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光绪每天3点起床批阅奏折,12点就吃晚饭,17点就睡觉。清朝的所有皇帝都这么累吗?

苍雁


根据题目所问,有书君认为,3点起床,12点吃晚饭,17点就睡觉,应该是极少数皇帝能做到的,代表不了大清朝前后共12位皇帝。


不过,清朝皇帝们是历史上最勤政的,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他们几乎个个都日夜忙于政务,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这跟明朝嘉靖,万历的疏于朝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光绪皇帝,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帝王,在慈禧的压制下,他在政治上始终难以施展。即使如此,他的努力仍然让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诚意。


清朝12代近三百年的基业,留给了后世“勤”的印象,这不免让人想要一探究竟。那清朝到底有多“勤政”?听有书君从头说起:


一、清朝皇帝“勤”在政务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录,除国朝大典外,清代皇帝的作息时间大致如下:


1.早晨5:00起床,请安,早朝;

2.7:00-9:00早膳;

3.9:30-11:00办公,批奏折;


4.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

6.下午5:00-9:00吃晚点,做佛事,就寝。


由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当皇帝真不是一个轻快“活儿”,要严格执行这个“职业”的作息时间,并无想象中那么多趣味可言。


清朝皇帝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早晚两次正餐,时间分布极为规律,从早上5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处理政事,下午学习以及处理私人事务。


上午是皇帝们集中处理政务的时间,他们处理的政务主要有两大类:



1.是早朝,又称御门听政。自康熙皇帝起就开始的早朝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即4:00-5:00,是雷打不动的早朝时间。除了有病和重大事件,只要皇帝在京,就没有节假日。


2.是批阅大量的奏折。奏折分明折和密折两种。明折是由内阁大臣先看,重大事情交给皇帝决定。这种奏折,皇帝还可以让大臣们分忧。密折就不同了,必须得由皇帝亲自批阅,而且四品以上官员都有上奏密折的权利。可以想象一下,皇帝每天需要批多少折子,到底有多累!


二、清朝皇帝到底“勤”到什么程度?这三位可见一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的“勤勉”最为突出:


1.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是个工作狂,从登基到逝去,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突然死去。史书记载,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端坐无疾而终”。仅从这点上看,皇太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2. 清圣祖康熙帝,自除掉鳌拜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唯恐有怠政务,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正如他在遗诏中所说的那样:“自御极以来,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3.清世宗雍正。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真可谓“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迟”,天天熬夜,以至于把眼睛都熬的近视了。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告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歇。


他甚至规定,密折制度从近臣扩展到全体臣工。本来每天批的折子都够多了,这一下子,折子数量又以几何数字暴涨,想想都酸爽!当时,很多人认为,皇帝一人承担一朝之事简直开玩笑,肯定坚持不了几天。而雍正皇帝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所有质疑。


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2年期间共批复奏折四万多件。算起来,他每天要批复十多件。他对所有密折都认真批阅,而且很多折子上红色朱批都超过了一千字。



当然,光绪也是很“勤”的一代君王,只是慈禧的光环盖过了其真切的付出,史料更多的记载了其悲剧的一面。但我们还是能从他的勤勉看到他想要有所作为的诚意和决心。


三、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


在历朝历代中,清朝皇帝以“勤”闻名,原因何在呢?


1. 以史为鉴,免步后尘。


明嘉靖,万历疏于朝政,导致国家日渐衰败,最终走向灭亡,这给了满清皇贵们最直接的启示:江山稳固不易,最忌“疏忽”二字。


所以清朝从皇太极建立江山开始,也许就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大清基业毁在“懒”上,并一辈辈领会并传承了这种“勤政”的思想和做事的态度。


2.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政的难度,皇帝们以“勤”补“缺”。


清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时内忧外患.反清势力也格外多,这就使得朝廷不得时刻警惕,处处小心,力求周全仔细。这也是清朝皇帝勤勉的重要原因。


3.清朝中央集权制的过度膨胀。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史上号称“权利狂”。他虽然一上位就废除了中书省,即丞相制,但还保留了内阁帮他处理一些政务。而清朝,实行的是绝对的皇权,连内阁都已形同虚设,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亲力亲为。



从顺治朝组阁到康熙朝的南书房,清王朝一次次的皇权集中,使得清朝皇帝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综上,清朝历代皇帝多“勤政”不仅确有其事,而且自有成因。有道是“有多大权利就有多大责任”,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到了皇权的霸气和任性,却稍有考量其背后的付出和担当。


有书君觉得,任何事业的成就都不容易,老话说“勤能补拙”,就连古代皇帝都如此敬业,我们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最后,有书君祝愿我们的每一位读者都散发出勤劳的光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满清入关之后,深刻认识到明朝的弊病,尤其是昏聩之君对社稷的伤害程度,最后导致亡国灭族。因此,历代清帝对于政事都十分勤勉,也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满清顶层的统治贵族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人口稀少的满族,只有培养出宵衣旰食,朝乾夕惕的明君,才可以使得满清长治久安。所以自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起,个个居安思危以身作则。当然,凡事皆有例外,比如穆宗同治和末帝溥仪。



萧十一澜


凌晨4点多钟,养心殿后寝宫里已经有了动静,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内有灯光亮起,当班的太监宫女就都得打起精神,准备服侍。

养心殿这个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过于寡欲”。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从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宫后暖阁为寝宫,九间屋子里共设二十七张床,每晚随意挑床休息,没有定数,大概是一种安全的考虑。

侍女给皇帝叠好被子,用银盆端了热水伺候他净脸,然后梳头太监头顶着黄云龙缎面的包袱进来,请安,进屋。皇帝每天要梳头,编辫,剃须。

养心殿南边御膳房的人已经忙完了,只等传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儿传,有时候乾隆一大早出西华门,到西苑的同豫轩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轩挨着宝月楼,也就是今天的新华门。

皇帝穿戴停当,就出寝宫往东暖阁——百余年后,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就在这里垂帘听政27年。皇帝的穿着由内务府的四执库管理——四执:冠、袍、带、履。

每天皇帝穿了什么,都记载在《宫中穿戴档》,同其他诸多宫廷档案一起,在许多年后成为清史学者还原宫廷生活的凭据。

御膳房是宫中大机关,官员厨役共370人。房内炉灶百余口,都编上号,每灶配掌勺、配菜、打杂各一人。这样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可以清晰地责任到人,无论是赏还是罚,都有着落。

皇帝每日用饭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详细记录,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称“膳底档”。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宫中大忌,绝不能问,更不能写。

御膳每每几十上百种菜肴摆开,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让人即便从日积月累的资料中,也难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饮食偏

御膳上齐,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监盯准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赶紧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

要是皇帝说不错,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绝不能舀第三次。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钟工夫,就推开餐具起身了。

上班时间:“朕知道了”“称臣得体”

乾隆在宫中每日早膳后,必读先皇“实录”、“圣训”一卷,“每日间恭阅实录一册,周而复始,于创业垂统之迹敬识之弗敢忘”。

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刻来阅读先祖实录,因为对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则和训导都是他们执政的思想资源、精神引导。

读圣训或在乾清宫西暖阁,或在养心殿暖阁及弘德殿。在乾隆时期,乾清宫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旧屋陈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尔哈赤实录,是盛京旧本,记载了努尔哈赤发动的一次次战争。

这一日的奏折已经在等着皇帝批阅了。奏折是一种密奏文书,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不必经过层层官僚关卡。

奏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为了掌握第一手基层政情,他要求部分亲信官员在日常公文外,另将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达皇帝的请安折中,秘密奏上。雍正继位后,深知密折传递信息快速高效,扩大了密折使用范围。

据清代学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每天午夜十二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办事员到东华门外。他们跟着外奏事处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乾清门广场东侧景运门内的值班房。

把装奏折的匣子和各自衙门的印片,交给奏事官登记。奏事官根据折上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了先后,送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的御前大臣或太监转送皇帝。内奏事处收件的时间不超过凌晨两点。

外省奏折除了通过在京衙门,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专差递送进宫,也有的经驿站系统速递到京,交兵部捷报处,再由兵部司员送到乾清门。奏折速递如注明“马上飞递”,按规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乾清门外,办事员送完奏折并不就走,因为前次送皇帝批阅的奏折将从凌晨三时起陆续发下。乾清门石栏的白纱灯如果移上台阶,朱批的奏折就快出来了,各部院办事员再领回自己单位。

经皇帝亲笔批示的朱批奏折,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时规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折必须缴回宫中储存。军机处设立后,朱批奏折必先交到军机处抄录副本存查,称为“奏折录副”。

回缴宫中的奏折和军机处抄录的副本,成为今天重要的清史档案。如《乾隆宫中奏折档》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军机处奏折录副,存于紫禁城西城墙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烙馍卷馓子


光绪亲政以后,目睹内忧外患,又兼之对西学的认知,产生了变法图强的願望。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变法改良集团。为了实现变法,他弹精竭虑,昼夜辛劳,留下了勤政的美誉。尽管由于顽固守旧又握有兵权的慈禧的反对,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光绪皇帝和他的戊戌变法,还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彩。

清朝多有勤政的皇帝,其中最勤政的,应属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他头上的光环远不如康熙和乾隆明亮,而且遭后世非议最多,但看他从政过程,他实在是一个贤明且勤劳的皇帝。

曾有官员建议对民间迷信活动施以重刑,"杀"或"绞监候"。雍正批评了这种做法,要求对这这些人先予以教育,使之改正。若屡教不改,再处以刑罚。他说,"不教而杀,予心何忍。"

另外,当有官员称颂他为太阳,而自比灯烛时。雍正说,太阳与灯烛,各有其时,各有其用,不应分光之大小"。

以上两例,足见雍正之贤明。

雍正是个真正的工作狂。他时常工作到深夜。批改奏折,象批改学生作业一样认真细致。有的严肃批评,有的谆谆教诲,在他批改过的秦折里,到处可以见到密密麻麻的公整娟秀的朱字。

康雍乾盛世,承上启下,雍正之功,真的是不可小视呀。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题主的问题我有点看不懂。

清朝皇帝是不是累暂且不说,从光绪这个作息,实在看不出他累啊。

你看啊,他每天5点睡觉,3点起床,有10小时睡眠时间。这个作息很健康啊,怎么能说累呢?

不过,清朝的皇帝确实普遍比较勤勉,就不说劳模雍正了,其他皇帝也都兢兢业业,不像明朝很多皇帝那样荒唐怠政。

因为清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历代皇帝都比较有危机感,不敢不勤奋。而且清朝皇室历来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从雍正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是皇子们有竞争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通知才能。

不过,也不必过多赞扬清朝皇帝的勤勉。

第一,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所谓“以天下奉一人”,皇帝勤勉那是应该的,不然就守不住自己的财产。

第二,清朝实行愚民政治,特别是初期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的思想。所以皇帝勤勉不仅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第三,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集中的一个朝代。明代还有内阁同皇权制衡,清朝则完全是皇帝乾纲独断。所以清朝皇帝万事都得亲力亲为,他们也不得不勤勉。



梦露居士


每天3点起床批阅奏折,17点就睡觉,这在古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也未必就太累。

简单计算下,17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共有10个小时。而成年人一般睡眠七八个小时就很充足了。17点上床,3点起床,其实和22点上床,8点起床是一样的道理,而且严格说来人家这个还更健康,因为在深夜24点这个所谓的最佳休息时间,他正好陷入深层次睡眠中,能得到充足的休息。这种作息比一些死宅24点睡觉,9点、10点起床,甚至凌晨两三点睡到中午12点要健康多了。所以皇帝就算睡前临幸一两个妃子,也完全能得到好的休息。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一般东方就会有隐隐的白光了,所以勤劳的人会在差不多这个点起身赶时间干活。当然一般人不比起这么早,五点左右也就差不多了。而下午17点的时候,北方东部地区太阳已经西斜得很厉害了,这时候就准备休息。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情,算不得特别勤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自然规律的时间表,也代表经济和健康。古代工业不发达,照明条件很差,灯油也贵。没有太阳的时候对着灯油干活很费眼睛,也容易疲累。所以,尽可能在白天有充足日照的时间工作,自然光的强度远远胜过现在的电灯光,更胜过古代的灯火。

同时,赶早不赶晚即使在今天也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本人写稿子以前也经常熬夜,后来改成十点左右强制睡觉,有需要的稿子,可以早上三点、四点起床。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早起写稿子的精神和效率比夜里熬好得多,而且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所以,光绪皇帝早3点起床,17点睡觉,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说明他特别勤勉。这只是古人正常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而已。


巴山夜雨涮锅


古人的作息规律和现代人不同,这是古今社会差异导致不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诗经》“郑风”里有首诗,名字叫“女曰鸡鸣”,大意写的就是清早起床前一对夫妇将起未起时在枕边说的话。开头一句就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妻子说,鸡叫了。丈夫说,天快亮了。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给《黄帝内经》作注时说,“冬之鸡鸣在丑”。按十二时辰来计算,“丑”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半夜一点到三点之间的两个小时。也就是说《诗经》里这一对夫妻起床的时间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半夜一点到三点之间。

讲男女居室,侍奉父母、舅姑的《礼记*内则》里说,“子事父母,鸡初鸣”。这是说古代作为人子,侍奉父母要在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并且穿好礼服。“鸡初鸣”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也是半夜,既然要穿好礼服侍奉父母,那就说明作为年长者的父母也要起床了。不可能子女穿好礼服好几个小时等着父母起床。也就是说,鸡鸣而起这是通例。

古人一日两食,起床也不急于吃早饭。到辰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上午七点到九点之间的两个小时才吃早饭,所以辰时又称为“食时”。下午申时吃第二餐,也就是晚饭,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的两个小时,申时又被称为“哺时”或是“夕食”。

至于说到辛苦、累,为人没有不辛苦不累的,一个正经人就不应该好吃懒做。宋太宗也说自己是鸡鸣而起,什么琐事都管。像雍正这种批奏折成狂的就更不用说了。连清代大臣赵翼写过,“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五鼓也是指早上三点到五点之间,光绪的那些先辈的叔叔大爷都已经开始早读了。

别说光绪,就是明代大权在握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也说感叹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沅汰


看完这些垃圾奏折,给8亿我都不当皇帝!

在清朝时期,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奏折疯狂涌现,而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正是自家奏折制度的最大受害者。至于为什么清朝这三位皇帝会这么累,且看下文分析:

按道理奏折这种东西,本身只是用于汇报工作和各地大事,以及君臣之间的秘密♂交流,但在原则性超强的清朝皇帝眼里,奏折反而和上班打卡一样,管它事大事小,反正都给我先走一遍程序就对了。

大事?揭发检举?工作汇报?都给我先等等,请安了没?没有麻烦先去排队。

说到清朝奏折里谁最烦人,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男人——奏折狂魔赵弘燮

作为蝉联多届“我是奏折王”冠军的人才,就连康熙迎面看到他,都得立马掉头走人,不然下一秒就是一封奏折糊脸上。

据台北故宫不完全统计,在赵弘燮担任巡抚的十七年里,就疯狂写了

1176封奏折,平均不到六天就要递上一封新奏折,奏折数量第二的人还不及他一半。

而且在这1176封奏折里,光是纯粹的请安折,就占据了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在外人眼里看来,赵弘燮简直就和夏天的蝉一样,没完没了的围在身边烦人

“皇上你好吗?”

“皇上你最近怎么样了?”

“皇上你在吗?”

而且作为一名铁头娃,赵弘燮还屡次申请进京给康熙贺寿,即使不断拒绝,也从未放弃过继续上奏哀求,偏偏康熙还不能屏蔽他,只能一次又一次拒绝,能碰到这么一个人才,想必康熙也是非常心累了。

但无论手下大臣多烦人和头疼,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皇帝,清朝皇帝还是坚持每个奏折都去认真阅览的,甚至还一一作出批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清朝皇帝经常加班熬夜,批改奏折改到半夜精神恍惚都不能睡。

像康熙他儿子雍正,估计就是因为熬夜工作导致大脑失灵,不小心在朱批里留下了“朕最近又胖些了”这种黑历史

有时候碰到奏折实在太多,雍正会直接被弄糊涂,把请安帖的回复写到了奏事帖里。

所以说,清朝皇帝人均晚上十二点睡,早上四五点起床,一周七天全年无休批奏折,真的全是自己作出来的哈哈哈哈。

但说到底,皇帝也是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工作,晚上还要抽时间翻牌子以免后宫起火,这样下去谁扛得住?于是,清朝皇帝定下了朱批专用三连。

能不写字就不写字,要写也尽量只写三个字以内,要多任性就有多任性,而号称清朝第一大猪蹄子的乾隆,甚至还在奏折里回复过“放你的屁”

言之不自惭乎”这种话,也算是任性到没边了。

但有些好奇宝宝可能会问了(并没有)

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个人因为废话实在太多,在朝堂上挨了一顿毒打,他就是明朝刑部主事

茹太素。

简单来说,明朝洪武九年,茹太素上了一个奏疏(明朝时期不叫奏折,叫奏疏),朱元璋让人读了才不到一半,就花了三个多小时,然而这奏疏竟然还没进入正题。

朱元璋当即喊停,命人不要在读下去,数了数字数,竟然还有一万多字,这人废话怎么这么多?

朱元璋气得直接把茹太素传了进宫,当场就让侍卫给他屁股来了一套疯狂摩擦,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就是茹太素回家三天都下不了床,还大大改善了明初文官说废话的现象。

所以说,在这么一对比下,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的脾气,也真的算是非常好了,仅仅是口头责怪一下大臣,该批改还是继续批改。

但在最后,朕想说奏折其实远不像文里说的那么轻松,在那些看似笑料的句子里,背后隐藏的可能就是饥荒与叛乱,我们只是在利用历史的边角料来编织成今天的故事。

但如果这能令我们走近历史,又何乐而不为呢?


【喜欢作者的清奇文风和脑洞漫画,欢迎关注:朕说】


朕说


这是从秦始皇开始就开始的历史传统,并非是清朝专有的。二世胡亥曾经就对李斯抱怨做皇帝太累,有没有轻松一点的办法:

“吾有私议而有所闻於韩子也,曰‘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粝之食,藜藿之羹,饭土匭,啜土鉶,虽监门之养不觳於此矣。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於会稽,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然则夫所贵於有天下者,岂欲苦形劳神,身处逆旅之宿,口食监门之养,手持臣虏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贤者之所务也。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贵於有天下也。夫所谓贤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万民,今身且不能利,将恶能治天下哉!故吾原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为之柰何?”

大意就是:当年尧天天忙碌,只不过得到和监门一样的生活水平;禹搞水利搞到手脚无毛,皮肤黝黑,最后还落得死在外面的下场。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既能享受皇帝应有的待遇,又不会破坏天下安定?如果一定要向尧禹那样天天忙碌但生活水平连自己的臣子都不如,那还不如不做皇帝。

李斯给出了答案: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李斯的督责之术,其实就是今天我们常见的绩效考核。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管好坏,只有两种:

能力强悍、精力旺盛的工作狂皇帝,所有治理工作一手抓;

能力平庸、精力一般的享受型皇帝,基本上不怎么直接处理政务,都是交给大臣去处理,自己只负责重大事项的把关决策,日常事务不理会。

第一种工作狂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开国君主,比较典型的就是秦始皇、朱元璋、雍正帝等;

第二种享受型皇帝,基本上是守成皇帝,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让有能力的人去处理,比较典型的就是胡亥、刘邦(交给萧何治理)、刘备(交给诸葛亮)、李世民(李渊势力、李建成势力、李世民势力三方平衡制约才形成贞观之治的结果)、嘉靖帝、万历帝、天启帝。


为什么明朝皇帝可以偷懒不上朝而清朝一天不上朝就乱?

明朝皇帝是可以偷懒罢工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万历帝——老子就是不上朝,爱咋的咋的!天启帝就专心读他的土木工程博士。而清朝的皇帝就必须和光绪帝一样早起早睡,非常规律的进行工作,非常的枯燥无味。如同胡亥所描述的大禹:

“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原因很简单——清朝的祖制规定皇帝不得把工作交给别人做,必须亲历亲为。这也是专制权力最高峰时对皇帝的基本要求——皇帝必须亲自处理每一件政事,否则政务就无法展开。

在明清之前,皇帝可以将日常性的繁琐而无关紧要的政务交给丞相或者中书省等职务、机构进行处理,完全不需要自己亲自处理,自己只需要参与重大事项。

在明朝朱元璋时废除了丞相职位,于是原本是属于丞相处理的日常繁琐政务就不得不由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可以勉强应付,但他的后代就无法应付了——工作量太大了,每天都是处理不完的政务,不吃不喝也做不完。

于是明朝皇帝成立了内阁来减轻自己看奏折和写处理意见的负担。但渐渐发现,内阁只能减少自己不看奏折的时间,自己还是要审核复查和盖章的,自己还是要付出很多时间,想轻松一下也是没有时间的。

于是明朝皇帝成立了司礼监——让自己信任的太监帮自己审核复查和盖章!一般性的事务按照惯例处置,突发性的事务在请示皇帝后在进行批处。

内阁给出治理意见,司礼监负责审核,皇帝只需要偶尔过问一下——就这样明朝皇帝是否上朝已经意义不大!


到了清朝,内阁还在,但司礼监被废除了。于是清朝皇帝就重新肩负起审核复查和盖章的任务。

到了雍正帝时,他觉得内阁给治理意见的效率太慢,于是成立了更高效率的军机处。

老子从天天忙到半夜三点,你们这帮臣子怎么可以朝九晚五的上班,挑几个有能力的,给我加班——这就是雍正帝成立军机处的直接心理!

在雍正帝之后,于是清朝的皇帝就更苦了:

本来还有能一个慢悠悠的内阁来给自己找点休闲娱乐的时间,现在有了个高效快速的军机处,政务源源不断的来,怎么也处理不完,根本就没有偷懒的时间!

清朝没有司礼监,太监权力再高,也不能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一年365年没有休息、没有放假,这就是清朝皇帝的生活!


总结

胡亥问李斯: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轻松治理天下的皇帝?

李斯给出了答案:

绩效管理,让大臣各司其职。

自此之后,无论朝代如何变化,皇帝就只有两种:什么都自己做的秦始皇型;交给大臣去做、自己享受皇帝乐趣的二世胡亥型。

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这个为皇帝承担大量日常性政务的职务,但朱元璋的后代用内阁和司礼监这两个机构共同完成了原本丞相承担的职能。

清朝的皇帝虽然有内阁、军机处帮助自己,剩下一半的时间,但没有司礼监,就必须承担审核的责任。在清朝,一个皇帝肯定没有一个王爷享受!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之后爱新觉罗氏不再争夺皇帝的原因:

工作这么苦逼,不如做个王爷潇洒!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下午5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晚上点休息时间达到了整整10个小时。这能叫做累?对于现在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上6、7点起床,一天睡眠时间不足8个小时已经是常态了。老实说,如果我要是每天晚上有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做梦都会咧着嘴笑。


只能说,清朝皇帝的作息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规律的,而且和我们现在的作息规律稍微有点不一样。

一些研究清史的专家们发现,清朝皇帝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有规律的,大体上是这样的:

1、早上5点起床,给太后请安、读圣祖训。

2、早上7的时候,开始早膳,一直持续到早上9:30左右。

3、上午9:30吃完早膳后,就该工作了,要上朝理政,处理奏折。

4、上午11点左右,就该下班了,开始吃晚膳(清朝皇帝一天只有两顿正餐,早膳和晚膳),接下来就进入休息时间。


5、休息到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下午的安排。下午可以看书、听戏、陪妃子,有政务的话也可以继续处理。

6、到下午5点左右,开始吃点零食糕点,接下来礼礼佛,到晚上9点就该就寝了,该翻牌子就翻牌子。


这样算下来,清朝皇帝的作息时间中,其实还算是比较轻松的,虽然早上起得早一点,但是下午可以放松半天。当然,清朝也有工作狂的皇帝,比如说雍正皇帝。其次道光皇帝也是一个比较勤政的皇帝。

整体上来说,清朝的皇帝(掌握实权),基本上不存在那种整日只知道花天酒地的皇帝,该干得的工作都会干。

但是话说回来,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与世界脱轨,跟不上时代发节奏了。方向错了,再敬业,再勤勤恳恳,也挽救不了清朝。

光绪皇帝勤政,我是相信的。但是光绪皇帝真正能够掌握实权的时间很少,基本上大权都在慈禧手中。所以说光绪再怎么努力的工作,也没啥用,因为他掌控不了局面。就一个戊戌变法,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