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众所周知,阿拉善SEE的起源在阿拉善、在腾格里沙漠。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牧民和SEE、和梭梭树已经产生了解不开的情缘。新年假期已结束,很多人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但心中多有所不舍与挂牵,今天,S君就带着大家回到阿拉善,回顾一段发生在遥远故乡的故事。

腊月二十三日,是蒙族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草原牧民家里,白天打扫卫生,晚上举行祭灶仪式,之后的一星期里,一家人便得为了迎接农历新年购置年货,在大年三十那天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然而草原的年味不仅来自厨房里的香气,烟花爆竹里的硝火味,在一些人的记忆里,还牵系着草原的生态与自然。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网络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周龙,麦田视觉传媒

骑着骆驼去拜年

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科伯嘎查与蒙古国相邻,“银根”系蒙古语译音,意为“母骆驼”。至上世纪80年代,科伯嘎查还是以骆驼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至农历新年,牧民走访亲朋好友,老老少少一家便得骑着骆驼,穿过漫漫草原,越过座座山包。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周龙,麦田视觉传媒

今年38岁的巴图孟柯是土生土长的科泊嘎查牧民,除了骆驼背上唱着的曲曲蒙歌,在他的记忆里,那段走亲访友的路上还有一大片梭梭林。“那时我五岁,逢年过节一家人骑着骆驼去串门,一路上都是密密麻麻成片的梭梭林,走在后头的我们甚至看不到前面的骆驼。”然而这样的景象,竟成了定格在他童年里的画面。

2001年,巴图孟柯从辽宁退役,虽然离家三年,却依旧留存着一颗为故乡执杖耘籽的热忱之心。然而,当他意气风发归来的时候,家乡却正遭遇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走向“定居”的生活

早在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内蒙草原地区逐步实施;到90年代中期,草原地区大部分草场开始承包到组;而此后,逐步发展承包到户。当巴图孟柯回到科泊嘎查之时,牧民靠草场吃饭的日子正走向终结。“当每一个牧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场,草原文化中原本轮牧、游牧的放牧方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老祖宗留下的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也被瓦解了。”

“定居生活”并没有给牧民们带来预料中的好日子,相反,过度放牧、开采地下水导致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国家不得不出台先关禁牧、退牧还草等政策,而年轻一代只得纷纷离开故乡另谋生路。不知何时开始,那片记忆中的绿色林子,也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中,取而代之的是光秃秃的戈壁滩和肆虐的沙尘暴。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002年,巴图孟柯被选为科伯嘎查的党支部书记,从此, “改变这种恶化趋势,恢复草原生态”成了他心里的头等大事。2004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逐步在阿拉善地区开展梭梭种植推广项目,慢慢地,这场绿色之风也吹到了巴图书记耳中。“原来梭梭也可以人工种植,肉苁蓉也可以嫁接”,他非常肯定这是一个实现草场恢复的机会。

2012年,巴图号召嘎查牧民们成立合作社,决定把种植梭梭这件事搞起来。他看中了嘎查北边与蒙古国相邻的一片戈壁滩,由于沙化严重,极度缺水,无人在此放牧,因此成了他心中非常理想的试验场。他向牧民们问道;“有谁愿意跟着我在这里种梭梭?” “在戈壁滩上种?那一定活不了!”场下不乏否定之声,也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虽然遭遇了冷板凳,但是巴图继续一对一做思想工作,最终,说动了3户牧民尝试种植。然而,那时的巴图并不清楚人工种植梭梭的技术方法,也正因为缺乏科学的种植及管护知识,梭梭成活率极低。在失败面前,他并没有灰心失意,反而亲自来到牧民家中,记录其种植的时间和浇水的次数,以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2015年,“一亿棵梭梭”项目入驻银根苏木,巴图孟柯闻之主动前来联系,邀请SEE的工作人员前往科伯嘎查进行指导,确定了双方的合作。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SEE举办的梭梭种植培训,通过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并与以往的种植经验相对比,一些曾不得其解的问题逐渐豁然开朗。

在与SEE合作的这段时间里,SEE工作人员认真劲和责任心深深打动了巴图。 “第一年合作的时候,我们种的其中1000亩梭梭差一点没有达到70%的成活率,希望他们通融通融,否则牧民辛苦了一年却拿不到补贴,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他说道。然而SEE工作人员告诉巴图:“这些公益资金来自社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捐助,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可不能放松标准。”这句话在巴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令他明白这项事业联系着无数和他一样关心自然环境的捐助者。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有了科学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他在动员牧民的工作中更有底气了。2013年,11户牧户加入了种梭梭的队伍,种植的梭梭一大半成活了。到2016年,参与合作社的牧户增加到了33户,种植总体面积达到一万亩,成活率高达80%!担任嘎查书记多年,巴图孟柯曾许下的志愿,现已成了平常之心。他说:“无论在哪里,无论环境好坏与否,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负责。”作为科伯嘎查的牧民,他希望故乡生态恢复,风沙不再,重回绿色;而作为嘎查的书记,他希望能带动家乡人经济增收,吸引年轻人回来共造故乡;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希望祖国边疆绿色长存。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这是我留给你的未来

巴图孟柯的孩子今年3岁了,最爱油油的绿色,巴图说:“不知是不是我种梭梭的原因,这孩子也与自然有缘,只要看到绿色,他就特别高兴。”回想自己儿时出门拜年时经过的那片连绵不断的梭梭林,他觉得种梭梭这件事得干一辈子,老了干不动了,就说动年轻人继承这份责任。“等孩子长大一些了,我会带他去梭梭林里,找一找肉苁蓉,给梭梭浇点水,告诉他这片林子是父亲为你种下的,是我留给你的未来。”

他们和梭梭一起过年:巴图孟柯心中的绿色故乡

图:车怡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