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A股市场环境持续低迷,一周一批次IPO还合理吗?

A股市场环境持续低迷,一周一批次IPO还合理吗?

新股高速发行

一周一批次IPO发行节奏,基本上属于最近一两年A股市场的常态化现象。然而,对于A股IPO一周一批次的发行速度,主要是建立在IPO新规的模式之上,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的模式。对于这一举动,实际上也从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新股发行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冲击影响。

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制度,可以认为是A股发行改革的一大亮点,而通过这一制度改革,并对打新资金不再采取冻结的形式,确实大大提升了市场存量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不至于新股发行而锁定大量存量资金,乃至大量抽离市场的存量资金,这或多或少为后续的IPO提速创造出一定的发挥空间。

不过,从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虽然有IPO新规助力,且伴随着预缴款申购机制的配套支持,但这并不能意味着A股市场就可以任性IPO,并一直维系着高速IPO的发行节奏。

实际上,无论市场IPO改革效果如何,IPO发行节奏的快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换言之,如果市场自身承受能力不足以抵御过快的IPO发行节奏,那么股市就有可能承压,甚至成为股市跌跌不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股市融资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为上市公司开拓更高效积极的融资途径。但,融资功能过度发挥、过度利用,仍然会损坏市场自身的投资功能以及投资吸引力,而当市场投资信心降至冰点,往往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挫伤股市的融资功能,得不偿失。

回顾过去几年时间,A股市场似乎陷入了IPO高速发行、股市走熊、IPO停发、股市企稳,而后再到IPO重启的恶性循环状态,而这些年来,IPO停发重启的频率不低,其背后还是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冲击影响。由此可见,如果不注重股市投资信心以及投资吸引力的考虑,最终还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修复股市的投资信心,甚至需要大幅减缓IPO乃至停发IPO来满足股市信心逐渐回暖的发展需求。

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却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在于IPO高速发行会持续冲击着市场的投资信心,而高速IPO发行环境下,终究还是超越了市场的自身承受能力,这或多或少成为股市长期走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在于IPO又不能够任性停发,主要原因在于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锁定了市场庞大的打新资金,对于大量资金而言,往往通过长期持股获得市值配售的配额,进而满足打新乃至顶格打新的需求。然而,如果IPO停发或发生新股密集破发的现象,那么庞大打新市场也可能会有所松动,而大量打新资金或许会抛售持股的股票乃至逃离市场,这也是对A股市场带来一种不可小觑的冲击压力。

确实,对于A股长期存在的新股不败神话,往往更容易吸引大量资金的关注,这也是A股市场锁定大量打新资金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大量企业的排队上市,包括近年来独角兽企业的纷纷回归上市,同样也是看到了A股市场持续爆炒的新股神话,而经过了一系列的装扮,原本普通的企业也可能会实现上百亿的股票市值规模,而对于部分巨头企业来说,通过上市的渠道,甚至可以轻松实现上千亿乃至数千亿的市值规模,大股东身价也随之暴涨,企业品牌价值以及估值水平也骤然提升,这也是A股市场上市的最大魅力之一。

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市场看似已经逐渐得到了适应,但,实际上,虽说IPO新规下新股密集上市对股市存量资金的分流影响已经有所降低,但新股中签后,仍可能需要抽离大量的存量流动性。与此同时,随着IPO持续高速发行,未来限售股解禁的时间点也会陆续到期,即使有减持新规升级版的约束,但这仅仅起到减缓集中抛售的压力,却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风险,而如今A股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仅局限于IPO堰塞湖问题,而是逐渐扩展至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身上。换言之,IPO持续高速发行,限售股堰塞湖问题愈发明显,要想从根本上减缓乃至消除A股源源不断的减持压力,恐怕并不容易。

实际上,对于IPO发行节奏、募资规模的水平,更需要充分衡量当下市场所处的运行环境,而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不应该成为一种长期固定模式。换言之,当市场环境持续低迷之际,IPO发行节奏仍然可以从一周一批次调整为两周一批次或一个月一批次的形式,募资规模也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节。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IPO无需停发,但也不能任性高速发行,更不宜加快引进大盘股IPO来提升整体募资水平。至于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似乎并不适合当下比较低迷的市场环境,而A股IPO核准节奏以及新股上市的密度,确实更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灵活调节,不宜过快透支掉股市的投资信心,这也是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