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腾讯的对外投资已超过红杉、IDG等机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汤汤哥儿


对于这个问题,首席投资官评论员四维认为:

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之一,在社交和游戏领域独领风骚。而除自身绝对强势的主业之外,它的另一大业务是对外投资。

首先,通过对腾讯近5年的投资数量对比发现,该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尽管2016年略有下降,但2017年又迅速回归并赶超。投资项目数量是阿里巴巴投资数量的2倍多。

其次,从投资轮次看,腾讯偏向于投资早期项目,C轮及之前的项目占到66%,而E轮及之后的项目仅占25%。可见腾讯的投资倾向于PE/VC一类的创业投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跟腾讯的投资逻辑有关。它是借助其流量和资本优势,快速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助推其成长上市然后获取超额回报。而基于这种投资逻辑,腾讯主要以参股投资,并不深入介入企业经营。

正是因为腾讯除资本优势外,还拥有不同于红杉、IDG等投资机构的流量优势,因此更能吸引无数创投企业为之竞折腰,因此超过他们实属意料之内。


首席投资官


腾讯投资涵盖领域:

光2017年腾讯就投资了113个项目,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横跨海内外,行业涉及文化娱乐、游戏、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维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腾讯一年的投资金额毫不输阵一线基金的盘子,从种子轮到Pre-IPO甚至上市公司,全线进攻。

腾讯投资的知名企业:

华南城:这个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经营发展着大型物流和贸易中心。腾讯今年两次投入巨资在华南城: 1月投资8亿港币(1.03亿美元),9月115亿港币(19.3亿美元),腾讯获得了华南城13%的股份。

滴滴打车:腾讯在滴滴打车的C轮融资也是腾讯今年两个连续巨额融资案例之一。这款打车软件在获得了腾讯的输血之后,与竞争对手阿里巴巴投资的快递打车在市场上展开了竞争,并赢得了中国大片市场。滴滴没有停止脚步,在十二月份收到了腾讯又一次7亿美元的融资之后,使得滴滴打车成为世界上仅次于Uber的第二大打车软件。

星创互联:在腾讯的投资组合里,QQ和微信可能是更突出的社会产品,但是腾讯也是一个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一月份,腾讯向星创互联投资数千万人民币,在七月份,星创互联又以14.4亿人民币(2.32亿美元)收购了群兴玩具。于是,腾讯在手机游戏产品里有了三个头衔了。

京东:这可能是腾讯今年最有名的投资,京东是仅次于电子商务巨头阿里的中国最大的直销市场。就在两个月前,JD实现至今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IPO(后来被阿里巴巴超越),腾讯投资了2.14亿美元获得京东15%的股份。像大众点评网一样,JD现已集成到微信。

58同城:58.com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分类广告网站之一,只有赶集网能与之抗衡。58同城在去年十月份上市,然后在六月份,以7.36亿美元向腾讯出售了19.9%的股份。九月份,腾讯又购买了58价值1亿美元的股票,使得腾讯占股达到24%.


蒋昊说经济


相比较KPCB、鼎晖创投、IDG等纯粹的投行,腾讯有着天然的优势:

1)足够的资金。腾讯公布的2018年Q1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腾讯拥有的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130亿元,这还不算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本身的资金。两者加起来,足够腾讯在投资领域大开大合而无后顾之忧。投行虽然也有钱,但要是一次性投资几亿美金并不容易。

2)腾讯的数据、云等业务能够帮助腾讯在投资决策上提供更多参考,比如拼多多、快手等在微信、QQ上的数据表现究竟如何,是否值得投资,投行在这些具体数据方面,反而不如腾讯。

3)腾讯本身的资产,腾讯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旗下的微信、QQ、QQ空间等产品拥有着天然的流量优势,而这些流量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有极大的吸引力,不少创业者之所以愿意拿腾讯的钱,看中的就是跟腾讯的流量结合,投行是没有流量的。

另外,微信支付、腾讯地图等腾讯系资产,均能够优化和协调创业公司的相关布局。

腾讯唯一缺的就是专业的投资人,但从2011年起,腾讯投资部也吸纳了不少投行的人才,在人力上,也是不输给专业投行的。

在有钱又有人才的情况下,腾讯的投资项目增多,也是正常现象。

对于腾讯来说,通过投资相关公司,能够获得:

1)将自身的流量与创业公司连接,实现效益最大化。腾讯本身有流量没错,但腾讯的流量也需要变现和转化,这个过程中,仅靠腾讯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腾讯也需要有外部的力量协助才行。

通过战略投资,腾讯的流量就能够与创业公司进行连接,双方实现效益最大化,腾讯的“九宫格”里的酒店、外卖、电影等业务,都需要跟外部进行合作。

2)通过投资实现资本回报。3月份,腾讯4.6亿美金独家投资虎牙,5月11日,虎牙正式赴美上市,如今,虎牙的市值已经突破了70亿美金,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3)提前押注,拓展业务边界,加深护城河。腾讯自身也是需要突破边界的,越是巨头,便越是理解站在“浪潮之巅”的好处,另一面则是,“高处不胜寒”,稍有不慎,腾讯便有可能跌落巨头的地位,腾讯不少投资也是奔着拓展业务边界,加深护城河去的。

实际上不仅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苏宁等巨头也在不断加大投资布局,谷歌也是非常活跃的投资者,2017年投资达103起。

资本的故事听起来并不酷,离用户也相距甚远,但对于公司来说,只要有高回报,一切都是值得的,投行化,也是正常的。


郭静的互联网圈


在以资本驱动的市场经济中,其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专业的投资机构,还是现阶段的科技巨头公司BAT,都在进行资本扩张,以重金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腾讯从2013年开始大张旗鼓地对外投资,京东、58同城、美团、滴滴、搜狗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关键投资,其对标很明显就是其死对头阿里。

二者投资方式略有不同,腾讯是广撒网,资本运作将是参与式的,通过小额占股进行平台赋能,只求共生,不求拥有;而阿里则是尽可能的进行对被投资者的控制,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其实从刘炽平加入腾讯以后就开始走投资之路,其职位就是首席战略投资官,负责腾讯作为一家新上市公司所需要的一切战略、投资、并购与投资者关系方面的工作。

而发展下来,腾讯确实在投资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依托自己强大的资金储备,进行各行业、领域的投资。如今腾讯已经成为中国创投市场最活跃的机构,超过任何一个天使、超过任何一家VC、超过任何一家PE,腾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最活跃的、出手最快、钱最多的投资机构。

无论从投资数量上还是从资金上,腾讯都已经远超国内头等的投资机构。从初创公司到上市公司,只要是腾讯觉得有必要的,都会成为其投资对象,而且,很多主流VC也是其合作伙伴,如红杉中国与经纬中国等,腾讯也注入了大量的资金。

虽然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腾讯的投资收益,但是从其他相关数据也可以略知一二。腾讯总裁刘炽平在年初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自2011年起,腾讯投资了超过600家公司,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50~100家初创企业已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2017年一整年,这600家被投企业市值的增长超过腾讯。同年腾讯股价涨幅达到114%,市值增长超过2500亿美元。

从2017年的利润表上看,其他收益净额为201亿元,比2016年的36亿翻了5倍多,其原因主要是投资的多家公司完成的IPO,市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释放。

腾讯依靠自身的流量优势以及资本优势,其投资策略还会进一步深化,这也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腾讯到底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逐渐变成了一家投资公司?而现阶段,投资确实是腾讯最佳的发展方向。


王长胜


先看看腾讯近年来的投资成绩。

从2009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腾讯已经投资了近600家公司,投资数量和金额猛增是从2013年开始,对京东、美团、搜狗等重量级投资也在这个时期,巧合的是,2013年也是微信开始崛起的时候。这个后文会讲到。

腾讯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腾讯擅长的社交和游戏领域,还包括教育、金融、汽车、电子商务、体育等,可以说是多赛道同时下注了,有钱真任性。

如果以上这些数据你们没什么概念,那我们就来横向对比一下BAT三家企业在投资方面的数量对比。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腾讯的投资规模是远大于阿里和百度的,特别是和百度相比,几乎已经是百度的三倍。

嗯,你们应该对腾讯的投资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腾讯投资理念的转变。

腾讯在2011年前其实是没什么稳定的投资意识的,可能也是运气好,2005年从雷军错过的机会中收购了foxmail,获得了张小龙,当时谁也不知道,张小龙会成为腾讯新时代王者的奠基人,要是当时foxmail被雷军的金山收购了,现在腾讯在互联网行业的地位怎么样还真说不好。

真正让腾讯的价值观产生转变的是2011年“3Q”大战之后。在3Q大战中,腾讯受到了全国用户的质疑,声誉跌落谷底,这个事件也使得腾讯管理层深深反思,觉得自己每个方面都想做好是很不现实的事情,3Q大战也是因为腾讯在杀毒软件方面和360有了利益纠纷,每个领域都有龙头企业,如果腾讯所有领域都要自己做,不可避免要和很多领域的龙头打架,那么,类似3Q大战的事件以后只会多不会少。腾讯真的不想再来一次了。

所以,在2011年3Q大战后,腾讯管理层痛定思痛,彻底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从以前的什么都要称霸,什么都要自己做,到以参与者的角色广泛拥抱各行各业,不求拥有,只求共生。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你要知道,目前腾讯投资布局广泛,霸主地位更加巩固,一切看起来好像那么自然,但在当时,在国内互联网企业投资意思普遍还没打开的时候,思考的方向从来都是怎么样把自己做到行业顶尖,再到其他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开放、广泛参与式的想法极少。

所以,当腾讯确立了开放的价值观时,也淘汰了一批坚守老思想的高管。

变革总需代价。

刘炽平一路坚持着开放的思想,把握腾讯投资的路线,腾讯给业界和外界的形象也慢慢有所改变,加上2013年微信的崛起,成为腾讯新的流量聚集点,刘炽平把投资思想确立为“资本+流量”,通过资本和流量来支持被投的企业,一方面使得腾讯的投资更具效率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腾讯对被投企业的掌控力更强,虽然占股少,但是作用很大。

也是因为腾讯这种开放的思想,让腾讯在业内的朋友越来越多,通过与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腾讯的资源触角变得更广。

格局和眼界一大,盘子也变得更大,自从腾讯把自己的“半条命”交给各合作企业后,腾讯的霸主地位反而更加巩固,盈利结构更加合理,作为数百家被投公司的小股东,腾讯2017年“非控制性权益”高达210亿元,比2016年翻了近一倍,而这一项在2013年仅有5亿元。在2017年,腾讯投资的企业的增长率更是远高于腾讯自身的增长率。


所以,腾讯对外投资规模超过红杉、IDG等风投机构,其实是一个巨头企业打开格局后更高层次的业务布局,通过收拢更多人才,为自己的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这种“两条腿走路”的价值观,也使得腾讯与其他企业的差距越拉越大,在伟大帝国的路上一路狂奔。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关注一波~



科技扯谈官


腾讯对外投资早在2014年起就超过红杉、IDG等投资机构了。不止腾讯,阿里巴巴的投资额也早就超过了红杉中国了。

以2017年为例,截止7月25日,腾讯总投资1172.44亿元,898.15亿元,但是同样的时间红杉中国只投资了307.96亿元,经纬中国投资121.53亿元,IDG投资157.9亿元,启明创投了55.46亿元......相当于腾讯的投资=2个红杉中国+2个经纬+2个IDG+2个启明创投的金额,阿里的投资=1.2个红杉中国+1.2个经纬+1.2个IDG+1.2个启明创投。而单个投资的金额上,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比VC高很多,腾讯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金额是27.26亿元,是红杉中国的2.83倍,是IDG单个投资金额的5.99倍。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投资上的花费,只会让VC汗颜,并且再也追不上了,更重要的是VC还要看腾讯的颜色,想着腾讯和阿里巴巴生态链缺失的部分并投资,以便让阿里和腾讯接盘。


而且VC和腾讯、阿里巴巴这两大巨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并且阿里巴巴和腾讯会影响到VC的工作和模式的进化,因为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了生态成为了VC第三种变现渠道,以2017年为例,在2017年腾讯投资的43个项目中,有21个是红杉跟投,有9个是经纬中国跟投,有8个是高榕资本和创新工程跟投项目。

所以,随着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发展,两家公司不仅会主导红杉这样的投资机构,以后两家公司可能会主导中国互联网的进化,你想用什么产品可能要看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脸色哦。


毛琳Michael


之前知道腾讯对外投资业务做得很好,但超过红杉、IDG等老牌投资机构还真的是稍有些吃惊。不过,倒也不算是太意外。毕竟早前有新闻报道过,腾讯投资的项目估值据说已经超过了腾讯自己的市值。阿里、百度等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对外投资规模也非常可观,特别是阿里,其对外投资的规模应该不亚于腾讯。

1、互联网企业成为投资巨头是国内市场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国内互联网巨头变身投资公司的现象,与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有关。国内投资行业起步晚,实力弱,而国外的投资机构也进入较晚,比如说,红杉资本就是2005年才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情况之下,当互联网创业热潮到来时无法满足市融资需求,而互联网巨头因为了解行业而成为创业者融资的新选择。

其实腾讯自己早年就遇到过类似的境地。因为QQ服务器和带宽成本难以为继时,就曾经到处找投资,其中就包括新浪、搜狐等当时的几大门户网站,只是他们过于保守没有投而已。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更加了解市场情况,进入互联网投资行业也就更顺理成章一些。比如新浪搜狐当时没有投资腾讯只是在风险判断上存疑,而海尔等家电企业对腾讯则是完全否定的嘲讽。

就这样,BAT等实力强大的互联网巨头就无意中被推上了投资者的舞台。它们的出现弥补了市场空白,促进了创业热潮和市场繁荣。

2、通过对外投资进行扩张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见策略

企业扩张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自营业务多元化;二是对外投资。以往,互联网企业往往以前者为主,从某个主营业务向外延伸新业务。但近年来,通过对外投资进行业务扩张,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见策略。

对外投资可以快速进入新兴产业,缩短时间成本、提高成功率。这在迭代更新越来越快的互联网行业,投资背后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意义愈显重要。因此我们看到,不仅是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在加大投资力度,其他二三线企业也同样积极,比如小米雷军的全家桶可能整体估值不如腾讯和阿里,但也被号称涉及国内互联网半壁江山。同样,被认为内部孵化非常成功的今日头条,其全家桶里边也有一半是投资项目。

在国外,类似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谷歌、微软、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巨头,都纷纷加大了对外投资的力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只顾埋头自力更生的互联网企业,今后很难在快节奏的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早期三大门户正是因为在投资上不够果断而错失了不少机会(搜狐、新浪应该后悔得肠子青了),而沦为第二甚至第三阵营,甚至出局。

互联网巨头进入投资业务,有可能出现涉嫌市场垄断等不利因素,但也应该承认客观上起到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比如,国内O2O、移动支付、新零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对于互联网巨头成为投资巨头一事,我个人觉得利大于弊,只要依法加强行业监管,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蚂蚁虫


一家企业做大以后,对外投资是非常正常的;不过投资有几种情况:

1)战略投资型

战略投资具有明确的行业特性以及目的性,其目的在于掌控投资公司的控股权或者是部分控制权,或者获取技术和资源来为本身企业的战略做铺垫。阿里就更为偏向这一类型;

2)投资型

这一类属于纯粹的投资,只要哪些行业可以赚钱,那么就投资哪些行业;当然,腾讯并不属于这一类,它的投资虽然非常宽泛,但是还是有一定界限的;

3)投资+战略混合型

这种公司如腾讯,他们倾向于在自己的领域内或者是周边领域投资,但是这些投资并不一定谋求控股和控制,只要能够赚钱,那么他们就愿意投资。


再来看看腾讯:

看起来多吓人,一年投资了这么多企业,有点像大的投资企业,而不是一家专门做产品的公司了。下图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2017年腾讯在国内投资的文化娱乐项目最多,占比高达37%,其次是企业服务占比11%,电商零售点比9%,汽车交通和智能硬件领域分别占比8%,金融、医疗健康、教育领域分别占比6%。腾讯的投资要杂的多。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1)对于大公司来说,如果看中了一个行业,不可能押宝在一家企业,肯定是多撒网,才能保证企业未来在这一领域占据优势,所以投资多自然是正常的;

2)腾讯和阿里的投资策略各有其利弊,现在还很难评论其对错;

3)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填补了投资领域的空白,由于中国的投资发展的慢,而互联网企业是最近几十年最接近投资的行业,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自然业内巨头无可避免将成为投资巨头,因为它们具有信息与资源优势;

4)互联网行业的互联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总是关联性非常强,天然的流量性造就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互联网企业在投资前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投资压力,因为你不知道什么角落就会冒出一只独角兽,如今日头条。


以股易金


各类数据统计其他回答者已经提供的非常完整,数据方面我不再重复,从获取腾讯投资的优势来分析。

首先,获取投资标的信息优势。从我过往了解的几家投资机构获取投资标的的方式来看,比较起来,腾讯,当然不仅仅是腾讯还有阿里百度可能更容易更早的获得投资标的信息,互联网相关创业人员大多数来自互联网公司,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创业点子,在他们有这个想法准备出去单干的时候,可能公司的投资部门就已经跟上了。当然这一点其他投资机构也有类似的动作,时常约见BAT有创业想法的员工,但与内部比较起来,可能还是有差异。

其次,项目判断。对于互联网创业,涉及到行业敏感度,以及对技术的判断、对市场的把握等。投资机构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更多的是用模型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但行业内的人可以从业务本身来做判断。在这一方面,也有知名投资机构做过类似的人才招聘改革,从BAT去寻找愿意转行到投资机构的人才。

另外,战略优势。比如说游戏、电商、网上支付类相关的创业,如果我是创业者,我可能更愿意获得腾讯这一类公司的投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创业者我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需求,还有战略上的诉求。比如腾讯能帮我带来流量,这一点是纯投资机构做不到的。或许还能帮我解决技术、人才团队的问题。当然这一点其他投资公司也可能提供相应的投后服务,但是腾讯可能从内部抽调员工就能协助解决。

一点浅显的分析,供参考。


家族企业杂志


这个事,对于腾讯来说,也许是好事,有一天,腾讯已经没有产品,却是很多公司的股东。

但这个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腾讯只关注赚钱,没有梦想。

一个做产品的公司,最后成为一家投资公司,除了证明你不断在赚钱,还能证明什么呢?

钱可以用来投资赚钱;

可以用来做新产品赚钱;

也可以用来研究对全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投资赚钱可以赚到钱,最终成为投资家,金融家;

做新产品赚钱,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研究对全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追求梦想。

当然有一天,腾讯不做产品了,只做投资,对于中国创业者才是好消息,现在又投资,自已又做,对于创业者来说更多是噩梦。

事了了:matt

我们在软件开发、互联网高级人才服务、互联网转型辅导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您有这些需求,关注联系我们,让您的创业、转型更有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