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承德滦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

抡花是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在大店子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清时村中梁氏世祖从山东迁移此地,开始学习研究抡花技艺,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这一技艺薪火不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 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2014年11月,“抡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承德滦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

抡花系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但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制作材料简单,但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主要材料有锅铁、木炭、花筒及表演时所用的花架。锅铁需要将铸铁制成的锅用石碾轧成均匀的小碎片;木炭必须是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花筒用12号铁丝织成直径15-20厘米、高40厘米的圆筒;花架由2根直径为15-20厘米的木桩立在左右两边做柱子,用直径为10厘米、长2.5米的木料做横梁,用直径10厘米、长2.5米两边带有挂钩的扁担挂住花筒,做一“工”字形中心轴用来转动扁担使花筒产生离心力向四周甩花。

承德滦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时,先慢慢转动花架,使两边花筒内燃烧的木炭产生离心力向四周甩溅铁花,随着转动的速度增加,花筒内温度升高,锅铁融化、铁花飞溅,整个场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形成一座光线交织的光环,景象壮观。

承德滦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

抡花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表演时,先由3至5人慢慢摇动,出现“繁星”闪闪;接着出现“小鱼儿”飞窜;大约20分钟左右开始甩花,当火燃烧正旺时,摇动花架的速度逐渐增加,平均5人一组轮流转动,随着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火树银花,耀眼夺目,气势磅礴,景象之美之壮观,令人惊叹

承德滦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抡花

日前,文化部办公厅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在全国各地申报的1111个项目中,滦平县民间花会表演项目“抡花”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