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2018年奇异需求预测掩盖了中国混乱的投资策略造成的实际影响

2018年奇异需求预测掩盖了中国混乱的投资策略造成的实际影响

过去几周,出现了一些近来最具戏剧性的、幼稚、充满谬误的光伏市场报道,这些报道的头条和耸人听闻的小报消息如出一辙。

事实上,2018年大部分时间里,市场研究界内部的混乱状况已可见一斑,这或许反映了发运产品的人与试图通过电子表格数据追踪信息的人之前的鸿沟。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对这些小报谣言的迷恋会捏造出忽视当下光伏行业基本问题的虚假信息。笔者在以下章节尝试阐述的是,为了充分理解制造业供应链的供需状况、成本/定价以及组件出货层面的技术进展,我们需要考虑的真实问题。

自SNEC大会之后,光伏行业陷入了五月份的疯狂状态。笔者后退一步,审视了2018年上半年光伏行业的活动。这自然而然引入了中国的投资定时炸弹这一议题,这个酝酿了约3年的定时炸弹已经具备了创造变革的条件。文章以对2018年年底的成本和定价的现实预期以及当下的技术问题(单晶vs多晶)作为结语。

本文在很大程度上都以定性推理为基础,重点关注的是清晰阐述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在6月27-28日举行的PV Tech在线网络研讨会上,笔者会说明主题与结论背后的定量论证过程。注册后即可收听网络研讨会,注册详情参见此处。

即使在发展如日中天的时期,光伏发展预测也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预测全球光伏需求一直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这仅仅是由于向终端市场发运组件的公司的数量造成的。光伏行业仍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组件深度分销市场,前20家组件供应商需求占比约三分之二,其中只有少数厂商可以提供数条精准的出货量指导值信息。对外部观察者来说,预测需求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常来说,预测需求的默认方法是研究特定国家的光伏政策、拍卖项目或长期愿景。然而,由于其中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因此,这种方法需要极其信任决策者们实现这些政策、项目或愿景的意愿。

具有吸引力的、没有设置上限值的市场往往充斥着产品,与所有其他新能源相比,光伏项目的开发速度惊人。受利益驱使,投资人会采取出人意料的掠夺举动,政策制定者们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对此做出反应,而此时装机量已大大超出了最初预期。

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是迄今为止仍难以预测光伏行业需求的主要原因。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间,光伏行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罪魁祸首就是占全球需求量一半的国家——中国。整个2018年,中国一手制造了全球需求预测的混乱局面,在短期内,情况仍会如此。

在2018年5月之前,可以说无人能准确掌握中国今年的需求情况。中国预测值范围约为30-70GW,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围。2018年全球预测值为90-130GW,这表明可能需要全面修订目前使用的市场预测方法。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一通知意味着,迫在眉睫的装机量上限值、国内上网电价费率调低和公用事业项目中央政府层面规定都会成为现实。如果考虑这一通知的影响,那么必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

在48小时内,此前的2018年需求预测值被大幅削减了10-30GW。由于数百家光伏电站工厂会停产,数百万中国工人会被遣散回乡,这些灾难性后果将“洗牌”、“巩固”和重组光伏行业。

这几近表明,光伏行业的供需状况一直很和谐,而中国发布的这一戏剧性消息却如晴天霹雳,未来不复从前。

这些总结的谬误之处、幼稚言论和误导作用会在几个月后见分晓。笔者将在下一章节解释原因。

下一轮衰退的到来来势汹汹、不可避免、令人沮丧

数年前,中国光伏项目年装机量达到10GW大关。当时分析师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中国需求量的上限值,他们还绘制了一条平缓的直线,一把指向正前方的标尺预示着中国装机量每年会稳定增长10GW。

2018年奇异需求预测掩盖了中国混乱的投资策略造成的实际影响

彭博新能源财经先于中国政府政策发布前的预测

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国内市场飙升了10- 50GW,推动了从多晶硅到组件价值链各阶段上的数十家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甚至连新入场者们都热衷于加入多GW工厂的行列。

至2017年年底,这一数字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5万吨新增多晶硅工厂开发提速,电池制造商们宣布了新增数十GW产能的三年计划,还有即将执行的硅锭拉制计划。

问题不是是否会给制造业带来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会带来问题。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背后,是中国市场上排名前五的公司们给出的衰退理由。在中国,政府会分配由银行提供的最优惠的零风险担保投资。以前就出过这种政策。而当下唯一的区别是,作为长期竞争力的衡量标准,1GW的门槛已经被10GW取而代之。

如果这种愿望只局限于少数几个玩家,那么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当c-Si价值链上的数十家中国公司都希望从1GW跨越到5GW,从5GW跨越到10GW,从10GW跨越到20GW时,显然有一个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人们脑海中(我也要增加产能,而不是差异化技术,我们手头还有更多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大规模投资产能扩张而导致混乱的时机最终取决于中国何时意识到装机量是受供应驱动的,中国装机量的定位是在2019年,国内产能从50GW提高到100GW。

在政府干预缺失的情况下,产能只会自我崩溃,因为组件供应水平超过了开发商和EPC公司可以应对的程度。即使中国政府发表了调整政策的五月申明,这个转折点也很可能会在2018年下半年到来。

过去18个月,中国国内供需一直在走钢丝,中国缺乏制造硅片和电池的原材料。一旦多晶硅出现供应过剩,价值链下游就会崩溃,市场需求无法按照组件的生产速度消化组件。

最终结果就是行业低迷,基本原因与我们在2012年所经历的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我们已经从GW级别(2012/2013年)的问题转向了10GW或更高级别的问题。

2018/2019年会是怎样的衰退景象?

行业经历2012/2013年的衰退时,资本性支出立即受到影响。设备供应商的新订单量即刻下滑。制造业毛利率从10 - 20%降为0 - 5%,组件定价降至基准水平以令市场领导者们得以消化亏损的影响而不产生破坏性后果。

这一次我们需要期待不同之处么?可能不需要。

然而,也许需要讨论的、关联度最高的度量标准是组件平均销售价格基准。实际上这并非难事,这里笔者会展开阐释。

过去几年,多晶硅供应紧张,几家多晶和单晶硅片领军供应商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导致领先的上游中国公司(多晶/硅片)公布的季度毛利率为20-40%,甚至更高。

事实上, 中国国内多晶硅和硅片层面的利润失衡, 这一直困扰着电池/组件生产商。当电池和组件利率只是个位数时, 为什么这些公司的毛利率会达到40%?中国上游多晶硅/硅片利润率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 而我们现在就到了这个时间点。

所以,从短期基准组件平均销售价格来看,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降低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和单片硅片的价格,这样的话,主要参与方(而不是亏损的二级生产商) 的毛利率就会下降到5%的水平。然后, 我们假设电池和组件的生产可以像零和博弈一样继续进行, 那么像晶科能源和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这样的公司就能够让品牌/性能溢价高出这一水平几个百分点。

由于后续章节会讨论相关原因,所以在研究整体组件成本和关联的平均销售价格时,实际上更有效的做法是进行硅和非硅的成本细分 (在形式上,尽可能接近公认中西方会计实务中类似主营业务的成本类型全面分析)。

如将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定在高出一流产品成本价10%(现金加折旧)的水平,则多晶硅价格会呈现为10美元/kg的平线。压低中国硅片利润率 (如协鑫和隆基这一类公司)会导致硅片平均销售价格低于10美分/W。如果加上实际电池和组件成本,最终硅成本为低于5美分/W,非硅成本为19美分/W, (混合)组件生产成本为24美分/W。

假设组件制造商们公布的毛利率是5%, 最后我们得出的组件平均销售价格基准约为25-26美分/W。此时,多晶组件售价处于20美分/W的低水平, 主流单晶PERC组件的价格为27美分/W,优质品牌的p 型单晶PERC组件为28-29美分/W.

如果事实证明,亏损已成为价值链上更多领域里的普遍现象,那么可能要再从上述平均销售价格中减去5-10%,这会令行业相当低迷,债务缠身。业内不得不严格执行另一轮供应链降本措施以回归盈亏平衡状态。

主要问题是,这种情况将在何时发生,这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供需端发生的一切。可能会在2018年年底出现,或推迟到2019年。但现在,组件平均销售价格的下跌似乎不可避免。

在下一轮太阳能行业的低迷中,谁是赢家?

我们自然会得出结论,那就是开发商、EPC公司、投资方和资产所有者受益最多,当然也不要忘记谦逊的私人房主。媒体渠道已经心领神会,进行了大肆宣传。

这不是火箭科技,但在制造业股票开始崩溃的时候,有一些次要问题会影响到新开发项目和项目融资,而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总体上会弱化,或担心脆弱的、处于亏损状态的生产商的产品会对资产造成影响。

在上游,没有赢家。除非你的远见卓识和智慧让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安全的长期销售渠道,并有能力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平均销售价格协议锁定客户。这种平均销售价格协议不以任何方式与第三方亚洲现货市场价格报告指数挂钩,也不受不可抗力风险的影响。

有趣的是,似乎只有一家太阳能行业公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家公司不在中国生产,不制造c-SI组件,而且,似乎很快201案就会成为这家公司终身受益的礼物。

但是,在上游行业,有一些相对而言的赢家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所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因为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尤其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如果我们回顾光伏制造业的历史档案,那么很多人会记得,远至多晶硅时期,或至少在硅锭-组件阶段,业内出现了完全垂直整合的热潮。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大幅跳水,从300美元/kg降至30美元/kg。那些没有签订长期合同的、可以自由购买的公司发现自己处在了领先位置。

在2012/2013年的衰退期间,与硅锭-组件公司相比,那些依赖购买廉价硅片(用于电池/组件)或仅购买用于组件的电池的公司具备了一项核心优势。

在与充分混合价格进行比较时,“灵活的购买策略” 这一术语成为了一个标志,充分混合价格常常受制于内部成本高于第三方组件。(期待着“灵活制造”这一术语的报复性回归!)

悬而未决的低迷景象可能持续到最后一幕,其中,与依靠自己内部供应渠道的公司相比,拥有电池/组件产能的公司在买入硅片时,具有更好的成本结构。

最近,由于数家多GW规模的组件供应商采取了重要措施支持硅锭/硅片产能,所以这会造成一个有趣的动态发展趋势。简单来说,在多晶硅片供应过剩的环境中,投资增加单晶硅片拉制的公司会最终胜出。业内在转向单晶-多晶平衡之争,下文会做深入阐述。

单晶注定快速发展及一些不激烈的反对意见

就在一年前,我们在PV Tech上发布了一期专题报告,讨论了市场份额从多晶向单晶转变的速度以及背后的因素。2018年的单晶和多晶产能比为50:50,但单晶才是未来。

这篇论文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业内正在快速向单晶发展。不久之后,单晶产能水平就将与多晶持平,到2020年,单晶会占据主导地位。

在本文中,笔者列出了最终决定单晶市场份额收益率的因素并提出了两项警告,从2017年5月发表的文章中复制粘贴如下:

A)如果行业收缩甚至维持静态发展,这只会提高单晶市场相对多晶市场的收益率,因为单晶供应紧张,并且在多个领域可以和多晶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多晶被淘汰的速度高于单晶。

B)相反,如果市场反应过度,装机量超过85GW [2017年],由于单晶供应的限制,多晶会有一线生机并可能有更多时间开发低成本硅片加工工艺、提高电池效率。

2017年发生的事情符合上述情形 b), 2017年最终年产能水平超过100GW, 这意味着单晶最终在c-Si市场的份额占比仅为33%。2018年上半年, 单晶设法提高了几个百分点, 达到 38%,并在向2018年约40%的市场总份额迈进。

然而, 现在的低迷状态正在翻转单晶/多晶等式,情形在向a)发展, 这会让单晶在2019年或最晚于2020年接近50%的临界点水平。

虽然那些拥有多GW硅锭铸造能力, 或最近在开发多晶硅片金刚线切割工艺的厂家们雄心勃勃, 但多晶只有在成本上做文章才能维持竞争力。单晶拉锭完全在产能组合中消灭多晶可能需要5年时间,然而,通过设定越来越低的组件平均销售价格,多晶也有充足的时间在光伏行业确保一席之地。

但是,在12个月内重新审视这个假设也许是个好主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单晶/多晶等式进行微调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然而,上述两种情况似乎仍是单晶/多晶份额分割的基础。

中国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光伏行业

因此,让我们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这个副标题会成为 “未来数年学术界和业内小组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笔者尝试用类似推特的简洁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列出笔者认为需要采取的行动之前,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件事。即将到来的衰退不是由于2018年5月下旬中国公共机构发布的消息造成的。这是中国国内c-Si价值链上为期2-3年的长期投资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这是一枚将要爆炸的定时炸弹。

光伏行业以循环投资阶段的方式运行,每次的好转都会伴随着低迷。低迷期即将来临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2015-2017年期间,c-Si价值链(硅锭-组件)全球资本性支出翻了一番,仅中国的投资额就超过了100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投资额的60-70%。在此期间,对多晶硅工厂的投入>30亿美元。现在出现的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利润率了。

但这只是开端。现在更大的问题是,2017年的中国极度沉浸在5-10-20GW的扩张计划中,有的项目已经完工,有的项目进展到中途,而不管以什么方式,这些项目都会成为现实!

这种情况发生于2010-2012年并导致了2012-2014年的低迷期,同时也伴随着这一事实,即欧洲市场没有具备一夜之间增长10倍的条件。除了这是由中国造成的问题这一事实外,今天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数字。这一问题会首先影响国内企业,然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二次涟漪效应。

在对中国的光伏政策和装机量修修补补之前,首先需要采取一项重大行动:关闭信贷额度;除非得到批准,企业不能再建更多工厂。由于投资失控,如果没有这一项行动,他们如何对待政策并不重要,当地需求也并不重要,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设立效率目标以淘汰落后技术并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命令公司在会计期间将>1%的收入投入研发也不是扫除竞争失败者(或者实际上的创新者)的办法。

停止新工厂的信贷额度必须是首要任务。然后看看这个国家的情况,调整对装机量(政策)的期望值以防止工厂过剩或被关闭。与此同时,或许到了最终列出受中国政府青睐的十大制造商神秘名单的时候了,还需要计算出其他200家公司的产能有多少可以被分别整合到这10家最大的生产商之中。(就像韩国和台湾过去几十年里在其他领域所做的那样,但以完全相反的方式!)

几乎不可想象的是,中国将任由制造业部门关停,这么做会缓解这种影响,同时也让政府相信行业在采取共同行动。

相比之下,与其他媒体在过去数周发布的哗众取宠的消息相反,中国光伏制造业并不会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整个行业会继续保持全球增长,生产成本会继续下降,组件效率和性能水平会不断提高。

在本文结尾,笔者希望下一次的制造业震动是由技术驱动的,而不仅是因为一个国家拥有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增加生产线的能力。这可能会比我们的想象要更进一步,尤其是当120微米成为硅片标准,或N型最终从P型主导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对这种类型活动的评论会更有启发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