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時期,古斯塔夫列車炮有著怎樣的威力?

舊陌桑


14英寸(口徑355.6mm)列車炮計劃,是在美國對德宣戰的同時,由海軍工廠的武器局長拉爾夫·埃爾少將提出來的。研製的初衷是為了對付德國人的“令人恐怖”的巴黎大炮。關於巴黎大炮,以後還有專文加以介紹。埃爾少將認為:“既然德國人能製造出巴黎大炮,美國人同樣也能造出這種類型的大炮。” 1917年11月,海軍部批准了這一計劃,並命名為“14英寸1型列車炮”。這種列車炮以海軍的艦炮為裝載火炮,選用“新墨西哥”級戰艦上的14英寸、身管長50倍口徑的主炮作為列車炮上的火炮,把它安裝到滾動式列車炮架上,便製成了列車炮。軍方和鮑爾德文·羅考茅泰卜公司和斯坦達德·斯切爾卡公司簽訂了合同。合同中規定,要在4個月內製造出5門列車炮及配套輔助列車。結果是在合同簽訂後的第71天完成了列車炮的試製工作,隨即開始了射擊試驗和各種性能試驗。試射是在新澤西州的桑地福克進行的。試射的當天,許多軍界和企業界要人前來參觀,熱鬧非凡。試射進行得很順利,在火炮打到45"仰角時,最大射程達到了38km ,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料。而作為艦炮在海上射擊時,最大仰角僅為15,這一試射結果,為列車炮及艦炮延伸射擊距離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這種列車炮在型式上歸人滾動式炮架一類。火炮仰角在15以下時,無需特別準備便可以射擊。火炮身管的最大後坐距離達到1130mm,在大射角射擊時,炮尾將碰到地面,所以要採取一些限制措施。更有趣的是,炮架的後坐距離高達9m~12m,所以,在列車炮的前部裝上了一個絞盤,射擊後靠絞盤的拉力將列車炮拉回到原位,再打下一發彈。為了防止火炮射擊身管後坐時撞到地面上,在兩條鐵軌之間還要挖個深坑;而且,炮架臺的前後還裝上4個千斤頂,射擊前固定在地面上。看來這一大套射擊前的準備工作還真夠麻煩的。1型列車炮1號車在新澤西州的試驗一切正常。1918年5月26日,1號車在美國港口費拉德爾菲港上船,平安運抵法國。同年7月20日組裝完成,開始向德軍陣地轟擊。

總的看來, 14英寸列車炮的研製是成功的。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可靠性問題。它的12軸24輪的列車的重量高達243t,在運往歐洲戰場的長途運輸中,列車上的軸承和緩衝器損壞不少,這樣,列車炮在歐洲西部戰場上行駛時,不得不將行駛速度限制在15km/h以內。


總說裝甲


單說數據什麼的可能大家沒什麼概念,我用一個發生於二戰蘇德戰場真實的故事,來讓各位看官感受一下古斯塔夫列車炮的威力吧。

一、堅固的“釘子戶”

1941年,基輔戰役之後,蘇軍在烏克蘭的防線幾乎完全崩潰,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變得孤立無援,所幸半島上還有一個堅固的要塞,名為塞瓦斯托波爾。

由於這個要塞控制著當地重要的戰略性軍港,因而其得失對於蘇德兩軍而言,都非常具有戰略意義。而德軍為了徹底消滅在這裡的蘇軍,夥同羅馬尼亞軍隊,再次向這座要塞發起凌厲猛烈的攻勢,誓要拿下這個堅固的“釘子戶”。

然而,自從1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已久經戰陣。要塞的整體防備,亦是越來越向不可攻破的程度發展。堅固的堡壘也宣告著蘇軍的政策:決不投降!而蘇軍也在塞瓦斯托波爾部署著精銳的濱海集團軍,嚴陣以待。

二、曠日的僵持

1941年11月,德軍和羅馬尼亞軍組成第十一集團軍,在德軍名帥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雙方交戰十分激烈。但縱使德軍使出渾身解數,均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因而這裡的戰局一度陷入僵局,德軍進無法進,蘇軍則退不可退。

一個多月後,德軍在總結經驗之後集結力量捲土重來。這一次,其強大的突擊力量幾乎穿透了蘇軍的防線,堡壘內的蘇軍不停地向外圍發出求援的信號,每條電報的字裡行間,都透露著絕望但卻堅持的心態,似乎每一刻的下一秒,整個堡壘就可能易手。

不過,戰鬥民族骨子裡的堅韌和不屈,意味著德軍不可能永遠像開戰般順利。而就在德軍近乎搶佔堡壘城頭之時,他們的攻勢卻突然不再一鼓作氣了。

原來,在這危機關頭,蘇軍援軍終於在克里米亞半島東部的刻赤半島登陸了。到達戰場的第44、51集團軍高喊著“烏拉”,排山倒海般地湧向德軍的側翼。為此,曼施坦因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分散兵力對付這兩個“天降”的集團軍,而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也因而暫時躲過一劫。

三、打破僵局的巨炮

蘇聯援軍的突然出現,使德軍的進攻降了溫。要塞的士兵則利用這一時期改進防禦部署,補充物資,並不時發起小規模的襲擊,把德軍鬧得心煩意亂。

但曼施坦因畢竟不是吃素的,蘇軍援軍的這次突擊,還是對整體的戰局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沒過多久,曼施坦因就指揮德軍打退了來援的蘇軍,塞瓦斯托波爾的局勢又再度變得嚴峻。
然而,縱使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已然淪為孤城,要塞依舊堅挺地擺在曼施坦因的眼前,德軍依舊久攻不下。

見戰局一僵再僵,曼施坦因擔心:若再不取得勝利,恐怕就要被元首降罪了。於是,他不得不咬牙調用大量重型火炮,以期對要塞進行破壞性的轟炸。其中,就屬“古斯塔夫”重型列車炮最為搶眼。

這些巨大的火炮,能發射重達7噸的炮彈,一發炮彈落地,打出的坑洞橫面足以和一個足球場論大小,火力非同尋常。

在這些重型火炮的輪番轟炸下,蘇軍的混凝土堡壘也沒有堅持多久。隨著外牆崩塌,地面的陣地顯然已經不堪重用。為了做最後抵抗,一些蘇軍被迫轉入地下工事繼續戰鬥。而在6月30日,在已然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也終於下達命令,讓守軍撤出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以做打算。

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至7月4日,守備蘇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而德軍這場踏著屍體走進堡壘的勝利,則使得曼施坦因榮膺元帥軍銜。要塞保衛戰,也在這一刻劃上了句號。

▲曼施坦因

不知道,當曼施坦因被授勳戴上軍章的時候,他會不會也在感嘆:一將功成萬古枯。但我們知道的是,那些曾於要塞中浴血奮戰、為國戰鬥至最後一刻的蘇軍戰士,他們的功績將會永載史冊。

參考資料: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許嘉陵

《失去的勝利》(德)曼施坦因


WarOH協虎


古斯塔夫列車炮堪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製造出的最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它的口徑足足有800毫米。

為什麼這種大炮會起一個 古斯塔夫的名字呢?原來該巨炮是二戰中德國著名的兵工廠克虜伯兵工廠建造完成的,古斯塔夫是克虜伯家族拼音的前綴。當時德國軍方以700萬馬克一門的價格採購,第二門巨炮以工程師妻子的名字命名為多拉。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出席了巨炮的驗收儀式,以顯示對巨炮發揮威力的期望。

古斯塔夫巨炮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只好用一臺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在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的推撞到炮膛裡。

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樑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歪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臺巨型起重機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一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三個星期才完成,高大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

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周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範圍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從1940年5月西歐戰役打響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都投入了相當數量的列車炮,列車炮部隊通常作為高級指揮機關直屬的機動重炮力量從事要塞守備、海岸防禦或特定戰役的火力壓制及攻堅任務,並且在個別戰役中有搶眼表現。不過與迅速壯大的的航空兵和新生的火箭導彈武器相比,列車炮的作戰效能其實相當低下,它們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宣傳和給敵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上,德國列車炮在二戰戰場上的表現也代表著這種武器在戰爭舞臺上的謝幕演出。


明馨範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古斯塔夫列車炮又稱為古斯塔夫巨炮、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或是德國800mm K(E)列車炮。相傳二戰期間納粹元首希特勒就曾夢想製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於是納粹工程師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製造出了一種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級大炮。

這門炮的設計與製造目標就是為提供前線部隊曲射支援火力,擊毀當時仍然為各國陸軍視為防禦主幹的大型要塞與巨型碉堡。為了追求強大的破壞力,因此該火炮口徑高達800毫米,可將重達7噸的炮彈投射到37千米以外的目標。製造完成後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很快就碰上了自己的實戰對象—法國當時的“馬奇諾防線”,然而後來該防線因古德里安想出從阿登山脈率領第19裝甲軍從110千米的峽谷越過,以致於古斯塔夫列車炮失去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古斯塔夫巨炮重達1344噸,足有4層樓高,需要500人一起合作才能發出一發炮彈!儘管“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達到29英里遠,殺傷力也異常兇猛,然而由於它實在太過笨重,這個“超級怪獸”並沒能讓瀕臨滅亡的納粹帝國起死回生,相反它自己也在戰爭中成了美軍的“俘虜”。


迷彩虎軍事


800毫米超重型鐵道炮的設計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其產生的直接誘因是法國在法德邊境修建的號稱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的防禦工程——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1934年,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委託克虜伯公司設計一型重型攻城火炮,足以摧毀馬奇諾防線上的堡壘,要求能在法軍火炮射程之外開火,炮彈威力能夠擊穿7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1米厚的裝甲鋼板。

古斯塔夫巨炮的目標:法國邊界的馬奇諾防線。

克虜伯公司的資深工程師埃裡希·米勒(Erich Müller)依據軍方要求進行了技術論證,認為這種重型火炮的口徑大約在800毫米左右,重量在1000噸以上,炮管長度至少30米,而炮彈重量將達到驚人的7噸!這一體量決定了該型火炮不能使用普通鐵道炮的單軌式鐵路炮架,需要用更大的雙軌式鐵路炮架來承載,它的炮管只能在炮架上做仰俯運動,而左右旋迴則要依靠炮架在環形軌道上移動來實現,最終克虜伯公司擬定了700毫米、800毫米、850毫米及1000毫米數種備選口徑。在1934年時尚未擺脫和約束縛的德國陸軍還無法想象主動攻擊馬奇諾防線,軍方對此種火炮的需求並不迫切,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停留於理論階段。

1936年3月,希特勒造訪克虜伯公司,並向工程師們詢問製造超重型火炮的可行性。雖然他沒有下達明確的指令,但克虜伯高層心領神會地啟動了火炮研發工作,並將口徑確定為800毫米。由米勒領導的技術團隊於1937年初完成了設計方案並獲得批准,而首門火炮的製造工作於同年夏季展開。毫無疑問,這門史無前例的巨炮在製造時困難重重,耗時漫長,原計劃在1940年初完成,但這份時間表被大大延後了。

克虜伯公司在1939年底完成了一門原型炮,並在希勒斯雷本靶場(Hillersleben)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7.1噸的炮彈以高仰角射擊時能達到預定的穿透力。火炮測試在1940年夏季完成,而複雜的炮架還在緊張的製造中。克虜伯公司於1941年初在呂根瓦爾德靶場(Rügenwalde)舉行了正式的試射,並邀請希特勒在內納粹高層到現場觀禮。

希特勒視察800毫米鐵道炮“古斯塔夫”。

德國陸軍向克虜伯公司訂購了2門800毫米鐵道炮,第一門炮於1941年9月交付,並利用臨時搭建的炮架在希勒斯雷本進行了試射,同年11月轉移到呂根瓦爾德進行了另外8次試射,在發射7.1噸的穿甲彈時射程可達37210米。克虜伯公司掌門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ied Krupp)決定以他父親古斯塔夫·克虜伯(Gustav Krupp)的名字將第一門炮命名為“重型古斯塔夫”(Schwerer Gustav),而第二門炮以首席設計師米勒的妻子的名字命名為“多拉”(Dora),對於後來的軍事愛好者而言,第二門炮的名字更為熟知。

沿著軌道進入射擊陣地的“古斯塔夫”,攝於1942年5月塞瓦斯托波爾前線。

在戰鬥狀態下的“古斯塔夫”鐵道炮全重達1350噸,長47.3米,寬7.1米,高11.6米,炮管長32.5米,身管倍徑為40.6倍徑,最大仰角為48度,平均30~45分鐘發射1發炮彈,在發射7.1噸的穿甲彈(裝藥量250公斤)時初速為720米/秒,最大射程為38000米;在發射4.8噸的高爆彈(裝藥量700公斤)時初速為820米/秒,最大射程為47000米。“古斯塔夫”鐵道炮的炮架經過特別設計,由八個五軸車架支撐,總共有80個車輪,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運行。

“古斯塔夫”鐵道炮後部的彈藥吊車及推車,可見其炮彈尺寸之大。

根據克虜伯公司的傳統,為軍方製造的第一門炮是免費的,所以“古斯塔夫”完全是公司自己貼錢製造的,沒有賺到一個馬克,而“多拉”的報價是700萬帝國馬克。顯然,這份訂單讓克虜伯公司虧了不少,但這種巨炮對於克虜伯王國的意義絕非金錢可以衡量。

今日在博物館展出的800毫米炮彈,與之相比後面的T-34/85坦克都相形見絀。

想了解古斯塔夫巨炮的更多詳情,推薦閱讀本公眾號:崎峻軍史週刊歷史文章:《多拉的怒吼》


崎峻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德國製造的超級巨炮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克虜伯兵工廠建造完成後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而後它以700萬馬克被德國軍方購買。

中文名:古斯塔夫列車巨炮

外文名:Heavy Gustav

原產國:納粹德國

生產地點:克虜伯兵工廠

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




威力看這張炮彈圖,可想而知!



實戰:法國馬奇諾防線發射過幾枚!因為沒有真實資料記錄據體破壞威力是多大,但是法國神話般的馬奇諾防線被巨炮轟炸幾次就潰敗了!


這樣的巨炮射程28~60公里,整個巨炮約400噸!

一天最多發射15枚,服役時間1941~194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