放(形成银行资产),由于贷款仍进入银行系统,再次变成企业(流动资金)或个人存款(薪资收入),因此会循环放贷,从而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如果没有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等要求,银行就可以通过贷款活动创造无限的流动性,这个过程被称为信用派生货币的过程。

在现实当中,银行在信用扩张过程中赚取息差,当然希望货币乘数越高越好。但经济活动存在时间周期性,在经济越过顶峰向下时,资产端的风险会急剧扩大,使得信用扩张无法持续,而信用收缩会导致银行资产端风险进一步扩大,进而进入螺旋收缩状态,并最终导致银行负债端即客户存款的损失。一般这个过程总是随着经济周期而反复发生,其最终结果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在西方国家以银行和企业大批倒闭来体现,常常使得大批银行客户血本无归,经济活动陷于萧条,其本质是大规模的信用违约,具有社会破坏性。

即使央行没有超发基础货币,货币总量(一般看M2)仍可能因为银行信用扩张而泛滥成灾。中国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其主要资产是外汇约3万亿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价值超过20万亿人民币,加上其他资产如黄金、MLF等,总量也就30万亿左右,但货币乘数超过5,是M2超发的主因。如果央行外汇资产流失,则人民币要么变成注水猪肉(那就变成委内瑞拉式恶性通胀),要么对外贬值(容易引起输入性通胀),要么被动去杠杆(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被动去杠杆,往往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金融危机时期,随着企业大批倒闭,银行贷款资产被动归零,最终导致银行倒闭,银行资产负债表清零,这时信用扩张走向信用收缩,更多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崩溃,进一步加剧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以金融信用为基础的货币超发被动缩减,M2断崖式下跌,直至再平衡。因此,金融危机不是主动收回超发货币,而是强制性被动通缩,或可称为被动去杠杆,其结果基本是悲剧性的。


胡桢浩


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生产过剩、负债过高带来的流动性危机,通俗的理解可以比作人的身体疾病,属于经济正常运行的 规律,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经济的发展规律本着复苏--繁荣--过热--萧条的周期规律,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只是时间的跨度有所不同而已,类似1987---1997--2008年的十年一遇的周期规律,本质上是在修正经济不良因素,就像人过于劳累会得病一样,其实本质上就是说明经济循环出现问题,就要开始修正了。

从经济学角度看,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资产负债表的修正,过于资产庞大、负债过高的不良因素进行效率调整,与此过程,带来了资产价格的急剧暴跌,楼市、汇市、股市都会暴跌,资产价格泡沫蒸发,目的是调整过剩的供给与无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导致了货币的缩水现象,毕竟原来价值100元的资产暴跌后现在只能换回来几十元的货币,所以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超发的货币,虽然这个说法并不是很科学,但是表象上如此。

严格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是消灭了过剩的商品,调整了供求关系的均衡性,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腾飞做好了基础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