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战列巡洋舰被重型巡洋舰替代了?

信马由缰


战列巡洋舰是具备了巡洋舰的速度和战列舰的火力的大型战舰,20世纪初是他最辉煌的年代,为什么如今却退出里历史的舞台呢?原因在于战列巡洋舰具备了战列舰的猛烈的火力,以获取速度而减少装甲的战舰,专门对付一些落单的或受损仓促而逃的战舰。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战舰发动机性能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战舰机动能力,而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能力却仍然很薄弱,面对落单的战舰只能成为敌方的“经验宝宝”。

据历史记载,二战的胡德号战巡在面对俾斯麦战列舰的时候,仅仅坚持了7分钟就被击沉,可见战巡虽然装备了强烈的火炮和快速的机动能力但是与其薄弱的装甲能力成反比,同样是被俾斯麦攻击的威尔士亲王虽然受到了重创,但是还是返回了基地。而且在马来海战中,战巡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受到猛烈的空中火力想攻击,但是他并不能对空中火力进行有效的还击,两场战役充分体现出来战列巡洋舰的不足之处。

重型巡洋舰,装甲防护能力比战列巡洋舰厚实,重巡的火力方面稍逊色于战巡,但是重巡作战能力远比战巡强,综合作战水平比战巡更为突出,所以战列巡洋舰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只能接受被重型巡洋舰替代的命运。


霹雳火防务


大家会发现,在二战期间,各国都很少再建造战列巡洋舰了反而大规模建造重巡洋舰,那么曾经叱咤一时的战列巡洋舰为什么最终遭到淘汰?

其一,随着技术的发展,战列舰高速化已经成为可能,已经不用像初期一样通过减少火炮口径和炮塔数量用来增加锅炉安装呢位置,也不用减少装甲的防护用来减轻舰体结构重量和宽度用来使舰体变得更加修长。随着蒸汽机马力和功率的提高,以伊丽莎白女王,长门这样的高速战列舰逐渐替代战列巡洋舰。而且随着装甲巡洋舰的没落,各国急需一款巡洋舰队领舰。战列巡洋舰高昂的造价肯定是不适合的,用来执行破袭作战只要遭到高速战列舰截击就会变成沙恩霍斯特号一样的下场,所以被更加适用的重型巡洋舰替代。

其二,战列巡洋舰的鸡肋定位。一战结束后,除了英日有战列巡洋舰,其他国家都停止了相应的开发。战列巡洋舰想拥有战列舰一样的火力,装甲,和高航速。随着时代的发展终究会合并融入到战列舰之中,日本的金刚级就是例子。金刚级的装甲火炮面对美国流水线战列舰可能不是完全对手,弃之不用又十分可惜,所以日本对其加装了装甲和防鱼雷隔舱后降低了一定的航速将其作为战列舰使用,但是这样的改装并无法让战列巡洋舰战力获得根本的提升,英国胡德号和日本的雾岛号沉没就能证明这一点。设计上的问题就使其不具备与标准战列舰作战的能力,所以被高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代替已是必然之势。


区域拒止


看了一堆回答,多半都在扯淡。

首先没什么战列巡洋舰被重巡洋舰替代这回事,不论从吨位火力,地位,作用上,重巡洋舰这种条约催生的罐头皮装甲的“重炮轻巡洋舰”都没有资格替代战列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的消失,跟重巡洋舰基本扯不上关系,首先干掉战列巡洋舰的是条约假日,根据华盛顿条约,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一样被归进了主力舰堆里,而条约规定各国暂停建造主力舰10年,接着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又给延续了5年,这15年的时间,足以让各种相关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战列巡洋舰风光不再。



首先,作为火炮主力舰来说,战列巡洋舰本身是一种以防护换速度的妥协方案,而从一战后到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的不到20年时间里,舰用高温高压锅炉和齿轮联动减速汽轮机组为代表的新一代轮机技术已经不需要占用过多的空间和吨位,这为真正的高速战列舰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有了高速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本身就显得非常鸡肋了,因为当航速提高到30节左右时,每提高一节航速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把战列巡洋舰航速提高到对快速战列舰具有优势,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恢复主力舰建造后,各国纷纷恢复快速战列舰(包括小型战列舰)的建造而不是战列巡洋舰。




第二,在二战前,战列巡洋舰作为前卫侦察群核心的地位已经被航母所动摇,几乎所有海军都认识到了海军航空兵和航母在舰队侦察和前卫交战中的巨大作用,其优势是只能看到桅杆所能看到的水天线范围的战列巡洋舰所不能比拟的,再加上战列舰的高速化,战列巡洋舰还有多少立足之地呢?实际上二战期间英国残存的一战战列巡洋舰也是在作为战列舰使用,而日本人更干脆,间战期就取消了巡洋战舰这个舰种,四艘金刚级全部重新定为快速战舰。



至于重巡洋舰,则纯粹是海军条约的产物,按照条约其规定为A类巡洋舰,也就是火炮口径大于6.1英寸(155毫米)的巡洋舰,从舰种传承上说,重巡洋舰应该叫做重炮轻型装甲巡洋舰(巡洋舰种的演化过程我在别的回答里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从发展树上和防护巡洋舰——轻(型装甲)巡洋舰一脉相承,其定位的实际上也是一战及之前防护巡洋舰/轻巡洋舰相同,根本不存在什么取代战列巡洋舰一说。


DDG的老船坞


题主问题,没有详细的说明,本人只能按照现今各国海军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客观原因来回答,可能会有不符合题主愿意的地方,请见谅。



首先这个问题,按照目前各国海军的发展来看,应该说是,为什么各国军舰吨位越来越小,由过去重火炮重装甲的战列舰,发展到目前吨位相对过去偏小,缺少装甲防护的驱逐舰?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技术进步的原因,再详细一点就是现在反舰导弹,航母出现的原因。

其实早在二战时,航母的出现就证明再厚重的装甲,再强大的火炮,面对空中力量打击时都是极其脆弱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流驱逐舰以防空为主的原因。



其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在精度,打击距离,毁伤效果上都远超火炮,自然过去的大口径重炮被取代了,发展成了目前的中小口径速射防空炮(与很多人的想法相反,目前舰炮的主要作用是防空,对陆打击反倒是次要的)


图注: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毁伤效果,现在驱逐舰为什么大多用铝合金做舰岛,也不再有过去战列舰那样厚重的装甲,主要原因就是面对现今的反舰导弹技术,再厚重的装甲也扛不住了。

这是本人猜测题主本人愿意所做的回答,可能不正确,大家看看就好


武备趣科普


(不喜欢配毫无卵用的图片)

十几个回答扯淡的不少,有价值的没几个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要替代战巡,绝对轮不到重巡这种咸鱼。

重巡是怎么来的呢?是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定义的,火炮口径大于6吋,不大于8吋,标准排水量不大于10000长吨(排水量限制对轻重巡通用)的巡洋舰——就是个炮大一点的轻巡,蛐蛐万吨标排人家撞也把你撞死了。

至于战巡,其本质是以航速为首要重点的战列舰,防护排在次一些的位置,但绝对不是舍弃。

战巡的职能是前卫,更快的速度有助于把控战场的信息,而且它不仅仅是主力舰队的眼睛,远超巡洋舰的火力和防护能够让敌人的侦查力量被迅速摧毁,让他们的主力舰队变成被动挨打的聋瞎兵。

在战巡出现的年代,交战距离受火控技术的限制还未能拉开,水平防护受到的考验还很轻微,而垂直防护,则可以通过摆航向角增强,战巡的速度在此时就转化为防护(重巡就算了,那点防护任意角度随便击穿,摆角度都救不了),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择交战的阵位提升编队的攻击能力(比如抢T优),如果敌方太过强大,还可以凭借更高的速度脱离战斗。

那么谁取代了战巡呢?

从职能上来说,是航母。舰载机拥有更快的速度提供侦查,也有给予敌方沉重打击的能力,在二战中,前卫战毫无疑问是由航母主宰的。

而从性能上来说,则是快速战列舰,又或者说,快速化的战列舰就是技术进步的战巡。例如衣阿华级,防护水平与南达科他级相近,但吨位和航速都远高于后者。这是战列舰?或者战巡?


Type-91


白痴问题,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

战列巡洋舰至少二万多吨,多的有四万多吨,重巡洋舰才一万吨,都参加了整个二战。战后都大量退役。哪有代替一说?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虽然我写了很多评论,但是发现你评论写再长也没用,没人看那就没意思了,对不?

战 巡


什么是战巡啊?为什么有战巡?这几个很关键~

战巡全名战斗巡洋舰,兴起的原因可以问一下咱么第二任无敌海军——大英海军

英国是一岛国兼列强,商品进出口量在上个世纪初可畏空前绝后,这也导致了英国需要大量军舰以备战时护送商船用,且需要在军事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在那时候无畏舰级的设计已经显得过时,英军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设计具备不俗火力,但又要较高航速和主力舰相对便宜的造价,还要在短时间内大量下水。综合那时候的技术水准,特别是轮机技术尚未突破的年代,人们还停留在传统海战概念里,战巡应运而生。

战巡的主要设计理念是高航速,大火力,低护甲

航速

为什么要高航速,这是小编较为肤浅的理解。在舰队决战中,换句话而言就是舰炮互射的场景下,拥有更高航速的一方可以更快进入传统海战理论中最为有利的“T”字优势位置,这样可以将那年头最为看重的“舰炮”发挥到最大效果,进而成为海战主导的一方!所以在各国新型战列舰横向评测时,航速是相当关键的一项!在历代新型战列舰设计里面,航速从来都是设计师们相当关注的一点!但基本上都是靠轮机技术的硬升级来面对越来越大的船身和越来越重的装甲,譬如更多的轮机组,或者跟高效率的轮机设计。

但是大英海军的军费预算没有一天是好看的,军工能力更是没有一天够用的,自张伯伦当上财政大臣后,军费预算更是一天比一天低,没钱还谈什么新技术开发?新轮机是没辙了,为了达到更高的航速,降低船身重量是最直接的办法,这也直接导致设计主旨中的低护甲。

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升神航速便是改进舰身的流体设计。我们可以借鉴胡德号和金刚号设计,她们的船身都相当修长,且在球首船头设计出来前,设计师普遍认为越尖的船头会带来越低的流体阻力,不难看出她们的船头都尖的不得了。总的结果看来,那时战巡普遍在30节向上的设计航速,的确让那时候的主力舰望尘莫及!



大火力

什么是大火力,那肯定是大口径啊!战巡与普通的巡洋舰差异最大的便是主炮口径,一般重巡的主炮口径到210mm都算大的不得了了,这个战巡就更加社会了—-381mm。这基本上是仅次于BigSeven(410mm)的口径了。对方主力舰也得当心着点这炮,挨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

(金刚级的350mm主炮)

低护甲

这里就已经说出了战巡没落的一半原因了——皮薄

在首次战巡海战中——日德兰海战,就已经暴露了其皮太薄的问题,英国人在新下水的胡德级设计上针对重点位置增加2000多吨装甲,但也无济于事。面对德军最新的俾斯麦级依然是脆如薄纸,一发入魂!甚至在设计时,连战列舰最基本的设计原则“自己的主装甲不能被自己同等级的炮打穿”,胡德级依然没有达标。且同时战巡必然没有太长的发展可能,380mm口径虽大但也是极限了,更大的口径需要更多的火药装填,本来就无异于裸奔的装甲防护再让她配上更大的火药库无疑是自寻死路。

当然,作为一个权宜之计的设计,战巡放出了她应有的风采。在商船保卫中起到相当的“存在”震慑,足够的航速跟上航母编队,相对较低的钢资源需求和建造保养费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确风靡一时!特别是资源匮乏,经费还不多的英国。

没落

其实所有的主力舰没落都可以归于海军潮流的变化……

第一点!轮机技术得到重大突破!重油轮机的诞生让传统战列舰拥有了更为理想的设计航速——30节,且由美国率先建立的全电力推动系统让Iowa级拥有骇人的33节航速。战巡高航速的光圈变得越来越暗淡。



第二点!航母机动作战理论的崛起,一夜之间颠覆了所有传统海战理论,飞机替代了舰炮,作战距离逐渐进入超视距作战,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第一个到位,只在乎你是否第一个发现敌人且迅速的发动大规模打击!人们不再在乎你的战列舰有多大有多好,而是在乎你头上会有多少部鱼雷机,伺机行动!

(一战成名的加贺号航空母舰,舰载机可以达到恐怖的60架)


珍珠港事件和英国远东舰队的惨败让人们彻底看清了下一代海军武器潮流——航母与舰载机。各国海军的发展重点全面转向航母,任何新型舰艇都得以航母为中心作战力量而建造设计,战巡便显得格格不入,相对于轻巡洋舰造价太贵且收益不大,相对于战列舰她没有那傲人的470mm主装甲和惊天动地的410mm主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造价更低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投入优先建造的怀抱中,大量下水为航母护航。疯狂的美帝在二战共下水1000余艘新型驱逐舰。

可以看到,在新的海战潮流中大舰巨炮成了旧时代的象征,其附属产物战巡更是成了“弟中弟”,其淘汰是必然的.....


LIVEforMUSIC


谈不上替代,主炮口径不一样说明两者功能都不一样。一个是决战舰,一个是分舰队旗舰舰或者战列战巡的小弟。

需要船坞船台大小不一样。重巡一般万吨级就可以建造维修了,战巡需要的不比战列舰小,德黑兰又证明了战巡的生存能力。二战海洋大国缺不了300mm以上的巨炮。有数的大型船坞船台必然优先给战列舰,建造周期又长,使得战巡的建造一直无法提上议案。而万吨级船坞造不了战巡,只能造重巡或以下的舰种。

战巡的诞生就是为了主力舰决战与吊打重巡之类的军舰,比如德的破交舰。后来发现前者只是送人头,后者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可以完成。二战中就消失了。

重巡也很尴尬,主炮虽然有30000米射程,但真正有效交战距离也就万米左右,这个距离对方的200mm主炮绝对可以射穿重巡装甲了,甚至驱逐舰来个冲刺放鱼雷,重巡都很难受,虽然很难被击沉,但每次炮战后,重巡中破以上的情况不少见,维修需要大船坞前线几乎没有,长途跋涉后加上较长的修理时间,重巡的性价比也不高,二战中也没几个国家制造,二战后也很快消失了。


重重如水


战列巡洋舰不是被重巡洋舰替代了,而是被快速战列舰替代了。战巡的出现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技术无法同时满足火力、装甲和航速的需求,只能舍弃一部分的性能,所以英国为分担主力舰的任务压力,针对对手的重巡而专门研发出了战巡。但在二战前,随着锅炉的技术进步,动力问题迎刃而解诞生了快速战列舰,最著名的代表便是美国的依阿华级。如果说战巡凭借速度和重炮还可以与早期战列舰周旋一番,但面对新型快速战列舰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可言,所以自然消失了。


王皓白


战巡出现的原因是海军大国希望将主力舰集中部署并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快速赶到热点区域。这比在多处部署主力舰要划算的多。但实际的情况确实在主力舰对战中,战巡面对真正的战列舰装甲薄弱的问题尤为突出的被表现出来,战场生存能力与其定位完全不相符,简而言之无力真正的对抗战列舰。因此战巡开始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