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滴滴和美團大戰,你希望誰贏?

趣問


首先是美團去年在南京上線了打車業務,而且是在揹著滴滴程維的情況下上線的。據程維說當時美團上線打車業務時,他正在和王興吃飯,結果飯局上王興也沒說啥。程維是飯後自己看新聞才知道自己的核心業務,被好朋友王興給“入侵”了。

程維還親自問過王興為什麼要這麼做,結果王興只給出來一個簡單的回答:試試。

程維創業初期,曾拿著滴滴最初的版本去找王興品評,結果王興只說了倆字兒:垃圾。沒想到如今美團卻主動切入了打車領域。實在是令許多人始料未及。

而程維這邊也不甘示弱,他說“爾要戰,便戰”,回應同樣簡單有力。網上有傳聞說滴滴的外賣業務(入侵美團的核心領域),將在今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上線。而且滴滴還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了100億元額度的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計劃,並且最近獲得了通過,首次發行3億元。

滴滴這次也算是有備而來。

目前的情況是,王興美團的打車業務,曾計劃12月28日,在全國7個城市的美團APP上線打車入口。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和廈門這7個城市。這距離美團在南京首次上線打車業務已經有10個月之久。不過因為網約車牌照問題,美團的打車業務擴張的並不十分順利,有消息稱今天(3月20日)可能會有美團打車北京站上線,不過具體情況,我們還有待觀察。

而程維滴滴的外賣業務,也處於騎手招募,人員培訓的狀態,預計是在4月1日上線。

相對來說,滴滴進入外賣業務可能會更簡單些,因為市場相對更加的開放。

最後說說,CEO來信君希望誰贏?

我覺得作為普通用戶或騎手或司機來說,肯定希望兩家的燒錢大戰持續打下去,這樣用戶的補貼會更多,騎手或司機端被平臺抽走的抽成會更少,但最終兩家還是免不了走到合併的進程中。

美團背後是騰訊,滴滴背後是騰訊+阿里,要說誰更強,我覺得可能是滴滴更強一些,並不是因為它背後是兩家巨頭公司支持,而是因為美團的擴張是獨立的,是曾經違背騰訊方面的意圖的,不過顯然騰訊控制不了王興的決策。

我個人希望的是兩家先打上5年,燒個千八百億元,給老百姓造福一下,不過這種可能性會比較小吧。畢竟資本最終還是想製造壟斷,然後收割盈利。


CEO來信


近期的網約車市場比較熱鬧!在滴滴獨霸江湖還不到2年的2018年3月,以團購起家、外賣成功的美團把打車業務殺入上海市場,優厚的補貼使得司機和乘客蜂擁而至,首日成交15萬單,到第三日突破30萬單,拿到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這樣的成績讓業界驚歎。

網約車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始終不缺窺視者,如今美團高調介入,硝煙再起,補貼戰再燃,惹得吃瓜群眾一陣興奮。不過說到最後誰能笑到最後,美團和滴滴究竟誰能勝出,吉普哥想還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一是要做好安全保障。乘客出行,司機出車,安全是第一位的。網約車服務是一個大江湖,每日訂單幾千萬單,司機和乘客形形色色,那麼安全就是一個突出問題。因此,對司機身份的審核,加強乘客的乘車秩序要求,提升服務過程中的安全監控水平,與公安系統形成聯動,對於平臺來說就尤為重要。否則,在安全問題沒做好,一旦出了影響較大的安全事故,那麼平臺的形象就會極大受損,直接影響未來的發展。

二是要做好規範服務。服務業當然要拼服務。平臺多了,司機乘客就會有對比,哪家平臺叫車快,管理得規範,職業水準高,服務性價比高,等等,必然會成為那家的忠誠客戶。

三是要做好對司機的人文關懷。網約車司機雖說不是平臺的內部員工,但是平臺賴以生存的關鍵資源,尤其是帶車帶人加入的司機。司機與乘客面對面接觸,他們的服務響應、言行舉止直接代表著平臺。如果司機都對平臺不滿,那他們能做好對乘客的服務嗎?所以,平臺對於司機,在做好嚴格管理的同時,更要做好人文關懷,傾聽他們的訴求,提高他們的收入,切莫把他們當成隨叫隨到的打工仔,否則一旦司機倒戈擁向其他平臺,一切都會成泡影。

綜上,吉普哥認為做好了以上幾點,在網約車平臺的戰國時代誰能勝出,市場和時間會有選擇,你說是不是呢?


吉普哥說說


雖然滴滴打車口碑不好,但是畢竟在市場存在那麼久,而且擁有很大的用戶和司機,技術各方面趨於成熟,用戶已經習慣了滴滴的模式,美團想要取代滴滴,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在政策上,目前正是整頓網約車的時期,網約車的弊端也已經顯現,那就是越來越向網絡出租車發展,這背離了網約車共享經濟的初衷,政策上肯定要調整這種無序的狀態,美團進入的時機不是很好。

滴滴是靠補貼和獎勵贏得的市場,目前政策不允許補貼大戰,美團在這點上吃了大虧。如果像滴滴對付優步那樣,那美團真的可以後來者居上,贏得這個網約車市場,因為滴滴對司機太苛刻,已經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

顯而易見的是,全民跑網約車的情況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無論美團也好,滴滴也罷,只能依靠用戶,依靠服務,依靠口碑。誰能更多的為用戶考慮,誰就能贏,我個人目前覺得美團最終會贏得勝利。

希望回答對你有點幫助,謝謝。





彳亍128107546


一種情況,美團成功落地,分蛋糕

2017年12月,著名的經濟雜誌《財經》美女編輯宋瑋在曾經問程維:“你知道美團做打車的時候驚訝嗎?”程維回答到:“中國有350個網約車平臺,多一個競爭者而已。” 但是時隔三個月之後2018年的3月下旬,美團打車服務在上海登陸,僅僅3天時間便奪走了上海大城市的30%的網約車市場份額,平均每日達到30萬單,市場佔領速度之快讓人震驚,程維或許後悔了了說出如此輕率。
此後網上便大量出現滴滴美團兩者軟文大戰,隨著大戰觸發,補貼大戰也是越演越烈,馬雲旗下的高德地圖也趁機弄出了0抽成打車服務,兩個小巨頭在打,一個巨頭來攪局,究竟誰會笑到最後呢?

1、美團算準了市場,來了一招神之一手

美團自從吞併了大眾點評後,基本上已經全面佔領了生活類服務市場,當人們打開美團時,無非就是希望在美團上找到各種更具性價比的生活服務。所以人們對美團的需求就是希望找到便利低價和更具價值的東西,一旦市場出市場出現相同類型的服務,美團便會擠壓,各種手段進行資本壓制。所以美團是一個以資本驅動為主的公司,它必須要不斷創造新的業務好讓自己更吸引資本投入從而發展下去,在業務發展前期來說,快的發展速度有時候比盈利更具吸引資本。

美團加入到網約車領域也是美團生態完善的一部分,美團在互聯網市場當中的地位以及它在相應領域的戰略佈局,不斷使用資本打市場,佔領市場,簡單來說,只要美團的補貼不停就可以在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上形成二元格局。

因為對美團來說,它並不需要做到這個網約車的龍頭,不需要取代滴滴,它只需要平穩著落網約車並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它就可以完善自身業務,增加估值。而且只要滴滴市值增加的同時,作為市面唯一的競爭對手美團也會被相應增加估值。

2、滴滴自大,怨聲四起

3天被奪取30%的市場份額後,滴滴才反應過來,馬上推出在上海為期一個月的全月14元每單減免計劃,暫時遏制了美團打車服務的增長。距離上一次滴滴的補貼,貌似是在和快的打仗時期。

前段時間爆出了滴滴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對熟悉的用戶提高再次消費的價格或者是減低質量的服務和產品。面對司機車主們,滴滴對司機收取高達20%以上抽傭,這也是目前車主最多在意的一個地方。

大戰開始的時候,我剛好在上海,這期間我接觸到一個美團車主,司機大哥說道,在很多情況下,我還是一個滴滴的車主,但是我還是會選擇美團,而且他說他的司機群裡面很多人都是這樣。他說出理由,選擇美團不是因為美團的補貼多,而是他們普遍都認為不能讓滴滴一家做大的情況繼續下去,即使美團佣金提升到25%,他也是會繼續選擇美團。


最後,美團打車的出現並非是偶然,而是很多因素決定的。如果滴滴對於車主和消費者的服務不在提升,滴滴還保持著天下為我獨尊的姿態,程維還是一副不服來戰的樣子,即時沒有美團前來攻打,也會有其他打車品牌前來攪局,滴滴也會面臨同樣的危險。


黑喵


滴滴不倒天理難容這句話不是空的,因為滴滴乾的每一件事都是違揹人性存在。舉最簡單的幾個例子。第一:滴滴收取的每一單的平臺費是高達百分之二十六,如果是指派區域接單每一單收取的平臺費高達百分之三十!!!試問一下,哪個司機有好多心情給他們服務?純屬是拿著自己的車來倒貼給滴滴公司賺取暴利!! 第二: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滴滴快車為什麼這麼慢打了?打開滴滴快車服務,明明看到附近有十幾輛車是在聽單中的,可是當你自己發單的時候平臺卻要你等待司機接單,還跳出一個提示,提示你打拼車會節省這個等待時間?滴滴平臺這一點我是真心想不明白,夠來我自己去跑滴滴了發現了這一天重大暴利行為。就是因為打快車每一單平臺抽取的百分之二十六滿足不了滴滴這個違背良心的東西了!你們乘客想不到的是這個滴滴黑心到什麼程度,你們打拼車的,看好了,因為你們打拼車的每一單拼成起步價是11塊,然而,三公里總里程,途中拼成了三單!總里程費用我們司機只能得到11塊錢!我送了三個人,接的也是三單!竟然得到的是11塊錢?那剩下的兩個拼成單的22塊哪裡去了?結果很明顯,進了滴滴公司口袋了!這是個什麼玩意?接一個人起步價我也是11塊錢到手,那我接三個人也是11塊,問題來了,而且我還不能取消拼車單,取消了就扣錢扣服務分!這是霸王硬上弓啊!不願意給滴滴公司吸取這麼大的暴利還不行!不接就扣分扣錢,我們司機的人權在哪裡???試問一下,跑過滴滴的師傅,你們能服嗎?你們覺得被這樣吸乾血了還沒地方哭去。你們能有好的服務態度去對待乘客嗎,還能有好的心態去給他們滴滴公司開車嗎!???荒唐!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查清楚這個滴滴公司用這種手段賺取來的暴利是否可以??是否合法?!!求轉起,頂起!


海利不鏽鋼萬州區


滴滴在出行市場已近處於壟斷,美團在外賣市場已經處於壟斷,他們相互滲透到對方的領域搶佔對方的市場,市場競爭是一個長期的拉鋸戰,目前還沒有發現他們在模式上有差異化競爭,僅有的一點差異就是平臺費不一樣,都靠一個手段砸錢補貼,這樣的市場競爭沒有技術含量,最後拼的是資金,拼資金的話非常有可能就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兩敗俱傷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人躍躍欲試的想進入這個領域就是在等雙方都精疲力盡的時候一舉殺入。我們在傳統領域的時候競爭也是這樣的,最開始長虹發動價格戰的武器,慢慢的大家就會發現砸錢打價格戰對誰都沒有好處,最後慢慢的升級為產品本身技術升級的競爭,滴滴美團的競爭也會慢慢的從價格競爭過渡為服務和模式的競爭,價格競爭只是最原始最初級的競爭手段,這對於平臺的會員們來說肯定是一大福音。要說誰會最終勝利這個還很難預測,決定最後勝敗的因素很多,因為市場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某個大資本加入某一方,或者某一方採取了對方一時半會難以模仿和應對的模式。就拿現有的情況來看,不考慮網約車政策的影響,美團會分走滴滴50%的出行市場,滴滴外賣補貼一旦停止恐怕很難對美團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因為在現有條件下美團的經營管理水平高出滴滴一截。大家認為呢?


創業特種兵傳遞快遞物流信息分享創業心得!


找順風車返空車51快配


其實誰贏都不重要,因為戰爭很難出現最終的結局。但是我個人更看好美團。


作為國內兩大超級獨角獸,隨著自身業務領域的擴張,行業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雙方不可避免地入侵到了對方的固有地盤。

美團做打車是什麼邏輯?

美團從“吃喝玩樂”為切入點,打造了國內最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通過多年積累的大數據分析,美團發現用戶一半的出行發生在消費場景A到消費場景B,而A和B其實都是其平臺上的商家。

那麼美團做出行就很好理解了:用出行作為紐帶,提高商家服務矩陣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平臺和用戶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美團做出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實現(比如打車每單1元)此類業務。商家聯合美團可以通過消費一定金額返出行優惠券的形式進行促銷。



如此一來,美團出行的成本極低。各個領域的業務通過美團出行串聯起來,實際上是無意中就動了滴滴出行的奶酪。畢竟出行利益是滴滴盈利的核心利益。

美團線下服務場景的“降維打擊”

滴滴一直把自己當成是基於位置提供“出行服務”的一家公司,所有的跨界行為都是圍繞“出行”的。



但是很多情況下,出行(打車)不是目的,而是完成目的的過程。你出去聚餐也好,看電影也好,泡吧也好,這些消費場景才是目的。

美團位於消費者決策的上游,出行位於決策的下游。在滴滴認為的“出行場景”,其實在美團眼裡只是出現“出行工具”罷了。



所以說,滴滴站在的是消費場景的中間過程,而美團站在的是終端消費的場景上。

滴滴可以降維打擊“出租車、二手車、順風車、租車”,但美團可以降維打擊“滴滴”!

結論&觀點



美團不太可能直接贏下滴滴,但是能夠搶下一部分出行市場份額就夠了,唯一的風險就是資金狀況是否足夠支撐其四處擴張。

而滴滴做外賣的邏輯似乎是錯的,它更希望的是用戶打車出去吃飯而不是窩在家裡。作為反擊,滴滴應該找一個美團比較薄弱的領域展開廝殺。同時海外加速擴張也是其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將來的某一天,如果你在美團上購買了一個“吃喝玩樂”套餐,美團出行會提供給你免費的接送服務。因為打車只是一個過程,路費早已經被涵蓋在成本里……

最終的結果目前無法準確預測,需要時間來一一揭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關注&點贊】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我會給你回覆!


愛讀Ido科技


其實從滴滴和美團的商業競爭來看,明顯美團的佈局比滴滴明智多了。現在的滴滴可以說是兩面受敵,只有這樣的競爭才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受益的肯定也就是用戶了!


現在個大互聯網公司競爭,無非就是燒錢。誰頂的住誰就能拿下市場份額!

之前的打車平臺全部被滴滴打垮了,該合併的合併了!

這樣就造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從以前的低價慢慢提高了乘車價格。因為用戶已經依賴上這個打車平臺了,你沒有選擇,只能用滴滴出行!打車費甚至都可以媲美出租車費用了!

再上去市場上也沒有競爭對手!

現在不一樣了,美團先是進入打車行業,利用自己的美團平臺做起來可以不需要投資太多費用!這就是美團的優勢!目前美團也覆蓋了生活方方面面,就差打車了!

而滴滴進入外賣行業本人認為不太會有多大的收穫,外賣行業現在已經有兩大巨頭佔了大部分市場,還有一些小的平臺都不算了。實際上滴滴進軍外賣對美團沒有太大影響!


所以個人希望最終贏家會是美團!

不管誰贏都希望可以共存競爭,不可讓一家壟斷整個市場!

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蒐羅科技


就目前來看 美團算是先進入了滴滴的核心業務 並且是大手筆的補貼迅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對滴滴造成了衝擊 同時滴滴司機和用戶對滴滴的不滿情緒在美團的補貼下先爆發出來了 但是難到美團的口碑很好嗎?看看如今美團對商戶的盤剝 對騎手的壓榨 還有必然上漲的外賣價格 只要滴滴正試進入外賣市場並前期大肆補貼的話 那時的美團未必會比目前滴滴的處境好 兩家都是大體量 有實力的公司 估計大戰的結果就是美團進入了打車市場 打車市場兩家並存 外賣多了一家有力的竟爭者 如此而已


用戶6204211385


從一個消費者角度來講,我不希望誰贏,不管誰贏一定是又一個“大怪獸”的誕生,只有市場有競爭的時候,才會有行業的進步,即使在這場大戰中有一方贏了,把另一方收購,還會有其他的競爭對手出來,所以對於我一個消費者來說誰贏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

市場不可能一家獨大,一家獨大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對你不滿,比如現在的滴滴,司機有對滴滴不滿的,地方運管有對滴滴不滿的,乘客也有滴滴不滿的,不是滴滴做的不好,是滴滴在大家心裡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大家對滴滴有期望,希望他做的更好。只有國家層面覺得他做的挺好的,因為這是中國的又一次突圍,和阿里巴巴、華為一樣成為中國的一張響亮的名片。

所以,滴滴開始戰略佈局全球市場,這就是滴滴的遠方,滴滴還在佈局新能源車合作和分時租賃,但競爭對手往網約車發展參與競爭時,滴滴已經在佈局更大的市場,任何一個市場的追隨者,只有你具備超越領導者的佈局和能力時,你才有可能成為新的領導者,不然追隨者可能只能永遠追隨者領導者開展競爭,與其說是競爭,更不如說是一個模仿,或者雅一點說在自己具備的資源基礎上、在人家的模式下優化一下參與行業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