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三世后,女主武王”,李世民为何听到预言后不杀武则天,反而杀了李君羡?

周维麟


在电视剧《至尊红颜》中,唐朝开国元勋李君羡,被塑造成武则天的挚爱情人,两人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其实,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李君羡与武则天虽然都侍奉过唐太宗,但两人却根本就没有交集。如果非要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的话,也只能说李君羡是武则天的超级“替死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君羡是铭州武安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是李密的部下。李密被洛阳军阀王世充击败后,率部分将卒投奔唐高祖李渊,而李君羡等人则投降王世充。王世充这个人志大才疏、气量狭小,毫无人主之风,李君羡在他手下效力没多久,便因厌恶他的为人,也率部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从属于秦王李世民。



李君羡跟随李世民征宋金刚,讨王世充,破窦建德、刘黑闼,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李君羡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每次在战斗中都是单骑出列、摧锋陷阵,作战非常勇猛,因功被封为骠骑将军,受赐的宫人、马牛、黄金、缯帛数量极多。


李君羡者,洺州武安人也。初为王世充骠骑,恶世充之为人,乃与其党叛而来归,太宗引为左右。从讨刘武周及王世充等,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前后赐以宫女、马牛、黄金、杂彩,不可胜数。见《旧唐书》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因为李君羡是心腹爱将的缘故,对他依旧刻意提拔,先后任命他做左卫府中郎将、左武卫将军、兰州都督、左监门卫将军等职务,并封武连县公。李君羡在朝则负责玄武门的守卫工作,在外则跟随尉迟恭、段志玄等人同突厥、吐谷浑作战,立功极多,以至于太宗经常感慨:“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


然而,正当李君羡名成功就、位尊爵显之际,却因为一句谶语被冤杀,家族被抄灭,下场好不凄惨。原来太宗晚年,民间纷纷流传着一句谶语,即“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此时太白星屡屡在白天出现,经过太史的占卜,被认为是女皇登基、李氏亡国的征兆。对此,太宗深感不安,于是对带有“武”字的人名、地名、官名都特别留意。



本来太宗并没有怀疑到李君羡,只是在某次宫廷宴会上,才对李君羡由疑虑进而产生杀心。原来,在宴会中行酒令时,太宗要求大家各自讲出自己的乳名,以此来耍笑逗乐,活跃气氛。当轮到李君羡时,他扭扭捏捏得跟太宗讲,自己小时候因为外貌像女孩儿,所以家中给他取了一个“五娘子”的乳名。太宗听后先是哈哈大笑,但不久便陡生杀心。


原来,太宗此时陡然想起那句谶语,以及“女皇登基”的预言,再联想到李君羡的籍贯(武安)、官职(武卫将军)、爵位(武连县公)、乳名(五娘子)、驻屯地(玄武门),连续占有五个“武(五)”字,事情竟然如此巧合,让他不由得不怀疑,那个将来要取代唐朝的“女皇”,正是李君羡。


太宗疑心既起,便借故将李君羡降职为华州刺史,不久又指使人诬告他“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在一顿严刑拷打之下,李君羡被迫服罪,随即被下令处决,全家被抄没,时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距太宗驾崩,仅剩一年时间。



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引文同上。


处死李君羡后,太宗还是觉得不安心,又想尽杀身边所有姓武的宫人,结果被太史令李淳风劝阻。李淳风说预兆已成,不可阻止,又说“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太宗听后,无奈接受。



令太宗万万没想到的是,“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最终应验在枕边人武媚娘的身上。武媚娘最后不仅夺了李家的江山,而且还大肆屠杀皇室,几乎将李家灭族。由此看来,太宗最应该铲除的人,不是李君羡,而是武则天。换句话说,李君羡成了武则天的“替死鬼”,实在是冤枉至极!


文史砖家


因为这件事本来就是假的,是武则天后来篡位前给自己打造的天命所归的人设。


1.天命所归还是迷信?

自上个世纪初封建王朝灭亡,人们开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之后,现代化、智能化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竟然还有很多人相信袁天罡、李淳风等人对武则天的“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预言,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皇帝,尤其是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总会有各种神话传说来证明他们是真龙天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陈胜吴广起义前的各种异象就是弄鬼,他甚至还敢记录汉高祖刘邦斩的白蛇就是普通白蛇,只是谋士让刘邦诈称为白蛇是白帝的儿子。

司马迁有如此的硬骨头,其他的史官可不一定有。于是,关于他们天命所归的各种段子就流传下来。当然,带有玄幻色彩的预言故事本来就特别容易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一开始,大家也只是想图个乐子,说的多了,人就都信了。

中国古代真的掌握实权的女皇只有一个,因此,武则天总会被人当神看待,当魔看待,反正不是凡人。

如果她真是天命所归,怎么会在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饱受诟病被批判成为恶毒女人的典范?这种状况其实只是近百年来才有所变化。

自古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母亲不是吞了什么神鸟蛋才怀孕,就是梦与龙交生下儿子,反正种种神奇之事不在话下。

试想,当一个人当了皇帝,他在位那么多年,为了表明自己是上天之子,为了表明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免得其臣子百姓动心思谋夺其地位,一定要说自己有神的眷顾,这样就可以彻底断了百姓大臣想当天子之心,让其他人安分守己。

中国皇帝之所以崇尚孔子那一套,只是因为儒家学说提倡让人守礼,意思就是生来是百姓命就是百姓命,就一定得服从天子。

于是,人们被几千年不断的洗脑,真的觉得皇帝是上天之子,不可逾越,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稳定起了特大作用。皇帝只要不是个傻子,都会喜欢儒学那一套。

2.御林军为什么不谋反?

知乎上有个问题:古代皇宫的御林军为什么不造反?

就这样一个问题,竟然关注量相当不低。似乎大家都认为,御林军只要谋反,杀死皇帝是现成的事情,然后自己就可以当皇帝了。

只是,世上的事哪里有这么容易,玩权力最重要的是制衡和掣肘。想要异想天开享受绝对权力的帝王,例如秦始皇和朱元璋,要么被身边心腹超级容易的就谋害颠覆,要么子孙后代依旧hold不住,还是要和臣子达成妥协。

对于御林军为什么不造反,我的回答是:

第一,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后,就在思想教育上严格把关。儒家的皇权思想,更是汉武帝之后皇帝们的法宝。

古代的御林军,根本没有造反的思想,他们觉得皇帝就是真龙天子。就算不相信皇帝是龙,起码认为皇帝就是高人一等,其地位无法轻易动摇。

在古代,只要有轻微伤害到皇帝利益的行为,那就是诛灭九族、凌迟处死的罪行,所以没有人敢,大家根本不会动这个脑筋。

第二,御林军都是最忠心于皇帝的人。

皇帝会给他们很好的待遇,同时恩威并施。能够成为御林军的人,很多都是几代效忠的世家子弟,他们根本不可能生出反心。如果杀了皇帝,自己也会死的很难看。而且,给皇帝当御林军,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第三,御林军人心不齐。

一旦开启杀戮模式,以前的稳定均衡的局面就消失了,大家心中的魔鬼都被放出来了,都是普通人,既然普通人可以当皇帝,那谁不去争皇帝宝座?于是谁坐上皇帝宝座,大家就去杀谁。

真正聪明而有权势的人,会躲在幕后观看局势以待时机坐收渔人之利。当然,一般皇帝是绝对不会给这些人这样的机会。

所以正常士兵都懂得这样的后果,没人会生出反心。就算有人因为自身利益被剥夺,生出反心,拥有更多资源优势的皇帝轻轻一分化,跟着他干的人就散了,为了自己利益而倒向了皇帝的一边。

假设某个御林军士兵头脑发昏杀了皇帝,那也必须得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才能当皇帝。否则他一坐上龙椅,就被其他人杀了。然后开创一个杀伐不断的时代,最终还是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才能稳定住局势。就像晋朝的八王之乱一样。

所以,人心是最重要的武器。人心所向就是天命所归。

第四,如果在王朝初年的情况下,皇帝的威望还达不到,无法从思想上束缚住身边的武将,例如五代到宋这个时期,又或者在王朝末年,天子威望已失,人心散乱,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但是,也要有一定权势威望的人才能去做。普通人,是绝无可能简简单单杀死皇帝挟持大臣自己就当上皇帝的。

如果真有傻×御林军统领杀了皇帝,挟持朝臣,也只能一时,很快各地就会起兵讨伐他。最后他如果能力不够,就会死的很惨。

曹操为什么不杀汉献帝?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自己还是被人所杀。《风气长林》里萧元启挟持了皇帝一样坐不稳皇位。就是这个原因。

武则天面临的就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每走一步都有巨大的阻力。所以,她更需要一些天命所归的谶语祥瑞来证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皇帝们之所以要制造自己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归的假象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其他人产生敬畏之心,从思想上打消他们想要跟自己竞争的意图,渐少阻力。

所以,女皇在篡位之时,为了给自己造势,必须有这样一些预言来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于是,预言就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密这些预言的出炉。

3.女皇预言的解密

关于武则天的预言,有所谓的袁天罡预言,说是看到男装的武则天,说如果这是女孩,一定可以为天下主。

还有李淳风的预言,说“唐三代后,女主武王”。据说李世民因此到处去查这个姓武的人,最后由跟谶语很有联系的武将李君羡顶了这个锅,被以谋反罪处死。

还有所谓的民谣《武媚娘》,在武则天当皇帝之前就流传甚广。后来韦氏想当女皇,也搞个《桑条歌》。都是一脉相承,通过童谣来说明自己天命所归。

下面来一条条分析。

《武媚娘》是一首民谣不假,但是这首民谣最早流传在唐初,李世民听说过这个民谣,因此,在宠幸过武则天之后,想到她姓武,又没有上的了台面的名字,就随口把这名字赐给了武则天,其实也并非有多重视她。

袁天罡和李淳风的预言,其实子虚乌有,都是武则天策划武周革命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反正那时候这两个有名人士都死了,也不能从棺材里面跳出来指责武则天冒用他们的名讳。就算没死,估计他们也不敢有所异议,可能还会很高兴武则天做了这样抬举他们的事情。

*

所谓“顶锅君”李君羡,确实是李世民杀的。

李君羡是个武将,他大概是因为权力大了不够忠诚引起了李世民的猜疑,或者是因为涉及到巫蛊、与匪人结交等不轨行为中,又或者真的涉嫌谋反,李世民按例处死了他。

在古代,帝王最怕臣子,尤其是武将,和其他有异心的人交往。就算李世民是个明君,防微杜渐总是要的。

等到若干年后,武则天要登基为皇,特喜欢祥瑞,不断从佛经中给自己找预言谶语。李君羡的家人比较聪明,知道迎合上意。

他们编造故事,说李君羡是为了“女主武王”的预言而被李世民杀死的,所以是替女皇去死的。武则天听到这种说法,当然很高兴,有人在她没有想到的地方在她头上加上了神的光环!

武则天自然要赶紧给李君羡平反追封,将他当做自己的恩人,百姓们更加相信武则天背后的光环,李君羡的家人也都苦尽甘来飞黄腾达了。

这算是一个历史版“讲故事”获取巨额回报的例子吧!

这样一说,所有的事都解释的通了。

如果真的有李淳风的预言,那么李世民一定会杀死武则天。如果李淳风真的说什么这是天意,就算现在杀了,以后会生出更强大的,那么李世民就不应该杀李君羡,免得违抗天意。

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bug,可惜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去关注。

*

再说袁天罡的预言。

考据学家们研究过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和袁天罡的生活轨迹,发现他们两人在武则天婴幼儿时期的那几年中,根本没有交集。

因此,理论上他们两个没见过面,所以袁天罡给武则天看相一说不成立。

另外,中国以前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女皇出现过。袁天罡看到一个男孩子,怎么可能看出他是个女子就能当皇帝呢?中国古代算命的书里是不可能这么写的。所谓的命书也不过是看透世事,顺应时局的似是而非的理论而已,当然不可能写女性为王。这在那个时代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天命所归,有的只是圣神真龙的人设!


实梦阁


前因后果

首先来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首先是贞观初年,占卜天象的官员说“女三昌”,这时候就有谣言四起说“当有女武王者”。唐太宗这时候听着当然就不爽了。

而之后唐太宗设宴宴请武官,李君羡也在这个行列之内,这时酒兴大发,就得来的游戏娱乐娱乐,所以就各报小名,李君羡报了自己的小名是“武娘子”,然后再加上李君羡封邑和属县皆有“武字”,所以李世民再联想到之前的传言,当然就更不爽了。之后李君羡又与当时被称为妖人的道信厮混在一起,这件事被御史告发说他想要行不轨之事,唐太宗听后就下令诛杀了李君羡。这就是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而的真的吗?

说实话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百分百是真实的,所以就需要现在的人去考证。比如刘邦是因为其母亲梦中和一只大蛇交配,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之后汉武帝时期的长安有天子气,杀了那么多人,唯独有人冒着被砍头的风险保下了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其实纵观这些都是为这些人夺得天下而正名用的一种宣传,毕竟古人很重视这个的。再来看看武则天,武则天进宫的时候已经有这个传说了。既然李世民这么信这个传说,而且女子掌权的历史唐朝之前也是有很多例子可寻。那么为什么还让武则天进宫,且一呆就是十多年,虽然没有怎么宠爱,但是为什么不贬出宫去呢?所以这种矛盾的地方就说明这件事是有猫腻的。


武则天虽然取得了江山,但是在历史上女子称帝是不能被正统认可的。这时候武则天当然就需要各自造势说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从而得到百姓的认可,包括后来替李君羡平反。都说李世民篡改历史,那么为什么武则天就不能篡改历史呢?所以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还得继续考究,或者就是永远是一个谜。


淡看天上月


这事儿真不能怪唐太宗李世民。

要知道,在武则天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当皇帝。而且,当时的武则天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根本引不起太宗的重视。所以,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出现后,李世民的视野受到了局限,他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叛乱的武将身上。

于是,李君羡这个倒霉鬼被太宗锁定了。

李君羡倒霉在什么地方呢?倒霉在他的乳名。堂堂一员猛将,他的乳名居然是“五娘子”。

一个“五”,一个“娘子”,正好与“女主武王”这句话所契合。而且,李君羡的封号是“武连县公”,他的家乡又是“武安”。

这么多的巧合,由不得太宗不起疑心。

另外,李君羡的历史也有污点。他出身于瓦岗寨,本是李密的部下;之后,他背叛李密,转投王世充;再之后,又背叛王世充,转投李渊。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三姓家奴啊,非常善变。这种人,是最容易叛乱的。

李世民结合以上所有因素,认定李君羡就是谶语中所说的那个人。于是,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趣谈国史


罢宴之后,李世民想起了那本谶书所言之事,这李君羡的籍贯、封邑、官职都有一个“武”字,乳名又叫“五娘”,莫非此人就是《谶书》所述将来要夺我大唐江山的“女子”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大唐基业,太宗皇帝立即下诏将李君羡贬出京城去作华州刺史。李君羡莫名其妙地去到了华州,刚一到任就听说当地有一奇人“能不进食,通晓佛法”,李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就是说李君羡和此人够哥们。御史将此事密报太宗,于是李世民以李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为由,籍没其家,杀之。就这样,李君羡稀里糊涂的做了“武则天”的替死鬼了。


至于为什么没杀武则天,难道太宗没发现武则天姓武?还是太宗怜香惜玉呢?其实都不是,据说是这样的:太宗已然觉察到了新进宫的武才人武则天了。于是他悄悄的把他的御用方士袁天罡传到宫里,唐太宗指给袁天罡看谶书上的“唐三世后,女主武王”这句话,并说出怀疑武则天与此事有关。袁天罡掐指一算,说:“武氏已然有了根基,不可撼动。杀之,会有更加厉害的女人出现”。袁天罡继续说道。“这武氏女人三十年后已然衰老,故对大唐危害可能要减小,袁天罡对李世民说道:“陛下就放过武氏吧”。唐太宗李世民权衡利弊于是没杀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称帝后,为了证明自己有天命,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秉烛读春秋


预言往往具有模糊性和不可证伪性,很多模棱两可的预言,往往让当事人无法判断事情的走向。不管你是否相信,对预言的反应,本身也成了预言的一部分,对于这种话语,大多数都是半信半疑的,并不会完全按照预言去做,而且仅仅是因为一个莫须有的预言就去杀人这也太不合情理。

李君羡被杀完全就是他妨碍到么了皇权,哪怕是没有所谓的女主武王的预言也会被杀。


昭烈名臣


首先我们抛开唐太宗和武则天个人的感情问题,单纯的从政治角度看,假如唐太宗听信所谓的预言杀了武则天,那会发生什么?就是说最高领导人已经不顾事实判断而肆意杀害后宫,如果哪天这些所谓的预言家发布了一个带有政治目的的预言怎么办?比如为谋反的人提供舆论支持,推翻现有统治,这对国家是多么的灾难,对实行专制统治的帝王君主的个人权威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如果听了预言就杀人,那么就承认了发布预言者对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一家独大的皇权受到了挑战,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能接受的。从西汉以来,中国就独尊儒家,而儒家强调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根本就不信这些所谓的预言,所以,这种预言,没有文化基础也没有现实支撑,是不会有人信服并付诸行动的


店小二


李君羡是替武媚娘死的。

李君羡开始在李密属下,后来成为王世充的部将,后因厌恶其为人,率部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随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在战斗中,他单骑出列,冲锋陷阵,作战英勇。

后来李世民登基后,突厥来犯,李君羡也是作战英勇,打退了突厥,解了长安之危,深受唐太宗重用。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本来应该是拥有锦绣前程的。

然而,他的人生却因为一句传言打破了。当时民间传言,“唐三世后,女主武王”,当初隋朝还在的时候,就有传言说“杨花落,李花开”,后来果然是李唐夺了隋朝的天下,所以李世民对这类传言深信不疑。他急切的想要找出传言中的那个人,把他解决掉,好解李唐江山的困局。

正好有一次,宫廷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李世民闻之一惊,遂掩饰笑道:“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自从这次宴会后,李世民就对李君羡起了怀疑之心。他觉得女主武王,指的就是李君羡的五娘子,何况李君羡还作战勇猛,说他能够取代李唐天下,似乎也不奇怪。

后来,李世民找了个借口将李君羡革职,但他还是觉得不安心,最终还是找了个罪名,处死了李君羡。他以为李君羡死了,那个“唐三世后,女主武王的传言就不攻自破了,哪里晓得,死了一个李君羡,他的妃子武媚娘还在虎视眈眈呢。


柠檬扒


李君羡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籍贯武连县,封武连县公,关键是还有一个“武娘子”的称号。李世民想来想去,一个女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所以觉得李君羡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这都是武则天为自己称帝编的故事,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唐三世后,女主武王”的预言,武则天在称帝后还找到了李君羡的家人并装模作样的为他平反。所以就变成真的了,大家也都认为确实有这样的预言。其实预言大都是想要做事的人请一些所谓的术士编纂的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这是天命所归而已。


趣闻未闻


和后周的张永德故事一样,前者是因为小名,后者是因为官职,相比李君羡,张永德死的更冤,因为老张只是一个平庸的官员,柴荣看了他老半天,说了一句,“汝怎能当此(皇帝)”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杀了老张,并废了殿前都点检这个官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