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娘”是怎麼變成貶義詞的?

“娘”是怎麼變成貶義詞的?


(視覺中國/圖)

從“小姐”開始,近年來陸續有不少原本意思很好的中文詞語被毀掉了,最新的一例就是這個“娘”。這個幾千年來在中文裡始終代表著最大恩與最大愛的美好名詞,轉而用作形容詞後,卻被用來形容花樣美男的脂粉氣和陰柔腔。

至於形容詞“娘”的具體表現與典型案例,我就不在此逐一贅述了。俗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娘”風勁吹,自是有一股足夠大的力量在顯示有緣有故的愛。同樣,反對的聲浪四起,也標誌著客觀、理智的反思者為數眾多。

在漢語中,“娘”和“爺”是相對的。所以,代表女人的“娘”字,偏旁部首是“女”;代表男人的“爺”字,偏旁部首是“父”。可見倉頡造字和上帝造人一樣講究,男人就得有個男人樣兒,女人就得有些女人味兒。

生逢亂世,大到為國殺敵,小到明哲保身,都需要有“爺”的陽剛之氣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在和平發展建設時期,雖然也有小打小鬧的社會矛盾,但總體上是社會基本穩定、經濟高速增長、物質生活富足的光景。在這樣的和平光景裡,“爺”身上某些在亂世算是優點的氣質、做派、形象乃至語言風格,都變得不那麼合時宜了,使得人們很容易陷入“純爺們兒無用論”的短視思維誤區。反倒是不那麼“實用”的花樣美男成了時尚新寵。

這種反差,在管虎電影《老炮兒》裡曾經有過淋漓盡致的表現。馮小剛飾演的六爺,所代表的一代人,盡顯“爺”的陽剛之氣和急公好義,導演的意圖似乎也在於張揚這種精神氣質。但在很多年輕觀眾和女性觀眾看來,李易峰和吳亦凡等小鮮肉飾演的新生代似乎才更符合和平年代溫柔鄉里的審美標準。

在物質產品生產領域,消費者的喜好決定產品的設計風格,人的形象設計和精神塑造與此同理。女為悅己者容,講的就是女人的審美標準是由男人來制訂的。那麼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男人什麼樣,也折射著當時當地女性的消費取向。在亂世,安全是女性的第一需求,孔武有力的糙漢子最受歡迎,哪怕像孫海英飾演的“石光榮”那樣一身“大男子主義”的毛病都不在乎了。而在盛世,“大男子主義”反倒成了女性不安全感的來源,內部的家暴和外部的性侵都可能由糙漢子發起,反倒是外形秀美、氣質溫柔、沒有侵略性、賞心悅目親愛乖巧的“小奶狗”既能給女性帶來安全感,又能帶給她們審美愉悅。

看看現在被稱為“娘炮”的這批人,身上那種噴薄欲出的娘娘腔,比之李易峰、吳亦凡們走的更遠很多,幾乎到了“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程度,大約武皇時代的張易之和張昌宗也要自愧不如吧!

除了社會機理,還有公眾心態。很多人反感這種“娘”,除了有違天理地混淆男女之間的自然差別之外,更因為他們不敬業。作為演藝明星,形象固然重要,但表演技能才是立身之本,如果只耽於描眉畫眼、梳妝打扮、攬鏡自戀、顧影自憐,那就不要打演員的招牌。京劇有“四大名旦”,為什麼沒有人以“娘炮”冠之並呼籲除掉,就是因為他們更多是下功夫在表演藝術上。

有不少人打著“個人權利與自由”的旗號為他們辯護,聲稱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與形象塑造的自由,而且他們怎麼做並沒有傷害別人。這個道理大眾是完全擁護的,他們的權利大眾也是完全尊重的,放在個體身上這都是他們應有的自由。大眾所反感、所反對的是某些媒體大張旗鼓地為“娘”風勁吹推波助瀾。也有人說,日本和韓國是這股“娘”風的發源地,那裡也確實有不少選擇這樣塑造自己的年輕人,但他們在媒體和公眾舞臺上留給全世界的男人形象,主流並不是這些。

大眾對這些“娘炮”的意見,本質上是一種隱憂。為什麼看到世界盃上19歲的姆巴佩的形象就為中國同齡人憂心忡忡,甚至把梁啟超的名言“少年強則中國強”發展出下半句“少年娘則中國娘”,就是因為擔心這個風氣愈演愈烈,以致帶偏了一代青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