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案說“門徒會”“禱告治病”心理

[按語]防範處理邪教工作,要堅持唯物辯證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共性與個性分析,通過大量事實找準邪教本質特徵。陝西省神木市反邪教志願者吳心,通過分析邪教大案要案,對各種邪教組織系統進行分析,著重體現各種邪教組織的本質特徵,具有一定的借鑑指導意義。

說起“門徒會”邪教組織,人們最大的印象莫過於他們的“禱告治病”“趕鬼治病”等,即人生病時也不用去醫院,只要加入“門徒會”邪教組織,在家裡“禱告”就能使疾病不治自愈。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荒唐做法,不僅沒有治好成員的“病”,反而造成不少生命悲劇——

案說“門徒會”“禱告治病”心理

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張濤,妻子得了乳腺增生後,加入“門徒會”邪教組織,痴迷“禱告治病”,導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直到最終去醫院複查,發現已經把乳腺增生這樣一個本來很平常的婦科疾病硬生生地拖成了乳腺癌,小病變成了絕症(《禱告治病讓我後悔一生》)。

四川省萬源市紫溪鄉柿子壩村農民王承安,在表嫂的多次影響下加入“門徒會”邪教組織,因身體不適每天都按時虔誠地在“十”字旗面前禱告,最後在兒女的堅持下才去醫院被診斷結果為:結腸癌晚期,死亡時年僅47歲(《龍永碧:“門徒會”害我丈夫早逝》)

湖北省監利縣精神分裂症患者“門徒會”人員徐某,為給徐某禱告治病,“門徒會”人員翟新勇以對神尊重為由不讓徐某吃藥治療,將其帶走並組織近十名信徒前來一起禱告,甚至三班倒24小時輪流不間斷禱告,結果導致徐某死亡 (《“禱告驅鬼”治病致人死亡 邪教組織“門徒會”罪行揭秘》) 。

……

這些典型案例告訴人們,“門徒會”成員的“禱告治病”是其內部普遍發生的現象,需要從心理根源上找原因,才能得出全面科學的結論,為進一步幫助“門徒會”人員擺脫邪教的精神控制。

 ——季三保早年經歷的投射心理

分析“門徒會”人員的心理和行為,當認識“門徒會”成員群體性特徵;認識“門徒會”成員群體性心理特徵,當從“門徒會”首任教首季三保的成長經歷中查找,因為現在的心理和行為往是其成長經歷中的投射,是其特徵經歷的延續。

季三保在1976年時,他的兩個孩子因患同樣的疾病死亡,這些悲痛的人生經歷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刺激,為此他開始信奉基督教。他加入基督教,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禱告”的方式維護家人健康,儘管他的目標沒有現實、後來也未繼續信奉基督教,但“禱告治病”在他內心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象。

因此,季三保在傳播“門徒會”時,針對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大肆鼓吹“禱告治病”“趕鬼治病”等歪理邪說,其實是他信奉基督教期間的心理投射。由於“門徒會”人員被季三保的歪理邪說洗腦後,也在內心深入相信“禱告治病”,併成為維護健康的一種方式。

——“寧可信其有”的暗示心理

疾病是吞噬人們健康的魔鬼,每個患病的人輕則感受到身體不適、重則感受到極端痛苦。但是,筆者在走訪一些“門徒會”人員發現,他們普遍認為經過“禱告治病”後,除個別重大疾病沒有明顯改變外,其他都有好轉,因此更加堅定“禱告治病”的信念,對季三保更加崇拜。

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積極心理暗示發揮了作用。所謂積極心理暗示,是指人們對某些事往好的方面想,就會感覺事物向好的方面展,並且引起心理、情緒和認識發生好的改變。“門徒會”人員在進行“禱告治病”時,就不斷暗示自己的身體向好的方向轉變,並且感受到這種“變化”。

事實上,客觀事物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只會按照它自身規律去發展,疾病尤其如此。儘管“門徒會”人員覺得“禱告治病”後身體有一定改觀,但這僅僅是心理上的錯誤,事實並非如此,疾病仍然朝著嚴重的方向去發展,只是“門徒會”人員暫時感覺不到罷了。

 ——不願面對現實的迴避心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門徒會”人員頻頻作出“禱告治病”行為,不僅沒有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反而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門徒會”人員仍然相信是自己信“神”不靈的原因,而認識不到“禱告治病”對健康的危害,繼續痴迷“門徒會”歪理邪說。

“門徒會”人員的這種心理和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不願面對現實的迴避心理。即生活中發生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是把希望寄託在“跡奇”出現的基礎上,加之“門徒會”邪教組織長期以“作見證”宣揚“神蹟”,反過來又誘發了這種心理的產生。

正因如此,“門徒會”邪教鼓吹的“禱告治病”歪理邪說,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疾病帶來的痛苦,相反耽誤了治療,使疾病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加劇了生活的痛苦。很多“門徒會”人員一方面有病不治,另一方痴迷“禱告治病”歪理邪說,健康狀態不斷惡化,最終導致生命過早凋零。

面對“門徒會”人員痴迷“禱告治病”的種種心理特徵,要堅持唯物辯證法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他們的思想癥結,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幫扶工作,才能真正地把他們從邪教泥潭裡拉出來,使其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