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是什么意思?如何应对此类事情?

老农民说事


流传至今的农村俗语虽说是包含着各方各面,但大多都是农民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写照。今天咱们要说的一句农村俗语就是“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虽然这句俗语有些片面,但是仍然还在发生,那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话的原话是“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我们知道在以前的农村,人们的观点是“养儿防老”,等着儿子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愿意多生几个儿子,可活到最后,却发现,几个儿子把自己当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今天放你家,明天放你家,没有一个愿意担负起给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更多的反而是原本不对她们抱有养老希望的女儿更能担负起养老的责任。说起来实在可笑,多少家庭会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财分给儿子,而因为“女儿终究会嫁出去”的理由,对她们却很好理财,结果却是这样!

不过“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种现象终究只是少数,随着现在人们思想的开放,已经越来越少的子女会对自己的父母不孝,也越来越少的父母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想法了。而且我们作为孩子,不管男女,都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我们村里有一家,有三个儿子,含辛茹苦的把儿子拉扯大,都取了媳妇,孙子孙女成群。现在年龄大了,老两口什么也干不动了,可是儿子儿媳们在赡养老人这个问题上互相推脱,谁也不想让父母在自己家住,最后,没有办法,经过村委会调解,一家一轮十天,管住管吃。



以前的农村更愿意要儿子,儿子多了有福气,养老有保障,认为女儿是别人家的,指望不上,到老时指望着儿子来养老送终。可现实是残酷的,儿子越多到最后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因为要支出各种养老费用,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互相指责,推脱,都想落得自身清净,都不愿意服侍老人。而老人最后落得有儿没人养,有家不能回。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有了老话“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的说法。在农村只有一个儿子的,虽然压力大,到老时没人赡养的情况倒是比较少。


在农村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给儿子娶完媳妇以后。媳妇和公婆因为各种原因闹得不可开交,到最后谁都不愿理谁,儿子在中间左右为难。等到父母老了,干不动了,儿子也到了中年,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不得不出门打工,只好把父母交给妻子赡养。媳妇又和公婆不和,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目前增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低保,老人保障金等很好的养老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养老问题,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真正做到让老人安享晚年还很难。


乡间一抹阳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农村俗话“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其道理跟三和尚没水喝是一样的!

我的好姐妹玲就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小时候奶奶在家是一手遮天的霸主,玲作为唯一的女孩,她非常不受待见(具体情况在上面问题“爷爷奶奶对待孙子孙女不一样怎么办?”中有描述)。认为三个男孙顶门立户,一个女孩子就是生来为他们服务的。

玲的奶奶去世多年了。父亲母亲也老了,再看三儿一女的现状。一个远在他乡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一个在家务农,媳妇凶得除了骂公婆再无交集,一个老三从小好吃懒做,现在除了啃老连自身都顾不了!

全家生活的难事全落在玲一个女儿家身上!兄弟矛盾,婆媳矛盾,父母生病......真应了玲的奶奶的话,女孩子就是为男孩子服务的!玲身上累,心里累,婆家对此颇有微词。但亲情难舍,玲说是“父母是谁对他好就劳烦谁!还不领情!”活在三个男孩中间,玲实在是苦不堪言!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千真万确,连累着女儿也没有好日子过!


村姑说村事


关于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的说法,不少上了年纪的朋友可能感触比较深,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养儿千万不要养三个,如果养三个的话,自己就没有家了,也就是说没有地方住了,这里,小帮手个人理解,养儿不是说只是儿子,也包括女儿,而三个,也并不是说一定是三个,有可能会更多,三只是一个量词。

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上一辈,也就是父亲母亲那辈,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是一件发生在我们村真实的事情。

我们村有户人家,一个老人有6个子女,二个女儿和四个儿子,按理说,老人的晚年生活不用愁了,大家都说养儿能防老,这下面6个子女,一个子女每月拿出来一百,这老两口都花不完,不过,想法是想法,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样。

前两年我见到这两位老人的时候,他们老两口是居住在一个很小的老房子里,面积非常小,是他们以前的老房子,估计得有20年了,而四个儿子,现在都盖了楼房,很多人就纳闷,为什么不去儿子家住,还要住在这个破房子呢?

原来原因正是出在他4个儿子身上,谁都不愿意把老人住在自己家,互相推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干部也去调解过,说的是每家替一个月住,也就是轮流居住,但是都同意了,不过过了没多久,老两口就不去轮流住了,去到谁家日子都不好过,儿媳妇还经常给脸色看,没办法,老两口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破房子里。

不过,就在去年,老两口去世了,一前一后,相隔没几个月,听起来是让人惋惜的,毕竟老两口辛苦了大半辈子,把孩子都拉扯大,到了最后该享福的时候,却没人照顾,实属无奈。

这样的情况,估计不少农村都会出现,轮流住的情况也不少,虽然看似有些不对,但现实生活摆在那,每个小家也都有难处,不过,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几个儿子都很孝顺,而且儿媳也很好,愿意让老人住自己家,还能照顾小孩,多好的事情。

说到这,有些人会有一些其他观点,比如这种不养老的情况,其实不怨子女,是老人做的不对,生活中处处偏心,有人偏老大,有些偏老二,有些偏老小,这样的情况下,多多少少都出现矛盾,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近些年来,家里子女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这种情况已不常见,父母不会偏心,子女也有赡养的义务,而且,现在大家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小帮手觉得,再往后发展,不养老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同时“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话,估计也将成为“历史”。

针对上述说的内容,你怎么看?可以在评论中说说自己的观点。


农民的小帮手


过去人们的生育观念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又有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思想,以及“多子多福”的“人生观”。可不得不面对的是,儿子多,非但不孝,就连赡养父母也相互推诿,甚于置之不理,着实让父母们寒了心,于是有了“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的感慨。




是啊,农村几乎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儿子们拉扯大,供他们上学念书,为他们修房盖屋,给他们娶妻成家,让他们生儿育女。父母呢,被榨干了身体,又不得不面临养老的问题。说实话,由于孩子们多呀!那能够一碗水端平,孩子们总认为老人偏心,相互指责,假使又娶个爱生事的儿媳妇,对他们而言,婆婆不是妈,公公不是爹,她们总觉得受委屈了,吃亏了,父母被孩子们推来让去,谁也不想独自承担,由儿子们几家轮流管吃住,到后来竟把嫁出去的女儿也牵扯进来,按月按人头分担生活费。闹腾极了,谁也不管老人了。老伴健在的,还能相互照应,如果剩一个人,那只能自生自灭了。





对于此事的发生,也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人心隔肚皮,又有极少数娶进门的“外来户”从中“作梗”,只能是儿子们两头受气。应对此事的发生,有必要这么做:【1】娶进一个儿媳分开一家,债务共同承担;【2】父母在平时要攒点零碎钱,攒足“后劲”;【3】身体能自理,绝不与儿子一起生活,生分才能长远;【4】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是给自己养老的,千万别全花在孙辈们身上。人家有他们的父母哩!

不过,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渐渐地提高了,再说养老保险也日益完善,做为父母也应该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因为你们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再说了,绝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儿子,你的父母你不照顾,良心何在?


为生活而提神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

在旧社会农村可是以儿多为荣的,因为旧观念想得是多子多孙,儿多好干活,儿多在村里也能形成战斗力。

家里儿多父母就真的能早享天伦之乐吗?答案是未必!我就见过一家六儿四女的老两口,而且儿女的后人也都快成人了,但老两口现在还是自力更生,还有两儿子和两老仇人似的,扬言与父母脱离了亲情关系,就是见到父母也不会开口叫爹娘,仇成这样必然是有原因的!
和父母有仇的人是老二和老三,因为那时家里儿多,老大过继给亲伯伯了,老二老三在是家里劳动主力,后边有三弟弟,父母肯定是顾小的,所以农村还有一句俗话“父母疼的断肠儿”意思是指父母偏心,断肠儿也指幺儿,最小的一个儿子。

老二老三和父母成仇的原因是因为住房问题,找了媳妇要有单间住才行吧,家里当时只有四问破房子,灶屋,堂屋就只剩两间睡的屋了,老二结婚自己占了一间,这老三接着也要办事,父母也是无奈,就让老二把屋子隔一下两兄弟凑合,你说这哪是个事,只有一道门一户窗兄弟俩也闹的不愉快,干脆就都净身出户了,后来吃了千万的苦现在自己儿女也大了,说起往事还伤心,其实吧,那个年代怪不得父母!

三个弟弟当时父母偏爱,没吃多少苦,可大了却在养老人的问题上与几个哥哥针锋相对,一点不吃亏,老二老三一气之下干脆不管了,为这事村干部调解过多次,哪次都见老两口满脸挂泪,嘴里骂一帮儿女不孝,后悔养了一帮狼心狗肺的畜生!

故事讲到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在农村养儿多最后却无儿养的原委了……
在农村“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俗语简单理解就是说:告诫农村人在生育方向不要抱旧思想老观念,儿多不一定会享福,超过三个儿子的话都大了要上学娶妻,父母的负担是很沉重的,如果给儿创造不了好的条件可能最终你连一间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辈子都因为多养了儿穷极一生,悲苦一生!



农村这种状到处都是,要如何应对?我的观点是把养老纳入宪法,就像公积金一样积累,人人都会老,到六十岁以后就不用依靠儿女,让老人老有所养。


第一次找你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是什么意思?如何应对此类事情?

在过去的年代,农村人都希望家里能养儿子,目的是为了防老。但是,儿子多了,也会出现更为难堪的结果。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了“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的俗语。那么这句俗语什么意思呢?还是让事实来解释一下。


山村梅花的姑姑家养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过去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老人辛辛苦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了,给五个儿子盖上房子,娶了媳妇,并挨家帮着看孩子。而女儿出嫁时,只是简简单单地办了婚事,没有太多的陪嫁。到了需要孩子赡养老人的时候,却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情况。本来一家轮一个月,可大月和小月是有差别的。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日过年,应该轮到老五家伺候正月了,可就是因为还差一天,老五不接,老四不要,造成了老人没地方去了。还真是应了题中的“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俗语。后来经过亲戚的劝说,老五才勉强接回家过年。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不能容纳老人,五个儿子都说是老人偏向了其他兄弟,对自己太簿了,老人没有一碗水端平。


首先我想说,其实一碗水是端不平的,不信你托满满一碗水试试,不论你如何努力,水还是要倾斜的。再说了,那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同时,老人对待子女,要尽量的公平,不要因为哪个困难就向着哪个。这样不但会造成兄弟之间的矛盾,还会使受宠的那个觉得是应该的,不思努力,只想让大家照顾他。当然,做为儿女也不应该斤斤计较,都是一母同胞,何必计较的那么细呢?用称称还会有个称高称低。

这就是山村梅花对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分析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觉得有道理,请为之点赞和转发。


山村梅花


俗话说“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什么意思?怎么应对这样的情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庄稼人自古就重男轻女,都盼望着生儿子,可儿子多了也是灾难,娶媳妇盖房子,爹妈勒紧裤腰带帮着儿子们成了家,可到头来老了老了,自己却没地方住。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不光农村有,只不过我们没有生活在城市,不了解就是了。


今年夏天我们村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太太八十多岁了,早年就没了丈夫,自己一人拉扯大了两个儿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个儿子都不要当妈的,相互推诿,谁家也不让住。小儿子为了把母亲赶出自己的老房子,(小儿子全家住在新房子里,老房子空闲着)下着大雨竟然爬到房顶上掀瓦,声称宁愿把房子扒了也不让自己妈住。最后经过村委调解说服,才勉强没有让他妈下着大雨搬出屋子,老太太也才免了在大街上淋雨。想想真是可悲,两个儿子,竟然没人收留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儿子说是畜牲也不为过。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屡见不鲜,儿子多了相互推诿的事时有发生,都觉得爹妈不是我一个人的,你不管我也不管,到头了苦了老人。对于这样的事情,作为父母,明知道孩子不对,有的不明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的即使知道,也不愿意真的跟自己孩子闹上法庭。

遇上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可以先找个在村里有威望的人去说服一下,如果说不通,就再去找村委调解。村里如果还是调解不好,那没办法,就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也不必顾及太多了,你念及孩子的脸面,孩子却不管爹妈的死活,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一品小十六


过去人们的观念是“重男轻女”,认为儿子不仅可以传宗接代,还可以“养儿防老”。但儿子多了又是烦心事,因为又有“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的说法。儿子真不能多养吗,现在这种说法还有道理吗?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说人多了反而更容易攀比、推卸责任,最后的办事效率还不如人少的时候。从社会心理学上解释就是“社会惰化效应”,参与的人越多,人越有惰性心理。当然这是在缺少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实,儿子孝不孝孙,跟儿子的数量没有必然的关系。要看家长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长大后很难有赡养父母的孝心。孩子教育不好,即便是养一个,也会不孝,养两个也会相互推脱,例如《墙头记》就是讲述两个不孝儿子的故事。

现在虽然放开“二孩”了,人们也不愿意多生了,首先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个问题,其次是儿子的养育成本太高了。在城市里如果养三个儿子的话,最起码要准备3套房子,一般的工薪家庭是远远负担不起的,的确是: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三一是实指三,一是虚指多,即三个以上。过去都重男轻女,有多子多福思想,所以都想多生子有多儿,但梦想与现实总有距离,人性中也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句俗语就暗藏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并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鸡多不下蛋,儿多不养娘,鸡多鸡懒,人多人惰,这就是人性中阴暗丑陋的一面,三个和尚的故事就是最好说明:一个和尚担水喝,责任全在自己,不做不得;两个和尚抬水喝,责任二一添作五,二人分担,有了依赖;三个和尚无水喝,互相推诿塞责,成三角状,推踢皮球一般,没人出手接,结果就没水喝了。儿多养老也与同理,在现实中也多有如此,这确实成了一大难题,好在计划生育,三儿以上的家庭不多了。

儿多了很难一碗水端平,难免没有偏心溺爱的,这又在兄弟心中产生心理不平衡,兄弟有差异,脾性孝心不一,发展不均,富穷大差异等等,形成了在养老上不合心,不同一,有推托依赖借口的理由来逃遐义务责任,形成老而无家无儿肯赡养孝敬的现象,变成了多儿反无福享的事实,还有为养老孝老大争大打的。

生儿育女父母恩,父母生养之恩最大,无论千万理由,都要学会感激感谢父母大恩大德,要承担起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的责任义务,不可推托,籴谷防饥,养儿侍老,是人生铁律。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可不管不理,不养不孝,推三托四,还是人么?还如何在社会立足?儿多不应是理由,人性鄙陋一面要快改才好。

有些儿不养父母,至父母老年无家无养,同儿大成婚成家有儿后大有关系,一来人到中年万事忧,压力大,顾及不到,一来与受媳妇思想影响大有关系,媳妇大多与家公婆不太好,多有闹矛盾的,这就要先解决媳妇思想问题了。谁没父母,谁又不会变老?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将人比己,胸怀大点,眼光远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