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有的人上课能听懂做作业就不会?

用户92098448857


上课能听懂,说明听力和理解能力没有问题,但是写作业时不会,则说明没有掌握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当然,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下面我详细讲一讲。

第一,理科的知识点能听懂,未见得真正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时,是从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基础讲起,这些东西只要认真听,基本上都能听懂,但是每一个知识点又不是独立的存在,如果系列知识链皆不能熟练掌握,很可能就会出现知识断点现象,尽管能听懂,但是理解的不够透彻,并且不能拓展理解与应用,必然会让思考受限。

第二,文科的知识点能听懂,解题时需要融会贯通。很多同学在学习文科时,极容易死记硬背,认为背的越熟练越好,但一做题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去,需要变为自己的理解才能根据题意要求答出要点。而这需要利用抽象思维融合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所以说,文科知识的学习,往往靠课外的总结和提炼,而后靠理解和实践应用练习。

第三,答题需要练习解题思维,否则拿到题会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特别不重视解题思维的训练,老师和家长都不重视培养。解题思维不管对哪一科来说,都要分读题意、大脑思考、形成答题思路、下笔书写、出结果后检查这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有针对性训练,否则,孩子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处偷懒,尤其是读题意、思考和形成答题思路部分,大脑中没有任何条理化的信息,哪能下得了笔啊。

第四,训练孩子掌握模块化题解方法,这是快速下笔答题的根本。模块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题意模块,又分已知模块(条件)和未求解模块(条件)。另一部分是解题模块,主要针对题意模块对应写出答题分模块,最后汇总解出待求解模块。模块概念本身不复杂,只要家长给孩子做方框标示出来,就像做填空题一样,孩子的思维就能清晰了。不管是语文的抽象思维模块,还是数学的逻辑思维模块,都需要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们建模和反复演示与练习,直到孩子们熟练掌握为原则。

以上几点,如果家长能认真反思,和孩子做交流探讨,你就能知道孩子为什么下不了笔的原因。如果孩子知道问题在哪了,家长不妨帮孩子做突破性练习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力有限,辅导不了孩子,不妨请他人协助。


寒石冷月


这种情况属于相对广泛的问题,从我们自身当年在学习中到目前孩子的学习中均有此种情况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这样几条:

1/老师课上知识讲解明确,课上没有安排习题练习,表面看学生会了,但老师没有掌握会的程度导致课后习题做起来有困难。(有讲无练型)

2/老师课上知识讲解明确,课上少量安排习题练习,部分问题课上解决,但时间问题无法相对全面联系,导致课后部分题不会做。(有讲少练型)

3/部分孩子极其聪明,老师一点即会,课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流于表面,课后习题完成一定不好。(小聪明,不专心听讲)

4/部分孩子认真听课,专心记笔记,老师讲课内容多,孩子仅停留在记流水账上,表面看会了,实则没有记在脑子里,课后一定做题不顺畅(流于笔记而没有吸收)

5/课后习题有变形,孩子接触新知识没有能力拓展思维(孩子拓展性思维能力差)

以上,老师课上要讲练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孩子要认真听课,学会听课。课后练习要认真完成,不会属于正常现象,家长要看过程过程盯住,结果自然不会差。

孩子,老师,家长 三者各司其职,不怕问题出现,就怕发现不了问题。



我是刘大哈cc



第一,我们首先要明白上课讲的知识和下课做的习题之间的关系。课下的练习题是课上知识点的延伸和扩展,而非一般人理解的那种课下习题是课上知识点的简单的而又机械的再现,既然如此,做这些习题的时候,需要的不再只是把课上的知识弄懂,还需要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课下的习题源自课上的知识点,但又绝对高于课上的知识点,就像高考题,很多高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出对应的知识点,但是,只按照课本来做题,是做不出来的。

第二,什么上课听懂了?如果仅仅是知道了一个知识点,而不能和老师之前讲过的联系起来,这不能算作是听懂了。还有更离谱的,学生自己感觉很认真的在听课,其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学会弄懂一个知识点的外在表现是,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基本的概念表达,并且能把这个知识点运用到习题中,还有就是会联系到以前的知识点。要做到课上课下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学生的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学生的日常的积累。

总之,学习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认真练习。


鸣人给路飞上课


这个现象,其实是一个错觉。真正情况是,上课根本就没有听懂,只是被老师讲课的情感方式打动,却没有领该节课的真正作用。

课堂讲课,真正作用,是通过堂上示范例子,学会欣赏、分析,得出方法。再利用这个方法,解决相类似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作用。一句话,课堂上老师讲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分析归纳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达到这两步,才能算得上听懂。

这里,课文中范文、例题讲解,需要感情投入,达到欣赏这步。但是,分析过程及应用,才是课堂解决重点,这步需要领会分析方法应用要求。这个要求掌握,需要学生学会用脑练思考,把习题条件找出来,再用诸如图形、对比等方法分解分析,找出解题思路,得出结果。

很多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集中在欣赏阶段,没有留意应用过程要点及注意问题。结果,在做作业时,只是看题,不会思考题目条件是什么,没注意关键词语意思,因而无从下手。这是许多同学没有注意的问题。一些年轻老师,以为学生都觉得“明白”了,不去深究。也有老师,批改作业时很马虎,甚至让学生代劳,因而没有发现问题,学生也不主动问老师。结果,问题积下来。

这样,学生感觉上课易听懂,作业时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就出现如题感觉了。


愤怒野虎


首先能听懂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是听懂和会做是不一样的。还是缺少对对应知识点的练习,建议可以使用导学号APP进行辅导练习,导学号可以针对每道题目提供逐步详细的解题思路,还有同题型的举一反三,考察知识点的微课课堂讲解功能,这样持续的练习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能力于成绩


小初高知识点微课堂


很多学生是没听或没听懂,只是老师问懂没懂时,学生的回答是懂了而已。作业能做对,十有八九是照抄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了不听。在家里,叫吃饭都要家长叫无数次,和家长对话从不听大人的,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学校,上课不听老师讲课这是一种习惯。

老师怕学生听不懂,把一道例题讲得非常仔细,把问题咬得非常烂来“喂”学生,学生一看就“懂”,无须动脑。老师的个别辅导,人人过关的教学策略,也助长了学生上课不听的歪风。学生认为做不来老师反正会经我再讲的,上课又何必听呢?

学生的基础差,也是学生不听或叫不懂的原因。学生由于基础差,听课如所天书,又怕同学嘲笑,因此,老师问时只好说听懂了。

老师上课一般按自己的思路来讲,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思路不感兴趣,他们会开小差的,自然会听不懂。如果教师讲的是学生中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错误,他们是比较有兴趣的。

现在读书无用论的复兴,也是学生听不懂的一个原因。因为不学,自然听不懂。只是由于不想给自己和老师、家长找麻烦,而装样子学习!


伤心的翘蚂蚁


这种情况在学生时代极为普遍,每当老师抬高嗓门问“大家听懂了吗?”时,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地回答“会了!”——结果回到家以后,看着试题册上的难题,依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那些你没听懂的东西仍旧在那里,只是你没有意识到。

如果将“听懂”和“做作业”比做起点和终点的话,那么影响我们顺利到达终点的原因,无非只有两个:路线太绕,岔路太多。

一、路线太绕

由于人脑本身的结构限制,我们对简单逻辑事物的理解,要远远优于复杂逻辑事物的理解。

正因如此,所以在授课时,老师、教授、演讲者往往会将一个复杂逻辑的事物拆分成若干个简单逻辑的事物,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

大家在上中学的时候,都会经历过如下场景:

试卷上最后一道大题,我们不会做。

考试之后,老师开始分步骤讲解这一题目。

首先,利用最基本的力学公式,进而推导出小车所受的力是多少,我们听懂了;

其次,根据小车受力,推导出小车做功是多少,我们又听懂了;

再次,根据小车做功,推导出有效时间是多少,我们依旧听懂了……

最终,我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彻底听懂了。

然而,在下次考试面对类似题目的时候,我们依旧不会做。

我们所听懂的,是“分步骤”中的一个个步骤,但是如何将这些步骤串联成解题的整体,我们实际上是不清楚的。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听懂的,是那些串联的节点。

这就好比我们开车前往某地,导航会在变换路线的时候体贴地告诉我们,前方500米处左转,800米后靠右行驶驶入环岛,在导航这种分段式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会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

可是,如果没有了导航,你单纯用脑子去记多少米后左转,什么时候进环岛,我想用不了几个环节,你就懵逼了。

二、岔路太多

在我们听讲的时候,我们很轻松,因为我们不需要做任何思考,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就可以了——因为老师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老师在讲解正确思路的同时,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规避错误思路。

还是以上面那道大题举例: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要通过力学公式推导受力,再推导做功,再推导有效时间,以此类推,得出正确答案。

然而,在我们自己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纠结于过程:用哪个力学公式?做功使用功率去乘还是用力去除?有效时间和总时间一不一样?

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着多种可能性,我们只知道自己应当向哪个方向思考,却不清楚自己思考出来的诸多途径,到底哪一个才真正能够通向目标。我们的思维刚刚迈开步子向前走,就已经在自我怀疑中停下了。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听懂的,是那些路径的区分。

这又好比我们开车前往某地,在教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只需要一路向前跑到黑,就可以了。

可是换成我们自己开车的时候,通往某地的那条大路并没有变,但我们会碰到许多岔路口,向左?向右?向前看?随着路口越来越多,你的自信也越来越少,然后,你就彻底迷路了。

由此可见,从“听讲”到“听懂”,我们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那些我们从未意识到的“没听懂”。

那么,怎么才能挖掘出那些藏得极深的“没听懂”呢?

我的建议是,学学费曼。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自传里曾经提到过,他有一段时间一直陷在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里不能自拔,而他最终的解决方法,是精读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直到所有的相关知识都烂熟于心,论文里所提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国外版知乎Quora网站上,一位名叫“Acaz Pereira”的网友将费曼技巧总结如下(https://www.quora.com/Learning-New-Things/How-can-you-learn-faster/answer/Acaz-Pereira):

“第一步 - 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后拿出一张白纸, 把这个概念写在白纸的最上边;

第二步 - 设想一种场景,你正要向别人传授这个概念在白纸上写下你对这个概念的解释, 就好像你正在教导一位新接触这个概念的学生一样.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 你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关于这个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还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觉卡壳了, 就回顾一下学习资料无论何时你感觉卡壳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学习资料并重新学习让你感到卡壳的那部分, 直到你领会得足够顺畅, 顺畅到可以在纸上解释这个部分为止;

第四步 - 为了让你的讲解通俗易懂,简化语言表达最终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语言, 而不是学习资料中的语言来解释概念. 如果你的解释很冗长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说明你对概念的理解可能并没有你自己想象得那么顺畅 -- 你要努力简化语言表达, 或者与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类比关系,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这些回答都过于着重于“术”的方面,而忽略了“道”。

在我看来,费曼技巧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细化问题,从而找到你所没有搞懂的那个点。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曾经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学习方法,就是互相讲题。在我们看来,这本来应当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可是一旦实际讲起来,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我们会猛然发现,原来这道原以为已经弄懂了的题,其中竟然还有这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点。

还是我们班主任说得对,“听懂了,却讲不出来,就等于没听懂。”

现在看来,当初的互相讲题,就是一种费曼技巧的变形。其最大好处,在于以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寻找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点。没有经过组织思考的知识并不是知识,只是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才能真正变成为我所用的知识。

而费曼技巧,就是将这些知识点穿在一起的那条线。

正如我们日常阅读各种“干货”文章后,它们其实是以碎片化存在在我们大脑中的,如果就此放在一边,那么这些干货,只能成为你在你脑中某个角落里存着的知识点。只有通过一遍遍地“复述”,才能真正使那些知识点条理化,从而在你脑中沉淀下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并不是一遍一遍死板地读书,而是让你在不断的重复中,寻找出自己没弄懂的点啊。

其实复述也好,讲解也好,费曼技巧真正改变的,是你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它也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破局点。


高太爷


说上课能听懂,一到做作业的时候就不会了,我就忍不住想问一声,是真的听懂了还是似懂非懂?

其实,我们对懂应该是有层次性的理解的,有的人所谓的懂了就是老师讲的我都听懂了,还有更深层次的懂了就是不但老师讲的我懂了,而且我还学会了活学活用,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作业往往是在课堂基本内容基础上的活学活用,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加固。如果学生只是知道表面的浅层意思,拐个弯或者稍稍有些变化就不理解了,那不能算懂,最多只能是似懂非懂。

其实,做作业本身是就检查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的步骤,如果孩子说他上课听懂了,而作业却不会做,你得去问问他究竟有没有懂。作为老师来说,我认为那个不叫懂。顶多只能算是似懂非懂。


苏小妮


这是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差和逻辑思维差再加上记忆遗忘造成的!我有个同学是物理老师,他给我讲他教的一个实验班的学生,若老师念题那么这个题学生多半会做,不念题,学生多半不会做!这种情况明显是阅读能力差所致了!大家都读过书,有没有发现读了高一后反过去做初三的题会很简单?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变强了!至于记忆这个,用心的人不存在问题,不学的人也不存在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学,这种就是学渣了!


冷日4


听懂有多种情况,普遍地,是了解老师对于该题或该知识点特定的思路逻辑,若不及时复习巩固,很快遗忘;记忆力好一些的同学,能在稍长时间内仍大致记得关键点,从而凭模仿会做同样题。以上情况都不是真懂了,因为没有将自己的本能思维模式调整到正确模式。真懂是掌握了正确模式,从审题,到建立正确模型,包括情境及对应专业过程,穿插发散思维,到选择合理解题途径,到严谨表答及计算等环节,均可顺利完成,以致举一反三。此外,综合性的题还涉及之前的知识点或其它学科知识,也容易出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