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海粟的油画、国画有什么特点?

艺萃


毫无疑问,刘海粟是近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泰斗级人物,他不仅在个人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把西方油画艺术引进中国,把中国画推介到世界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引进西方油画艺术的第一人。1918年,刚刚20岁出头的刘海粟从法国留学归来,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导创立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设了西方油画人体艺术专业课程。这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是需要相当的胆识和勇气的。尽管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刘海粟还是坚持着把学校办下去,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油画在内的中国绘画人才。

在绘画上,刘海粟学贯中西,将西方油画的写实和对色彩的处理运用和中国画的写意揉合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作品雄浑大气,寥阔深沉,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刘海粟的人体艺术深得印象派之章法,不事繁冗,不拘唯美,线条清皙,笔触洗练,简拙中彰显大家气象。



作为一个思想开放豁达,意识超前的艺术大家,刘海粟一方面积极倡导西学中用,把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国画艺术,以画中国画为主。做为一个百年长寿(1898一1996)的世纪老人,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中国画占了绝大部分。


灯影书画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刘海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艺术家,他身后的历史故事也是使得他成为一代宗师与传奇的一部分。

溪亭闲话图

创作年代:1936

规格:75×98cm

品类:中国画

刘海粟(1896-1994),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长,1919年7月始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丞相源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67×122cm

品类:中国画

黄山,天下奇绝,是刘海粟先生的最爱。

七十年间,他十上黄山,自塑了一代大师的人生传奇。于此,啸傲烟霞,吞吐泉林,与奇峰对话,和古松作伴。从写形悟神到以苍雄之笔墨写黄山之魂,刘海粟先生实践了从客观自然到艺术境界的升华。

云山飘渺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68×123cm

品类:中国画

陈子昂诗意图

创作年代:1941

规格:110×48cm

品类:中国画

龙虎斗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136×68cm

品类:中国画

师古人、师造化,以遒劲雄深、苍浑滋润的墨彩呈现出不凡的气度是刘海粟晚年潜心于泼墨、泼彩之妙法所致。

张大千之后,大力探索泼彩画而声名显赫者首推刘海粟。他的泼彩山水、泼彩荷花等以泼墨为基础,结合中国画传统青绿画法,并糅合西方绘画的光色表现,斑斓瑰丽,气格雄浑,以率性与豪情彰显本性,自成一格。

文光亭泼墨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68×136cm

品类:中国画

黑葡萄图

创作年代:1970

规格:130×55cm

品类:中国画

白菡萏开初过雨

规格:72×44cm

品类:中国画

大红牡丹图

创作年代:1979

规格:146×75cm

品类:中国画

黑虎松图

创作年代:1979

规格:95×179cm

品类:中国画

望仙峰奇松图

创作年代:1981

规格:125×68cm

品类:中国画

竹石图

创作年代:1982

规格:136×69cm

品类:中国画

吞吐黄山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133×67cm

品类:中国画

金笺牡丹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65×100cm

品类:中国画

清凉顶图

创作年代:1988

规格:136×68cm

品类:中国画

祖宗

创作年代:1924

规格:90×60cm

品类:油画

东风吹开朵朵红

创作年代:1960

规格:94×62cm

品类:油画

白塔

创作年代:1953

规格:60×72cm

品类:油画

厦门日光岩

创作年代:1982

规格:73×99cm

品类:油画

渔舟

创作年代:1956

规格:59×81cm

品类:油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文藏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

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

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