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么是辽代的二元制?

律政侠隐


辽为契丹族所建(公元916年),建立于山河破碎的五代十国时期。如同所有成功建立政权的异族国主一样,辽太祖阿保机在东征西讨的同时,也在头痛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安置那些被纳入大辽版图的汉人?



契丹人与汉人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过着踏马放牛、穿小皮袄的游牧生活,住在帐篷里;一个过着男耕女织、穿桑麻衫的农耕生活,住房子里,大的“宫”,小的叫“室”。当农耕遇上游牧,又会擦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宫室以居”的人们,安安分分地过着“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生活,而“套马杆的汉子”们已经开启了freestyle,“纵胡骑四出, 以牧马为名, 分番剽掠”。被抢掠、蹂躏只是一个方面,一部分汉人还被南侵的契丹贵族掳去当作战利品,直接被奴役起来。汉民叫苦不迭,压迫导致愤恨和反抗,反抗失败就选了逃亡。



民族对立、矛盾尖锐,必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能在照顾到契丹本族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伤害汉人的情感与利益呢?


在这种二元的社会形态下,辽太祖阿保机很自然地选择了“一国两制”,一开始是这波操作:在其他部落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汉城”,把战争中抢来的、版图中扩容的汉人圈起来,率领他们耕种,以郡县制来治理。 这种对汉人用汉制(郡县制)、契丹人用契丹旧制(部落制)的做法,就是辽代“一国两制”的雏形,被称之为“二元制”。


二元制下,官分“南北”,以办事机构分设在契丹皇帝东帐之南或之北而得名,分别管理部落民族与汉制民族。


在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方面,在“必先宗姓”这个大框架之下,北面官多用契丹贵族为官,官员可世袭;南面官多用汉人,采用科举的选拔方式。


在刑狱方面,北面官制中设“夷离毕院”专掌部族刑狱和法令,北枢密负责审查核定案件;南面官制中有大理寺断决刑狱、详覆院平议案牍、刑部总览政令。仍是适用汉制,只不过地方审判须定期向北枢密院申报复核,为的是树立北面官在司法上的主导权。

在法律的适用上,契丹人与汉人也是各用各的法律。若是发生在不同种族之间的案件,则适用“汉法”。这却是以坚持“右蕃卑汉”为原则的。


辽代“二元制”的做法,是民族对立的尖锐化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是对弱势民族的一种保护。然而,这种公开区别对待的统治方式,也难以做到治本,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扩大民族矛盾。


比如说契丹人杀死汉人罚罚钱就可以,但汉人杀死契丹人就要被处死。这是法律适用上的交叉错位,结果显然是对汉人不利的。这种处理方式让相对开明、善于学习的大辽统治者看到了些许不妥,因此辽代还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汉化的改革。从这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二元制”的流动、交融的趋势。


参考文献:

徐晓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

李鸣,《中国民族法制史论》

关亚新,《辽代“特区”与“一朝两制”述论》

文克成,《辽朝“胡汉分治”及其历史意义》


历史研习社


泻药~

所谓的辽代的二元制,其实就是“南北面官”制。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天显十一年(936)趁后唐内乱的机会,立石敬瑭为后晋帝,由此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地,建立了兼治塞北和中原的大帝国。

在会同九年(946),他借口石敬瑭的继承人石重贵称孙而不称臣是负恩,因此南下征讨,并在次年夺取开封。他这个时候就准备统治中原地区,改元大同,建国号为大辽。

但是,辽人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治经验,又不愿意接受后晋大臣们的意见,结果因为遭到中原群众的激烈抵抗,而不得已退出塞外,在北返途中死亡。

在辽太宗之后即位的辽世宗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建立起来的南北面官政治体制,对解决了不同领土上的民族矛盾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负责管理北面的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的官方事务的,称为北面官,官员由契丹贵族担任。负责管理南面汉族区域的州县官方事务的,称为南面官,官员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上层人士担任。

其中,北面官中最高行政机关是北枢密院,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南枢密院。其中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军政机构,而南枢密院则管辖汉地的事务,还兼有类似中原王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作用。其中,北面官的官署办公地在皇帝驻扎地的北面,南面官的则在南面。

需要值得一提的事,并不是说北面官就不管汉人事务了,不是这样的。南北面官管辖按地域分,而不是按民族分。如果你是汉族人口,但你在北面官所辖的游牧民族地区的“头下州”、“私城”等从事手工业或者农业工作的话,那你一样也受北面官体系的管辖,同样的,你如果是个契丹人或者奚人,但部落在南面官所辖地区游牧的话,那你则受南面官体制的管辖。

将一个国家按经济基础的不同而分为两个不同体制来进行管辖的情况,辽的南北面官体制是一个创举,提供了一种在同一个主权之下容纳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新的思路,为之后的封建王朝和现代国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


经略幽燕我童贯


守仁君又来了

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立国时,正值中原五代开端,中原那块地打得是热火朝天,许多百姓受不了,就偷偷越过长城,跑到辽境讨生活,这些汉人不仅人跑过来了,还带着纺织,冶铁,耕稼的技术来了。但是呢,这些个汉人跑到辽国,契丹人都把他们当奴隶来对待,汉人也受不了整天放牧,迁徙的日子,于是又大批的逃亡。辽太祖很是着急啊,于是便去请教韩延徽。


韩延徽(有关韩延徽是不是汉奸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讨论,在这里我只能说个结果,不是。)出招,让太祖筑城圈地,把汉人集中到城里,让他们该种地的种地,该打铁的打铁,该纺织的纺织,提高的汉人的地位。这样子来果然汉人就都不跑了。

到了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往辽国跑的汉人越来越多,而且石敬瑭又给耶律德光送去了燕云十六州,这样子来,辽国就要面对一个问题。

汉化不汉化。

“胡虏无百年之运”中华文明在古代从来就是东亚地区的核心,是先进的代表。但是在那个快马弯刀的年代,你越先进,战斗力可能就越低。所以自秦汉以后,经常有游牧民族打进中原。但是他们征服了汉人地区,就要面对汉化不汉化的问题。

像北魏,为了统治中原地区汉化的多彻底,鲜卑都被他汉化没了,去哪了?成汉人了呀。你吃穿住行和我一样,你读的也是四书五经,说的也是子曰诗云。那你不是汉人你是啥。

但是说我要保住的的民族特色,我就不汉化,打死也不汉化。好,比如蒙古,蒙古把中原地区当殖民地看待,结果呢?你该去哪去哪。砖瓦房住的不舒服那你就继续滚回草原住帐篷,喝西北风吧。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当游牧民族把从马上下来开始种地,把刀换成锄头,把弓箭换成毛笔。那么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比如金国,当年的金国是多么牛逼,兴起于白山黑水,短短几年就把辽国给灭了,随后几乎又是马不停蹄灭了北宋。可是金国汉化之后就成什么德性了,被蒙古人屎都打出来了。

所以辽太宗呢,就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国法治契丹,以汉法治汉人。分南北两院,南院管理汉人,各种制度都是中原的那一套,任用的也都是汉人官员,北院管契丹,你契丹人以前是怎么过的现在还怎么过。这样既能保证民族的战斗力,又能用先进的文化和汉法去巩固国家统治,何乐而不为?

但是说实话,还是咱们的文化先进,还有北宋的故意侵蚀。那些契丹贵族们没几代都基本汉化了。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