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對職責負責,這是我們的工作準則!”6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張聯盟說話擲地有聲。他是我國功能梯度材料領域的著名專家,三十多年來,率領團隊針對我國多個重大、重點工程對功能梯度材料的迫切需求,進行了長年不懈的攻關,為我國動高壓、特殊減振、特殊防隔熱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本期《先鋒本色》欄目特推出張聯盟院士的人生故事,希望讀者從他的經歷中得到啟迪、汲取力量。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黨員生活》2018年第06期·上半月封面人物:張聯盟

初見張聯盟,便感覺他與我想象中的院士舉止大不相同——

平易健談、熱情爽朗!

通過了解,發現他的經歷也與一般學者不同——

當過小學中學教師、生產大隊長、大隊書記,從一個“泥腿子”到走出國門深造,最終成長為尖端科技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而他的研究團隊,也與眾不同——

三十餘年如一日,堅守一個研究方向、堅持做好一件事,不偏移、不跟風,把冷板凳坐熱,風雨兼程一步一步走進世界最前列。

談起張聯盟院士的研究領域,也頗令人迷惑。什麼是功能梯度材料?目前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張聯盟介紹,功能梯度材料是一類通過組成、結構、形態隨空間、時間呈規律漸變,帶來性能隨之相應增強,進而實現多種特殊功能(如熱應力緩和、準等熵加載、能量傳遞與調控、原位防/隔熱、生物相容等)的先進複合材料。目前,這類材料已經在國防、核能、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機械加工、光學器件、生物醫學等多個國防、民用高新領域獲得廣泛、重要應用。

簡單地說,這種功能新材料能使“兵器更利、潛得更靜、飛得更快、生活更加美好”。這背後,抹不去的是張聯盟院士及其團隊和“材料”密不可分的科研與奮鬥之路。

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

——主持並高質量完成了包括我國首個“863”高技術項目在內的數十項梯度材料的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

——建成了我國唯一的梯度飛片材料的生產、供貨基地,為我國相關工程平臺的建設提供了關鍵材料與技術支撐;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發表SCI收錄論文35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被授予國家高校教學名師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1978年,張聯盟從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複合材料專業畢業,1986年獲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日本東北大學材料物性學工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日本某航空財團曾多次高薪勸留張聯盟留日工作,但都被他謝絕而選擇了學成回國。

剛回武漢理工大學時,條件艱苦,設備落後,人手不夠,技術上又面臨國際封鎖。張聯盟毅然選定梯度材料這一研究方向,開始了白手起家的科研之路。由於這個領域難度大,要求高,克終者寡,很多科研機構後來都改變研究方向,選擇了其它更熱門方向或新興領域。但張聯盟在三十餘年的科研生涯中,卻從來沒有動搖過,一路走來,矢志不渝,始終瞄準功能梯度材料及其在國防科工和民用高科技中的應用。

“做研究不能畏難,有難度才有價值。”回國後不久,張聯盟就來到中國某研究院,調研、溝通國家需求與合作事宜。整整兩天兩夜的不眠不休,張聯盟憑藉紮實的研究成果和國際前沿的科技水平,以出色的演講和討論發言,贏得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經福謙的賞識,由此進入國防工程研究領域,雙方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始了研究,並以此為契機拓展了與該院其他研究所的合作,良好的協作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成為相關領域的一支重要支撐力量。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這是習總書記的殷殷囑託。2017年底,張聯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是每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使命。”

“歷經千辛萬苦,張院士始終初心不改,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國家級科研基地。”現在,已經成長為武漢理工大學新材料研究所所長、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的沈強教授感慨萬千。

“我們的研究有重大價值,是不能讓外國人卡中國人脖子的。”張聯盟這一句樸實的話,激勵著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以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斷攻堅克難。

願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翻開張聯盟的履歷,農村基層幹部、教師、留學生、研究室主任、材料學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學科首席帶頭人、院士等等多重身份,平凡但紮實、奇異且梯度化地貫穿幾十年。

“科研難、建校也難。把我安排在管理學校的任何位置,我都必須要完成黨和國家、學校和師生交給我的任務。”這是張聯盟性格中的“螺絲釘”精神。而這種性格的養成,與他年輕時在農村的經歷和磨礪是分不開的。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1955年,張聯盟出生於湖北省天門市張港鎮的普通農家,天資聰穎的他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73年,他在天門縣高中畢業後,當過小學、高中老師、做過搬運工。村裡人看這個“年輕娃”有文化、靠得住,很多困難的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1974年,年僅19歲的張聯盟,被推舉為村裡的水利大隊長,帶著兩百多名青年前往漢川挖堤修壩。剛開始時,面對艱苦的工地環境、充滿個性的“農村娃”,張聯盟一時無從下手,他所帶領的連隊由於完不成任務而經常受到上級批評。

“隔幾天改善一下伙食,吃飽吃好;早上可以晚點起,但必須完成當天的定額任務;早完工的可以提前回駐地休息。”經過幾天的觀察琢磨,張聯盟想出了這三條“妙招”,得到了隊員們的一致擁護。很快,這個大隊成為了工地上每天完成任務最快、收工最早的隊伍。

也就是在那一年,張聯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隨後,他被推薦進入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學習,開啟了人生新徵程。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完成大學學業時,正值我國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的開局年代,張聯盟深深體會到科學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性,如飢似渴地汲取書本知識、廢寢忘食地優化畢業設計,以全校優秀三好學生畢業並留校直接任教、從事科研工作,逐漸成長為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在精鑽科研的同時,1997年3月,他出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並隨後任職校長助理、副校長。

從求學、任教、科研到管理,張聯盟笑著說:“我在馬房山這塊土地上耕耘了四十多年。”在“雙肩挑”崗位上的十六年裡,張聯盟主管過學校學科建設、外事與國際合作、財務、科研、產業等多項行政工作,在學科發展、研究生教育水平提升與規模化、教育國際化以及新校園建設等多方面,處理好了一批大事、難事。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他總是衝鋒在前,無條件地服從組織安排。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黨委書記李明忠回憶說,1998年武漢抗洪期間,武漢理工大學防汛小隊所負責的區域出現管湧,隨時可能決堤。在最危險的時刻,時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的張聯盟率先衝上去扛沙袋,與大家一起堵住了管湧,保衛了大堤,但因勞累過度落下了腰傷的毛病。

據李明忠書記介紹,目前重點實驗室黨總支共有6個支部,張聯盟院士團隊就培養了2名支部書記。“以張聯盟院士為代表的先進黨員,為年輕教師、黨員群眾樹立了榜樣。”

如同磁鐵一般,吸引著身邊的人

“最終選擇回到母校,是張老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湖北省“百人計劃”、楚天學者教授塗溶說道。塗溶是日本東北大學的工學博士,旅日16年後,他響應張聯盟院士的召喚,回到祖國,加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團隊的骨幹力量。他最看重的,是這裡尊師重道的傳統精神、求是創新的科研精神以及和諧融洽的團隊氛圍。

目前,實驗室擁有十多名教師骨幹,5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90%以上的成員是黨員。“這與張聯盟院士的政治意識分不開。”李明忠說。多年來,張聯盟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並感染和帶動著身邊的人。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年輕人接觸到核心科技,外界的誘惑很多。我們的所學,必須要報效給自己國家,國家利益永遠要擺在首位。”張聯盟這幾句語重心長的話,博士研究生孫一銘記在心。

在張聯盟的帶領下,團隊成員發揮黨員模範作用,以投入少、產出高的科研成果,多次在綜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這是一個包容、開放、國際化的科研集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博士生導師陳斐說。

張聯盟的“梯度”人生

2011年7月,墨西哥留學生加樂為慕名來到這裡攻讀博後。2014年學成回國後很快晉升為教授,成為科研骨幹。“期間,他在中國學習、研究以及結婚生子,很多事情都有張老師的關心與照顧。”陳斐說,“指導研究、出國交流、推薦就業,一切利於學生髮展的,張老師都大力支持,這就是他在實驗室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當年我做學生的時候,我的恩師就是這樣關心我的。”時至今日,張聯盟仍對自己的兩位恩師——袁潤章、平井敏雄先生充滿了感激與敬意,將這種“愛生如子”的情懷延續了下來。

“傾心聚力做事,至誠至信做人。”是張聯盟的信條。而在團隊成員們的眼中,張聯盟也是“最有親和力的師長”。每每攻克一個重大難題,與成員們輕鬆地聚一聚、聊聊天,被張聯盟引之為人生最快樂的事。

國之重器,舉重若輕,這背後離不開千錘百煉,永不言棄。一生傾注“材料”,冶煉國家之棟樑,這就是張聯盟院士的“梯度”人生。

END

來源 | 《黨員生活》2018年第06期·上半月,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