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歐洲的下午茶文化

本文原載:LicorneUnique

若是初到巴黎,相信無論你喜愛咖啡與否,都會被街邊大大小小露天咖啡館的氣氛感染,也想悠閒地喝上一杯,就像到了倫敦會期待品嚐純正的英式下午茶。這些產自歐洲之外的異域飲品今天彷彿成為了歐洲文化的標誌,巧合還是必然?

歐洲的下午茶文化

16世紀,隨著美洲的發現和頻繁的航海探險,歐洲對於域外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熱情。於是,探險家和以東印度公司為首的商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一些特色物品帶回歐洲,從中獲利,這其中就包含了咖啡豆,可可和茶葉。

最初這些異國飲品更多被視為藥物,可快速治療頭疼,疲倦甚至發燒,還被證明有良好的消食作用。在一幅十六世紀的諷刺漫畫中,這一功能就有所表現:畫面中一位教士病痛難耐,口吐經文(諷刺其體內毒素來自於過度的經文教條),而一旁的桌上則擺放著咖啡壺和咖啡,用以緩解病情。

咖啡真正風靡整個歐洲是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事了。此前咖啡作為一種外來飲品稀少而昂貴,只有貴族們有能力享用。他們習慣在早餐時空腹飲用或者在餐後飲用幫助消化。

歐洲的下午茶文化

畫家布歇於1739年所做油畫《早餐》描繪了路易十五時期貴族家庭生活的場景。在洛可可風格華麗裝飾的大廳內,女主人一邊享用早餐一邊照料孩童,而圖中的咖啡顯然是早餐的重要一部分。

到了十八世紀中後期,由於國王路易十五的喜愛,以及一大批哲學家,思想家和社會精英對咖啡提神醒腦作用的推崇,咖啡在日常生活中更頻繁的出現,並獲得“哲學家飲品”的美名。人們借咖啡之名聚會暢聊,飲品成為匯聚思想的紐帶。

在這幅1792名為《愛國者的咖啡館》(Caffée des Patriotes)的版畫中即描繪了啟蒙運動時思想家,文人以及政治家聚在一起討論時政的場景。

而受英國下午茶風潮的影響,法國部分老派貴族更傾向於在聚會時喝茶。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咖啡和茶這些來自歐洲之外的飲品仍然侷限於上流社會,是財富和階級的象徵。

歐洲的下午茶文化

藝術家Michel Barthélémy Ollivier於1764年所做油畫《在巴黎滕布爾宮的英式下午茶聚會》(Le Thé à l’anglaise servi dans le salon des Quatre-Glaces au palais du Temple à Paris)(上)中和藝術家Carmontelle於1773年創作水彩畫的《公爵夫人花園聚會》(Mme la marquise de Montesson, madame la marquise du Crest et Mme la comtesse de Damas prenant le thé dans un jardin)(下)都描繪了法國貴族按照英式習慣品嚐下午茶的場景。所謂英式下午茶,除了飲品為茶之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僕人在旁伺候,純粹是主人和賓客盡歡的聚會。

另一方面,異域飲品在皇室貴族的流行也隨之催生了一系列精美絕倫的茶具,咖啡用具,比如賽弗爾的瓷器或者是Henry-Nicolas Cousinet等銀匠製作的銀器,而隨著這些餐具的面世也讓咖啡和品茶的風潮經久不衰。

這是法國路易十五國王於1729年在皇后誕下王太子後送給皇后的禮物,包含飲用茶,咖啡和熱巧克力的所有用具,裡面有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瓷器,Cousinet製作的銀器等,適合一切重要的場合使用。

而作為路易十五扶持下建立的皇家瓷窯賽弗爾,在十八世紀的時候亦出品了一些列精美絕倫的飲品用具。

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大量引進成本降低,咖啡與茶不再侷限於上流社會,成為大眾接受並喜愛的飲品,其作為生活場景在繪畫藝術中也有大量的體現。

歐洲的下午茶文化

比如馬奈1868年創作的《工作室中的午餐》(Le déjeuner dans l’atelier, Edouard Manet,1868) 裡餐桌上擺放著咖啡,茶壺和生蠔,角落擺放著盔甲,還有他標誌性的黑貓,這些毫無關聯的元素混搭在一起給人一種神秘的突兀感。

整個十九世紀,尤其到了1880年代之後,茶館尤其是咖啡館如潮水般大量出現。咖啡和茶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飲品本身,階級的壁壘逐漸被打破。任何人無論來自何方,處於何種狀態,到了這裡都變得一樣。除了平常人,畫家,作家,音樂家那些十九世紀末最鮮活的面孔也都匯聚在此,咖啡館茶館幾乎成為巴黎藝術創作的心臟,影響直到今天,它們成為了法國乃至歐洲生活的標誌性部分。

說到歐洲和繪畫,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達·芬奇。

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簡稱,出生於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公曆4月23日),畢業於意大利理工學院,1519年5月2日逝世,是意大利學者、藝術家。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生物學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7月15日

達芬奇&達利真跡藝術大賞

空降瀋陽美的瀚悅府

百年皇姑 東方院落

品鑑巔峰畫作 聆聽藝術迴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