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道教人物—九皇大帝

九皇大帝又稱九皇爺、九王爺、九皇,是道教和民間傳說的星神。九皇大帝為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左輔、右弼兩星君的合稱。

古帝王說

有些說法把三皇五帝加上盤古,眾說紛紜,或者有人說是盤古、伏羲、神農、燧人、黃帝、顓頊、高辛、太昊、少昊等。

北斗神說

北斗星的信仰分為兩支,一曰北斗星君、二曰九皇大帝,即北斗七星星君加上左輔、右弼二星君。今日中國大陸與臺灣較盛行北斗星君的信仰。南洋星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則自當年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區傳入了祭祀九皇大帝之習風。傳說鬥姆元君乃北斗眾星之母,亦斗極之母,化育九星,凡能在特定時日祭祀九星,可得消災清吉。道藏《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中,鬥母化現出北斗諸星,並向漢明帝說法,告知要在舊曆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禮拜九皇大帝,可保四鄰無難、一家平安。

另外則有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加上北斗七星,合為九皇大帝的說法。

五斗星與四御神說

有些說法亦也將青玄大帝、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南鬥星君、北斗星君、東鬥星君、西鬥星君、中鬥星君,合稱九皇大帝祭祀。

天地會說

在南洋盛行九皇大帝的傳說,有說法稱,九皇大帝是清乾隆年間天地會創始人萬雲龍與他的兒子、結義兄弟、部眾將領共九人的合稱。鄉民畏忌公家,只好以“九皇大帝”的名義奉祀,風俗日漸傳至南洋。

另說,清時,九位天地會反清復明的志士,率領群眾在閩南起事抗清,卻兵敗被斬首於海畔,首級被擲入海中,死後冤魂作祟,託夢要求奉祀香火,但因其為叛亂罪處決,怕遭到官府株連,無人膽敢立神位、作功德,於是部眾取了一隻香爐,點起九盞明燈權充神位來祭拜。

也有講法是這九位志士死後託夢,說他們是“天上九星”轉世,並勸人移民南洋:“男兒死則死耳,不可作虜鬼,今日衣冠亡滅,可另訪一天地,暖於時氣,豐有物產者,爾眾人必所厚獲。”從此移民均攜帶香火,後南洋多有九皇廟宇,又稱九王爺。

南洋有些九皇廟宇,迎神儀式竟是由取海水回廟祭拜,誦經迎神時吟唱悲聲哀調,或者在廟會期間臂纏白布或身披麻草、白衣,有如帶孝。或者懸九盞燈,或者祭拜單隻香爐而無神位或神像。此類行為即與天地會有關。

儀式九皇齋節

九皇大帝在全中國各地都有信徒,古時華北京劇演員在九月開始,盛行演“九皇戲”的活動,謂能保梨園之安定。吳越、荊楚、巴蜀等地區則流行齋戒法會,連持九日齋,不屠不殺,俗稱“九皇齋”,希望能得到九皇大帝的庇佑。

在南洋華人聚居地也流行九皇齋節,如泰國普吉島會有盛大祭典,高達一兩千名乩童神靈附身,而後神打,以銅針、銅棒貫穿臉頰,展示神威,甚至連泰國人起乩時亦能說閩南話,類似臺灣民間信仰的王爺神。南洋地區節日來由也摻入諸多民間傳說版本,還流行“送九皇船”的儀式,建造寶船,祈求九皇大帝押離瘟神、厲鬼,就像臺灣民間信仰的王船祭典一樣,南洋送九皇船出海或在海邊火化,送其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