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图:东方IC

“出去看看”不仅应该成为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奖赏,一种假期娱乐,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成为一种教育,一种成长。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橙汁

我应该算是同龄人中比较会“玩”的人。

看了一眼自己的“航旅纵横”,除了三程10小时以上的国际航班未能导入之外,总飞行里程是3万公里,也就是说,实际飞了6万多公里。

与一般意义上跟旅游团的“玩”不同,我从17岁,也就是高一升高二的那个暑假开始,一个人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各地撒欢。

一个人办签证,一个人订机票,一个人订房,一个人规划自己行程的每一天,一个人拖着拉杆箱踏过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独自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也写就了总计十几二十万字的游记。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香港维港夜景

“你这样,你爸妈难道放心吗?”这是经常会听到的皱着眉头疑惑满满的人们发出的声音,本人女生的属性可能更加深了这重疑虑,也是我想借这篇文章解答的一个问题。

1

既然上一篇写的是怎么学(参阅《一个985大学生所理解的教育:许多父母把孩子带沟里去了》),暑假又将近,这一篇我就来谈谈“怎么玩”。

我不能说玩是用来辅佐学的,更不能说玩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学。我认为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学和玩都很重要。玩学兼备,缺一不可。听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像狗一样地学,像绅士一样地玩。”虽然去哈佛的时候我没有进图书馆去考证,但是就这句话而言,并没有厚此薄彼。

首先,可能还是要得益于爸妈给我的自由与“放纵”。与别的父母不同,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妈真的太忙,我爸又不怎么想管我,我在生活和学习上几乎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在英国巨石阵

“要好好过你的生活啊”,是这个学期papa难得开车送我到杭州东站临行前对我嘱咐的最后一句话。这也侧面反映我爸妈“教育”方式的与众不同(说白了,其实根本没在管我)。

其实外面的世界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危险,有的时候只是杯弓蛇影罢了。

2

机缘巧合,高一时表姐在英国念硕士,2014年暑假我去英国待了近一个月,几乎玩遍了整个英格兰,这就是我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浪”。自此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暑假,一个人跑去港澳;2016年夏天,有十几天在日本度过;2017年过年前的11天都在台湾环岛,暑假又在美国待了近一个月,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参加暑期课程并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城市。

在这些旅程中,除2016年暑假的毕业旅行是和发小——璇同行外,其他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踏上旅程。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罗德岛设计学院暑期课程结束后,和同学合影留念

哪怕是走在持枪合法化的纽约凌晨两点的布鲁克林以及住在伦敦东区,我也从来没有任何一次被恐惧席卷全身的感觉。诚然,在住房地点、旅行路线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尽量稳妥、安全第一(我也一直践行着),并且尽量避免去危机发生的旅游目的地;诚然,东亚的治安算是超级良心,但是其实对于“外面的世界很危险”的不实论断,大多数时候我认为都是自己吓自己。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在伦敦眼俯瞰伦敦全景

从小到大,恐怖片甚至连柯南都不敢看的我,实在不敢用“大”去描述我胆子的体积,但是,经历这些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自己以前的胆小只是因为我对外界的了解不够。

3

不仅如此,我也渐渐发现,“出去看看”不仅应该成为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奖赏,一种假期娱乐,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成为一种教育,一种成长。而这种成长的诱惑更使得“敢”变得更加合理化,并且有必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是鲁迅的话。抛开语境不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定是更加适用的。这个地球在越变越小,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我们,只有对村那边的人、事、物了解更多,才能更游刃有余。况且,光是探索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就足够有趣。

▲英式早餐全餐

“橙汁,你才大二就这么想,还挺不一样的,说明你比我的思想独立。”有一个研究生学姐曾这样对我说。当时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彼此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觉得之所以会被这样评价,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经历过许多事情吧。所以更加清楚怎么独处,怎么不受别人干预地生活。

如《无声告白》这本我很喜欢的书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也给了我很多一些窥探自己内心的机会。

“大学时期每天就要让更多的事情发生,才能获得成长。”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课上,老师这样说,我深表赞同。就是要有一些偏离日常生活的事情发生,才能让你真正感觉自己切切实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着自己被赋予的一生,不是吗?

▲俯瞰纽约曼哈顿

如果只是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结果可能是无聊与厌倦。况且,只重复相同的一天又一天,便得不到太多的成长。可不论是人生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成长呀。

“玩”的意义,与“学”相类似的,都能带来成长,它们在我身上带来的改变几乎一样多。正是因为“玩”得多,走过的路也多,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情,我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更加多元的看法,拥有更深的认知深度。开拓眼界是一方面,构建起新的思考模式,培养决断能力和独立品格,也是通过“玩”的过程收获的。

出门在外最晚的一次,是一个人在帝国大厦楼顶吹着风望着纽约繁华的夜景发呆到凌晨一点。即使是凌晨一点的纽约,依旧灯火通明。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在帝国大厦楼顶望着繁华纽约的夜景

被这种广博所包裹的自己,显得异常渺小,小到只是这个城市中的一粟,是这个世界中可以从未存在过的个体,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尘埃。望着这一切,我仿佛看淡了很多,也想清楚自己将来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一个人走过很多路,耳闻目睹不少,也随之成长了很多。

4

当然,也有一个人掉过很多眼泪、悲伤过的时候。

记得最伤心的一次,在花莲清水断崖,周围都是结伴而行、互相拍照、露出最甜美笑容的旅客,只有自己是孤身一人。在这绝美的风景前,眼泪不争气地夺眶而出。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拥有眼前景致的快乐。况且这些伤心的泪水最终都转换成了坚强走下去的动力以及更厚的心理屏障。

每一次旅行我都会写游记,除了亲朋好友,游记的读者更多的是素未相识的人。在上一篇去美帝游记的开头,我写道:“也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我用区区文字所描绘的这一切,那将是一番完全不一样的图景啊!”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美到让人哭泣的花莲清水断崖

毕竟,我写游记的目的,绝不是想让大家借我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更多的还是,想让大家用自己的双眼,去捕捉眼前最真实的每一个当下瞬间;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它的凹凸与起伏;用自己的唇齿去体验养育当地人民的食物……

这绝不是照片里的几百万个RGB构成的像素点,以及区区文字就能够传达与还原的。

“橙汁,看了你的游记,写得真好,感觉我也跟着你去玩了一次呢!”坦白而言,这不是我期望收获的赞赏。

5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有点“壕”,其实,我的生活费在周围同学里只是中位数偏上。一位生活费比我高的复旦学霸姐姐的爸妈说,他们家那养女儿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富养。

我的父母觉得,真正富在的不是给我足够多的可随意支配的金钱,而是能够给我头脑以丰富充实,是能够让我去经历、去体验更多。对此,我深以为然。

一部iPhone X,和一次东南亚旅行相比,我宁愿选择市场定价上低不少的后者,因为头脑里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身外物。我们用认知去看待这个世界,用头脑去思索这个世界,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所能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微不足道……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每年都会举行的7月京都祗园祭(拍摄时间:2016年7月24日)

这里顺便提一下,自从那次日本行之后,原来对学日语没有一点兴致的我,竟然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学习日语的征程,且至今从未间断过。这不仅是为了N1的证书,与当地人自由地交流,毫无障碍地去了解关于那里的更多,才是我真正期待的。

6

最后说说这种“敢”的“硬件”支持。

我的英语能力不差——雅思口语7.5分,还有我的方向感也不错,这都是我敢一个人走下去的“硬件”支持,且后者比前者在一个人的自由行中重要得多。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探寻未知的远方的心,是能起到一票否决权的关键,毕竟人际间的沟通可以用手语、肢体语言来替代,方向感的缺失在GPS、AR导航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会构成太大的问题。

我为什么17岁就敢一个人全世界去“浪”了

▲实践大学(台湾)墙上学生的设计作业展示

“橙汁,我们暑假要去波士顿和纽约,能不能推荐一下房子?”“我们一共要在英国待10天,哪些城市一定要去看看?”“你觉得在台北哪个夜市必打卡呀,橙汁?”临暑假或寒假前,我总会收到零零总总的咨询,并很荣幸地成了许多朋友行前咨询对象的首选。

关于旅行,不论是哪个年龄、人生阶段,这个世界上总还会有许许多多的风景带给你“哇”的欣喜和惊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应该只是一个老梗,真正被落到实处,对于个体才比较有意义;“钱包那么小”、“工作那么忙”也不应该是好奇探索这个世界的种种借口。

6月悄然到来,暑假亦将至,出门去看一看,你准备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