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素書》經典名言——千古不傳的謀略祕笈!值得收藏,細細品鑑

相傳張良在刺秦失敗被追途中,遇到隱士黃石公,經過三番五次的考驗,覺得張良“孺子可教也”,就把一部書送給了他,並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這部書的名字就叫《素書》,一千三百多字,從此,張良勤讀此書,運用此書的韜略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完成大業,成為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成感嘆張良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部《素書》之所以叫“素”,就是說事業成功的大原則無非都是些樸素簡單的道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十句名言:

《素書》經典名言——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笈!值得收藏,細細品鑑

一,道不可以無始。

這句是開篇第一句。黃石公認為,為人處世,無論成就多大的事業,都有個根本和基礎,那就是“道、德、仁、義、禮”,首先具備這五種修養,才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一旦時機到來,抓住機會,便可施展抱負,成就偉業。

二,德者,人之所得,是萬物各得其所欲。

德就是得,當然不是自己得,而是別人想得到的東西,能夠讓世間萬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滿足他們的願望,這個就叫“德”。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德,就是為別人著想,為天下萬物著想,才能成就功業。相反,如果只追求個人利益,滿足自己的慾望,那就做不成什麼大事,不會有所成就。

三,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平日審時度勢,待時而動,一旦時機來臨,要迅速出擊,先發制人,就會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古語說“時勢造英雄”,光有德行還不夠,機遇形勢也很重要。

如果沒有機會,沒有天時,就要懂得韜光養晦,老老實實待著就行,不要耍小聰明自己創造機會,那樣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傷害到自己。

四,德足以懷遠。

古人主張“以德治國”。聖德明君,禮賢下士,愛民如子,讓人心悅誠服,有了好名聲,自然天下人民都來歸順。這叫治國的最高境界,叫“王道”。與之相對的就是“霸道”,靠的是武力,而不是德行。

五,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要知道別人心中嫌棄什麼,就要儘量遠離,才能避免災禍;知道人家經常懷疑什麼,就要設法躲避,才能不被誤傷。

有的人沒有眼力勁,什麼地方不該去他去,什麼話不該說他所,等招惹了麻煩,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比如楊修之死,就是不懂得避嫌遠疑,還有韓信,文種,因為成功後不遠離劉邦、勾踐才遭到殺身之禍。

《素書》經典名言——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笈!值得收藏,細細品鑑

六,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言行是做人的關鍵,也是人道德修養的體現,關係到個人榮辱,所以要謹慎小心。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喜歡高談闊論,說到不如做到,這才是真正的修身。

七,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恭敬、儉樸、謙讓、節約,這四樣是立身持家的根本,品德修養的基礎,做到這四樣才能保證終身沒有憂患,進可攻,退可守。深謀遠慮,長遠打算,才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商鞅雖然足智多謀,可以強國,卻缺乏仁義,終遭殺人之禍;管仲九合諸侯,謀略超人,卻缺乏道德根基,令孔子惋惜。做的最好的便是諸葛亮了,既有堅固的道德基礎,又足智多謀,才成就三分天下的偉業,贏得身前身後名。

八,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讀歷史可以使人明白道理,觀古人可以使人瞭解今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人情事理也是沒有不同的,借鑑古人的經驗,就可以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不至於重蹈覆轍。

九,神莫神於至誠。

古人說“至誠如神”,無論做什麼事,只有真誠才能打動別人,贏得別人的信賴,換來別人的真心,才能做成大事。任何小聰明,小伎倆,雖然也可以一時獲得小利,但那都是暫時的,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任何成就大業的人,都不是靠虛偽奸詐和陰謀詭計而成功的。

比如諸葛亮,雖然智謀超人,但還是以真誠為根本的,不然也沒有那麼多人死心追隨。當年七擒孟獲,為什麼還放他七次,就是要用真心打動孟獲,讓他心悅誠服。

十,安莫安於忍辱。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錙銖必較,經常因為小事而與別人爭吵,就很難被別人接納,更容易因小事而造成大的災禍,就更難成就大事了。

做大事的人都懂得權衡輕重、利弊得失,不會斤斤計較。無論儒家、道家、佛家,都講究修忍辱的功夫,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易經》也上說:“尺蠖的屈是為了伸,龍蛇的蟄伏是為了保存實力。”

《素書》經典名言——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笈!值得收藏,細細品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