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大明從未重文抑武,文臣掌兵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

現在有一種普遍的認知就是明末之所以敗亡皆因明朝沿襲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導致軍力疲弱難以應對內憂外患。可是我們看明代史料不管是《皇明祖訓》還是其它典籍從未明確規定文官地位居於武將之上。之所以我們看明中後期的史料基本都是以文官充任統帥帶領各鎮,這其實是明朝文官自己努力的結果。

大明從未重文抑武,文臣掌兵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

《明史·兵志》載‘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明初六國公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官。太祖時期歷次大戰皆以武將為統帥南征北戰,文官只是通過兵部下設的武選、職方、車架、武庫四司掌管帝國衛軍的人事、作戰計劃、武器裝備,對於前線戰事他們並不參與。到朱棣時代才開始任用內臣充當監軍,前線戰事還是沒有文官什麼事。在朱棣時代,除了北征大漠是由皇帝親自出馬,其它各地戰事如平交趾都是以勳戚武將充任統帥。在宣宗時期平定交趾叛亂時候才第一次派出文官隨軍參贊軍務,但是隻相當於參謀性質並沒有什麼實權。一切的改變都在正統十四年土木堡,大明開國、靖難之役還剩下的有威望、有能力的武將勳貴後代,經此大變一掃而空。之後于謙指揮的京師保衛戰,這才是明朝第一次以文官為統帥指揮作戰。京師保衛戰讓明朝的文官第一次獲得了走上戰爭前線的機會,通過此戰的勝利明朝的文臣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但是一次戰爭的勝利還不能讓大明的將領們甘心俯首聽命於文臣。所以此後明朝文臣對於兵權的爭奪就圍繞著京營和邊亂兩部分展開。

大明從未重文抑武,文臣掌兵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

太祖朱元璋設立親軍十二衛,成祖初朱棣增為七十二衛。成祖八年設立三大營,是為京營的開始。京營初設,每營以內臣一名為提督代皇帝掌管全軍,以武將兩名主管訓練、作戰。仁宗時以武將一名統帥京營,此後大抵如此。土木堡之變後,接著于謙京師保衛戰勝利。明朝文官們第一次把手伸進了京營之中,景帝之時文官充任京營提督事實上獲得了京營的控制權。此制延續到了憲宗繼位,憲宗一繼位便將之前的十團營廢除。後又復設,但這一廢一立,憲宗就將文官的勢力從京營中剔除,憲宗時期‘命侯十二人掌之,各佐以都指揮,監以內臣,提督以勳臣,名其軍曰選鋒’。可是孝宗時期文官以京營缺伍,將領吃空餉的名義將馬文升推到了京營提督的位置上,又一次掌控了京營。可是文官掌控的京營,該什麼毛病還是什麼毛病。其實圍繞著京營的控制權,京營掌握在皇帝手中,文官勢力再強大也不過是皇帝的秘書、辦事員;而一旦京營被文官掌控,皇帝就成了文官關在金絲籠中的鳥,皇權就被架空。武宗時期通過寵信江彬以及調邊軍赴京設立外四家,武宗再一次將京營的控制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只是圍繞京營的控制權之爭,在嘉靖二十九年終於見了分曉。嘉靖二十九年重建三大營,文官徹底將京營的控制權抓在了手中。

大明從未重文抑武,文臣掌兵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

​在邊鎮方面,雖然九邊重鎮陸續設立。但是憲宗成化十二年之前一直是以都督一名統領軍事行動。成化十二年之前比較著名的幾次軍事行動比如成化元年徵夷將軍趙輔平定廣西叛亂、成化二年十月平定荊襄流民、成化三年九月那場令我們現在都十分惋惜的‘成化犁庭’……統統都是武將掛帥出征,文臣頂多監軍或者隨軍參贊軍務。可是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四川巡撫張瓚征討灣溪地區的叛亂並將其平定,開了明朝地方都督帥軍作戰的先河。從此以後明朝的文官們慢慢掌控了應對邊亂的指揮權。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嘉靖二十九年發生了變化,從掌控京營開始,明朝才滿滿形成了文臣坐統帥指揮前線的慣例。同樣的品級文官地位高於武將才被明朝的將領們接受。

就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明朝的文官們才實現了對武將的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