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甜蜜暴擊、武動乾坤接連失利,流量“失效”的背後是行業的升級

正文共3118字

預計閱讀時間為8分鐘

甜蜜暴擊、武動乾坤接連失利,流量“失效”的背後是行業的升級

文|茆毛

今年暑期檔,由鹿晗和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口碑、收視雙撲街。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僅有3.1分,78.6%的觀眾打出了1星的低分;而它的收視率則在7月27日以0.345%的數字創造了湖南衛視黃金檔最低紀錄。鹿晗“人氣王”的金字招牌似乎已經失效。

無獨有偶,一個月後同為“四大流量”的楊洋也遭遇了收視滑鐵盧,《武動乾坤》在東方衛視首播當日的收視率僅為0.33%。

《武動乾坤》在播出之前,一度被認為是2018年最有可能成為“爆款”的IP劇。這部劇投資高達6億,主創配置豪華——導演張黎曾執導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經典正劇,主演楊洋、張天愛都是不缺熱度的話題人物,然而它開播至今,網、臺收視一路走低,甚至快跌破0.3%,不禁令人唏噓。

曾幾何時,以李易峰、吳亦凡、鹿晗、楊洋為首的四大流量,是娛樂圈資本追逐的對象,其粉絲和討論熱度足以讓一部尚未開拍的影視作品週期性、爆發式地登上新浪熱搜榜,甚至不論成品質量的好壞,他們就是收視與票房的保障。

2015年,吳亦凡回國接拍徐靜蕾導演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上映八天票房突破2.7億;2016年,李易峰主演何炅執導的電影《梔子花開》,最終斬獲3.79億票房,但與票房形成對比的是兩片在豆瓣上4.9與4.1的評分。

從齊聚一眾話題小生、小花的《爵跡》的票房失利開始,到《武動乾坤》口碑、收視的全面崩盤,一代流量小生在影視圈的風光已難以為繼。

“流量”為何失效?“流量”因何失效?其中的原因繁瑣而複雜,文娛觀察(ID:wenyuguancha)整理了部分線索,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甜蜜暴擊、武動乾坤接連失利,流量“失效”的背後是行業的升級

“IP+流量”模式審美疲勞,

製作不佳的作品敗壞口碑

流量明星的崛起與IP的火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2014以後,業內逐漸形成了“IP+流量=現象級劇作”的行業潛規則,楊洋前期的影視作品《左耳》、《旋風少女》、《微微一笑很傾城》都是按照這一公式生產的,最終《左耳》拿下5億票房,《旋風少女》創下全網最高收視2.82%,以及CSM52城市網最高收視2.15%的紀錄,而《微微一笑很傾城》更是將楊洋推上了流量巔峰。

回顧流量明星電影、電視劇的巔峰時期(2015-2016),絕大部分題材集中在古裝劇和偶像劇,而這兩者正是IP的紅利題材。但隨著同類型題材的IP被大量翻拍,同質化競爭嚴重,觀眾開始審美疲勞。“IP+流量”模式也隨之失去了戰鬥力,流量明星的號召力同步減弱。

但如果“IP+流量”模式生產出來的劇集質量大部分都能達到像《琅琊榜》這樣的高度,觀眾也不會如此之快地感到厭倦。加劇觀眾審美疲勞的正是這一模式的濫用,重視流量明星的加盟,卻忽視了劇本的品質、演員演技、後期製作等因素。

由鍾漢良、楊穎主演的《孤芳不自賞》就是反例的代表。雖然《孤芳不自賞》改編自風弄的高人氣網絡小說,兩位主演也不缺熱度,但是該劇劇情不講邏輯,演員也缺乏誠意,演技不過關、拍戲全靠替身,後期簡單粗暴地用修圖軟件“摳”出場景,全靠明星人氣撐場……

就這樣一部在播出期間不斷被吐槽的劇集,卻在播出時段的37天裡,有23天都穩居收視第一,網絡播出平臺的總點擊量在2016年2月9日時就已經逼近150億。

但這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孤芳不自賞》播出後,大量批判的新聞報道出現,“小鮮肉”、“流量小生/小花”也從一個形容年輕、帥氣、美好的褒義詞變成了“沒有演技、價格貴、不負責”的貶義詞。

媒體的負面報道,同時也加劇了普通觀眾的負面情緒,面對這類流量鮮肉時,他們反而不能客觀理性地思考。就好比今年李易峰主演的電影《動物世界》遇上了徐崢的《我不是藥神》,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相信後者的演技而走進影院,而對李易峰的《動物世界》持觀望態度。徐錚既不是鮮肉,也不是流量,但在電影市場上,有著多年的作品積累和口碑保障,比李易峰更具票房號召力。

是的,李易峰有粉絲。但粉絲,不足以支撐影視圈的大盤。

做一道簡單的計算題:李易峰在微博擁有4424萬粉絲,如果這些粉絲全都走進電影院支持他偶像,電影票價按照40元/張(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統計研究所公佈的全球電影票的平均售價)計算,那麼《動物世界》的票房至少可達17億。然而《動物世界》的最終票房剛破5億,甚至難以回本。由此可見,流量明星對粉絲的號召力無法簡單地和票房號召力劃等號。

甜蜜暴擊、武動乾坤接連失利,流量“失效”的背後是行業的升級

包括粉絲在內的觀眾審美升級,

實力派演員成功“出圈”

經濟學上有一鍾古老的原理叫做“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在很多影視評論人的眼裡,IP與流量火爆的年代,正是影視市場漸入“劣幣驅逐良幣”風險的時期。堆砌明星、劇情粗糙、後期馬虎的作品作為劣幣,入侵市場,深受資本吹捧,而僅僅發揮正常的劇目卻靠同行襯托成為了“良心劇”,反觀那些製作精良的劇集,如《大秦帝國》卻飽受冷遇,收視慘淡。

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情況在2017年得以扭轉。楊洋與劉亦菲主演的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雖有5.35億人民幣,但它身負8億票房保底任務,因此這部電影實際上虧損了2.5億。“流量”粉絲無法等同於票房號召力這一理論被再次驗證。

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馬筱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有一個神奇的現象讓大家稍微會覺得奇怪,就是所謂頭部劇的頭部效應消失了,所謂流量明星的流量效應消失了。曾經以為它會有頭部效應,或者有足夠強的流量,但最後並沒有拉出高流量。”

至於其中的原因,馬筱楠認為有兩點:“一來是因為現在所有的劇集突破圈層都會變得越來越難,二來是觀眾已經迴歸到相對原始的創作邏輯,大家還是想看好故事、好演員,而不僅僅是明星。”

當觀眾審美升級,實力演員的經濟公司也摸清了“流量小生”的營銷規則後,諸如“TF老BOYS”、“山爭哥哥”之類的“中年戲骨”們開始衝擊流量明星的防線——“流量”不再是“小鮮肉”們的專有紅利。

畢竟相對於偶像單一的“人設”和不甚出眾的演技,當中年演員們也開始營銷人設、抱團取暖時,他們過關的業務能力成為加分項,而且是偶像們短時間內無法追趕上的絕對優勢。

影視市場從而優勝劣敗,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而不被市場認可的流量作品,自然走向低谷。

甜蜜暴擊、武動乾坤接連失利,流量“失效”的背後是行業的升級

內容大爆發,

電視、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

眾所周知,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流量錄製一季綜藝或是跨年晚會的出場費用、吸粉效率,要遠遠超過拍攝電視劇或是電影。既然可以在綜藝裡見到明星們自然、有趣的互動場面,哈哈笑一場,許多觀眾都不會選擇去看一部“爛劇”來虐待自己。

再加上,近幾年各大視頻網站都推出了製作精良的網劇、網綜,觀眾的選擇餘地更多,而造星的速度也越快了。

《餘罪》火了張一山,《白夜追兇》火了潘粵明,《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火了胡一天,《鎮魂》火了朱一龍、白宇……這些網劇整體質量,都不輸給那些所謂的“上星劇”,並且主演都獲得了口碑與熱度的雙豐收。

當新的“流量”產生,自然就有“舊”的流量被替代。

當我們從頭再看這盤棋局時,不難發現,時間給第一代“流量們”的機會已經不多了,他們要麼轉型,要麼被後浪推在沙灘上。而在他們的轉型道路上,“小鮮肉”時期所欠下的“債”,會成為他們前進途中巨大的絆腳石。

仍以李易峰為例,他是“四大流量”中第一個開始轉型的。從《心理罪》到《動物世界》,他都貢獻出了可圈可點的演技,但大部分路人對他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古劍奇譚》時期,他的努力尚未有明顯的成效。

初代流量們都在尋找各自的出路,而後期晉升的“流量新貴”們,也是時候考慮一下自己的未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