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契丹人从何而来?

用户64324579


可能很多朋友看杨家将故事,或者金朝乃至明晚清初的一些战争故事时,会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出征以及举办一些大事情之前常会用白马祭天青牛祭地,比如辽太后萧绰和辽圣宗御驾亲征宋朝的时候,就曾经以白马青牛祭祀天地,明末清初吴三桂投降皇太极之后,皇太极也用白马青牛祭祀天地来表示要和吴三桂联合打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他们为什么要用白马和青牛去祭祀天地呢?其实这正是和契丹人的起源有很大关系。



白马和青牛,本是古契丹族的图腾。据《舆地考》中讲:“相传昔有神人乘白马,自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黄河(土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为配偶,生八子。”八个儿子后代繁衍成八大部落,这就是古契丹人的祖先。


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契丹人起源的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坐着青牛拉着车的天女,从天上来到凡间,从一个叫"平地松林"的地方顺潢水而下;同时有一位"神人"男子,骑着一匹白马从"盂山"顺土河向东,两人来到木叶山下的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处相遇,之后结为夫妻,一起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后来分别形成了一个部落,也就是后来的契丹八部了。

由于契丹族认为自己的老祖父和老祖母是乘着白马和青牛相遇的,所以他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就会用白马和青牛来祭祀他们了。


这个神话虽然说的是契丹族的起源,但是影响了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比如后来的女真族也认为自己源于契丹族。实际上契丹族是古东胡鲜卑族的一支,自称是炎帝的后裔,与同样说古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从南北朝时的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时建立了地方政权,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五代时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了中国北方,其疆域甚至比北宋还大,后来他们统治下的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国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契丹族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后世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也对契丹人有所描绘,比如金庸著名作品《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就是契丹人。

契丹人从出现到消失,在我国北方地区活跃了八百年之久,之后的契丹人基本上都融入了汉族、蒙古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之中。


科普大世界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辽代骨鸣镝

要了解契丹以及契丹建立的辽代其实内蒙古博物院是个很好的地方。内蒙古有大量的辽墓资源,壁画、白瓷、金银器、葬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器物都是很好的了解契丹的实物资料。

关于契丹民族的来源,有一个青牛白马的传说: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契丹文残石

契丹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南北朝时期的史籍里就记载了“契丹”的名称。契丹的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西拉木伦河以及医巫闾山的老哈河。唐代之前契丹先后被突厥、回纥所统治,到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而立国称帝。辽被金国所灭。辽灭亡之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的西辽后来也被蒙古灭掉了。

辽立国二百一十年,传九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辽有自己的体制,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文化,再也大量吸收了来自于北宋、渤海国等外来的文化,并深入融合。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辽白瓷


沅汰


不要听信那些从书本拷贝的人的说辞。主流认识基本不靠谱。

只要从几个名称分析就足以怀疑主流认识。首先是辽,我们发现南边有个寮国,就是老挝,老挝除了泰民族还与百越有关。然后又发现廖姓多出于沿海尤其福建。很多少数民族还会在家门口给即将成年的子女准备撩房。按这个可以有些许怀疑,辽与百越有关。

再看契丹姓氏耶律,我们发现耶律可以写成越黎,越黎就是百越符号。而汉族的礼乐一词仅仅是将该词反念。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比如混沌反念为敦煌,勾芒反念为芒勾,也就是曼谷和蒙古。风神伐由反念就是幼发拉底河,匈奴名称之一红尼反念就是日本自称尼红等等。所以怀疑耶律是礼乐是黎越是合理的。这又指向百越了。

再看萧姓,有讹传说这来自汉姓,有证据吗?可信吗?我们来看古代O1这个群体崇拜什么?我们发现猫头鹰是一个重要的崇拜物,至今日本、台湾原住民都崇拜猫头鹰。古代青铜器有很多猫头鹰造型。汉文化是后来才逐渐减少猫头鹰崇拜的。猫头鹰捕鼠,对于农耕民族有崇拜很正常。百越地区并不缺少野生动物,但热衷食鼠肉不可理解,我把它判断为灭鼠需要。而猫头鹰古代就叫鸮xiao。如果契丹出自百越,很自然姓萧是合理的。并且猫头鹰头部有一个古体八字,与甲骨文书写的一种完全一样。八在古代被崇拜程度超过了我们想象。

再看剃头,契丹发式是剃秃顶。这与百越的断发纹身是一致的,日本也是剃头并有纹身文化。

再看古代东北建的那些国,高丽、高勾丽。注意九的另外一个读音就是高或勾。连起来不就是九黎了。九黎演变为后来的百越,向北溃逃的保留了部分文化很正常。

契丹名称也是,主要与七为主,大禹夏后氏不就是七仙女与九黎结合的后裔。

这还是信手拿来随便分析一下,并没有深入分析,都可以充分怀疑主流认识。最后,其实契丹自己的说法和认识也不靠谱,因为经过岁月蹉跎,后代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源流了。汉族也一样。满族自称畜猪人,在东北地区就很突兀,因为为什么不是畜鹿人呢?其实满族核心也是与百越同宗的,是北逃的一个分支。最早畜猪人就是黄人老二,O1。所以颛顼祭祀使用猪肉,而梼杌则是猪虎痛体。

补充一个,现在发现有契丹自称本人。本人、本敎其实与藏族有关,藏族重要成分就是汉藏同源的北三苗。所以汉族也自称本人。流入蒙古就有北三苗,蒙古一词也源自苗蛮的芒勾。契丹里存在本人自称,那只能说明,契丹流入了大量北三苗,这与O1这个群体不同,因为他们是O3。


國病


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魏书》。根据其记载,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源出东胡系的鲜卑族。契丹和库莫奚(即奚族)同属鲜卑宇文部。344年(东晋建元二年),前燕主慕容皝北攻宇文部,宇文部首领逸豆归走死漠北,契丹和库莫奚两个部落也被击溃。北魏登国年间(386- 395年),库莫奚相继被北魏所破,于是契丹又同库莫奚“分背”。史书上的记载为:“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早先研究认为,契丹与奚,长期毗邻游牧。他们初兴于潢河流域,即所谓“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契丹始祖“奇首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契丹先祖)故壤也。”而潢河即今西拉木伦河、辽河上游,土河即今老哈河。“松漠之间”,即这片流域以及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所谓东戈壁一带的“平地松林”、“科尔沁沙地”。

不过,近年来根据考古发现,所谓“松漠之间”其实是库莫奚的活动区域,而史书将其误记为契丹人的活动区域。根据契丹人早期墓葬和碑刻显示,隋唐之前的契丹人主要生活于西辽河、下辽河,以及新开河下游流域一带,并以医巫闾山为活动中心。其活动区域为锦州义县、朝阳、大凌河与辽河交汇处以东到丹东、朝鲜半岛附近,属于东部鲜卑文化。

按照传说,契丹最初仅是一个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组成的小部落,其首领为奇首可汗。其后该部落发展繁衍,形成了八个部落。这八个部落的首领都是奇首可汗的儿子。

契丹人在建立国家前,可考的历史大约有500多年。其可分为三个时期:隋末唐初以前,二百八十余年(约391-628年)的古八部时期;唐贞观初至开元中,约一百年(628-730年)的大贺时期;唐开元中至天祐末,一百七十余年的遥辇时期。

大致从北魏后期开始,契丹族发展成为八个部落,亦古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于部。当时,契丹的八部各自独立,并未形成部落联盟。到了隋末时,契丹部落联盟的雏形已经出现,“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此时,大贺氏掌握起这个部落联盟的领导权,联盟首领要从大贺氏中世选,而部落首领也由本部落的显贵家族世选。可见,此时契丹人的君长世袭制的最初萌芽出现了。当时契丹部落的数目仍然是八个,但部落的名称已各不相同。分别是:达稽部、纥便部、独活部、芬问部、突便部、芮奚部、坠斤部、伏部。此时,契丹人“胜兵”四万三千人,依附于突厥汗国。

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契丹人背弃突厥倒向隋朝,之后又入唐朝贡。之后,契丹与唐帝国的关系日益密切,甚至随唐军征伐,各部也纷纷内附。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三,契丹首领大贺窟哥率领所部内属。唐太宗设松漠都督府与十个州,使其成为羁縻都督府。大贺窟哥成为松漠都督。

武周时期,契丹人与中原政权爆发冲突。契丹人借助武则天的错误施政与胡乱布置,多次侵袭河北、击败讨伐的武周军队,甚至名将王孝杰也为其所败,坠崖而死。最后武则天多次集聚力量,才最终击败了契丹人。可见,此时契丹已经逐渐成为唐帝国的边患。

等到玄宗时期,遥辇氏通过血腥内斗代替了大贺氏,成为契丹首领。当时,联盟中的部落数目虽然还是八个,但这时的八部并不是大贺氏时的氏族部落,而是契丹各部落重新组合的地区部落,即“各有分地”、“分地而居,合族而处”。其八部的名称是: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涅剌部、突举部。其间,契丹人与奚人联合,开始入寇。其与唐军多次交战,并互有胜负。契丹虽然曾击败过安禄山统帅的六万大军,但总体上仍然被拥有恢宏国力的唐帝国所压制。

可“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唐帝国虽然最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已经耗尽了国力。此后的藩镇乱局、黄巢大起义等等纷争战乱,让唐帝国逐渐失去了掌控东亚局势的实力。就此契丹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不断对外扩张侵袭,大量掠夺各族奴隶与吸纳逃避残唐五代战乱的汉人,而实力快速增长,原有的氏族制度也快速向奴隶制发展。在此期间,各部首领的权力与实力开始增大,不同阶层、不同部落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其中,迭剌部因劫掠、吸纳汉人最多,深受汉文化影响而变得最为强大。根据记载,该部除了有发达的畜牧业之外,还开始农耕,并由游牧走向定居。之后,该部建立了冶铁和纺织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除谷类外,还种植桑麻,并兴建版筑(房屋)和城市。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于872年(咸通十三年)出生于统治迭剌部的世里家族(后译为耶律)。


冷兵器研究所


契丹人的来源一般认为是:一、来自室韦,是南下居住在鲜卑地方的室韦人,契丹即是鲜卑语对居住在鲜卑地的外人的称呼;二是契丹是来源于被鲜卑(北魏)击败的柔然人,柔然被击败后,一部分东迁,在大兴安岭部分称为室韦,即蒙古人的祖先,另一部分迁移到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的地方,成为契丹;三是,契丹和奚族都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

契丹,这个词的意思,有几种说法:一是金史金太祖建国号时所提及的契丹就是镔铁的意思;二是日本人白鸟库吉的观点,契丹就是通古斯语和蒙古语“小刀”的发音,是刀剑的意思,这个观点得到较多人的公认。和第一个观点的说法也很接近。

契丹人的生活习惯和靺鞨基本相同,是迁移后受到靺鞨的生活的影响。契丹在北魏、隋唐时经常收到高句丽的攻打而不断内迁。


历史哨声


契丹最为政权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唐末兴起,五代十国壮大,到北宋时期达到巅峰。

契丹人这个族群的来历,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是很多,其实好多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给人的感觉就是忽然间就冒出来了,中原的史书却很少对这些民族进行种族的探源。不过,经过多个分析还是可以找到证据。

观点是:契丹人和蒙古人都属于鲜卑人的分支,而鲜卑属于匈奴和东胡的后裔。

小子给您详说一下演变过程:

秦汉时期,匈奴强盛,统治了东胡部落有三百年。在后来匈奴被大汉朝所破,匈奴主体一部分南附,一部分西逃,而这部分匈奴与东胡后裔则以“鲜卑”名称迁徙各地。

隋唐时期,鲜卑迁徙到兴安岭以西的一支开始称作“室韦”,而后来的蒙古人就是出自室韦的其中一支。鲜卑迁徙到辽河西地区的那一支则自称“契丹”,也就是说在隋唐以后才有了契丹的的叫法。在北宋时契丹声威达到最盛。


尔朱少帅


1922年6月的一天,一块神秘的石碑惊现于内蒙古草原的东部,石碑上的“天书”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文字——契丹文。契丹,这个以“青牛白马”的神话为起源的“镔铁”民族,从公元4世纪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到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再到公元1 2世纪远走新疆建立盛极一时的西辽帝国,勾勒出绵延千年的历史长卷。那么,契丹人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图/契丹文字


青牛白马的传说

传说,曾经有一位骑白马的天神与一位骑青牛的女神,他们相逢于潢水(内蒙东部西拉木伦河)与土河(老哈河)交汇处的木叶山,生下了八个儿子,形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真实历史上的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源出鲜卑族。在东晋时期,东北的鲜卑分化成慕容(燕国一脉)、宇文和段氏三部。慕容鲜卑在辽西迅速崛起,在公元4世纪前期先后击败了段部与宇文部,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霸主。而当时的宇文部恰恰就处在今天内蒙古东部与辽宁西部的地区。破灭后的宇文部分出了契丹和库莫奚两支部落,居于松漠之间。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领拓跋大军征伐契丹部落,这是契丹人第一次出现于史料之上。
图/青牛白马的传说


镔铁民族的崛起

在北魏时期,契丹用进贡名马换得了北朝皇帝对于他们的羁縻统治。直到隋代,契丹各部还是“随水草畜牧”,各部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隋末,由于受到北方突厥与南方隋朝的夹攻,契丹人逐渐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契丹人最初的部落联盟是在唐朝初年形成的。这时的契丹人组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八部联盟。唐太宗时期,契丹人归于松漠都护府的管辖。武周时期,契丹人李尽忠率部反唐,一度重创其在河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后,契丹人开始逐渐剥离了与唐王朝的臣属关系。唐朝末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内部争权之后,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重新统一了八部联盟,该部的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带领契丹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游牧王朝。
契丹人的崛起历史展现了从北魏到唐末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民族迁移与权力更迭。
从契丹开始,来自东北地带的东胡系与肃慎系民族开始取代匈奴丁零一系,成为北部中国的王者。
图/契丹士兵

历史研习社


契丹人生活在辽东,是尧之子丹朱的后人,丹朱先封邑采食安微马鞍山市的小丹,这里并是丹朱的生活地。由于丹朱桀傲不驯,扰乱地方民众,民众上告于尧,尧很子不成钢,并将他及下人流放辽东,故辽东契丹人并是丹朱的后人。他们于辽东以游牧或半农耕繁衍。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被称为戎,狄,鲜卑,契丹,东胡,突厥等等。从这块契丹人石片书可以看出,此书文字介于甲骨文与篆书文之间,而且石片书四边是八封符文。这证明他们对易八封是非常通哓的,八封并是他们对远古文明的直接继承,他们就华夏民族的一支部落,不是外族异种。


手机用户70955029473


  1. 契丹族出于东胡,源于鲜卑,是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之一。契丹人有一个迷信观念,认为死后灵魂要回到黑山去。木叶山和黑山都在鲜卑故地,这说明契丹确实源于鲜卑。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通称。当时在他们眼里"契丹”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当时契丹族对世界的影响。契丹虽早以在地球上消失了,但契丹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横跨欧亚。一些俄罗斯人到现在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Xc173629171


前面有人说:“契丹,这个词的意思,有几种说法:一是金史金太祖建国号时所提及的契丹就是镔铁的意思;二是日本人白鸟库吉的观点,契丹就是通古斯语和蒙古语“小刀”的发音,是刀剑的意思,这个观点得到较多人的公认。”这里说的镔铁不是契丹这个词,而是辽字。满语:“loho 腰刀”连读与辽字谐音。而镔铁是来自印度的天然铁,拥有极好强度和韧性,是当时打造刀的极好材料。镔铁这个词也可能来自印度语的铁,"Hindi: Lōhā"一词。看水浒传杨志卖刀的家传宝刀,削铁如泥,就应该是镔铁打造的宝刀。杨志所在的宋朝也刚好是辽强盛的年代。契丹人控制丝绸之路与西域、印度的贸易通道。镔铁也要通过契丹人进入宋朝。18世纪葡萄牙殖民者把最后一点镔铁矿挖走了,镔铁也因此失传。德国科学家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发现镔铁宝刀里含有碳纳米管,人类炼钢技术至今无法复制。

也有人说契丹源于鲜卑的说法不可靠。吉林大学考古研究用基因测定鲜卑与锡伯族,契丹与达斡尔族最接近。从语言上看,锡伯语与满语几乎相同,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接近。契丹与蒙古同宗,来乌兰巴托,肯特山。鲜卑与锡伯族来自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另外,韩国学者认为韩语与达斡尔语有关联。从一个最简单生活习惯也表明他们可能是同宗。我们知道韩国人喜欢吃狗肉,而且以此为荣。达斡尔人作为狩猎民族不但吃狗肉,还穿戴狗匹制品。这与满族的习惯大相径庭,满族人不但不吃狗肉,狗死了在果树下挖坑埋起来。狗的“满语:indahuun”,其中inda是犬类,ahuun是兄,也就是说狗兄长。满族人孩子长大过程中总是有条大黄狗作伴儿,狗是伙伴,也是他的保护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