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小心,别让你的“不经意”毁了孩子的专注力

小心,别让你的“不经意”毁了孩子的专注力

做父母的都知道,时下最火的课程中“专注力”课程要算其中的一个,因为目前孩子成绩不好、好动、磨蹭、情绪不稳定等都被归结为是专注力差导致的。所以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专注力培训班,打算让孩子接收科学系统的专注力培训。可是在我看来,一些家长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导致孩子专注力差的一个很大原因可能就出现在你的身上。

去年夏天,我带孩子去北京旅游,由于天气较热,有一个下午我们一直泡在书店里。期间有一位奶奶带着个五六岁的孙子也在这家书店里。小男孩看到我女儿拿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书架的地上津津乐道地看着,他也拿起一本书坐到了我女儿旁边,他的奶奶看到这一幕后立刻走上前来说:“宝贝,快起来,地上多凉。”小男孩起来没有几分钟又坐在地上,因为书店里很多人都是坐在书架角落或空隙间的地上在看书。奶奶又走过来:“不是说了吗,地上凉不能坐,凉到了该肚子疼了。”小男孩这次站起来后,把书送回了书架,开始到处溜达看热闹。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又回到书架前开始翻书时,奶奶又跟了过来问:“渴不渴,宝贝儿,喝口水吧。”小男孩摇摇头说不渴,但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一边送到小男孩嘴边,一边说:“从小就不爱喝水,看总上火生病吧,生了病打针吃药多遭罪……”小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又移动到我女儿身边坐下看她在看什么书,这下可惹恼了他的奶奶,“不是告诉你不能坐地下吗!走吧走吧,一点都不听话……”说着拉起小男孩悻悻地走出了书店。

前后这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旁边看着,曾试图上前劝解那位奶奶,告诉他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娇气,他能开心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就好。但奶奶那一直紧张兮兮的眼神和对孩子的不停唠叨,让我知晓我一句两句的劝说似乎并不会有效。我相信,奶奶是打心眼里爱她的孙子,可她却不知道,她的这份带着打扰和唠叨的爱,已经把孩子的专注力给毁了。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每个孩子刚出生时的专注力都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逐渐丧失这种本能呢?不得不说,这跟成长的环境有关系,跟带孩子的妈妈、姥姥、奶奶和阿姨都有关系。

大家仔细想想,我上述讲到的情景,是不是在你的家庭或者你的身上也出现过呢?比如孩子在吃饭,老人在一旁说:“小心,别烫着。”“别吃那么快,对消化不好。”“多吃点”。孩子在写作业,陪在身边的你可能会看手机打发时间,或者紧盯着孩子写下的每一字,时不时地唠叨字写得不好看、格式不对等等。如果是真这样,你说孩子能专注的吃饭或写作业吗?

有专家列举出一些破坏孩子注意力的行为,家长们都来看看这其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1, 不分时机的干扰

从幼儿园回来的乐乐,坐在椅子上认真的写拼音,姥姥一会过来说:“饿了吗,吃块点心不?”一会又说:“渴不渴,吃块西瓜吧。”本来专注写作业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扰。

2, 经常进行催促

周末爸爸带孩子去动物园游玩,孩子对爬高跳跃的小猴子极其感兴趣,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也不舍得离开。同去的爸爸不停地催促:“走啦、走啦,前面还有好多动物没看呢。”爸爸的思维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买了一次门票就要尽可能的多看看,而孩子的专注力却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爸爸的催促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和发现力。

3, 强迫孩子听从安排

同同在沙滩上搭沙滩城堡,爸爸走过来发现城堡没有门,爸爸说:“你的房子没有门怎么能进去?我来帮你装个门吧。”“我的城堡不需要门。”“没有门,人怎么进去?你听我的,咱们在这开个门正好……。”没经同同点头,爸爸就更改了他的城堡,同同沮丧地停止了自己本来玩得很开心的游戏。

4, 不给孩子独处或安静的空间

欣欣是个还看书的孩子,原来每天写完作业后她都会捧起自己喜爱的漫画书入迷地看。她的奶奶是个好客之人,晚饭后总有一些邻居到她家来串门拉家常,有说有笑地在屋子里唠个没完,时间一长,欣欣不能安静的看书,渐渐失去了专心读书兴趣。

这么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这一关很重要。要想孩子专注力高,做家长的就要改掉爱唠叨的习惯,要对孩子多些耐心,多给他们一些默默的、不打扰得陪伴,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干涉,多营造安静舒心的环境,让他们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