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安徽尚村‘竹篷鄉堂’ / 素樸建築工作室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北側鄰家陽臺看竹蓬全景.

尚村竹篷鄉堂項目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組成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團隊,受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委託,嘗試以陪伴的方式,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契合地方民情、融合多方力量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個啟動項目。尚村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自唐末各士大夫遷入以來已有千年歷史,是如今皖南罕見的“十姓九祠”千年傳統村落。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受到了嚴重衝擊。尚村現有產業結構單一、村民收入較低、人口外流嚴重、“老齡化”現象嚴重,村落髮展的動力不足。古建民居由於自然與人為因素面臨損毀、老化與被遺棄的局面。尚村亟待對村落進行整體的保護規劃,並對其未來發展做出有效指導。策劃及規劃團隊在村落保護規劃過程中,選定了高家老屋作為村民公共客廳,希望以建築團隊的改造項目為契機,循序漸進,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產業提升發展、傳統風貌保護與民居修復等工作,逐步建立尚村保護與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引導尚村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航拍-竹蓬與後山竹林.

項目定位

項目基址位於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體已坍塌,僅留有部分外牆與老屋室內及天井的臺基地面。本項目是將高家老宅廢棄坍塌院落激活並加以利用,變廢為寶,用6把竹傘撐起的拱頂覆蓋的空間,為村民和遊客提供休憩聊天,娛樂聚會的公共空間,兼備村民集會活動、村莊歷史文化展廳的功能。與此同時,竹篷也可服務於遊客,成為歇腳的餐廳茶樓。竹篷鄉堂的建設成為村落有機更新的一次積極的嘗試,也為尚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民居肌理-黃昏夜景

核心策略

1. 古料新用,就地取材

動員村民清理原坍塌廢棄場地裡的建築材料和雜物,將有用的如老的粘土青磚,青瓦,石頭,未腐朽的木料等建築材料收集作為項目的土建備料。併發揮當地石匠,泥瓦匠的傳統手藝特長,由本地村民組成的土建施工團隊與外請的專業竹構施工方一起合作,各施所長。

2. 變房為院,鄰里互通

公共空間體系的改善。在與村民協商確認後, 將堵在村道路口、村民後續加建且閒置的廚房拆除,並將老屋圍牆局部打開,將原本封在圍牆內的私宅院落變為村裡人可穿行停留的公共節點,將原本侷促的村路,疏通成村民共享的小廣場。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東南角後場看竹蓬院落全景.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透過竹蓬看民居

3. 尊重肌理,適當加固

原高家老宅主體的樓板,結構樑柱均坍塌,只剩沿院落外圍的部分牆體。這些牆體是老宅的歷史與場所精神的體現,建築師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加以保留。經結構工程師和當地工匠的鑑定,原牆體為空鬥泥牆,塌陷後牆頂防水損壞、牆身浸水,二層以上的殘留牆體出現較大變形,有很大的結構安全隱患,需進行加固。故結合竹篷的設計方案,將老牆的二層部分拆除,牆頂澆鋼筋混凝土的壓頂加固,並在頂部搭青瓦馬頭防止雨水滲入牆體。

4. 結竹為傘,融入自然

績溪盛產毛竹,尚村周邊的山上有大量竹林,很早就有用竹材做構築物的傳統,如田邊的竹亭、竹籬笆等。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建造的村落公共空間的更新項目,我們選擇了竹子作為建築的主體材料。在設計中,為了減少對老宅場地的干擾,採用了單元化組合建造的設計思路,以便在短時間內用更少的材料,實現大空間的整體效果。同時竹篷不是一個如磚牆和混凝土一樣的永久建築,不求作為永遠的地標,可隨著村子的發展、需求的更新、時間的推移,在使用多年後拆解回收。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村民小聚.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大剖透視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村民小聚.

空間組織

場地清理後,外牆和地面基座的鋪裝,清晰的呈現出高家老宅原有的院落佈局。門頭後的天井小院,天井院裡的排水明堂,天井院南側的主屋正房,兩側的廂房......臺基、柱礎、明溝輪廓,院落的佈局能讀得一清二楚。故設計中保留了老宅原來的重要象徵“高家老宅門頭”,沿用了老宅院落原有的中軸線,同時在鋪地處理時保留了柱礎石和臺基石的原位,讓人能隱約辨認老宅的格局。高家老宅的門樓,將竹篷空間,自然的分成了內外兩部分。門樓外的部分,更具公共屬性,和竹樓前平臺廣場,成為村路系統的一部分,既是村裡的交通動線,又是村民可駐足交談和自由娛樂的場所,靠著門樓外側,鄉親們無論閒聊還是K歌,都能聚人氣。門樓內的部分,是相對內向私密的場所,可以擺鄉宴,社團議事,辦小餐廳,放電影。凸字形的明堂,又將內部空間分出前後:靠著門樓的凸字形明堂是前場,是鄉宴時的舞臺、社團議事的發言前臺、放電影時的投影屏幕;明堂以外的空間是後場,是賓客區、觀眾席。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改造前後空間佈局及多功能模式

竹構體系

六把竹傘,三組烏篷,建構出一處鄉民與遊客可共享的竹篷。竹傘的結構和圓拱烏篷的組合,起初來自於簡化建築屋面構造、縮小建築屋頂尺度的嘗試。村內傳統民居小青瓦坡屋頂的進深一般在5-6m,每組拱篷的跨度,剛好與之相近,從山頂看,完全融入了民居的尺度裡。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的拱蓬既貼合了地形的變化,也提供了觀賞南側毗鄰的徽派宅院的視角。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門樓內側的前場區.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西北角竹傘與院牆局部.

現代工藝與傳統手藝

竹建築最大的難點在於竹子的耐久性,故本項目採用現代竹構工藝。不僅對原竹處理,實現防腐和防蛀;而且施工中藉助竹與鋼構建的插、栓、錨、釘、綁等現代的建構方式,加強竹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性。整個建造過程在引入現代竹構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當地工匠傳統建造的特長:如穿鬥泥牆、馬頭牆的修補和加固;前場景觀牆的石砌;磚石鋪地、明溝砌築、明堂木蓋板恢復等,都再次運用了傳統的工法工藝。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切實地參與到竹篷的設計與建造之中,既學習了現代的、科學的建造流程,又再現了傳統工藝。竹構體系與傳統的老屋的組合,不僅是新舊材料與新舊工藝的碰撞,也是竹傘單元所代表的開放空間與牆體所圍合的封閉空間的疊加,是易建易拆的單元式裝配建造與紮根本土的民居廢址的拼貼式更新的一次嘗試。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東北角簷下全景.

村民共建

村民的參與,是此項目中重要的一環。開始階段村民負責清理場地,精準的從廢墟中挑揀整理出耐用的老磚、青瓦、石板、木料,留下了豐富的回收利用材料。村民圍觀竹構團隊的現場工作,看著他們精心的保養竹材、施工中認真細緻的態度和對專業的現代工具的運用。所見所學都激發了當地工匠們精工細作的熱情。當項目接近完工時,許多的村民由最初的觀望,變為積極的融入,參與到傢俱組裝,場地清理佈置,綠植栽種,細部裝飾等工作中,真正成為了竹蓬的主人。竹篷的建成和啟用,是尚村村落髮展的一個開始。以此為契機,推動了尚村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將村民團結凝聚到一起,為後續村裡更多的鄉建項目,如民宅性能的改善,特色民宿的改造,村落景觀、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活動旅遊項目的推廣,都有積極的意義。

用竹材為村民建起一個公眾活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