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建築的“脾氣”

原標題: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從建築關鍵詞看日本傳統基因如何流變新生?

建筑的“脾气”

日本的建築設計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從丹下健三、谷口吉生、安藤忠雄,到隈研吾、妹島和世,聞名遐邇的日本建築大師們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經典作品,並在國際上獲得了眾多的好評。而這些來自日本的建築師能榮獲跨越國界的肯定,是否與日本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根基、表達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相關呢?並且,他們又是如何從古老的文脈中抽取靈感創意匯新的呢?面對“推陳出新”的探討,我們似乎比任何人都要關注。

日本東京森美術館15週年館慶之際,特別舉辦展覽“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該展以詮釋當代日本建築的關鍵詞為基礎劃分成九個篇章,追溯了從繩文時代至當下的建築發展譜系,探討著隱藏在現代主義外殼之下、無法被忽視的日本傳統建築“遺傳基因”。那麼,該展是如何透過一系列關鍵詞的巧妙構思,從建築的角度來探索日本傳統內涵在現代生活中幻化新生的呢?

Part.1

從探討木的可能性到超然的審美

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坐落於繁華的六本木新城,尋到廣場上雕塑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著名的巨型蜘蛛,繞著敞亮的旋轉樓梯穿過東京城市觀景臺,便到達展覽的正門。入口處的木結構裝置拉開了展覽的序幕,這是由建築師北川原溫團隊主導設計的2015年米蘭世博會日本館的結構外觀模型,木質單體結構就像一個個建築染色體,串聯起日本建築文化的基因與血脈。

建筑的“脾气”
建筑的“脾气”建筑的“脾气”

“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展覽現場

自1868年明治維新時代開始的150內,日本的建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大量的建築實踐中,悠久的傳統建築木結構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第一篇章從最古老的建築材料——木材談起,試圖探討“木”的各種可能性。日本的森林覆蓋面積高達70%,可以說是一個持續性的供材系統。自古,日本匠人就採用木材技術來進行建造,一代又一代木匠們流傳下來的秘密造築手冊及傳統木結構就是“木”文化的例證。

隈研吾的“檮原・木橋博物館”是木結構現代化運用的典範,巨型的木條交錯搭建出懸挑結構,古典的意味與散發的現代感成就了建築的獨特性。立足於木材料在今天又獲新的關注趨勢,古典木結構文化背後的技術與理念愈發被珍視起來,這在當下也是建築師們追捧的潮流,他們探討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的發展潛力。

建筑的“脾气”

北川原溫《米蘭國際博覽會2015 日本館》

2015年,意大利米蘭

建筑的“脾气”

隈研吾《檮原・木橋博物館》2010年 高知縣

建筑的“脾气”

谷口吉生建築設計研究所《鈴木大拙館》2011年 金沢縣

如建築中傳遞出來的“對短暫事物敏感的無意識”“光影的讚美”等概念,日本的美學表現出一種超然的態度。他們的藝術和設計表達一貫突破“單一或小氣”的描述,融合了非凡複雜、大膽的特性,無論是木結構還是暴露的混凝土,這種特性貫穿了日本建築譜系的一部分,第二章便討論了有關“超越空間”的審美特性。谷口吉生著名的作品“鈴木大拙館”是該部分重要展品,這座建築原是為紀念世界禪者鈴木大拙而建,建築師團隊利用迴廊空間、庭院水面、枯山水景觀等串連起流通的線索,將重在體驗的“禪意”置入建築的方寸之間。

Part.2

安定的屋頂,流通的空間

建筑的“脾气”
建筑的“脾气”建筑的“脾气”

展覽現場

接下來的三、四、五篇章探討了“屋頂”“工藝”“連通空間”在建築中的意義。日本建築與屋頂息息相關,屋頂能夠擋雨和雪,而深簷則是陽光的同盟。除了保護承載於屋頂一下的一切,屋頂在曲線和水平線上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這使得它們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是為令人安心的“存在”。在現代日本建築中,屋頂成為現代建築師們“大秀才華”的部分,例如在丹下健三的代代木體育館、三分一博志的“直島會館”、妹島和世的京都郊區集合住宅“Nishinoyama(西野山)House”中,屋頂都成為了建築作品的重頭戲。

建筑的“脾气”

三分一博志建築設計事務所《直島大廳》

2015年,香川縣

建筑的“脾气”

妹島和世 集合住宅 “Nishinoyama(西野山)House” 京都

建筑的“脾气”

丹下健三,香川縣廳舍,1958年

至二十世紀,日本建築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築可以不需要通過隔牆來分割室內外,空間也不必被功能限定,造型的優雅也無需華麗的裝飾,而是通過材料自身來表達。開放空間的理想願景與實用性、視覺美相聯繫,這種建築風格如今依舊存在於日本建築之中。例如,丹下健三1958年的作品香川縣廳舍就是一個代表,該建築模擬日本古建築五重塔的結構,材料的使用呈現出嚴肅的美感,具有濃厚的日本現代風格。

建筑的“脾气”

丹下健三《自邸》1953年

建筑的“脾气”

丹下健三《自邸》模型 展覽現場

作為日本重要的一代建築師代表,丹下健三強調建築的人性,他說:“雖然建築的形態、空間及外觀要符合必要的邏輯性,但建築還應該蘊涵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一時代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將科技與人性完美結合。”他主持設計了眾多戰後的國家級項目,包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1954)、東京奧運會(Yoyogi National Stadium built for the Tokyo Summer Olympic Games,1964)、大阪世博會(Expo Osaka,1970)等。

丹下設計的自宅(1953年)模型也被展出,該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在接下來展區裡,丹下健三研究室創作的傢俱系列、劍持勇和長大作等一大批設計師操刀的傢俱傑作被陳列在展覽空間,這批傢俱系列設計在戰後的現代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價值,並通常作為藝術博物館館藏,本次也被營造成“圖書館”模式,做為觀展的特別休息以便觀眾感受和觸摸,書架及座椅架陳列了大量的書籍。

建筑的“脾气”建筑的“脾气”

展覽現場

Part.3

築構生活方式,自然是一種材料

建筑的“脾气”建筑的“脾气”
建筑的“脾气”

齋藤精一/Rhizomatiks《Power of Scale》

2018年 裝置作品 展覽現場

該展覽的線索始於古典木結構,卻始終關注著當下與未來,新媒體的展示手段極具時代化與感染力。齋藤精一(Saito Seiichi)與其新媒體藝術團體Rhizomatiks的建築新媒體作品“Power of Scale”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齋藤精一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建築設計,他因具備建築學的邏輯性思考和知識積澱進而創作新媒體藝術而受到好評。本次他們呈現的作品採用最新的激光纖維和視頻技術來重現各種實際尺寸的空間概念,線索從柯布西耶的“模度”數據開始,拓展到各種建築環境,觀眾可以在3D視效中體驗作品傳遞的活力。

展覽設置了一些單獨的小空間,一處原尺寸復原的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Sen-no-Rikyu)創作的茶室“待庵(Tai-an)”隱蔽卻充滿吸引力,觀眾可以在室內體驗由榻榻米、低矮出入口組成的使用場所,整個茶室構造極為簡約,卻可以說是將“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空間化的傑出典範,也是日本文化內涵中極為重要的組成。

建筑的“脾气”建筑的“脾气”
建筑的“脾气”

千利休《待庵》,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等比再現

過去,建築是連接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日本的“公共”包含著空間將人們聯繫在一起的傳統,例如長屋及寺院的結構形式。而在當代日本,或許不僅僅在日本,一方面,單一化、孤僻化的生活方式幾乎阻斷了人們的交流,建築在這之中能夠承擔起的作用成為新的討論熱點,可以說,建築師構造的不僅是居所,他們承擔的是現代生活空間、生活方式、乃至現代文化的締造責任。

在長期的宗教建築實踐中,日本的建築範式承載著對自然的敬畏。這種自然觀在日本的建築中有何體現呢?建築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便成了築造的材料。日本的設計與自然接軌,自然觀也將在未來顯現。對被大自然的恩賜和危機共同包圍的“共生方式”的興趣,正成為當下社會新社區的構造方式。

建筑的“脾气”

小林清親《海運橋 第一銀行雪中》(平成新版),明治時期

建筑的“脾气”

建築師InokumaJun & Naruse Yuri 《LT Josai》 名古屋

建筑的“脾气”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帝國大廈入口,東京,1923年

末尾的篇章以“共生生活”“被發現的日本”“與自然共生”三組關鍵詞展開討論。“被發現的日本”一章中特別介紹了國際建築大師們包括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安託尼·雷蒙德(Antonin Raymond)受日本建築啟發進行的實踐,例如賴特1923年設計的東京帝國大廈入口展現的就是這位建築先鋒對日本概念的理解。

展覽呈現了從日本繩紋時代至現代建築的近100個項目、400件展品,其中包含正在建設和企劃中的最新項目。如伊東豐雄的臺中歌劇院 (2016年)、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鶴岡文化會館(2017年)、坂茂的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2017年)、杉本博司的江之浦測侯所(2017年)等。珍貴的建築資料、模型、體驗裝置等多元豐富的展品敘述著日本建築的過去、現在,也啟示著未來。

建筑的“脾气”

安藤忠雄《水之教堂(星野TOMAMU度假村)》

1988年,北海道

建筑的“脾气”

杉本博司《光學硝子舞臺(小田原文化財團江之浦測候所)》

2017年,神奈川縣

“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運用九組散落的關鍵詞帶領觀眾領略了日本建築的“古往今來”與“融合西東”,為觀眾營造了一種絕妙的體驗感,一邊觸摸著古典日本建築的精髓,感受血脈演變的過程,一邊沉浸在各種故事線索的發展之中,腦海中跳躍式地閃現當下的建築。它以現象的方式集合成關鍵詞進而囊括起單獨的建築作品,這一系列詞彙既是答案也是問題,就像一面鏡子,提示著我們對照和深度思考我們的“建築現象關鍵詞”。

從主題到內容,可以說,“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從繩文時代至今豐富龐大的日本建築作品,目的在於透過各種建築關鍵詞反觀日本文化內涵的傳承演變,以及這些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文化基因在繾綣流轉中如何被重新播種,這是日式傳承創新的路徑, 對於探索“推陳出新”來說,也是一個較為懇切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