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沈华清:艺术教育需要激荡出有感觉的灵魂

沈华清

【本期话题】毕业季观察:毕业展上为何难见创造力?

策划:颜培大 李振伟

编者按:6月是广袤北方大地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一度各大院校莘莘学子毕业欢庆的时节。艺术院系的同学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正以毕业展览的形式向同学、老师以及社会做学业的总结汇报。但在每年的毕业展览上,都会出现一种怪象——“撞画”“抄袭”。被抄袭者义愤填膺,抄袭者百般争辩,大众媒体大多也只是商讨如何维权。但是,“抄袭”的现象为何屡遭诟病却不止呢?其根源何在?其实,归根结底这还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体缺失的一种体现,有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师曾指出“中国学生过分追求‘画得像’,刻意讲究线条明暗,缺乏想象力”,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更多的原因是什么?本期时评特邀请教育领域相关的专家,围绕中国的美术专业教学为何难以激发创造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艺术教育需要激荡出有感觉的灵魂

□沈华清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必然少不了论文和设计的“抄袭”以及展览中各种吐槽的话题。

确实,大学本科的论文,难得有几篇精彩,合格率也不高。即使合格,又有多少题目是值得被当成问题研究的呢?创新不是嘴巴上的口号,需要的是思想和实践的探索。

毕业设计也好,毕业论文也罢,都是高等教育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种检验的方式,但是关注检验的结果还不如反思教育的过程。

沈华清:艺术教育需要激荡出有感觉的灵魂

创造力的焦虑一直萦绕在教育界,尤其是艺术学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教育者的反省开始,是否在教学中过度地强调了学科理论的完善性和系统性,缺乏了可能性的想象和发问?教学的过程是否具有多样性和方法论的思考和解构?

任何教育者的指导,都离不开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执行,这种执行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了然,更是了解其“何以然”“所以然”,并了解“不然”的可能性,要当心陷入这个“必然”或“想当然”的境地。如果没有实践的探索,也就不会有“如何然”的意识传达。如果没有“可能性”的探讨和追问,就难以有好奇的持续,没有了知识发现的可能,就如给人的思想范畴砌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艺术创作包含关于美的发现、自然的抽象、社会的思辨、文化的拓展。艺术的创造力在于学科的融合性和可视性呈现,让人在这种冲击下产生觉悟。或创造艺术方式上新的表达,或创造审美上新的形式、用新的技术来呈现传统的内涵、用新的思想看待固化的形式。传统的经典艺术家在于锤炼自己的表现手法的表达,这是在技艺上让人心悦诚服;也有让人感受艺术家在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的高妙境界,或者是表现方式上的突破和接受。

艺术的创造于个人来说,更多的在于“偶然”的发现,即灵感的土壤,只有偶然,灵感的链接才会变得可能,创造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要实现这种灵感的涌动和发现,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对社会有“感觉”的人。

艺术家徐冰认为,人创造力的基础是创造者是一个对人类命运关注的人。

学界有关“创造力”的特征应该具有广泛的认同: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变通必来自其他知识领域的激发和类比,艺术往往是对社会或未来前瞻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未必是一种预言,但是必然对社会产生一种警觉的意义。

因此,艺术的创造必然依赖于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关注,若离开对自然、社会、技术、思想的关注,现在艺术生的视觉素材只是他人的作品,离开自然、社会太远了,很难从一堆已经简化了的艺术中寻找艺术生动的质料,而这种艺术生的环境已经被悬置在一个空无的虚构世界中,失去了知、识的动力和情感。没有好奇和发现的动力,也没有了感受的内在生命力,艺术就会失去了灵感的源泉。

沈华清:艺术教育需要激荡出有感觉的灵魂

正如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说的,机缘巧合的力量会促进意外的创新,功能变异让完全不相关变成相关也就是创造新的可能性关系。

艺术家只有同样地关注其他领域的变化,才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灵感。但是,艺术灵感只是艺术创造的开始,创造力的证明更需要这种艺术实践的探索和感受,离开实践的理论探讨就只是一种思想的架构,不一定会产生艺术创造,形成艺术作品和风格。唯有持续的创作,才能将艺术的思考与创作建立真正的相互观照的方法论和艺术思考。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毕业就能创作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或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精品,但是若一个艺术生惧怕探寻其他的知识领域的窥探或逃避自己该面对的思考,那么,未来的艺术之路就不可能对其有太高的期许。没有了孤傲,也没有了勇气,如何能有独立的思想和艺术实践的探索。

如果一代学生从小是被抱大、一路是被保护在象牙塔里,而没有对社会、自然和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思考,没有对历史的荣光和悲凉的认识,对自己的内心和社会的焦虑作“无用”的拷问,如何有艺术的主题挖掘?

沈华清:艺术教育需要激荡出有感觉的灵魂

如果只问东西、只问好恶地站队,如何知己知彼?

艺术品的呈现是感性的,但是艺术创造的实现过程必然是理性的探索和实践。艺术创造力绝不该是面对高考而选择逃避的艺术生可能拥有的能力,既然选择艺术,就该有艺术的精神,认识艺术的本质。教育者需要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能力上的长短,补短而扬长,才能完善该有的理性能力,才能发挥艺术对于社会的视而觉的意识传达。

中国正在走向复兴,而文化艺术正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地区文明重新发光的标志。艺术生应该不止于关注本国、关注身边的小幸福,更应该了解各国的发展和现状,关注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先进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和冲击,避免陷入艺术的平庸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