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收集洛陽土話讓我茅塞頓開

 

收集研究洛陽土話兒,是我近幾年的才幹的事兒,不是專職、專門,僅僅是在上網看到年輕人以趣味書寫家鄉話,看出了字、詞不達意的問題,感覺這是責任,才開始收集、研究的,因為我是洛陽人。很多人說我乾的這個事兒很無聊,因國家一直在提倡普通話,土語有啥用?我不想多解釋,就感覺自己應該做,

不搞文學創作,恁無法感受土語的重要性,當外地導演被請來洛陽拍攝電視劇《貼廓巷56號》、裡面有鼓樓市井文化,出來一個賣香菸姑娘的吆喝:“香菸洋火桂花糖”我有點氣憤啦,使用人家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表演的“京味吆喝”聽著是沒毛病,可這《八路軍辦事處》的故事發生的是在洛陽老城,不是北京,聽著彆扭,聽著讓我不悅,因為洛陽還有比北京還要早的土語,洛陽小販的吆喝不比北京吆喝的難聽,相反,更有味、更能喚起我們愛家鄉的情感。可惜的是,人家北京老藝術家把土的掉渣的“吆喝”搬上了舞臺,而我們當做垃圾,拌(扔)啦。那個年代,我就有強烈的感觸:土語是金子,北京的文人撿起來了,可我們洛陽呢,丟棄啦?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這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尤其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深深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生活中,我也收集“洛陽吆喝”但少的可憐,因為特有趣味的都在消失,寡淡的我也不想要,會吆喝的小販已“駕鶴西遊”,感興趣的老人也在慢慢故去。趣味收集中,我感嘆:著急也沒用,特意去收集累的半死也未必有啥大的效果,順其自然的留心記錄吧,不忘自己還是個老洛陽人就行。

近幾年,在採寫洛陽土語時,我忽然發現,土語裡涵蓋有“古語”。有學者說洛陽古代人說的話就是當代的“普通話”,是官話,雅言。是不是?我不是專家,但傳下來的洛陽土話有古韻的味道,我們僅僅把土話說成了“土的掉渣”,是不是糟踐了他的內涵?

比如:穗子,絲、絨等紮成的的飾物,旗子、宮燈的裝飾物,服裝上也有,“穗”字為啥使用禾字旁?那個“惠”僅僅是仁義,柔質慈民嗎?穗子的樣子就是麥穗兒,是先有麥穗還是先有旗子上的穗子呢?

前幾日,我一直在為一句土語“揆式兒”苦惱不已,洛陽人還在繼續使用的這句單詞的這個“揆”難死我啦,揆kuí: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當這些解析出來後,我似乎明白啦,洛陽土語不簡單啊,凡事咱得有個規矩,規矩就是約束,就是制度,也是後來的法律,“揆”在古代是指測量方位;也指因宰相管理百官百事;後遂以指宰相或相當於宰相之職。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這個“大宰”除了管理國政,是不是也得制定國策、禮儀?我們最早的禮樂制與周公有關係。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他寫的《周禮》不是最早的“揆式兒”嗎。

《周禮》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由此形成的周禮文化,周禮文化是一種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禮、孝、和”為倫理觀念,以“民”為立國之本,以“法”為治國之根,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完整而協調的古代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保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這些能讓人信服的規矩不是咱洛陽人說的:“揆式兒”嗎。

看當今,那些網絡“大噴”為了一句話爭論不休,為了自己誰是古代第一古都滔滔不絕,完全踐踏了“周禮文化”,因為譏諷嘲笑違背了“德”這個價值原則,懟罵違背了“禮、孝、和”的倫理觀念;看似為了自己的家鄉爭論輝煌榮譽,可糟蹋了倫理道德。維護聲譽沒錯,可行為言語呢?以“和”為“貴”這個社會行動準則是不是拌(扔)啦?

我是洛陽人,我從不與他人爭論,咱得兒明晰家鄉人說的“揆式兒”就是規矩,規矩就是早期的制度,研究、感悟,理解、傳承才是正道,網絡是百姓的好平臺,可也得有個“揆式兒”,我相信以後會有的,因為千年的“周禮文化”根深蒂固,官方和普通百姓也不會讓這些人任性的放肆、胡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