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用户65262218


自由而不拘泥于俗世的琐碎,这是谁都期望能够到达的高度,却是很少人能达到这个高度,三毛身体力行地往这方面做。

人贵在不同。不同有三极,向好的一极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站在高层的人。低级的一面是一具行尸走肉,只剩下一具躯壳,没有思想和灵魂。还有一极就是普通人,世间尽多的是此类,二八定律告诉任何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只占我关键少数,三毛恰恰是追寻自由和灵性道路上的佼佼者,她成了普通者等追仰的对象。

人生而平等。从呱呱落地时刻起,谁都一样。后天的环境各不相同,后天的努力各不一样。造就了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这条路并不拥挤,只是有些人跑着跑着就停了就累了,停滞在原地,而那些努力的人从你身边超过,忍受着路途的艰辛和劳累,他们成功了。普通人只有望洋兴叹,对着他们行注目礼。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灵魂牵引着行为的人,从90年代初她写给王洛宾的信中可以看出,即便两人年龄悬殊,对他的敬仰跃然纸上,对他的情感直截了当,在她写给王洛宾的信中曾经说过:“不住宾馆,住在家里是为走近你。”可见感情多么炽热。

荷西之后,对爱情有这般执拗,说明她情感上急于想找到一种寄托,找到一种归宿。而王洛宾却没能摆脱世俗的束缚,无法匹及三毛那洒脱般追逐自由的高度,这让三毛非常伤心和绝望。

人甘于命运的安排吗?不,每个人都不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毛却在和王洛宾离别后的121天贸然结束生命,她有不甘,却寻不到自由,她不缺乏生活的勇气,流浪是她最好的归宿。

她生而为自由,死也为自由。正如《人生只如初见》里说的:知己佳人,已去;良辰好景,不再。

荷西那一站,只是三毛人生道路上追寻自由的一个归宿,可恨,好景不长,直至最后一刻自由之神掐住了她命运的喉咙。


上山樵


昨天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逝世日。刚才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文化艺术报》去年12月11日从我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问世间情为何物》里转载了这篇文章,这里将其再发,作为对三毛的纪念。

报纸换的这个标题不错,《三毛荷西缠绵于撒哈拉的日子,真的幸福吗?》。是啊,三毛真的幸福吗?她与荷西真的相爱吗?若果真如此,她为什么年仅48岁就要自杀?我的文中还提到,我上大学时,马中欣曾到人大、北大等校巡回讲演,销售他的《三毛真相》一书。他对三毛与荷西的“浪漫故事”是表示质疑甚至否定的,却得到广大“三毛迷”们的攻击谩骂。

下面是我的这篇文章:

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上吊自杀身亡。今天,她离开我们整整27周年了……

三毛,本名陈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其笔名,原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著名华人女作家。

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读者。

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主要有《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

三毛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对书本的特别爱好,五岁半就能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读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休学,由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先后随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3年中先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又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其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台,受张其均之邀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她与荷西于西属撒哈拉沙漠当地法院公证结婚,并定居附近的迦纳利岛。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时任《联合报》主编鼓励,作品源源不断,以当地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且陆续结集出书。

1979年9月30日因荷西潜水意外事件丧生,黯然返台。

1981年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岛定居。同年《联合报》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首次回到大陆家乡,专诚拜访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在台北某医院猝然去世。

台警方认为她是“因病厌世”而自杀。却也有许多人表示怀疑,认为有谋杀之嫌;因不久前她还与大陆作家贾平凹通信写到“生命是美丽的”,似乎并没有厌世自杀的迹象。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1991年初的这个清晨,她终于用自己决绝的方式,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的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戈壁荒漠上的奇葩,至今还是多少人难忘的梦里落花。

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离奇、缠绵激越。尽管两人都已逝去多年,但他们仍是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爱情偶像。

荷西是一个西班牙小伙子,本名玛利安葛罗,有一部可爱、特别、蓬蓬勃勃的大胡子,所以三毛便亲切、亲热、亲昵地叫他“大胡子”。

荷西比三毛小好几岁,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俩的爱情是典型的“姐弟恋”。

他们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地爱了一场。三毛义无返顾地跟着“大胡子”闯进了广袤、荒芜、惊险的撒哈拉大沙漠,他们的爱情却在那里熊熊地燃烧着,并催生了她不可遏抑的艺术天分。

那是1967年前后,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当时三毛念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是在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也就是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在她居住的公寓楼下等着她,准备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

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对比自已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再说她在台岛还有门当户对、年龄相仿的未婚夫),可心底里仍有一丝虚荣:“哇,天下竟有如此帅气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该是一种荣耀才对呢!”随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不要逃课!再逃课就不理你了!”而荷西却照样常常逃课来看她,两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彼此很是谈得来。

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对三毛说:“ECHO,你等我6年。我有4年大学要读,还有2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她说:“ECHO,再见!”后来他便真的再也不来找她;偶尔在路上遇见,他也只是礼节性地拥抱她一下,亲亲她的脸颊。而三毛身边的男友似乎总在换来换去,有意或无意。

按照承诺,以后6年中他们没有任何联系。毕竟6年时间太长,什么都会变的。这期间三毛去了德国、美国,然后回台。6年后,三毛未婚夫突然意外身亡,神奇的命运将她再度带回西班牙,带回马德里。

这天有位朋友打电话给她:“快来,搭计程车过来。”三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匆匆赶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让她把眼睛闭上。三毛只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臂把她整个儿抱了起来,她张开眼一看,哎呀!不得了,正是那位身材高大、长满胡须、她当年的“小朋友”荷西。

两人兴奋极了,热烈地亲吻、拥抱许久。之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屋内,满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让她惊呆了。6年来,荷西一直在惦恋着她!

三毛感动至极,对自己说:“这一生我还要谁呢?”她问荷西:“6年前你要我等你6年,如果我现在答应是不是晚了?”这下轮到荷西疯狂了。三毛则任由这样的快乐变成大漩涡,将她围绕在里面。

三毛对荷西说:“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你那时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我心已经碎了。”

荷西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黏起来。”

三毛说:“黏过后,还是有缝的。”

荷西就把三毛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诚挚地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最初是三毛要求去撒哈拉沙漠的,荷西便一声不响先去了非洲,并在信中说:“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

7个月后,三毛与荷西在西属撒哈拉举行公证结婚,开始他们幸福而疼痛的爱情之旅。他们到处流浪了6年,但是在大沙漠里甜蜜、恩爱的日子还是最让她留恋的。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温馨和情趣。

他们都有点孩子气,有点天籁的感觉,两个人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们似乎注定不是人间的,这段爱情也似乎注定是只属于天堂的。

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干一名潜水员。最初的日子里,他上班的地方离住处比较远。而三毛每天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开3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里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后来荷西去了另一个岛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三毛便决定将车与行李托运过去,自已放弃精心收拾的家,去陪心爱的荷西。

三毛每天骑脚踏车去荷西工作的码头,都要带上好吃的东西。而那里的工作人员也都为他们彼此热烈真挚的爱而感动。

每每到码头时,第一个见到三毛的,便会指引她去荷西工作的地方。然后,远远地,那个岸上的潜水员便提前拉拉信号,水下的荷西便一头冒出水面,跑上来抱住三毛就笑了。三毛便不管那一身的水滴,紧紧靠着爱人,为他喂水果,或丢果核玩儿,引得旁边的人羡慕之极。

三毛曾说过:“因为幸福满溢而怕得悲伤。”

悲剧果然霹雳般降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荷西过早地离开她去了。有一天他们在湖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三毛陷入半疯的状态,几天没吃没喝,接连晕倒过去。当时,陈母端来一碗汤哀求女儿喝下去,三毛却连看也不看一眼。

那些日子,三毛忙着替荷西订做墓碑,又每天都买大把的鲜花去墓地看她的爱人,陪他说话,直至天黑仍不肯离开。

为荷西守灵的那夜,她对他深情地倾诉了一通:

“你不要害怕,一直往前走,你会看到黑暗的隧道,走过去就是白光,那是神灵来接你了。我现在有父母在,不能跟你走,你先去等我。”

说完这些,三毛发现荷西遗体的眼睛里竟溢出了血。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执意陪荷西一起走,但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

著名言情作家琼瑶是三毛的朋友,她知道三毛十分重视对别人的承诺。她花了很长时间,要三毛答应她不会自杀。三毛当场是答应了。然而12年后,三毛还是最终自缢于医院。这也许是诚实、率直的三毛一生中唯一一次食言。为了荷西,她真是彻底豁出去了。

但是,就在三毛去世5年后,华人旅行家、摄影家、游记作家马中欣写了本书《三毛真相》,1996年在《羊城晚报》连载(但刚开了头就不得不中止),以表达他对三毛的质疑。

书中提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并不如她自己所编写的那么美好、幸福,大有虚构、美化的成分。比如他们经常吵架、争执;她甚至连自己的学历和经历都以编造为主;荷西死后,他的父母非常恨三毛,认为是她害了他们的儿子,等等。三毛曾对台湾记者说:“你们都被我骗了,其实三毛是三毛,我是我。”可惜这些话并没有人相信。马中欣把许多人心目中一个美好的偶像击碎,激怒了无数的“三毛迷”。

选自丨李子迟《问世间情为何物》

下面是网友们的评论:

书友评价:

@印象

也或许,她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捍卫她和荷西的爱!既然死亡是生活最忠实的伴侣,她有权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尽管我们为此遗憾,终究只能接受。

@王飞

我们永远怀念三毛,因为她的率真、真诚;智慧、冷静;超凡脱俗;让贫瘠、单调的沙漠生活富有诗意……

但绝不会做三毛,因为我们没有战胜那些苦难的勇气、意志;我们可能忍受不了那样的清贫、孤寂……让你去撒哈拉去旅游,你呆的住,让你去在那生活,你可能要抑郁,甚至是崩溃,都不可说……

@wuyan

对于三毛的离去我不想做任何的评价,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要做的理由。我们喜欢三毛的文字,通过文字喜欢上了三毛,那我们就尊重她的选择吧。

@不悔

对三毛的爱让我15年有幸踏上了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飙车看日落滑沙骑骆驼发呆整个旅行都被你的情怀影响着都在你的文字里穿梭着都去你的爱里感受着记得那个生活在异国他乡和可爱开朗的大胡子荷西相爱的Echo逃课去坟地读书的少女大加纳利岛黄昏的海边伊人一袭长裙无比落寞的脸映在夕阳里你是我心中那个最潇洒不羁的三毛。

@妙言图书馆

当然谁也不想有三毛那样的人生结局,还有她给自己选择的那样的一种人生。可我们为什么会想念他?因为我们想念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来源于哪里?还是来源于他的生活。换句话说,他呈现出来的艺术创作正是他奉献了自己的人生得来的。只有三毛才是三毛,她是无法复制的。



李子迟到了


三毛,一个风一样的女子,追求完美至极。三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放不下过去,也是厌倦了生活,接受不了现实。

三毛在十三岁时自杀过一次。她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二时由于代数成绩很差。平时对三毛就十分冷谈的那位代数老师,那天因三毛做不出习题,便把她叫到讲台上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两个。”说完,用蘸饱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然后叫三毛“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三毛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便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等同学们笑够了,叫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等到下课,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同学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圈再回到教室。全校同学看到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 这件事发生后,三毛没有掉眼泪,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有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早晨去上学,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接着,她的心理出现了严重障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至一想到自己要去上学,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逐日俱增所致而自杀。虽被及早发现,但三毛从此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

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整整延续了七年,直到十九岁,她才又慢慢地重新接触社会。那七年的囚禁就是那一瓶墨汁和一枝毛笔所造成的,那个代数老师是第一个造成三毛悲剧性格与改变三毛命运的人。 二十六岁的三毛又出现了第二次自杀。那是从美国回台湾在文化大学教一年书后,因“今生心甘情愿要嫁又可嫁的人”突发心脏病死去,感情受到挫折,便在朋友家吞服大量的安眠药。三毛被抢救过来之后,到了西班牙,与暗恋者荷西重逢。

荷西曾在六年前与三毛相约:“你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一过,我要娶你。”他们重逢时,恰好六年。 1973年夏天,三毛与她“生命的一切”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了。她成为沙漠里最快乐的女人,过着神仙眷属般的生活。

第一次读【撒哈拉沙漠】,字里行间无法消释的孤独感,与外界的疏离,功名利禄在心里微不足道。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在大都市生活的人,看到了一股清流,找到了共鸣,填补了梦幻般的空白。后来,荷西死了,读过三毛的作品的人都知道。

我个人十分欣赏三毛的为人和作品,但我怀疑她有精神类疾病,她的过去是决定因素。

不难看出,她把生活里发生的事情作为基础,添加了幻想,把生活中不满意的东西剔除了。她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亦真亦幻的,真作假时假左真。她并非有意要骗人,只是她太追求完美的境界,要求现实和她的心灵契合。当她最后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夹杂现实,经年承受的空虚顿时垮了,再也支撑不了自己走向明天。所以,她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至于是怎样的结束方式坊间多有流传,愿她在天堂安好、快乐,再无困苦。


清心一栈


看了很多人写了长篇大论,我觉得没有必要,事情很简单,不用那么复杂。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

荷西比三毛小几岁,开始荷西追三毛,三毛觉得荷西比较幼稚就没有答应。后来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偶遇,荷西邀请三毛去他家,结果发现荷西家里全是三毛的照片,每一次公开的照片都有。于是三毛懂了荷西的爱有多深。她接受了荷西。他们一起去了撒哈拉沙漠。一次意外的捕鱼,导致荷西溺亡,三毛很是伤心。于是回到了台湾。可是相思之苦是说忘就能忘记的吗?三毛在这个过程中还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即使父母在身边,也完全无法有任何帮助,相思之苦越来越深,最终她选择和荷西见面。

我想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最能说明爱是什么。

很多人说爱是甜甜蜜蜜的,只要两个人能在一起,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都可以经受。也有的人说爱是痛苦的,虽然有甜蜜,但更多的是痛苦,所有的甜蜜背后都是痛苦换来的。我们很难说这两种说法哪种对,哪种错。以为每个人经历的爱情都不一样,或刻骨明星,或温柔甜蜜。但是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爱有时候是人们的希望,也是幸福的源泉。因为爱而幸福,因为幸福而更爱。


爱有时后也是枷锁,因为深爱挚爱,所以无法轻易放下,一旦有所失去,累得满盘皆输。


爱就是爱,不要附加那么多条件,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不还的时候干净利落!


老王语录: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别忘给老王点个赞哦~关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给你!


老王侦查记


三毛去世前,抑郁症已经非常严重了。最后和她联系的朋友眭澔平在访谈节目中介绍过她的这段经历,她开始吃当时美国最新的针对抑郁症的药物,且药量很大,她曾给另一个饱受失眠困扰的朋友吃半片她的药物,结果那人连睡了好几天。



本身抑郁症患者就容易有自杀倾向,加上三毛敏感的性格和她的经历,最后选择自杀非常可以理解。据说,三毛从小到大,曾试图自杀过7次,最后一次成功了。

三毛笃信宗教,无论是道教、佛教、基督教,甚至一些小的宗教,她也是相信的。她曾经在台北“观落阴”,这是道教的一项法术,可以带人参观地府,了解自己的命运,她还曾通灵,她和林青霞饭聚的时候,边吃饭边拿出一张纸写写画画,林青霞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在和已故的荷西聊天。她还曾通灵找到已故的文化学者徐訏,徐訏告诉她自己在地府做类似文书的工作,荷西在另一个空间做官。看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可以理解了,三毛在当时已经有很严重的神经衰弱了。



三毛曾在书中写过,在墨西哥神祗中,她很喜欢小众的玉米神和自杀神。自杀也有一个神灵的话,这个行为更是可以接受的了。眭澔平说,自杀前,三毛服药过多加上当时在医院手术用多了麻药,对她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影响,看看她给眭澔平留下的遗书吧。“这次我带来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了,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一点点口红。它还是被我亲的有点灰扑扑的,此刻的你在火车上还是在汽车里?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我只节选了一部分,三毛在开心的时候会擦口红,而不开心的时候就会不擦口红,亲自己的一只白色玩具熊。她许久不擦口红了意味着她许久不曾开心过了。这封信是这么孤独,她只有一个人,到死的那刻都是。


大先生的故纸堆


三毛是为爱而自缢,但不是为了荷西。


荷西于1979年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于1991年在台北某医院猝然去世。当时台警方认为是“因病厌世”而自杀。也有人怀疑是谋杀。有人推测是因药物致幻觉而自缢。据她的家人说,自从失去荷西后,她一直是郁郁寡欢。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三毛到底因什么而离世的?总之,众说纷纭,都没有什么定论,所以三毛的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世人猜测不已。



在我看来,荷西对三毛来说固然重要,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奇、缠绵、激越。至今令无数青年男女羡慕不已。但是,在三毛的生命里,爱情从来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生漂泊不定,流浪在异国他乡。


虽然荷西的死让她失去了生命中最值得眷顾的一个理由。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的诱引,我想三毛的爱应该不是毁灭性的。


从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那段旷世生活来看,三毛帮助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么多贫困的人,对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充满着同情和爱怜。她曾那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洒脱、率真、阳光。


她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放弃这个多彩的世界。就算是因为思念荷西深重,她在12年来一直都在苦苦的支撑自己好好活着。时间也是最好的医治伤痛的良药,荷西离世12年了,足够一个人疗愈伤痛了。



自从荷西离世后,她一直恍然行走在苍茫的人世间,心无所托,情无所依。


直到1989年她看到作家夏婕访问王洛宾后写的三篇关于王洛宾老人的三篇文章后,对她从小就喜欢的这位“西部歌王”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虽未曾某面,但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引发了三毛热爱流浪,向望远方的无限神往。


当她听了关于王洛宾那些坎坷的人生经历之后,三毛就动了想去看望王洛宾的执念,她与王洛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都具备纯粹的灵魂。


1990年4月,三毛飞越千山万水到新疆王洛宾的家里,他们果然一见钟情,相互爱慕,象莫逆已久的故友。三毛为王洛宾唱了她的代表做《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一直遗世孤立,悲喜自娱。那一刻,她才真正遇到了知音。



王洛宾为三毛唱了《高高的白杨》,并介绍了歌中的故事,一位维吾尔族的小伙结婚前夜入狱,她未婚的妻子郁郁而去。青年为了记念未婚的妻子,蓄起了胡须。歌词中有句“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三毛哭了。只有经历过爱断情长,才能体会出这句歌词中彻骨的孤独。


这次初见后,又唤起了三毛沉睡的爱的能力。


后来,他们开始鸿雁传书。互诉钟情。


三毛又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打算长住在王洛宾的家里。由于王洛宾种种因素的考虑。他们的爱最终未能有结果。


三毛给王洛宾的信中说过:“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王洛宾并不是不爱三毛,他爱,但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再来一次赤诚之爱。


三毛在心灰意冷的返回台北121天之后离世。


王洛宾听到噩耗,悲痛的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歌词情深似海,网友可以搜一下)


当我又读三毛的这段文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突然明白了三毛为什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达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她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觉得很无助。


终于又遇世间奇恋,可又爱而不得。一颗热情赤诚的心无法承受这样的矛盾和苦痛。


三毛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子,她的世界始终简单,她洞悉世界的错综复杂,又无力或者不愿改变自己去迎合这个世界。所以三毛的内心是痛苦的。再加上有情无爱,当一些消极的情绪毫无防备的袭来的时候,人是很容易轻生的。这是一种对世界的妥协。所以她选择了逃避。


三毛自己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所以斯人已去,无论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愿她在天之灵是心安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三毛——繁华一梦,锦瑟流年


三毛过世不久,警方就公告三毛的死亡符合自缢一切特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吊。”三毛虽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荷西不是主要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三毛从小的性格和其他小朋友就不一样,喜欢拾荒,喜欢单独去坟场玩。在读初二那年受到数学老师的屈辱,从此休学,性格大变,有过割腕的经历。后面在父母的爱,宽容和画家顾福生的鼓励下慢慢变得活泼起来。

2.后在文化大学读书。和梁光明有过一段感情,也是因为梁光明远赴西班牙留学,认识和自己相差8岁的荷西。和荷西的第一次相处,三毛对荷西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感情,相反,荷西对三毛是认可的,是真心的。等了三毛六年,两人最终在三毛第二次到西班牙后正式一起,结婚(相差8岁),在撒哈拉沙漠,加纳利群岛等地方居住过。

3.荷西1979年因为潜水发生意外而死亡,而三毛是在1991年医院自缢死亡,中间相差了12年。荷西去世后,三毛也想过自杀,但因为父母和好朋友琼瑶的原因,选择坚强的活下去。

4.在12年中,三毛遇到很多事情是让她失望的。在住院的时候在电话和母亲说了两次自己身边有很多带着翅膀的小孩在走来走去。母亲当时觉得三毛在讲胡话,因为三毛住院是因为做一个没任何生命危险的小手术。但谁料到,三毛会在凌晨的时候选择自杀呢。



三毛是一名以流浪为生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勇敢,有自己活法的奇女子。至于她和荷西的结婚后的故事是怎样,肯定不是尽善尽美的,因为换个角度,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吃人间烟火的。但爱和信任的比重会更加多,更加大,所以荷西在三毛心里的位置也是举足轻重的。就像三毛在河西过世后,讲过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亲,母亲,荷西这三个人和我的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花半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把三毛全集翻了出来重新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大部分看完了,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很多人把三毛的死人云亦云的归结为抑郁症,也不做考证,即使是她是不是自杀都不能确定就又给三毛安排一个抑郁症出来也真是可笑,一个不确定乘以另外一个不确定,国人还真是喜欢制造神话。


结束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种,老去,病死,车祸,自杀。。。唯有自杀是最令人唏嘘的,求生是人的本能,那么,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突破自己的本能去寻死?或许当她不把死当做是死,只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态,或是一种解脱,才会一心寻死吧。


在童年时期,三毛就开始了关于死的思考,最先在于门房老太口中吐出的白蛾子,又是对于天堂的好奇,然后是在坟地里看书,觉得死人是最可爱最安静的人,从来不会打搅她看书。三毛是不惧怕死的。

在青年时期,三毛多次提到过死。极致的快乐和悲伤都是用死来表达。当快乐的无法表达的时候三毛想以死来让这种极乐变为永恒: "也是在这一个山区里,看过一次成群飞跃的野马,在长满着百合的原野上奔跑,那一副刻骨铭心的美,看了剧疼,只想就在那一刻死去。"《夏日烟愁》。当悲痛欲绝的时候三毛也便想到用死来结束这段痛苦: "想到母亲是台北住了半生也还弄不清街道的人。。。我看见她的样子,恨不能自己死去。"《背影》



生存与死亡是文学界永恒的主题。在三毛的死亡意识中,她认为,"其实人生的聚散本来在乎一念之间,不要说是活着分离,其实连死也不能隔绝彼此的爱,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活。"《归》。三毛对于死有一种美丽的幻想, "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一切都是自然。"


除了她自身对于死亡的思考外,生命给她安排了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死亡剧情: 29岁时新婚前夜德国丈夫的突然离世,给她造成了极度的痛苦,她禁不住这种大悲大喜,服药自杀被救起;36岁时挚爱荷西的突然离世也让她想用自杀的方式去解脱,被亲朋好友挽救;撒哈拉沙漠房子周围的坟墓;一次次战争导致的死亡血淋淋的历历在目,沙巴军曹扑倒在地雷上被炸的粉碎。。。

除了精神上的超脱和对死亡的不一样的认知以外,病痛一直折磨她。孱弱的身体一部分是由于父亲的遗传,一部分是由于过分勤奋的劳动和写作。敏感的胃痛,心脏病,脊椎不好,妇科疾病大出血,这些疾病在《撒哈拉的故事》里都有提及。三毛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想要燃尽自己的生命,即使医生和家人再三的嘱托也是不顾一切的熬夜写作,抽烟,带病上课,带病演讲,这无疑又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参见《送你一匹马》



三毛是一个智慧,理智,刚烈,勇敢,勤奋,豁达,浪漫,有童心,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敏感的女人。


三毛在短短的48年经历了三次自杀: 13岁,因受数学老师侮辱割腕自杀,29岁因新婚前夜丈夫猝死服药自杀,36岁因荷西去世一心寻死。经历三次自杀未果,她的死也就是注定是这样的方式结束了。她的自杀是有清醒意识的自己智慧的选择的结果。


喜洋洋走世界


亲爱的三毛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可我总是怀疑她尚在人间,因为,那些我所挚爱的文字一直在陪伴着我的成长。

三毛一生短暂,却经历不凡,雨季不再来里的她也曾经自闭,叛逆,游学欧美后,她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陈平。更艳羡她与荷西的异国之恋,那份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成就的传奇爱情。或许是上天刻意弄人,爱人的意外落水身亡,三毛再次跌入人生的谷底。她再度出走,游历南美,但人生的际遇终不因个性是否完美,价值是否成就而改变,三毛最终选择死亡来超脱自我。不能说她的选择是一种懦弱,相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那样勇敢和坦然的面对死亡,但文坛自此殒灭了一颗璀璨的恒星,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喜爱她的读者扼腕。

三毛的文字是质朴无华的,但同样也是真挚感人的。人生的历程总是在坎坷中奋起,无奈中坚持。我也热爱旅行,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使我一直笔耕不辍。其实很多次在逆境中的我很想放下这支笔,甚至放下一切解脱自己,但还是写啊写的。当然,不敢奢望能有三毛那样的文学成就,但正如三毛所说,我也只是想记录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我想三毛亦是想从中得到生命的慰籍,并以此来陪伴她注定孤独的一生。

三毛有一双开明且支持她的双亲,这是值得庆幸的,毕竟年少的她辍学七年,青年时代独闯欧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不是一般中国家长可以轻易做到的。我和三毛一样深爱我的母亲,但也同时压抑着悲苦,多年来,我大半时间以旅行这种方式抗争数次破碎的家庭,抗争不公正的命运,抗争着自己,我渴望心灵的归宿,渴求事业的明媚,但那斯人之果总遥不可及。三毛的文字曾多次鼓励了我,我还要继续努力,走下去,写下去。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三毛与王洛宾的忘年神交是令我惊叹的,不过这样特立独行的情感经历也一直是我所期盼的。可三毛就是三毛,停不下脚步的她,浪迹天涯即是她生命永恒的旋律。但我仍觉得那不是那个内心深处的三毛,越是喜欢流浪的人越是渴求一个能真正让那颗流浪灵魂栖息的家,但那已逝去和飘远的帆还能扬得更远吗? 三毛总说她是一个非小说的文字工作者,写作一定需要天分吗?我想着我的那篇深锁的处女作《青枣树之恋》找不到答案。三毛早年是在她的三位美术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艺术世界的,可三毛没有画,却选择了写,这也是人生的机缘了。

1991年1月4日,三毛自缢于台湾荣总医院。 为什么,她要选择结束(我不想用自杀这个词,因为那是对三毛人格的亵渎)? 如果你不懂三毛,如果你不喜爱三毛,那么你会想象为情所困,为名所累,为病所扰等等,可是,那些原因与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三毛其实皆相去甚远。

结束,意味着重生,意味着解脱,意味着不灭。 1956年,三毛爱上了他的国文老师并早恋失败,她才13岁,这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子。并且因为遭受另一位老师的侮辱而休学,一休七年。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历程,在这个历程里,自闭,孤僻,怀疑,悲观的性格铸就,而且之后学画乃至发表她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惑》,奠定了她的人生追求——寻找。寻找什么?寻找生命中的“橄榄树”。这注定将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生。

1967—1974年,这八年是三毛人生历程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她开始执着探求生命价值的开始。在此期间,她的足迹遍及欧美,止于撒哈拉,止于荷西。与荷西的相恋和结婚也非一帆风顺,在此之前曾遭遇了前未婚夫的暴毙。这是为她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1974—1979年,与荷西生活在一起,旅居加纳利岛,这是三毛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撒哈拉的故事》结集出版。可是,幸福真真是短暂的,1979年秋,荷西丧生。三毛的悲剧人生就此开始。因为精神家园从此消失,再找不到。

1980—1985年,开始了三毛真正意义上的“流浪”,漫游中南美。1986年回到台湾。结束了前后长达18年的漂泊生涯。 在此之前她曾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这是三毛人生的第四段历程。

1989年,三毛回大陆探亲,开始写剧本《滚滚红尘》,该片大获成功,可是世人独独忘了三毛。三毛在不停给予别人的同时,她的灵魂越来越空乏,没有人能够给予三毛真正的精神支撑。她也同样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也无法自拔。因为那个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子,在哪,或许连三毛自己都不知道了。 1991年1月,因病住院,谢世。

八十年代末这五年可谓是三毛写作生涯的巅峰,她的作品广受两岸三地读者的喜爱,海内知名,可是却是她人生的最后篇章。 三毛的文字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动人的情节,甚至既不像散文也不像小说,可是却时时震撼和感动着我的心灵,因为,她是用心在书写着她漂泊的人生,执着的追求,她所有的情感,精神,快乐,哀伤都可以从她的文字里找到。

她的个性,是自我张扬的,没有世俗的世界可以容纳。 她的追求,是不羁唯美的,没有现实的物质可以界定。 她的哀伤,是无法逾越的,没有任何的疏导可以治愈。 她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假定的因缘可以承载。 她的生命,是无法完满的,没有健康的精神可以长久。 三毛,她的结束,是一种生命缺憾的美,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求,是一种心灵释放的终。

自闭的个性,疮痍的情感,漂泊的负累,内心的孤独,文字的抑郁,病痛的折磨,这些构筑了三毛精神崩溃的基础,她无法超脱自己,找到终极的快乐,孤独和抑郁占据了她人生历程的最后主题。她也曾努力,也曾徘徊,也曾挣扎,但是,心灵的魔障重重的缠绕着这个本脆弱,孤苦,无助的女人。她必须选择一种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因为,心中的“橄榄树”再找不到,而彻悟的超越让她最终选择了用丝袜结束生命。她其实只需轻轻站立起来,就可再次的回到世俗的世界,可是她没有,生生的窒息了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决绝和悲悯啊?她留下了她最后的美和文字,却给世人留下了疑问和嗟叹。

其实,没有死亡,只有不灭的精神。这是三毛在用她最后的意志力在告诉我们,我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没有缺憾,直到最后一刻。 她没有留下遗书,因为她写累了,倦了,这是一个纯真生命的最后绝响。

执着之美,如三毛。


芹斋先生


三毛是活明白了,她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她的一生活得丰富多彩,所经历的一切相当于普通人活了几辈子。

她对这个世界是没有留恋的,也没有要求。

如果不是在乎父母亲人的感受恐怕她离开更早。

喜欢三毛,是因为她的真性情,而且是那么善良。

愿天堂的三毛安然过平静的日子,不被打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