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安化嶽峰村:高山泉水養蝦 脫貧路上玩起“蝦子起拱”

安化嶽峰村:高山泉水養蝦 脫貧路上玩起“蝦子起拱”

安化嶽峰村:高山泉水養蝦 脫貧路上玩起“蝦子起拱”

不少鮮蝦鑽入地籠中。

在益陽的夏天,最誘人的美食當屬小龍蝦。而近些年來,安化山區人用泉水養的鮮蝦逐漸成為老饕們的首選,開始走俏於吃貨的世界。

6月,安化縣長塘鎮嶽峰村裡,四面的山頭翠得耀眼,涓涓的溪流正順著田中浸溝流得歡暢,稻田中時不時有些許龍蝦躥出。

“這邊的蝦已經起了不少了,那邊還在修整,不久也可以下苗。”穿梭在稻蝦田壟之間的長塘鎮黨委副書記賀磊指著正在施工的機器,笑意溢出了眼角眉梢。

安化岳峰村:高山泉水养虾 脱贫路上玩起“虾子起拱”

村民展示逐漸長大的小龍蝦。

遍尋門路 摸索致富新出路

在安化,由於山路閉塞,信息不通,使得不少村落淪為貧困村,長塘鎮的嶽峰村便是其中之一。近年來,省、市、縣、鄉鎮四級黨委政府齊發力,安化縣脫貧摘帽的決策部署有序推動,一個個村落逐漸走出困窘。

“看著其他鄉鎮的村民都脫貧致富了,我們心裡急呀。”長塘鎮嶽峰村村主任陳春林坦言,看著鄰村脫貧羨慕之餘壓力也漸上心頭。“我們也想過種植大棚蔬菜,但後來放棄了。”思忖過就著青山綠水種植瓜果蔬菜,但其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的難題讓村中人望而卻步。

2018年,安化縣副縣長、公安局長曾華在調研嶽峰村之時,察覺到山中良好的水質,工作之時接觸過小龍蝦養殖的他當即建議引種小龍蝦,嘗試山泉水養殖,並囑咐扶貧單位安化縣公安局的扶貧工作隊要大力支持悉心指導。

“稻田養蝦模式投資少、風險小、週期短、見效快、帶動強,更適合村中情況。”賀磊介紹道。村中也隨即組織召開村民委員會,鄉鄰決議引進新技術,嘗試新出路,成立安化縣大峰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長塘鎮黨委政府組織村民一起前往益陽南縣考察學習小龍蝦養殖技術。

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選址定位後,2018年3月24日,幾輛挖掘機風風紅紅地開進了嶽峰村,基地正式動工建設。從貧困戶手裡流轉過來的農田,根據分佈結構,整體推平。

從南縣引進蝦苗後,5月4日、5日下苗,村民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

安化岳峰村:高山泉水养虾 脱贫路上玩起“虾子起拱”

隨意抓起的小龍蝦,蝦身毫無泥跡。

村民入股 送來脫貧新希望

“村上佔股51%,農戶佔30%,致富帶頭人佔19%。”陳春林說道,村中貧困戶以農田或縣裡產業扶貧資金入股,“一畝農田可以賺4000多元,比單純種稻穀增收近3000元。按照這樣的模式,預計投入一年就能回本。過了龍蝦收穫季節,還可以種一季晚稻,收益是先前的4倍。”

基地建起來後,除了能為入股貧困戶分紅,還能為嶽峰村的貧困戶提供勞務用工,為貧困戶每年創收1000元/戶以上。

“水是山頭留下來的活水,你看看著蝦尾部乾乾淨淨,沒有淤泥的。我們都沒做過推廣,就會有人來買,每天至少能賣出4、5百斤。”賀磊從地籠中隨意抓起一隻龍蝦展示著,蝦身乾淨透亮,毫無泥痕。他坦言,不少人問訊而來,表示很想嚐嚐這些喝山泉水長大的小龍蝦,鮮嫩爽口的肉質,讓大傢伙收益漸顯。

還在猶豫觀望的村民,看到一輛輛開進村中又載滿龍蝦開出村口的車輛,也主動要求擴大養殖面積,一起入股。如今,已經有115戶農戶入股了。吃著自家的蝦,想著年底還可以分紅,村民們樂開了花。

安化岳峰村:高山泉水养虾 脱贫路上玩起“虾子起拱”

村民挑揀剛起的蝦。

嶽峰村貧困戶彭旺秋就是最早的見證者。彭旺秋自身年歲漸長,父母、孩子脫不開身,外出不便,家中僅靠他四處奔走打零工維持家計,基地開工建設後,他便在此就業。

“120元一天的工資比起從前又輕鬆許多,還可以在家門口就業,一家老小也照顧得到。”家門口入職給彭旺秋帶來了不少便利。

“我自己以農田入了股哩,給自己幹事勁頭也足!”家中荒廢的稻田,流轉給了基地,自身也成了股東,家中拮据窘境改善,基地照進的一束光讓彭旺秋難掩笑意。

“我們正準備往餐飲以及其他方面發展。”龍蝦養殖的成功,讓賀磊開始考慮業務的擴散,壯大龍蝦產業並構建長塘特色產業,形成綠色產品規模新效應。

田壟上,釣蝦的、買蝦的,人群來往不斷,路邊陸續仍有車輛不斷開進村中,致富路上,嶽峰村山泉水中的小龍蝦,也開始“起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