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袁崇煥到底是廣西還是東莞人?

煮媽在路上


1、袁崇煥祖籍東莞,落籍廣西。

歷史資料表明:他爺爺和他爹早年都是住在東莞的,後來他爹到廣西做生意,生意做大了,就把全家人都遷去廣西,袁崇煥的戶口也是廣西的。

北京孔廟的記載:現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刻著:袁崇煥,廣西藤縣。

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藉。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於石,以諗來者。”

2、但要說是一個人是哪的人,這個標準是什麼?

戶口?祖籍?出生地?常駐地?父親或母親的出生地?亦或是其他?

幾個標準都重合了還好,但如果不重合呢?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口流動頻繁,好些人祖上在A地,自己出生在B地,後來父母工作變動,跟隨父母去了C地,成人後主要生活在D地,你說他是哪的人呢?如果父母又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也有多地生活的經歷呢?

總結:這些研究交給專家、學者吧,作為非專業人士,瞭解就好,沒必要較真。


師說歷史


其實廣西的漢族人,很多是從廣東過去的,例如柳州市在1986-7年人口調查統計,那時柳州市區不到50萬人口,漢族佔90%,而漢族中粵籍人口占70%,可見那時廣東人因為善於經營而廣西又欠開發,又有那時最便捷的水路所以交通方便,而且地理臨近,氣候相似,廣東人民來廣西做生意的很多很普遍,但是按中國的政策和傳統,這些人的祖籍在很多代人之前永遠填的是廣東,何況很多人的父籍都還是廣東的你能夠說他是廣西籍嗎?就像現在很多廣西人在廣東打工或者做生意,不少人接了其家人來廣東一起生活,那麼,你能夠說他們現在就是廣東籍了嗎?加之袁崇煥並不是在廣西出生,長大到十四歲才去廣西的,而他父親肯定是成年後才去廣西的所以兩父子還算是廣東人在外謀生而已,所以其不但“祖籍”而且父籍都肯定是廣東的!甚至其本人籍,袁崇煥籍貫自當是廣東。多說一句:在廣西,袁姓很少的,甚至極少見聚居成村落的。不過,畢竟袁崇煥也在廣西生活過若干年,當地紀念他也未嘗不可,但是說他是廣西籍就有點牽強附會了。


姚生42


這個問題跟袁崇煥的事蹟及歷史評價一樣,是一直存在爭議的。不同的說法如下:

一,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東莞石碣,十四歲隨祖、父遷居廣西梧州藤縣;

二,祖籍廣東東莞,出生併成長於廣西梧州藤縣。

剛好今年本人曾經前往東莞石碣參觀過袁崇煥故居(紀念館),看到紀念館推崇的是第一次說法。

在眾多歷史書籍及袁崇煥傳記文章中,關於其籍貫,大多也只是說:袁崇煥,廣東東莞人。所以普遍的說法是,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

東莞於2003年建成規模較大的袁崇煥紀念園,2007年國防部部長遲浩田將軍曾專程趕到該紀念園參觀,不僅高度讚揚了袁崇煥抵禦外敵捨身取義的精神,還親手為紀念園寫下了“護國愛民、英名永輝”的題字。

另外作家金庸先生也為東莞袁崇煥紀念園題寫了“崇煥故園”的書法條橫,雕刻在紀念園大門前的巨石上。金庸先先生對袁崇煥也是執肯定態度的,稱他是真英雄。金庸在《袁崇煥評傳》開篇說到:“在距離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區中,過去300年內出了兩位與中國歷史有重大關係的人物。最重要的當然是孫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的袁崇煥。”

廣東東莞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多,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這位袁崇煥大司馬了。

當時在紀念園,還讀到過兩首詩。

其一:《朔夜與大司馬話別》

綠濃溪上淡春煙,曲奏霓裳夜正憐。

共信筵芳須待日,應知交態自忘年。

人堪惜別花邊語,誰結狂來醉後緣。

萬里胡塵他日掃,一天晴色凱歌還。

其二:《寄自如大司馬》

年輪久矣不相親,海國遙瞻報國身。

閫外自能神石略,胸中元是溢陽春。

千秋歲月開名聖,一曲關山靜塞塵。

搔首南國驚績奏,勒名端在見麒麟。

詩的作者名陳杓,是東莞陳屋村土生土長的一介布衣,務農為生,耕讀傳家。

陳屋村與袁崇煥故居所在地水南村相距不遠。而從詩的內容,特別是那句"年輪久矣不相親"來看,此人極有可能是袁崇煥的童年、少年時代的好友,可見袁崇煥至少是在東莞石碣生活過的。

所以說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並無不妥。

當然,袁崇煥舉家曾經在廣西梧州居住生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古人往往更看重祖籍。比如杜甫,先祖遷居多地,從襄陽又至鞏縣,但詩聖仍號以"少陵野老",只因少陵乃杜家先祖所居之地,杜甫在長安期間亦常常流連於此。

其實因為名人效益而糾結於袁崇煥是哪裡人完全是毫無意義的,不管是廣西人這是廣東人,他都是中國人,何況還"兩廣本就一家親"?

"寧為直折劍,猶勝曲全鉤"(袁崇煥語),我們知道那種忠於國家、在民族大義面前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值得我們繼承發揚就好了。





易水春妍


簡單的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少年時也在廣東生活,但是袁崇煥是以廣西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袁崇煥的情況,類似於今天的高考移民。

(袁崇煥)

袁崇煥出生於東莞石碣鎮,少年時生活在廣東東莞。袁崇煥的父親因為經常的緣故,經常經水路往來與廣東廣西間。袁崇煥後來也因為這個淵源在廣西參加科舉考試。

明代的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一樣,不同地方的難度相差很大,尤其是考秀才和舉人時。秀才和舉人的名額是按地域劃分的,文化發達考生眾多的地區,自然考試難度要大得多。文化相對落後地區,考試難度則比較小。

廣東在明朝已經屬於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廣西則是比較偏僻落後的地方。在廣西參加科舉考試,比在廣東難度要小得多。

袁崇煥雖然以廣西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但自己還是認同為廣東人的。袁崇煥的詩《登賢書後回東莞縣謁墓》雲:“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這首袁崇煥自己的詩作,自述了少年時離開家鄉,科舉成功後回鄉祭祖光宗耀祖。

當然,袁崇煥以廣西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在廣西中秀才、舉人,以廣西舉人的身份中進士,官方文件裡自然視為廣西人,因此明末的諸多書籍將袁崇煥寫成廣西人也不是錯誤。


仁勇校尉


身份證戶口廣西藤縣,祖籍東莞,他爹他爺爺的墳都在藤縣。他被汙衊為漢賊的時候,被千刀萬剮肉丟到街上給人買來吃的時候廣西廣東都沒人站出來說他是我們那裡的人😄等他死了上百多年平反了之後廣西人說是廣西人廣東人說是廣東人,我估計他自己要是知道哭都沒眼淚


懂中醫的茶人


袁祟煥祖籍東莞,後爺爺和夂親經商到廣西藤縣,出生於平南丹竹白馬村,長大後以藤縣籍考進士,今平南八景之一白馬雙英就有袁祟煥父親的墓,藤縣新馬有大量的碑文和記念館,北京進士石碑刻有袁祟煥是廣西藤縣人,桂東南上學學生卻會上一堂袁祟煥事蹟的科程,數百年一直不變,鐵的事實證明袁祟煥祖籍東莞,出生地是平南與藤縣之間的白馬村。


桂平平南永發


冤名後,終於被平反昭雪,關於其一生功過的評價也已經基本形成定論。但是近年來,有關袁崇煥的籍貫之爭卻愈演愈烈:袁崇煥究竟是廣東東莞人,還是廣西藤縣人?  關於袁崇煥籍貫的爭論由來已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袁崇煥籍貫是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村的說法佔據著上風。但隨著廣西藤縣之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雙方爭執越來越激烈。持後一說者的主要依據為:  一、在袁崇煥父親袁子鵬的碑文(墓在廣西平南縣白馬鄉)中,記載了袁崇煥之祖袁西堂是在嘉靖初年由東莞遷往藤縣四十三都白馬訊的。二、在廣西藤縣《袁氏家譜》中,明確地記載了袁崇煥之祖袁西堂是於正德元年(公元1560年)由東莞遷往藤縣。三、在北京孔廟內明清進士題名碑上袁崇煥的名下刻有“廣西藤縣”。四、《明懷宗實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等諸書中,均記載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如《明實錄·崇禎實錄》卷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國榷》卷九一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字自如,藤縣人。”另據《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煥守寧遠”條雲:“袁崇煥,號自如,廣西梧州府藤縣人。”五、連袁崇煥本人也說自己是藤縣人。他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西江即潯江,指藤縣。六、袁崇煥被殺後,他的妻子黃氏在藤縣投水自殺。當黃氏聽到袁崇煥被殺的消息後,便在住宅(上文謂藤縣白馬有袁崇煥故居)江岸飛鼠岩石臺上縱身投江。由此,可推斷認為袁崇煥系廣西藤縣人,要不然他妻子為何會在藤縣投水自殺呢?七、在藤縣白馬鄉有袁崇煥遺蹟和故里紀念碑。  依據上述論據,持廣西藤縣一說者認為,袁崇煥籍貫為廣西藤縣有足夠的證據。但持廣東東莞論者對上述種種理由—一進行駁斥。他們認為在廣西藤縣論者提出的七大理由中,第一條和第二條理由之間有自相矛盾之處,既然袁崇煥的始祖袁西堂是由東莞遷廣西的,可是墓碑上記載是嘉靖初年,而《袁氏家譜》記載卻是正德元年,既然同出一家,為何會有出入?他們認為“藤縣說”的第三條理由也站不住腳,不足以為據。他們以碑中與袁崇煥同科的劉存慧、楊世芳、張輦三人為例,這三人名下均刻“錦衣衛”,難道“錦衣衛”是他們的籍貫?查證《明史》卷七七《食貨》,認為在每名進士所題的地名之下,均有“民籍”、“軍籍”、“儒籍”、“官籍”、“匠籍”、“鹽籍”(或“灶籍”)等字樣。因此他們認為在《明進士題名碑錄》中題袁崇煥是廣西梧州藤縣民籍,只能說明袁崇煥的戶籍在廣西藤縣而已。《明懷宗實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等書所記載的,均與明進士題名碑所鐫的是同出一源,都是根據袁崇煥考試的試卷來認定的,因此也不足以為有力證據。  此外,他們還對其他幾條理由進行了駁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的種種依據:第一,袁崇煥曾說過自己是東莞人。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因遭到魏忠賢的陷害,袁崇煥回到東莞水南。此時,正值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廟,於是他們便請袁崇煥寫疏文。他在《重修三界廟疏文》中寫道:“予請告以還”。袁崇煥疏文中的“予裡”、“吾鄉”、“同鄉”、“里人”之“鄉”與“裡”,均指東莞水南,袁崇煥自署“里人”,即是說自己是東莞水南人。此外,袁崇煥還在《募修羅浮諸名勝疏》中說道:“去冬,餘告歸。”歸到距羅浮不下四十里的水南。另外,一些錢別詩句亦可證明。如水南人陳杓,有《朔夜與袁大司馬話別》詩。這位不出里門的布衣陳杓,也只有在自己的家鄉,才能有與袁大司馬話別的機會。根據這種種證據,可見袁崇煥是東莞人。第二,袁崇煥的部下大多是東莞人或東莞以外的廣東人。袁崇煥在遼作戰時,其幕賓、部將,很多是東莞人或東莞以外的廣東人,可考證者很多,而且這些同僚、下屬、好友都認為袁崇煥是東莞人。如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有司再三敦促在東莞家鄉的袁崇煥上道。這時,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編修陳子壯約梁國棟、黎密、鄺瑞露及袁崇煥幕賓鄧楨、梁稷等十九人在廣州舉行盛大的餞別會。會上,各人都作詩來送別,並由趙口夫繪成《袁督師督遼餞別圖》,各人將所賦的詩寫於圖右,最終形成《東莞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而且,在這次餞別會上,和袁崇煥同科進士的陳子壯讓鄺露在“袁崇煥”之上冠以“東莞”二字。由此可見,這些人都認為袁崇煥是東莞人。第三,一直為袁墓守墓長達372年的佘氏家族認為“廣西藤縣論”是對歷史極不負責任的說法,並指出從眾多史書中的記載到1785年乾隆皇帝給袁大將軍平反,再到1952年葉恭卓、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袁墓,都十分明確地認定袁崇煥的籍貫為廣東東莞。第四,有專家還考證出,袁崇煥有妹妹嫁給水南緊鄰的唐洪村人唐庸行。

廣東東莞袁崇煥紀念園  目前,“廣東東莞論”和“廣西藤縣論”各持己見,爭論仍在繼續。


法摩沙珠寶


袁督師原籍東莞石碣鎮水南村人,幼年在石碣長大,他的祖父和父親在廣西梧州藤縣做木材生意,他青年時在那邊讀書,14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後被分配到福建邵武做七品知縣,3年後進京考試,就是考當官做得合不合格,當時遼東地區正與努爾哈赤作戰,袁崇煥就對當時的首輔葉向高自薦要上前線作戰,得到萬曆皇帝的允許,破格提拔進入兵部,升六品,從此袁崇煥一直在兵部做到正二品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直到被崇禎皇帝蒙冤殺死(千刀萬剮之刑)。享年46歲。


莞漂八零後




我對歷史一知半解,就搜到袁崇煥有人說是廣西人也有人說是廣東人,突然覺得他就是兩廣人,和我有很相似,我祖籍廣東,父親做生意上帶一家人上廣西,別人問我,你是那裡人,我說兩廣人,可以說廣東亦也可說廣西,戶口在廣西,袁崇煥應該也是一樣,本來兩廣就是一個地方的歷史!


李麗娜li


平南大把袁姓,袁崇煥生於平南,遷於藤縣,籍於廣東,史詩有袁崇煥寫詩證實,其實真正意義在說他本人是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