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今年84岁的王基玮老爷爷家住下城区朝晖街道大木桥社区,从70岁开始,王爷爷坚持用废旧稿纸抄写报纸内容,每天坚持手抄60-80条左右新闻,平均每天要写光1-2支签字笔芯,15年下来用掉的笔芯毛估估有近万根。他抄出的137本新闻手抄本,摞起来足有半人高。爷爷至今已抄写3000多万字,年过耄耋仍然眼不花,耳不聋。问起爷爷抄写报纸的原由,王爷爷笑呵呵回答:“活到老,学到老!”。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王基玮老爷爷在阅览室抄报

王基玮老爷爷每天上午都要乘坐101路公交去博养医院看老伴,在悉心照顾安顿好老伴后,就坐在老伴病床前抄报纸,每天抄写4500—5000左右字数。王爷爷用的是黑色签字笔,抄写在纸上的字整整齐齐,字体很小,与打印的五号字差不多。他说,字写得这么小,不一定很科学,不过他觉得“可以更专心、更专注”,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一贯的生活态度,“可以节约用纸”。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一张有300个格子的稿纸,王爷爷能抄写2250个字。签字笔芯则已经用掉了近万支。“我老家在义乌,每次回去我都要批发笔芯,批发价便宜,每支1毛钱,我每次批发个300支或500支。”笔芯换得勤,笔管却是用到烂才会换。爷爷手里的签字笔杆,握笔处已经用脱了颜色,从黑色变成了黄色。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王爷爷和他的老伴

大家肯定会好奇,王爷爷怎么会有摘抄报纸这个特别爱好呢?“我是从伊拉克战争开始抄报纸的,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当时我很关注这个事,每天要看电视,还要把专家的观点记下来。不过,电视机速度快,记录跟不上,就开始通过报纸摘抄新闻,当时也就是想看看美国最终如何收场,可从此一发不可收。”王爷爷说:“后来伊拉克战争停了,可我觉得抄报纸挺好的,抄一遍的东西到底记得牢。最初每天摘抄30-50条新闻,逐渐增加到60-80条,最多的一天抄了117条,内容有国际新闻、国际关系、焦点新闻、奇闻、国内大事、要事等等,有时候老伙伴们聚在一起谈谈国内外大事,我就是个活的资料库。”这个习惯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从2003年开始,王爷爷就坚持每天摘抄国内外重要新闻,早上8点半准时来到社区二楼阅览室,一直抄到中午11点回家吃饭。下午1点半接着来抄写,4点半回家。”碰上节假日社区阅览室不开放,王爷爷就在家抄;周末报纸减版,如果抄不满80条新闻,他还会到下城区图书馆找其他报纸继续抄。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王爷爷手抄稿

15年如一日,到2018年7月王爷爷手抄稿已达到137本,成为目前杭州地区抄写新闻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退休老人。用王爷爷自己的话说“只要我还抄得动,就一直会坚持下去”。哪怕年岁渐大身体不便、老伴患病住院等诸多因素,始终都没有动摇爷爷的“初心”。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王基玮老爷爷,1934年10月出生于浙江义乌,从五、六岁认字读书开始,到现在84岁,学习是他终身的追求。1949年在义乌武陵小学读完小学后,进入义乌中学读初中,1951年考入上海公安局徐家汇分局,他一边工作一边上夜校,学完高中,并同时学习俄文,工作期间立过两次三等功,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1962年回到老家义乌种地务农,直到1979年平反,分配到义乌纺织机械厂,1981年调到杭州幸福丝织厂,坎坷的经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有空就读书看报。

“我不是才子,用不了毛笔,也画不来画,但是从专心抄报纸里,我也能找到一种境界,我形容不好,反正就是很专注。”但是更多的好处也许是成就感。王爷爷说,他想把所有抄写的稿纸留给孙子们,不是让他们去看当年的新闻,而是想通过这个告诉他们:爷爷当年,也是个很执着很有毅力的人。

坚持手抄报纸15年,下城这位八旬老人真不一般!

“现在是电脑时代,虽然我老了,没赶上好时候,但是我觉得用我这个土办法,一样能追上这个时代,你们年轻人和我聊天,绝对不会觉得我脱节。”爷爷笑得很开怀。

王爷爷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来,成为“看中国观世界”最执着的老人、摘录世界新闻最多、时间最长的老人、毅力最坚定的老人之一,他也希望在和谐的社会中,有更多的老人离开麻将桌,加入到学习的行列,自觉学习,充实自己,成为学习型老人。

猜你想看:

● 重磅!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 @爸妈,免费!免费!凭着这些证件,60岁以上就能享受!● 快删!这款“山寨微信”骗了不少人,听到这四个字千万别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