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目前,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由亚马逊 Echo 和 Google Home 两强称王,苹果 HomePod 因采取高价策略,导致销量不如预期,为了不让对手持续把持市场,已投入新一代 HomePod 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

近来供应链传出苹果将新一代 HomePod 生产订单转给位于深圳的立讯精密,为立讯继取得苹果无线耳机 AirPods 组装订单后再下一城。

立讯精密可说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业者,去年底苹果 CEO 库克(Tim Cook)在乌镇参加完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后,前往立讯昆山厂,大阵仗参观 AirPods 产线,让一向低调的立讯站到了镁光灯前。

其实,苹果刚推出无线耳机 AirPods 时,把产品交给台湾代工厂英业达负责生产,但后续苹果重施分散供应链策略,将部分 AirPods 订单分给立讯,已经让英业达感到不小压力,而另一个产品智能音箱 HomePod,一开始是英业达代工,后续加入富士康,但近期业界传出,苹果持续扩大对大陆供应链下单,新一代 HomePod 的代工厂新增立讯精密,而英业达却不在新机代工厂行列里。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HomePod 的销售量其实不如预期,估算 2018 年全年出货量不到 500 万台,而且还得跟其他代工厂分,所以接到单也不见得是门好生意,得看新一代 HomePod 能有哪些新功能以及是否调整价格。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图|苹果 CEO 库克与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右)参观立讯昆山厂 AirPods 生产线(图片来源:立讯精密官方网站)

靠八爪章鱼般购并而崛起

过去不算有名的立讯精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得从富士康谈起。

富士康于 1988 年在深圳设立了自家第一个在大陆的工厂,王来春是当时被招入工厂的第一批员工,她随着富士康在大陆发展一路起飞而成长,工作 10 年后成了富士康的管理人员,32 岁时决定离开富士康自行创业,成立了立讯精密。

那时,立讯加工生产连接器后,卖给富士康,有媒体报道,2007~2009 年富士康占立讯营收还高达 5 成,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胞弟郭台强的正崴,也曾投资立讯。后续立讯一路靠着八爪章鱼般的扩张策略而崛起,从早期的线缆、连接器起家,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连接器厂,业务版图也延伸到射频元件、软板(FPC)、无线充电、摄像头模组、声学等领域,

一名女工变成了掌握市值 776 亿元(以 8 月 30 日 盘中的价格计算)企业的董事长,王来春为自己的创业写下了传奇的一页。

立讯之所以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秀,重点在于其购并策略及野心相当激进。立讯从 2010 年左右开始发动一连串的收购案,先是买下生产铜线抽丝和电脑接插件、台湾华硕集团旗下的博硕科技(江西),2011 年又收购联滔电子(昆山)。事后来看,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桩收购案,因为生产连接器极细同轴线的联滔,有一个大客户就是苹果,立讯收购联滔之后,顺理成章变成苹果供应链的成员。而后,立讯在 2012 年通过转投资公司入主台湾连接器厂宣德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图|苹果智能音箱 HomePod 售价 349 美元起(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其他购并案则包括收购专攻汽车电子、汽车组合线束的福建源光电装,将触角延伸到汽车供应链,买了珠海双赢柔软电路后,则掌握了这几年市场需求量变大的软板技术。

此外,近两年立讯对台湾相关供应链公司展现高度兴趣,像是收购台湾老牌电声元件公司美律的苏州厂—苏州美特,让立讯跨进声学领域,发展扬声器模组、喇叭、耳机、助听器市场。此外,立讯携手美律以及台湾的连接器和声学元件公司康控,三家公司合作打入 iPhone 供应链。由于苹果自 iPhone 7 取消了 3.5mm 耳机接口后,供应链也跟着异动,原来是美国楼氏电子(Knowles)以及瑞声,但楼氏电子退出后,变成了深圳的瑞声科技、歌尔声学以及立讯。

今年第一季,立讯还买下台湾资通讯大厂光宝旗下的摄像头模组(CCM)事业部,包括技术、专利、设备以及供应商关系,过去光宝的客户包括华为跟小米。《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更指出,立讯有意让买回来的摄像机模组事业在 2 年内于香港挂牌,目标是挑战中国摄像头模组供应商舜宇光学和欧菲科技的市场地位。

除了入股台湾公司之外,一位手机零部件行业的业务主管告诉 DT 君,立讯在台湾据点有不少研发人员,其中一部分都是从宏达电(HTC)过去的,“而且是早一代的 HTC 工程师,都是优质的好人才”,早期的 HTC 还算是具有创新实力的公司,内部对于研发新技术颇为支持,但后来 HTC 商业策略错误,重视成本压缩胜于创新,使得不少实际有作为的工程师出走,并加入台湾立讯,负责声学相关技术的研发。

苹果扶植的小富士康?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立讯的策略,先是水平整合,在线缆及连接器领域吃掉对手,做到老大,后续就展开行业内的垂直整合,基本上每一桩收购案都能让立讯快速切入一个新的领域,从连接器到软板、声学元件、再到摄像头模组。正因为这种多元化扩张的模式,与当年富士康几乎如出一辙,再加上立讯董事长王来春与富士康的渊源,据传王来春的办公室还挂着“郭董语录”,像是“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等。因此,不少人直言:

立讯就是在复制富士康的模式,要从纯粹供应零组件,酝酿转变为整机产品的组装。

过去,立讯靠着供货富士康而成长,现在,则被冠上“小富士康”的封号,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富士康的威胁还很难断言,毕竟富士康在产业的地位不是短时间能被撼动,只是,开始跟整机代工厂抢单,如 AirPods 和 HomePod 的例子,已经是立讯正在做的事。

过去,苹果扶植的供应链厂商多半是技术领先或是具有某项独特技术的公司,通过给予资金支持购买机台,过去的案例像是金属机壳跟触控面板,近期的例子则是掌握人脸识别 3D 感测关键元件的 Lumentum 跟 Finisar。

但平心而论,立讯目前踏进的零部件领域都不算是非常前沿,或是能引起行业变革的下世代技术,而且可供货的业者其实不少,但为什么立讯能获得苹果扶植,成为快速崛起的强势新秀,背后的盘算恐怕还是成本考量。一直以来,苹果就是擅长玩两面手法的业者,拿着厂商 A 的报价向厂商 B 施压,让厂商之间彼此杀价竞争,标准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模式,过去经常在台湾代工厂之间上演,近年开始让更多大陆供应商加入,杀价竞争更为激烈,苹果就能取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对管理供应链出身的库克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种套路。

另一个原因则是苹果积极想与中国市场及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中国在全球手机销量及互联网应用无疑是排名前一、二大的市场,对苹果的业绩具有关键影响力,但 iPhone 在国内面临华为、OPPO、小米等强敌环伺,相较于国产品牌的高成长,苹果的表现只能算是普普通通,因此,打从库克上任后的许多决策多少都有“拉拢”的意图,投资滴滴出行、提高中国大陆供应链的比重、号召供应链参与 3 亿美元的“中国洁净能源基金”

从立讯的角度来看,可以取得更多的苹果订单,对市占率及磨练技术实力,都是有加分效果,不过,在业绩上能否持续亮眼,还需要多观察一阵子。根据立讯精密公布的 2018 上半年财报,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45%来到 120.26 亿元,首次超过了对手瑞声科技(84.24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来到 8.26 亿元,同比增长 21%,财报表现不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率,立讯上半年毛利率为 19.7%(去年同期毛利率为 21.7%),远低于对手瑞声的 36.7%,而且以产品品项来看,消费性电子的毛利率下滑最多。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图|立讯精密 2018 上半年财报表现(图片来源:立讯精密)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图|立讯精密 2018 上半年产品线财务表现(图片来源:立讯精密)

智能音箱代工大乱斗,零组件厂的逆势崛起

电子消费产品如 PC、笔记本、智能手机的生产早已是高度分工化,零部件业者供货给整机代工厂,由代工厂负责整机生产及组装,最后把成品交到品牌客户手中。今年业内就陆续有消息指出,

许多零部件厂商都在争取智能音箱的代工。

一位从事声学研发及喇叭生产的公司总经理向 DT 君透露,目前消费者使用智能音箱的功能,主要还是在播放音乐,再加上音箱的使用体验还有很大改善空间,例如用户必须靠近音箱说话、下指令,让品牌厂越来越重视音箱的音讯品质、以及远场语音识别交互,恰巧给了那些做喇叭、音响的零部件业者一个机会,挟其多年的声学研究及生产经验,跟整机代工厂抢食代工机会。

智能音箱是一个智能语音助理+喇叭的产品型态,不过,消费者评价一台智能音箱的好坏,多是依据其智能语音助理的能力,例如听不听得懂、有没有答非所问鸡同鸭讲,从唤醒智能语音助理、连到云端做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执行用户说出的任务,像是购物、查询资讯,这些 AI 能力都是掌握在亚马逊、Google、苹果的手上,而不是硬件厂商,硬件的重点则是喇叭的声音播放品质、麦克风收音的设计。

中国“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亿元企业

图|2018.Q2 全球智能音箱市占率(图片来源:Canalys)

在电子行业里原本就有不少专门制作喇叭、音响的零部件业者,只是过去几年喇叭、音响的市场没有太大的成长性,PC 及电视销售下滑,连带影响周边喇叭及家庭剧院组的销量,因此过去几年可说是喇叭业者的苦日子,只有能接到高阶品牌音响或是汽车音响客户的订单,才能有较好且稳定的业绩表现,没想到,一项新产品的出现—智能音箱,为业者带来了新的生意机会。

目前,美国三大业者智能音箱的下单状况,苹果 HomePod 由英业达及富士康代工,亚马逊 Echo 为富士康,Google Home 系列由广达生产,不久前外媒《日经亚洲评论》指出 Google 将推出一款带有屏幕的音箱,由和硕代工。而除了苹果开始转向将HomePod 代工交给立讯之外,盛传亚马逊也有意把部分 Echo 交给传统的喇叭声学公司来生产。电子产品不只品牌厂竞争激烈,代工及零部件更是在杀价和获利之间求生存,而智能音箱能否像智能手机或 PC 成为数亿台量级的产品,成为电子行业下一个主流,或许得等到智能语音助理真的够聪明的那一天。

这几年中国在前沿科技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的投入及成果,丝毫不逊于欧美,在相对“传统”的科技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在规模、制造品质及良率也追赶上来,一方面除了业者通过研发或收购来“补血”,另一方面中国品牌的崛起也带来不少助益,零组件业者通过国内品牌的订单练兵,打磨了技术后,逐渐就吸引到国际品牌厂下单,甚至成为重要的供应链伙伴,

而立讯的崛起,其实不只是一家小富士康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电子产业形势改变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