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上海嘉北郊野公園區西遊客中心 / 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屋面局部.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入口大廳. I

“總想能有機會在山林間蓋一棟小房子,面朝田野,春暖花開”——也許這是懷揣傳統精神的當代本土建築師共有的一個夙願。我們既希望能緊跟潮流,創造出時髦先鋒的空間形式,又總懷念著那個園林山水的烏托邦,試圖再現我們心目中的桃花源。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入口大廳.

怎樣的設計才是傳統精神和現代功能之間的楔子?我們試圖用這樣一個建築來理理思路。嘉北郊野公園西遊客中心位於整個公園的西南角,放眼四周,僅有大片農田與零星民居。遠離公園配套的西遊客中心作為此處僅有的一棟公共建築,主要滿足遊客在此集散休息、入園換乘。這意味著它需要一個現代而獨特的功能空間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西遊客中心也是郊野公園的門面,亟待表達出與它郊野環境相符的表情特徵和具有地域特徵的文化內涵。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功能-結構-尺度-形式

具有獨特性的內部空間

橫跨場地和道路的長條體量一次性解決公園內外的界限關係,北側形成的長界面成為該遊客中心最重要的遊覽車換乘區。將體量進一步切分為四個條狀,對應不同交通模式的進園入口。四個長條體量採用雙坡頂組合相連,屋簷和屋脊則分別起翹和扭動:簷口的變化形成建築的主次入口,屋脊的扭動則形成建築內部強烈的方向感和連續性。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隆起的簷部和扭動的屋頂.

建築以入口大廳為核心,問詢、商店、辦公、茶室等功能佈置在其周圍,而其餘不需要嚴格分隔的功能則與大廳一起形成開敞而連續的公共空間,為遊客提供一處便於在入園前休憩、集合的場所。曲面坡頂在建築內部的直接呈現強化建築內部流線的方向性,而這些連續的開敞空間與多變的整體屋頂,共同形成其獨特的內部空間體驗。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

木結構屋頂是在設計之初就確定的結構形式,契合周邊鄉野環境及傳統江南水鄉建築的特點。隆起的屋簷和微微帶有變化的屋脊形成獨特的形態,柔美地展現一個充滿變化的室內空間。7.5米 x6.5米的鋼框架決定建築的基本尺度,花旗松組合梁和水泥纖維望板則將其均勻地轉化為細小的人體尺度,營造出一個一個勻質細膩的屋頂形式。白牆黑瓦始終是江南水鄉繞不開的的基底。在遊客中心設計開始之前,此基調已是整個郊野公園的主題。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入口大廳庭院.

具有私密性要求的功能空間均採用白牆作為背景,根據實際功能需求輔以點窗;其餘公共空間如大廳、走廊等灰空間都直接與外環境相連,形成一種邊界模糊的流動性。木質格柵門則簡化自傳統窗欞,作為建築內外的區隔。從建築一側向另一側看去,格柵錯疊,透與不透之間形成一種平靜而朦朧的空間層級。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入口大廳庭院.

建築屋頂局部採光,保留結構屋架不蓋望板或瓦片。木樑間透下的陽光在室內形成斑駁的光影效果;地面鋪磚,配合屋架、立面的模數,水景、草地、方磚採用隨機跳格的方式漸變組合,表達綠色從中央向四面“生長”的動勢,使人如同置身郊野茂密的林木之下。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剖面圖

隱含的傳統性

最後,“園林”成為這棟建築的一種特質和精神。沿建築南北軸共有五處庭院:中間的內院作為入口對景,以水為主體展現一幅山水意向;其他庭院沿中軸長向展開,南北側各一近一遠兩處,一個向內圍合,一個向外打開。院子與兩側室內空間以格柵為界,南北之間則用月洞門穿連。減去傳統園林中的迴廊,改以灰公共空間包裹院子,連續排列的格柵模糊建築內部的前後距離。通過明暗對比和門洞的框景,庭院以及透過庭院的遠處再度超越建築本身成為視覺焦點。在建築內部穿行的過程中卻很難感知其全貌,但如果停步四望,目光所及都是一幅幅帶有傳統意境的畫面。正所謂動觀為遊,妙在步移景異;靜觀為賞,奇在風景如畫。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對應建築主題的野趣.

至此,這個身處郊野的小建築或許已經超出我們的期待:它有著現代的設計語言和手法,卻再現傳統意境和園林精神,最終恰如其分地表達它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特徵。這一切最終提供使用者一種融於自然,進入自然的體驗,這正是一個郊野遊客中心所應呈現的狀態。

現代的“水鄉”與“郊野”波形屋頂建築

富有水鄉“表情”的立面. 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