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中國經典音樂故事之二——《梅花三弄》

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銷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去煙深處水茫茫!

這是一首頗為流行,由瓊瑤作詞、陳志遠作曲、姜育恆演唱的電視連續劇《梅花三弄》中的主題曲,電視劇《梅花三弄》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梅花三弄》原是中國著名十大名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讚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全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格。

梅花,又叫“五福花”。“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她象徵著快樂、長壽、幸福、順利、和平。她不僅以清雅俊逸的風度而為歷代文人畫家為她讚美,更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鬥雪吐豔、高風亮節的形象,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

中國經典音樂故事之二——《梅花三弄》

據說此曲是根據東晉時期桓伊所吹的笛子曲改編而成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軍事家、音樂家,是譙國一位文武雙全的才子,他聰明過人,機智勇敢,曾經做過大司馬參軍,戰功顯赫。可是他更加喜歡音樂,善吹笛、彈箏,經常自吹自娛,因而人送“江南第一笛手”之美譽。《晉書》中說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誠然,“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桓伊的笛技高超,還與其擁有一支“柯亭笛”是密不可分的。“柯亭笛”為我國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製作出的一支名笛。有一次,蔡邕住在會稽高遷亭的時候,屋子後面有一大片竹林,他要做一根笛子,一有空就到竹林裡找材料,可是始終沒有找到一根合乎要求的竹子。一天午飯後,蔡邕在院子裡散步,欣賞剛剛完工的柯亭,這個亭子全部是用竹子建造的,小巧玲瓏,樸素美觀。他走進亭子,坐在了竹凳上,這裡看看,那裡瞧瞧。忽然,他緊盯著屋簷下面的竹櫞子,“一二三四五……”,從右到左一直數到第十六根,這根櫞子特別光滑,淡黃的底子,黑色的斑紋,蔡邕走到屋簷下,踮起腳尖,張大眼睛,脖子伸得長長的,覺得還看得不清楚,就搬來一架梯子,爬上去對這根櫞子摸了摸。“王大,你過來。”他爬下梯子招呼正在修整亭子的工人,“請你把這根櫞子拆下來。”王大睜大了眼睛,莫名其妙地看著他說:“亭子昨天剛剛蓋好,怎麼今天就要拆嗎?”“我要這根竹子。”王大幾乎笑出聲來:“竹子後面不多得是,我給你砍幾根過來吧。”說著轉身就要走,蔡邕急忙拉過來說:“我不要普通的竹子,我就要這根,你看,它的絲紋有多麼的細密,它又圓又直不粗不細,是做笛子的好材料,我在林子裡找了好幾回,都沒有找到這麼好的竹子,你給我想辦法拆下來,重補一根上去。”就這樣,“柯亭笛”做成了,果然是音質嘹亮,音色圓潤。

《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書法家王徽之應召赴國都建康,所乘的船舶停靠在青溪碼頭,此時恰好桓伊從岸上經過。王徽之與桓伊二人此時並不相識,但卻是互有耳聞,相互敬慕。這時,船上的一位客人指著岸上的桓伊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桓野王啊!”王徽之也不客氣,便命隨從來到岸邊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顯赫,但也是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坐在胡床上,取出自己心愛的笛子“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賓主雙方為此竟沒有交談一句。由此,後人引申為桓伊創作演奏了這首笛子曲《梅花三弄》,《神奇秘譜》也說:“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王徽之是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子,其時也屬名流雅士,桓王二人相聚,以笛交友而竟互不言語,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然魏晉時期應是任情放達、脫略禮法、發言玄遠的曠世時期。“漢魏風骨”、“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實為當時社會名流為人之道的真實寫照。例如:阮咸“任達不拘”,“居母喪,縱情越禮”;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謂曰:“死便埋我”;阮籍為人則“曠達不羈,不拘禮俗。”長歌當哭,當街長嘯;嵇康則臨刑猶奏廣陵散,千古一曲絕命彈。陶淵明能“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就是那一代梟雄曹操也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足見魏晉時期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種超凡、脫俗的人格境界。如此,桓王二人竟以此種方式交流,也就見怪不怪了。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如李白之“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又有“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足以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神奇秘譜》解題曰:“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說明《梅花三弄》在隋唐以後便有了琴曲出現。

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贊梅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恰如其分地讚歎了梅花的“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的高雅姿態。“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 (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稱的“笛”其實即現代的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編為琴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

中國經典音樂故事之二——《梅花三弄》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現《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一、溪山夜月; 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 三、二弄 穿雲,聲入雲中;四、青鳥啼魂;五、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六、 玉簫聲; 七、凌雲戛玉;八、鐵笛聲;九、風蕩梅花;十、欲罷不能。 前六段為第一部分,後四段為第二部分。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豔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唱作品。槳聲燈影裡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如此,《梅花三弄》多多少少蒙上了一層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的色彩,更為有趣的是,在《金瓶梅》一書中竟也三次提到了《梅花三弄》。這當然並不能簡單地把《梅花三弄》與靡靡之音相提並論,事實上秦淮八豔恰恰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她們雖然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事著以賣藝為生的藝妓生活,但是她們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在國家存亡的歷史時刻,都表現出了誓死如歸的崇高情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說明了《梅花三弄》在明清時期已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了。

中國經典音樂故事之二——《梅花三弄》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梅花三弄》移植到鋼琴上,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梅花三弄》,其表現主題收到了毛澤東詩詞《卜算子·詠梅》的啟發,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全曲大致保持了原古曲的結構佈局,音調基本上也是採用原音調,並且進行了新的發展,運用鋼琴特有的移植手法,刻畫了梅花“俏也不爭春”的高雅品質。

古琴曲《梅花三弄》鑑於其“古”,現已有些“獨在深閨無人知”。但是,《梅花三弄》這一術語確實人人皆知,言情小說家瓊瑤創作的《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讓《梅花三弄》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詞彙。小說《梅花三弄》實際上與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毫不相干。之所以稱為《梅花三弄》,是因為三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以梅花為其標記,如《梅花烙》中吟霜右肩上的梅花烙印,《鬼丈夫》中樂梅手腕上的梅花胎記,《水雲間》中杜芊芊胸前的梅花紋身標記等,三部曲均展現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銷魂梅花三弄。”的社會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