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多言数穷”有三种意思:

一是“我不说了,无论我怎么说,都说不清,不如守中吧”;

二是“不要说太多话,说得太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守中吧”;

三是“不要有太多政策性的干预,还是让老百姓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有史以来,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

为什么?

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说得越多,政策变化越大时,

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你不如守住中道吧。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我一直都不愿多说话。闭关时一个人住,当然不怎么说话,而且我们还有一条戒律,就是禁语戒,也就是闭关时不允许说话。平时我也很少说话,只有在于信众交流时,我的话才会多一些,因为我必须说话。别人不讲,我就得讲;如果有人讲的话,我就可以不讲了。只要能不说话,我还是很少说话,就像老子说的,不如守中。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多说话不好的原因

一是容易得病,要是你不懂说话的方法,多说话会伤气;

二是容易伤心,一伤心气脉就不通;

三是容易发怒,说着说着就有可能发怒、动气,于是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出一点东西,一下就没了;

四是容易过于高兴、过于欢喜,容易失态。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

所以,多说话没啥好处。

老子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还有“一默如雷”“沉默是金”等词,都是在表述沉默的价值。

那么,守中呢?

“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家,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家也提倡“中”,中道。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中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那么,中是什么?中就是心,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守心,让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除了心,“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合二为一,两者糅合到一起。比如智慧和慈悲合一为中,也就是智悲双运;止观双运、乐空双运、福慧双修都为中。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第三种解释是七情不发谓之中,也就是不让喜怒哀乐等情感发作。真正的智者总是七情不发,安住真心的。

那么,七情如果发出来了呢?

发出来也不要紧,喜怒哀乐等情感可以发作一下,但要恰到好处、有节制、不过分、非常得体,让人觉得很舒服,一点不会破坏和谐。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很好,但它不叫“中”,叫“和”。发而有节,谓之“和”。“和气”就是这个意思;“和平”也是这个意思;“和蔼”“和睦”都是这个意思。“中”跟“和”放在一起,就是平衡和谐。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谐的。

所以,“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说太多的话

王阳明就专门讲过“七情不发”的那个“中”,但他不叫“中”,叫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的本来状态、本来面目。

中庸之道也是这个含义。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让大家都能接受。“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不过分,有节制,就是中庸。有点我们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的味道。

儒释道三家的训练,都看重守“中”。

如果从管理公司、治理国家的角度讲,中就是本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少发表言论,少谈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少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少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好守住社会的和谐、中道,不要偏激。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尽量少说话,默默地守住道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