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弱點不是抱怨的理由

弱點不是抱怨的理由

人類的罪惡、缺點、脆弱、弱點和過失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大多數是他們自身具有的。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減少這些會導致不幸後果的抱怨,雖然我們絕不可能做到完美。

理解人類的弱點和過失要比否認它們更明智。

馬克·吐溫寫道:“我一生中有很多問題,但大多數都沒有發生。”他幽默的言語反映了人類的一種很正常的傾向:人們實際上在不同的時間裡虛構著謬誤,輕視自我。因過分煩惱而產生問題是人類的一個顯著的特徵。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多好的能力可以改正我們以前犯下的錯誤。

人類的罪惡、缺點、脆弱、弱點和過失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大多數是他們自身具有的。比如,人們常常由於健忘、假想的過錯、暗示以及迷信的想法而自責或者被他人指責。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減少這些會導致不幸後果的抱怨,雖然我們絕不可能做到完美。

弱點一:健忘

你是否曾努力地回憶一個你曾經認識的單詞,這個單詞曾經在你的記憶中根深蒂固?心理學家稱之為語言提示現象。你是否曾驅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由於全神貫注而忘記了在幾分鐘前發生的事情?你是否在餐館裡就餐時把傘放下,走時卻忘記拿?你是否忘記了把鑰匙放在什麼地方?你是否會記不起別人剛剛向你介紹過的某個人的名字?雖然你有很深的洞察力,是否又很快就會幾乎全忘了?忘記傘、鑰匙、名字和想法常常是由於精神不夠集中或者由於某件事情的發生導致了記憶的中斷,因為記憶在正常情況下是容易被打斷的。

記憶力,尤其是短期的記憶是脆弱的。像電話號碼一類隨意的信息,如果不進行復習就會很快在短期記憶裡消失。有些人當他們受到了多種刺激,注意力被分散的時候,就很難集中精力或者進行記憶。這些刺激會妨礙大腦對發生過的事情進行記憶。例如,你是否曾經努力地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然而被打斷後忘記了你所思考的內容?那就是引發挫折的典型條件。

大多數人會承認自己難免遺忘,然而人們會普遍地因為別人放錯了文件、鑰匙、檔案或者其他事情而抱怨他人,而這類理應受到指責的過錯實際上是人們所自然具有的。當因為什麼事情弄錯而去抱怨別人,自己同時卻在想“我不會忘記”的時候,一方面承認健忘的存在,另一方面卻拒絕將它納入可以被原諒的範圍中,這樣就存在著自相矛盾。作為驗證記憶力容易發生錯誤的很好的測試,回憶一下你曾經參加過的所有多項選擇的測驗,這些測驗都是基於你所讀過和聽過的信息。我打賭你不會100%正確。如果你在學校一直是100%的正確,那你是個很少見的特例。

儘管我們有時會忘記想記住的內容,但我們也能記住想忘記的內容。大腦具有保留記憶的能力。熱烈的感情留在大腦中的記憶會比枯燥的課文中的某個章節留下的記憶更為深刻。儘管熱烈激動的反應一般是短暫的,但即使在想停止回憶它們的時候,我們仍然能夠把它們保留在腦海中。

通過回憶某個情感激烈的事件而重新點燃記憶的能力,說明了思考和信仰是怎樣頻繁激發起強烈感情的。當陷入過分抱怨的狂熱想法中時,我們就會把像憎恨一樣強烈的情緒凌駕於解決問題的判斷之上。為了不讓這種抱怨的想象蔓延擴大,必須找出改變這種抱怨語言的方法來改變情緒的狀態。

弱點二:假想和抱怨

假想是指在沒有支持和證據的情況下,想當然地認為某些事情是真實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必要假想的世界中,其中多數的假想圍繞在真實的周圍。例如,假想你買的牛奶是消過毒的,你的汽車能啟動,你坐的椅子不會散架,你頭頂上的天花板不會掉下來,你最好的朋友在你危難的時刻會站在你那邊,等等。這些信賴的假想源於你直接觀察的經驗,因為重複的經驗很少會不正確。然而當汽車不能發動的時候,假想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錯誤的。

我們用假想來減少不確定性,然後得出結論,其中的一些結論正在付諸實施。一個二手車的銷售員向你推銷一輛一位非常講究的銀行家用過4年的汽車。當你觀察到搖擺的車門和已經破碎的後儀表盤時,你就知道這輛車受到過撞擊並且被重新噴過漆,這樣你就會帶著懷疑去聽銷售員的介紹。新的油箱和剎車片以及火花塞線表明這輛車的行駛里程超過里程錶上所記錄的3萬英里。根據你的觀察和推測,你會得出結論:銷售員沒有如實地介紹這輛車的狀況,這樣你就會到其他的地方去買。也許是你錯了,但這些證據是無可辯駁的。

一些假想與自我期望有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良好的上下級關係、有自己的隱私、得到認可、有成就感、自己是正確的,以及保持良好的形象。但當我們用假想的抱怨破壞了這種願望的時候,它就會妨礙這些自我期望的實現。

假想的抱怨

假想抱怨是指假想他人做錯了事情而應當得到報應。這種超感官的幻覺表明人們陷入了這種假想抱怨的陷阱中。超感官幻覺型的人設想他們自己的興趣是普遍正確的,別人“應該”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並且參與其中。而這種幻覺被打破後,這些人就會不顧現實地抱怨他人缺乏敏感。由於大多數人不能讀懂他們的想法,這種過分要求他人的人便會在很多場合感到慌亂、灰心喪氣和煩惱。旺達的故事就描述了這種假想的指責是如何發生的。

旺達對洛伊絲感到憤怒。她認為洛伊絲“應當”知道得足夠多,應當打電話詢問她離婚後的情況。她設想好朋友會來詢問,並且洛伊絲“應當”知道她很傷心(但是洛伊絲沒有這樣做)。旺達由此得出結論:洛伊絲是一個自私並且不敏感的朋友。當洛伊絲打電話邀請旺達參加宴會時,洛伊絲聽到了冷漠的拒絕。

如果你對某些事情反響強烈,那麼你的情感會驗證你的假想嗎?有時會這樣的。比如,旺達讓她的自我原則凌駕於她的推理之上。她氣憤地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她認為自己生氣的感覺支持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旺達設想洛伊絲正被她個人的悲劇所困擾,並且會很感激旺達的幫忙,那麼是不是會有什麼改變呢?

感到自己沒用的人會把自己定義為“沒有價值的人”。這種假設的無價值毫無意義:定義不同於實際。託尼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且懦弱的人,因為他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提升,成為他所在部門的領導。為反思這種設想,我鼓勵他這樣想:既然提升被證明是有益的,那丟失了這種利益又會怎樣呢?這樣託尼就理解了失望與無價值之間是不同的。他的失望是對的,但他把自己定義為“沒有價值的人”則是愚蠢的。

過高的期望

朋友請我去看一輛古董卡車。我來到停滿車的停車場中尋找那輛卡車,開始沒有找到。嗨,終於找到了—原來那是一輛侏儒般矮小的卡車,它不比倒放的機動高爾夫球車大,而我尋找的是標準型號的卡車。我所期望的(預先所做的判斷)是不真實的。

幾乎所有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都經歷過期望,希望一種事情發生然而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這種差別就類似於尋找那輛並不存在的大卡車。

一些期望可能會導致惱怒。例如,湯米曾對喬提到她曾在珠寶店裡看到一條非常漂亮的項鍊。後來有一天,她讓喬去買麵包。當喬買回麵包時,她埋怨喬沒有買回她看中的那條項鍊。她是這樣解釋的,那家珠寶店緊挨著那家超市,況且她已經暗示喬她想買那條項鍊。她希望喬能知道那條項鍊對她而言很重要,並且她希望喬能領會她的暗示,把項鍊買回來給她一個驚喜。

我問湯米,為什麼喬應該知道要買回項鍊?她回答說,任何一個體貼敏感的丈夫都應該明白並且應當去做。但我問她是否已經告訴了喬她的意願,她說:“不,沒有!”我問她商店裡有那麼多項鍊,喬怎麼知道她想要哪一條呢?湯米想了想,然後說:“那他本應該問我的。”

當我們期望一件事情時,會在心底裡有一個期望值。比如,你希望你的球隊能贏。由於帶著能贏的期望,如果你的隊伍贏了,你會為之感到高興;如果輸了,你就會很失望。另一方面,當我們要求,需要或者堅持某個結果以滿足我們自己的期望時,對這種期望的要求不會給我們留下多少可迴旋的餘地。就像湯米盼望喬能實現她心裡的願望一樣,雖然她並沒有告訴過喬她的想法。

跳出假設的抱怨陷阱

實際上,任何願意把時間和思考安排得井井有條的人都會減少不必要的抱怨,也不會帶有過分抱怨的想法。清晰的想法和假想的指責是不能和諧共存的。你可以遵從下面4步來增加你進行清晰思考的技巧。

認識到錯誤的假設和要求所帶來的期望會引起情感上的緊張這一因果關係。你可以把你的假設和期望寫出來,然後把它們和結果進行匹配對應。這個練習將有利於你把錯誤的想法暴露出來。

利用假設學寫可能的文字,並把假設條理化。例如“我認為這將會發生”這個結果,要麼會支持你的預感,要麼不能支持你的預感。

強調期望而不強調基於期望的想法。問問自己:“我是否做出了可能的陳述(期望),或者我是否對期望有著投機的心理?”

當你猜想的時候,用“我猜想”這個詞。這種變化就會把預期的希望從“必然”轉為“可能”。在你對某事作出判斷以前,通過訓練自己說“我猜想”這句話,你就可以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弄清事實,這種事實對有效的信息而言很重要。聽到“我猜想”這句話的人會合理地認可或者不認可對於他們的各種假設。

弱點三:暗示、敏感、多愁善感

被暗示、敏感和多愁善感都會對移情、社會穩定和友誼的發展起作用。當任何一個因素變得過分時,這種3S的模式就會成為一種責任。

暗示(Suggestion)

暗示是會起作用的。當你看到一個冰淇淋的商業廣告後,你會被誘惑著有種想去吃冰淇淋的願望。暗示起作用的經典例子是安慰劑(placebo)。安慰劑是一種用來強化人們改善不良情緒的惰性物質。25%~50%具有焦慮反應的人在服用這種“糖丸”—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對抑制焦慮具有很好療效的藥物,這樣他們的焦慮就會減輕,他們把這種變化歸結於藥丸的作用。但是暗示也會產生副作用。你的朋友告訴你看起來“病”了。這話說完後,你真會感覺到有點不舒服。一些學心理學的新生,在閱讀變態心理學的教材時,會有一種被精神疾病所感召的擔心。

孩子們生活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中,其中的有些語言會導致錯誤事件的發生。聽說過“坐在地上釣魚”(坐在離池塘岸邊有一定距離的地方)的孩子會認為魚會從地裡游出來吃魚餌。一些孩子在聽你說把鹽放在鳥的尾巴上就能抓住鳥後,他們會拿著鹽瓶子到處去追鳥。

孩子們尤其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假如你告訴一群小孩外星人專門劫持那些流鼻涕的孩子,你再加上一些令人信服的細節,比如外星人是以夢的方式進入我們頭腦中的,做夢便是被外星人劫持的信號。在這些聽了故事的孩子中,會有一些孩子相信給出這些暗示的人的權威性。這些孩子會對這種暗示進行相互強化,這種被外星人劫持的話對這些孩子們而言就成為“集體的真實”。

受到暗示的人會被誘導而懷疑自己,並且會因為他們做不到的事情而自責。喬治告訴薩莉,是她破壞了他的性生活,因為她缺少激情。薩莉對喬治的話感到沮喪。她因為喬治指責她而憎恨喬治,並且感到喬治並不性感。其實是喬治編造了自我滿足的謊言。

如果薩莉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她就會在意到喬治對她的指責沒有任何用處,然後她就會幫助喬治找到他性障礙的真正原因。或者她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喬治對她的指責沒有任何好處,但可能對解決問題起到促進的作用。相反地,對於喬治的指責,薩莉的反應更惡化了他們的性愛問題,由此增加了她對喬治的憎恨。另一方面,喬治也可能增加了對薩莉的指責,因為他感覺到了她的變化,並且認為她接受了他的指責。對喬治來說,簡單地指責薩莉,使她接受指責,要比解釋他自己問題的真正原因更容易。

敏感(Sensitivity)

敏感是感受發生在自己周圍或者自己的感情與理想深處的變化的能力,也指對他人想法和情緒的以及你如何去影響他人細緻感知能力。這種心理過程要求你分清諸如他人的感情、真誠及動機等問題。

如果你對某個情形感到不對勁,說明敏感在起作用。儘管這種敏感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過分的敏感會給一個人的大腦帶來麻煩。過分敏感的人有著極其良好的協調情感的能力。他們傾向於指責他人傷害了自己的感情,或者因為想象中的缺點而自我抱怨,因而也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他們使自己感到脆弱,因而令周圍的朋友如履薄冰。因為對手預感的損失過分敏感,一些人會採取自我保護的行為,避免與他人進行親密接觸,而他們對於親密的恐懼源於他們懼怕被拋棄和遭受損失。

多愁善感(Sentimentality)

多愁善感起因於對情感的理解,正如看悲劇電影時會哭泣,聽到熟悉的歌曲會引起鄉愁。當你的表現促進了你與對你很重要的人之間的關係時,情感是一種力量。但是當你感情脆弱時,多愁善感會阻礙這種關係的發展。

多愁善感會勝過理智並且會成為障礙。你會堅持留下某些物品,如一條舊毯子。基於萬物有靈的這種想法,你會認為如果你扔掉了毯子,那它會感到傷心。結果,你會生活在一個雜亂的環境裡,在這種環境中,你害怕扔掉被多數人認為是廢品的東西。

功能不全的3S模式

過分暗示、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存在著把情形誇大以及感到脆弱的危險。作為易於受到暗示的生物,我們演繹了很多種可能,然後把這種演繹進行快速擴展,這種演繹是一種偽造的事實。正如我們自認為知道誰或者什麼應該受到指責,而這些可能是根本沒發生的事情。當對這種內在的暗示敏感時,當我們把毫不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細節編織成邏輯嚴密的、令人確信無疑的事實時,我們就把內心中的嘀咕放大成了懷疑。更進一步的是,當多愁善感強化了這種懷疑的時候,我們就會成為這些想法的附庸,而且當我們想當然的指責與現實發生衝突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震驚。

弱點四:盲目迷信

下面的例子具有什麼樣的普遍性呢?踩住母親裙襬上的一條裂縫,然後弄破它?避免穿越一條黑貓經過的路?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的解決辦法源於這樣的暗示,即通過它,我們可以獲得安慰,阻止不幸的發生。敲打木頭、抓住一隻野兔的腳或者在門口掛一個馬蹄有什麼目的?這些是會帶來好運氣的做法。你帶上像十字架這樣的護身符時會獲得什麼?也許你可以恐嚇吸血鬼。這些不可思議的信仰,其願望是獲得好處以及避免不幸與責難。不幸的是,這樣迷信的想法同盲目的樂觀和荒謬的宿命論差不多。

我們每天都能見到迷信的例子。一些人穿同樣的短襪希望獲得“好運”。我們不去觀看體育比賽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的到場會使自己一方輸掉比賽,我們可能會用第六感覺來愚弄自已。如果我們遠離賽場而且自己一方贏了,那麼我們就會把這一切歸結於第六感覺。不過,通過魔法般地迴避某一事件就可以避免不想得到的結果,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能避免該結果與魔法般的解決方式毫無關係。

迷信的想法源於被暗示性。它用來解釋現實,來對不確定性進行推理,祈求所希望的結果以及避免個人遭到指責。例如,在古希臘民間傳說中有這種被暗示的迷信的例子。文獻記載表明,很多希臘人有這種迷信的信仰,認為從天堂奧林匹斯山來的萬能的神統治著地球。如果冒犯了神,神就會給下面的人降下災難。因此,希臘人豎起紀念碑來供奉神以避免激怒他。神被看成是反覆無常的,會對人類降罪並且非常吝嗇。因此,對希臘人來說避免責難和毀滅是很重要的。當科學對自然現象有了真實合理的解釋時,希臘人的這種不可思議的解釋在西方文化中便消失了。但我們今天仍然能見到“巫師”,他們宣揚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同樣是這些人,他們中的一部分在自己能夠見到未來之前,會被便衣警察以行騙的罪名逮捕。

當我們進入完美主義論者的世界時,我們距離迷信的根源並不遠。完美主義是一種缺乏冷靜的哲學,是建立在簡單的、沒有被證明的假設之上的,這種假設的個體必須是完美的。完美主義在本質上與迷信有關:做錯事情和感到壓力是因為不完美,因此,解決的辦法是達到完美。以這個主題為中心,有多種形式。一些人堅持他們自己認為合理但被證明不現實的標準。平均水平是C的人認為,得到一個B+會贏得聲望和尊敬,若沒有得到,則會認為是失敗的。在這種情況下,分數便成為解決的辦法。但這種內在的價值觀比起那些認為穿越黑貓經過的路會給人帶來厄運的想法,也許並不正確,它只是聽起來更復雜些而已。

誇大壓力的程度、被打擊的自我情感和主觀的失敗情感常常伴隨著對完美的、假冒的、極端的和迷信的要求而來。不可思議的是,許諾能夠避免責難,而迷信卻是責難主要的催化劑。通過約束自己來達到一種結果,從而可以獲得優異的成績並享受生活,並不是必然的。因此,當生活變得不完美時,完美主義者首先就會進行指責。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迷信的完美主義者的想法:“如果我總能知道如何說出正確的內容,用清晰的方式去思考,或者用有效的方式去行動那就好了,那麼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好起來。”這樣完美主義者的要求變成了尋找正確的“方法”。因為我們無從知道他人是如何對我們的言行進行反應的,所以這種觀點建立了挫折和遭受指責的舞臺。只要我們生活在變化的世界中,完美方法的神話就會像相信發怒的上帝會毀壞莊稼的信仰一樣。

馬克·吐溫一語雙關地說:“真理是我們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地利用它。”他當然故意表達了一種矛盾的看法。抱怨一般是令人不快的,因此,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一些驚慌確實源自於對將要遭到指責的預想,而最終對於抱怨的神話般的解決方式和虛假的信仰推翻了對真理的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